2006年八闽高中教学协作组织联考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去年2到5月间,荷兰的家禽中爆发了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有89人被传染,其中绝大部分症状比较轻,仅有一名兽医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荷兰的研究人员对从部分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禽流感病毒样本进行了基因测序,并将序列与从病鸡分离出来的做了比较,发现绝大多数样本都没有出现有意义的基因突变。但是,从死亡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却存在较多的突变,有些变化发生在与病毒的毒性、宿主特异性有关的区域。因此,有可能是这些突变使得禽流感病毒变得对人特别致命。
流感病毒的特性与病毒表面上的两种蛋白质有关,一种是红细胞血凝素蛋白,简称H;一种是神经氨基酸酶蛋白,简称N。根据二者的差异,可以把流感病毒分成许多种亚型。目前已知的禽流感病毒有15种亚型,其中有3种被发现能够传染给人。其中H9N2是低致病性的,另外两种H7N7和H5N1都是高致病性的。2003年荷兰禽流感的亚型是H7N7;而1997年在香港导致6人死亡,以及目前在亚洲大范围流行,并在越南、泰国导致多人死亡的禽流感,都是H5N1亚型。2001年,研究人员报告说,H5N1亚型内部一种蛋白质(PB2)出现一个点突变,就会使得病毒毒性大为增加。2002年研究人员则发现,香港H5N1毒株之所以毒性特别强,是由于另一种蛋白质(NS1)上出现一个点的突变。这个突变使得H5N1毒株能够躲开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基因突变起因于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发生错误。一般的生物体都有校正机制改正复制错误,从而大大降低突变的可能性。但是流感病毒不存在校正机制,这就使得流感病毒特别容易发生突变。在这些随机发生的突变中,就有可能出现毒性特别强的突变。不过,个别的基因突变虽然可能增强病毒毒性,但似乎不太可能增强它们在人之间传播的传染力。目前发现得了禽流感的病人,基本上是从病禽传染上的。不过,除了基因突变,还有另外一种进化因素——基因重组,有可能增强禽流感对人的传染性。如果一个人(或其他动物),同时感染了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那么这两种病毒就可能在体内发生基因重组,出现一种由人流感病毒基因和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而成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既能够像人流感病毒那样很容易在人之间传播,又有像禽流感病毒那样强的毒性,而且这种新亚型病毒是人体无法识别的,因此人体对其无免疫力,那么就会在人群中爆发流感。越多的人感染禽流感,发生这样的基因重组的可能性就越高。
1、根据文意,对禽流感疫情相关特点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在荷兰发生的禽流感是H7N7亚型禽流感病毒造成的,这一病毒的特点是在与
病毒的毒性、宿主特异性有关的区域存在着较多的基因突变。
B.流感病毒可以分成许多种亚型,目前已知的禽流感病毒有15种亚型,其中有
3种能够传染给人。
C.绝大多数得了禽流感的病人,基本上是直接从病禽传染上的,禽流感在人间
的传染性即使有也可能是偶然的。
D.如果人或动物同时感染了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就会大大增强流感病毒的
传播性和致病性。
2、对“个别的基因突变虽然可能增强病毒毒性,但似乎不太可能增强它们在人之间传播的传染力”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荷兰发生的禽流感疫情还是近年来在亚洲发生的禽流感疫情都是发
生在禽类或其他动物与人之间的。
B.基因突变往往带来病毒毒性的增强,而病毒毒性增强仅仅意味着病毒对人或
动物的感染性的增强,并不造成病毒的传播性的增强。
C.一旦大量的人感染禽流感就有可能使禽流感病毒发生较多的基因突变从而导
致禽流感在人之间的大规模流传。
D.基因突变并不是造成病毒在人之间传播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的基因重组
更有可能增强禽流感在人群中爆发的可能性。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以德治国”有三层含义。一是说执政者应当重视自身“德”的修养,行为操守应当以“德”为准则。二是说执政者应当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本。三是说执政者应当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其实应该三者兼有。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的理解,基本只停留于第三层含义。这就是《管子·君臣下》所说的“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通常所谓“以德化民”(《史记·
语文试卷 第13页 共10页 语文试卷 第14页 共104页
孝文本纪》)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这种政治意识。然而事实上如果说“以德治国”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历史影响的话,主要却是因为基于“以德治国”的第一层含义,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接受着某种道德监督。《贞观政要》开头所引录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论“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魏征发表的对于君主来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以“德”自律的自觉。古代帝王的“罪己”诏或者类似的文书中“簿德”“寡德”的自责尽管并不都是真挚之言,但是在形式上,仍可看作是一种面对某种道德标准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讲究“德”的政治传统,而执政者也热心“德”的政治宣传,社会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对权力者的道德监督。在有的时代,曾经形成了较为澄清的社会舆论氛围,出现了较为勇敢的政治批判力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和事常有多彩的“光辉”,其中尤以不惜牺牲生命挑战政治强权者最为令人兴奋。事实上,他们有时是从“德”得到有力的精神鼓舞,有时又是以“德”作为自身的信念支撑的。
