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省福州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ID:561840

大小:8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福建省福州2018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有人认为,提出供给侧改革表明我们放弃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转向供给学派的主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根子在于有些人习惯于照搬套用别人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的实践、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有勇气也不善于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 我国以前实行的经济政策并非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属于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主张在经济萧条时通过扩大投资刺激经济,但投资可以是组织工人挖沟再填上这样的无效投资。而我国前些年的扩大投资,主要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等,既有利于当期扩大需求,又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这已经超越了凯恩斯主义。因为我国作为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各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投资远未饱和。现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明显不同于供给学派。供给学派主张从供给角度分析经济、稳定经济,主张减税,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反对产业政策。这与我们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产业政策要准”根本不同。‎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而不是对别人理论、做法的模仿翻新。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误导社会公众,造成不良后果。‎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问题倒逼。今天,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发展变化之快远超以往。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奔涌向前;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齐头并进。应对这种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解决全新的经济社会问题,老理论不管用,别人的理论不适用,必须作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概括。‎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时代呼唤。当今时代,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技术信息每两年增加一倍,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到三年级就有一半会过时。3D 打印、无人驾驶汽车、云计算……这些新技术新发明必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但仍有专家认为,20 年后最伟大的产品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处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快速更替的年代,只有不断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才能赶上时代、走向未来。‎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并非闭门造车、另起炉灶,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新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作出时代化、本土化解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创新就包含前人探索的成果,但同时,它又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性理论概括、前瞻性政策安排。它找准了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病根,即产能过剩严重,存在大量无效供给,而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无效供给占用着有效供给的资源;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即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而实现优胜劣汰、市场出清,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8 日第七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属于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很多投资是无效投资。‎ B. 供给学派从供需的角度分析经济,对政府干预经济持反对的态度,也不赞成产业政策。‎ C. 供给侧改革着眼于长期性的投资刺激经济,同时强调政府的干预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 D. 供给侧改革并不表明放弃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转向供给学派,它们之间有本质区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所以老理论、别人的理论都不管用了,要有创新性理论。‎ B. 20 年后伟大的产品现在还没有被发明说明了创新性理论概括的时代要求,要适应快速更替的时代。‎ C. 创新性理论的核心是时代化、本土化解答新实践的新问题,而不是闭门造车、另起炉灶。‎ D. 本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即借供给侧改革来说明创新型理论概括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根本原因是无效供给过剩,没有有效供给,产能过剩。‎ B. 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市场作用加大,解决了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矛盾。‎ C. 新时代的到来、新问题的涌现催生创新性理论的诞生,时代化、本土化成了其中的核心要素。‎ D. 实施供给侧改革,那么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比如产能过剩等就可以得到解决。‎ ‎【答案】1. D    2. A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A. 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属于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很多投资是无效投资。“很多投资是无效投资”,原文中的意思是有无效投资但不是很多都是。B. 供给学派从供需的角度分析经济,对政府干预经济持反对的态度,也不赞成产业政策。原文中是供给,答案中变成了供需。C. 供给侧改革着眼于长期性的投资刺激经济,同时强调政府的干预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长期性的投资刺激经济理解有误。‎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C. 供给侧改革着眼于长期性的投资刺激经济,同时强调政府的干预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长期性的投资刺激经济理解有误。‎ ‎2. 试题分析:A. 因为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所以老理论、别人的理论都不管用了,要有创新性理论。“老理论不管用,别人的理论不适用”,而不是都不管用了。‎ ‎3. 试题分析:A.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根本原因是无效供给过剩,没有有效供给,产能过剩。原文中表述为“有效供给不足”而不是“没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 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我大笑着喊娘: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只蚊子,手一扬,就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 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的冰挂,与后面描写的阳光相互呼应,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父子关系的变化。