在中国古代,天灾以及相关的异象,常常被看作君主不“德”所受到的天的警告和惩罚。于是因此而发生的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等历史记录不绝于书。以现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种言行和思想固然是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常常体现出一种以“德”为标尺的严肃的政治反省。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正统学说中的理想“德治”既重视自身“德”的修养,又重视善政的推行。
B.中国古代大多数帝王对“以德治国”的理解只是对被统治者的言行确定以
“德”为中心的严格规范,并予以有效约束。
C.所谓“以德化民”准确体现了执政者积极推行德政、善政,行政以“德”为
本的政治意识。
D.“以德治国”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执政者热心“德”的政治宣传。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执政者坚持道德自律,重视自身“德”的修养,接受社会的道德监督,是真
正的“以德治国”。
B.敢于不惜牺牲生命而挑战政治强权,人的一生才会焕发出多彩的“光辉”,
才能成为“中国的脊梁”。
C.中国古代因天灾等异象而引发大臣辞职、帝王自谴的言行和思想尽管是可笑
的,却往往有益于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D.修身养性的方式与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有重视道德标准的含义,因此魏征说“修身之术”与“治国之要”原本一致。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宋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③,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④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节)
【注】①赵公:赵抃,宋仁宗蠊佑初年中进士第,熙宁二年除资政殿学士,知杭州,五年知成者,七年知越州。 ②僦:雇用。 ③ 绥辑:安顿。④灾沴(lì):灾害。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以视医药饮食 属:委托
B.或便宜多辄行 便宜:容易做的事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经营:谋划
D.乐为之识其详 识:记述
语文试卷 第13页 共10页 语文试卷 第14页 共104页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B. 计其佣与钱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C.令无失所恃 D. 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重为乡党所笑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赵抃“事必躬亲”的一组是
①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 ②公敛富人所输 ③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④为工三万八千 ⑤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⑥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六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
精神。
D.文章不循常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做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第Ⅱ卷(共126分)
四、(24分)
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①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②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 慈明曰:“③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斜线(/)断句。(2分)
公 旦 《 文 王 》 之 诗 不 论 尧 舜 之 德 而 颂 文 武 者 亲 亲 之 义 也《 春 秋 》 之 义 内 其 国 而 外 诸 夏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2分)
②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3分)
③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3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 董 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2分)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4分)
11、默写。(8分)
(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
①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②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③失之东隅, 。(《后汉书》)
④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根据下面的要求,用课文原文回答。(4分)
①在《前赤壁赋》中,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且可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句相映成趣的句子是: , 。
②柳咏《雨霖铃》中表现亲朋洒泪而别,欲言又止的感人场面的名句是:
, 。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永远的校园 (节选)
谢冕
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在黑幽幽的校园林丛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我一生中最神圣的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
语文试卷 第13页 共10页 语文试卷 第14页 共104页
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步余;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在北大人心目中,校园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灵魂。
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机遇,如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一个预示着解放的早春降临了,万物因严冬的解冻而萌动。北大校园内传染着悄悄的激动,年轻的心预感于富有历史性转折时期的可能到来而不安和兴奋。白天连着夜晚,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关于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辩论,在课堂、在宿舍、在湖滨,也在大、小膳食厅、广场上激烈地进行。 这校园与我们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他永远不灭。
这真是一块圣土。数十年来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二者作为刚柔结合的象征,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把这座校园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现象加以考察,便可发现科学民主作为北大精神支柱无所不在的影响。正是它,生发了北大恒久长存的对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与追求。
这里是我的永远的校园,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里行进着一些衣饰朴素的人。从青年到老年,他们步履稳健、仪态从容,一切都如这座北方古城那样质朴平常。但此刻与你默默交臂而过的,很可能就是科学和学术上的巨人。当然,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是更多的学生,作为自由思想的继承者,学生们默默地接受并奔涌着前辈学者身上的血液——作为精神品质不可见却实际拥有的伟力。
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它不同于父母的繁衍后代,但却较那种繁衍更为神妙,且不朽。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生活在燕园里的人都会把握这种恒远同时又是无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
这是一片自由乡土。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积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长夜,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近百年来这种奋斗无一例外地受到阻遏。这里生生不息地爆发抗争。北大人的呐喊举世闻名。这呐喊代表了民众的心声。阻遏使北大人遗传了沉重的忧患。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思的面孔总有一种悲壮和忧愤。北大魂——中国魂在这里生长,这校园是永远的。
怀着神圣的皈依感,一颗偶然吹落的种子终于不再移动。它期待着一种奉献,以补偿青春的遗憾,并至诚期望冥冥之中不朽的中国永远绵延。
12、开头写校园“小”的用意是什么?(4分)
13、文章内容中从不同的侧面涉及北大的精神,请分点概括北大精神的含义。(6分)
14、作者为什么说北大是“永远的校园”,请分点阐释。(4分)
15、请你从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鉴赏。(6分)
六、(12分)
16、指出并改正下面一段新闻中的两处错误。(指出错误只填序号)(4分)
①卫生部公布去年全国传染病疫情,去年中国共13263人因传染病死亡,艾滋病发病的死亡数,已占据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报告死亡数的第三位,超过了乙型肝炎致死的人数。②《艾滋病防治条例》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目前法学界和医学界领导的专家小组正对条例内容进行最后的讨论。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将享有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④同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应当履行下列义务:⑤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⑥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⑦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⑧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错误 改正
错误 改正
17、下面是一份反映我国轿车供求状况的图表,请根据这份图表,概括出两点结论。(4分)
我国轿车2001年至2005年供求状况表(单位:万辆)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汽车生产量(万辆)
72
105
138
266
346
汽车需求量(万辆)
70
106
192
349
471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仿照下面的诗句的格式,选择新的写作对象,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
原作: 仿写:
路边的那一潭死水,
无纹无波。
我不要这样的生活! 我不要这样的生活!
要么就卷入长江大海,
要么就去无声地滋润田禾。 。
七、(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独”可以组成“孤独”“慎独”“独立”“独裁”,或“独树一帜”“独来独往”“独到之处”“得天独厚”,以及“独木不成林”“穷则独善其身”等词语。
请以“独”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书写工整。
语文试卷 第13页 共10页 语文试卷 第14页 共104页
行政班级:____ _____________座号:____ 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2006年八闽高中教学协作组织联考
语文试卷答题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四、(24分)
9.(10分)
(1)公 旦 《 文 王 》 之 诗 不 论 尧 舜 之 德 而 颂 文 武 者 亲 亲 之 义 也《 春 秋 》 之 义 内 其 国 而 外 诸 夏(2分)
(2)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③
(3分)
10.(6分)
(1) __
(2分)
(2)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1.(8分)
(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分)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六、(12分)
16.(4分)
错误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分)
, 。我不要这样的生活!