‎ B. 小说中母亲的哭,既因为爱子情深,也因为她性情柔弱,痛恨父亲的粗暴专制却无能为力。‎ C. 父亲被问到“怎么从小只打大哥”时一声不吭,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有愧疚的体现。‎ D. 小说运用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穿小说的线索。‎ ‎5. “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6. 两句“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 ‎【答案】4. A    5. (1)“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视角,表现父子关系的变化。(2)“我”是参与者,我与母亲、父亲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我”是感受者,我的心理感受营造出对抗、和谐等特定氛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或答“写作视角可以与人称结合,第一人称,增强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答“‘我’是全文的线索”不得分)    ‎ ‎6. (1)第一句,指父亲与大哥相互仇视、对抗,根本不把劝解的人放在眼里。(2)第二句,指大哥与父亲相处融洽,彼此关爱,忽略了旁人的存在。(3)作者借此表达希望父子两代人能够消除隔阂对抗,走向理解和谐的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B项,“痛恨父亲的专制”不妥,父亲虽然粗暴,但他的粗暴多数因哥哥做了坏事而起,不能算是专制;在文中母亲也并没有流露对父亲的“痛恨”,更多的只是劝解与哀求。C项,对饮时的沉默,反映的是父子两人之间的默契与温情。D项,“父子相互关爱”只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出现,不是贯穿小说的线索,“父子关系的变化”才是。‎ ‎5. 试题分析:注意从“叙述者”“参与者”“感受者”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文章分析角色的变化。‎ 点睛: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表达情感。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在结构上“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是“我”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其具有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 ‎6. 试题分析: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此题注意从两个关键句分析主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9. 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A    8. AE   ‎ ‎9. 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解析】‎ ‎7.‎ ‎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B项,“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错误,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井非“不接受”,选项曲解文意。C项,“材料三提出,……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错误,材料三原句是“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可见文中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在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并非在内容上也做出改变。D项,“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有误,三则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且由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原句“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B项,“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错误,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但并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C项,“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错误,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如“立法工作亟待推进”“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D项,“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错误,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二则材料一致。‎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既然是问“如何保护”,那考生应先分析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从问题的反面来说,则是保护的途径。如材料一中,“《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政府的举措、人员的培养、传播方式的运用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的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找出文中直接指出具体做法的语句,如材料二中“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材料三中“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 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 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服阕,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因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寻以父忧免。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仍拜左将军、兖州刺史。‎ 肃宗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拜扫,还乡里。未拜,以风闻免。寻除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灵太后不许,舍人徐纥言之,得改授太尉长史。又除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俄转卫尉卿。‎ 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学者善其议。‎ ‎  又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为元义所宠,论者讥其趣势。孝昌元年卒。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 ‎ (节选自《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B. 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C. 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D. 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 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 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 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12.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思伯久经沙场。他经常跟随高祖征战讨伐。他曾经跟随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作战失利,奉命殿后且出色完成任务,从而改变了元澄对儒士的看法。‎ B. 贾思伯不计前嫌,尊敬师长。他曾与弟弟一起师从阴凤。因无钱交纳学费,衣物被阴凤作为抵押品。贾思伯在南青州任上送给阴凤礼物,派马车迎接他。‎ C. 贾思伯曾经仕途不顺。被征为给事黄门侍郎,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为传闻而被弹劾免职。拒任凉州刺史却不被允许,幸亏徐纥从中说话,才得以改任。‎ D. 贾思伯勤勉好学,礼贤下士。他少年时明习经典,做官后勤奋钻研。任侍讲时延请儒士夜读日授。他在街头碰到读书人,就停车下马,认真交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 ‎(2)“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 ‎【答案】10. B    11. D    12. D   ‎ ‎13. (1)思伯假托迷失了道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时舆论称赞他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托,假托,假借;失道,迷路;伐,夸耀;“长者”)‎ ‎(2)先生现在已显贵位重,难道能不骄傲?思伯说:快要走下坡路才骄傲,哪有什么永恒(或常规)?(宁,怎么,难道;衰,衰退,走下坡路;常,永恒、常规)‎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注意“方圆高方”是“方圆高宽”的意思,不要断开;“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之间的结构对称。‎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此题C项,做官后勤奋钻研错误,原文“从官废业”。‎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托:假托;假借;失道:迷路;伐:夸耀;长者:德高望重的人;宁:怎么,难道;衰:衰退,走下坡路;常:永恒、常规。‎ 参考译文:‎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他的伯父元寿,是高祖时的中书侍郎,有学问和德行,被当时人所称颂。思伯由奉朝请入仕,任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调任中书侍郎。很受高祖的赏识,经常跟随皇上征战讨伐。‎ ‎ ‎ 肃宗在位期间,征用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求拜祭父母并给他们扫墓,回到了家乡。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传闻弹劾而免职。不久授予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嫌凉州偏远,不乐意外出就任,于是以儿女未婚嫁为理由来推辞。灵太后不允许,经舍人徐纥从中说话,得以改授太尉长史。又授予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认为自己是名儒士,不喜欢法律。不久调任卫尉卿。‎ 当时讨论兴建明堂,观点多有不同。思伯上书论述道:“……五室的道理,认为是能够成立的。它们的方圆和高宽,自可依时代不同而酌情计算度量。戴氏的九室之说,蔡氏的太庙官论点,子干的灵台之论,裴逸的一屋观点,以及诸家的纷纭杂说,一概不可取。”学者们同意他的说法。‎ 又升任太常卿,兼任度支尚书,转为正都官。当时太保崔光病危,上表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于是进宫给肃宗讲授《杜氏春秋》。思伯少年虽然明习经典,后来做官荒废了学业,到这时又延请一些儒士夜读日授。性情谦和,礼贤下士,即使在街头,也要停车下马,接待交谈很认真投入,毫无倦色。有来客对思伯说:“先生现在已显贵位重,难道能不骄傲?”思伯说:“快要走下坡路才骄傲,哪有什么永恒(或常规)?”当时把此话作为雅谈。被元义所宠信,舆论讽刺他趋炎附势。孝昌元年去世。追赠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追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紫骝马 杨炯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鞦。‎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题为“紫骝马”,实则写一个希望建功立业并热烈期盼得到君王封侯加禄的侠客。‎ B. 诗句写出了侠客的侠情侠气,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和个人理想。‎ C. 颔联写了侠客所用武器“蛇弓”“白羽箭”和紫骝马的装备,烘托侠客的英武。‎ D. 颈联是诗歌“起承转合”中的“承”的部分,由一、二联写马过渡到抒情。‎ E. “向北州”是因为北州是紫骝马的故乡,对故乡的怀念促使其向北而鸣。‎ ‎15. 请简要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 ‎【答案】14. DE    15. 直抒胸臆,抒发了侠客渴望建功立业、消灭匈奴、报效国家、封侯授爵的豪情壮志。‎ ‎(如有其他答案,意思对即可。)‎ ‎【解析】‎ ‎ ‎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从抒情手法看是直抒胸臆,从句子“匈奴今未灭”和见“消灭匈奴、报效国家”之情由“画地取封侯”可见“渴望建功立业”“封侯授爵”的豪情壮志。‎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由岳阳楼名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能想到《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伟大政治抱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出经历安史之乱后,国仇家恨让诗人潸然泪下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四字短语,写出了秦人对六国的金银珠宝不甚珍惜。‎ ‎【答案】    (1). 先天下之忧而忧,     (2). 后天下之乐而乐    (3). 山水之乐    (4).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 自经丧乱少睡眠    (6). 长夜沾湿何由彻    (7). 鼎铛玉石     (8). 金块珠砾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句子中的“作者伟大政治抱负”“贯穿全文主线”“国仇家恨让诗人潸然泪下的情景”“秦人对六国的金银珠宝不甚珍惜”的提示,同时注意“鼎”“铛”“砾”的写法。‎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得愉快、幸福、美满、祥和。‎ ‎②“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③届时我们在宴会上摔杯为号,潜伏兵士蜂拥而出将敌人制伏,我们就能折冲樽俎,一举获得成功。‎ ‎④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不负众望,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加强发球和拦网,连扳三局3-1逆转获胜,时隔12年再度荣膺奥运冠军。‎ ‎⑤俗话说得好: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错中错。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⑥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卫浴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A. ①②④    B. ③④⑤    C. ③⑤⑥    D. ①②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①民胞物与: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符合语境。②淋漓尽致:意思是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以形容非常痛快。形容“伪科学”暴露的,符合语境。③折冲樽俎: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原句语境暗含武力,因此不符。④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然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正确。⑤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贬义。此处望文生义。⑥釜底游鱼: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不等同于“游刃有余”,与语境不符。‎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此题中“釜底游鱼”,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不等同于“游刃有余”,与语境不符。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B. 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 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 《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结构混乱,删去“造成的”或“根本原因”;C项,不合逻辑,“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改成“谁又能否认它是”;D项,成分残缺,在“美德”后加“的人”。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9. 阅读下面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于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于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 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 A. 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 B. 