, 。
语文试卷 第13页 共10页 语文试卷 第14页 共104页
2006年八闽高中教学协作组织联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A“在与病毒的毒性、宿主特异性有关的区域存在着较多的基因突变”这一特点仅存在于死亡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中。B“有3种”不当,原文是说“有3种被发现能够传染给人”。D只有在两种病毒在体内发生基因重组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2.D(A原文是说“基本上是从病禽传染上的”。B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使病毒传播性增强的一个原因。C原文的意思是“越多的人感染禽流感,发生这样的基因重组的可能性就越高”,而基因重组造成流感毒性增强和传播力增强也都只是存在可能性,用“一旦……就”显得绝对。)
3.B(A “德治”应该三者兼有;C体现了“第三层含义”; D因为执政者执行着某种道德自律。)
4.D(A有三方面内容;B不能形成必要的条件关系;C 体现出一种以“德”为准的政治反省。)
5.B(便宜:应办的事,这里指对救灾有利的事。)
6.A(A为:均作介词,替,后者见《鸿门宴》。B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指示代词,那,见《廉颇蔺相如列传》。C所:前者结构助词,……的地方;后者,为……所,表被动,见《报任安书》。D而:前者连词,表转折,却;后者连词,表修饰,不译, 见《孟子见梁襄王》。)
7.A(①②⑥都是赵抃亲为。③⑤多是赵抃部署,不一定亲为。③承上文城市郊野多设“给粟之所”,可知是分头告示。④是民工的用工。)
8.D(作了精心的裁减。)
附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供应。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的价格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只是能够预先作防备。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9.(1)公 旦《 文 王 》之 诗/不 论 尧 舜 之 德而 颂 文 武 者/亲 亲 之 义 也/《 春 秋 》 之 义 /内 其 国 而 外 诸 夏(每断错一处扣去1分)
(2)①您责难我,依据什么经典?(重点词“相”1分,译出大意1分)
②(我)刚才问到国士,你却说到自己的诸位兄长,因此(我)才责问您的!(重点词“方”“尤”各1分,译出大意1分)
③当初祁奚举荐人才时,对内不回避自己的儿子,对外不回避自己的仇敌,大家公认他最为公正无私。(重点词“举”“其”1分,“内”“外”1分,译出大意1分)
语文试卷 第13页 共10页 语文试卷 第14页 共104页
译文:荀慈明和汝南袁阆见面时,袁阆问到颍川郡有哪些才德之士,慈明首先提及自己的几位兄长。袁阆笑话他说:“才德之士只能依靠亲朋故旧来举荐吗?”慈明说:“您责难我,依据什么经典?”袁阆说:“我刚才问到国士,你却说到自己的诸位兄长,因此我才责问您的!”慈明说:“当初祁奚举荐人才时,对内不回避自己的儿子,对外不回避自己的仇敌,大家认为他最为公正无私。周公旦作《文王》诗时,不谈论尧、舜的德政,却歌颂周文王、周武王,这是热爱亲人之意的表现。《春秋》的理论是,把本国看成亲的,把诸侯视为疏的。况且不爱自己的亲人而爱别人的这种作法,不是违反了道德标准吗?”
10.(1)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1分),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1分)。
(2)《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2分);《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意思对即可) (2分) 。
11.(1)①星垂平野阔 ②出师一表真名世 ③收之桑榆 ④海上生明月
(2)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空1分)
12.用夸张手法写空间意义上的校园“小”,反衬精神意义上的校园的博大。(4分,各2分)
13.①以科学与民主为精神支柱;②北大的优秀学者,以丰博的学识、独立的思想、严峻的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和勇锐的抗争精神,影响和引领着后人;③北大的一代代学者,以批判的眼光和前仆后继的精神在中国传播文明。(意思对即可)(各2分,共6分)
14.①在北大的生活经历是“我”永久的记忆;②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③北大精神是中国魂的代表和缩影,必将随中国魂的绵延不绝而成为永恒。(①②点各1分,第③点2分,共4分)
15. 写作思路:文章从作者个人在北大的生活经历写起,写到对北大精神的领悟与赞美,之后颂扬北大魂与中国魂的共生与永存。层次清晰,过渡自然,能给人以很深的启迪。(能概括出思路内容2分,简析1分)(3分)
写作技巧:⑴前后照应。作者在开头把自己比做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落在燕园的土地上,结尾写这颗种子在北大“不再移动”,与开头相呼应,形式上便显得完整而有趣。⑵逐层深入,由“北大魂”(北大精神)到“中国魂”,层次清晰地揭示主题。⑶作者把北大作为一个生命体,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对象来描写和赞美。既可深入地展现北大的精神、个性与神韵,又可充分地抒发作者个人的崇敬与仰慕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语言明确1分。如果答案能够体现这篇抒情散文的特点,分析有理有据,亦可。)
16.错误:② 改正:“目前由法学界和医学界联合组成的专家小组”
错误:③ 改正:“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或“及其家属将享有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一空1分)
17、要点:①轿车需求量和生产能力都在不断上升;②已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且供求矛盾日益突出。(1点2分)
18、要点:①与原句句式相同。②前后两句对比明显。第二句表述第一句,三四之间形成选择关系。思想感情健康向上。(各1分)
19.参照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错别字扣分定为“每2个错别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
语文试卷 第13页 共10页 语文试卷 第14页 共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