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 C. 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 D. 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发展的努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类比论证。原文以“文化发展的动力”来类推“教育进步的关键”。题干论述:文化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题干把独立的学校类比为独立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发展应该跟文化的发展类似,即学校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A项表达的正是这个观点。独立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B项排除;具体做法如何题干没有涉及,C项排除。D项从反面来说,不如正面表述的A项到位。‎ ‎20. 请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些有关筷子的习俗至今流传,比如,①____________,首先,要摆放筷子。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进食者的右手边,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也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摆放(如是圆桌,摆放角度要与半径线重合)。其次,②____________,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③____________,这样容易被认为笨拙,也显得缺乏教养;在据筷夹菜时,不要乱翻后再夹菜,更不要伸筷过长而到别人面前的碗盘中夹菜。‎ ‎【答案】    (1). ①筷子的摆放和使用要有讲究    (2). ②要会使用筷子    (3). ③但也不可取位过低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该关注语段的主要内容和空格前后的内容。语段主要介绍我国有关筷子的习俗问题。第一个空格所在句子有领起全段的作用,空格前表述的内容是“筷子的习俗流传到现在”,空格后的内容则分别讲了有关筷子的摆放及使用问题,因此,空格处的内容应该是“筷子的摆放和使用要有讲究”。第二个空格,从下文的内容分析,可知空格处应填“要会使用筷子”;第三个空格,从前文的“取位过高”及后文的“容易被认为笨拙”分析,可知空格处应填与“不能取位过低”有关的内容。‎ 点睛:这类题目所要求填写的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或是引领下文,或是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本题所填三处内容①总领全段,②处领起下文,③处承接上下文,考生结合语境很容易得出答案。‎ ‎21.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归谬论证的句子。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例一: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2). 例二:如果作文有可传的秘诀能够代代相传,那么作家这一行当就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了。(改自鲁迅《作文秘诀》)‎ ‎【解析】试题分析:真是一道逻辑推理的题目,考核的内容是三段论,假设大前提正确,找到一个特例进行分析推图荒谬的结论,进而否定大前提即可。‎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日前,在成都街头出现了一个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骑牛上学”的父亲表示,自己此举确实是在践行国学文化。‎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百家讲坛”让《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让“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至少易中天、于丹在“百家讲坛”的一花独放,引来了百花争春,至少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国学,我们应该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 一个具有良好社会风气的时代,必然重视经典阅读。俄罗斯曾经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国度,即使是战争年代,人们仍然不放弃经典阅读。老一辈俄罗斯人,都是靠着高尔基、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提供的精神食粮成长起来的。 ‎ 来自台湾的知名人士谢启大女士曾在大陆做过一项调查:72个中学校长竟然没有一人完整地读过《论语》,100个在校大学生也只有一人读完了《论语》。这样的结果真的令人汗颜,《论语》里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讲的全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阐释的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杀人越货,坑蒙拐骗,贪赃枉法之事层出不穷,不能不说与传统美德的丧失不无关系。  ‎ 现在很多国学研究者提倡阅读经典,我很赞成,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或许有人疑问:在当前“阅读危机”之际,是不是应该首先加强一般性阅读,然后才是加强“经典阅读”?我们认为,所谓的“阅读危机”,其实就是“经典阅读”的危机。如果当前加强阅读的活动,不是以加强“经典阅读”为核心,“阅读危机”就会进一步恶化。  ‎ 自从“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观念模式被提出以来,这一观念因“力量”自身的高度诱惑性和功利性在世界弥漫开来,人们在不断的“知识速成之”中疲于奔命。而且,人们对科学知识无比重视,而忽略文史知识、艺术知识和道德知识。其实,它们的育人价值都是同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史知识、道德知识对于提升人生智慧有着更大的意义,特别是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时代,显得更为重要,对于提升人生的价值,丰富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教育部门曾为高中生列出二十几部必读经典书目: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蕾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柏拉图的《理想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并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美国之所以强盛,这些经典阅读书目功不可没。  ‎ 一个人有两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民族精神,一个是时代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他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他就应该对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部分,即使不能如数家珍,也应该是耳熟能详。比如说,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人物,历史人物,文学著作,著名的篇章等应该非常了解,这应该是一个起码的和基本的要求。只有非常熟悉了这些内容,才能培养起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我们爱母亲,是因为我们非常熟悉母亲;我们熟悉祖国文化,才能热爱祖国。一个不熟悉祖国文化,不能有效地传播这种文化的人,就不可能真正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尊重。  ‎ 当然,倡导国学经典阅读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要以科学的精神对待国学。究竟如何对待国学?毛泽东同志的批判态度是一个科学的标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国学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阅读经典,目的还是解决今天的问题。经典对于我们还有意义,也是因为它能够解决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把学习国学经典进行到底!‎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材料围绕“国学热”展开,首先简单叙述国学得到国人的重视,然后列举一个具体的“践行”国学的事例——让儿子骑牛上学,要求针对此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材料中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的论述,可见学习国学是时代的需要,没有什么讨论,关键是后面的这种践行的方式对不对,由此可以立意为“学国学要与时俱进”,行文时首先明确“学国学”是时代的需要,不容置疑,然后转到在方式上要与时俱进。具体论述时,首先分析这种做法是复古,学国学不代表复古;然后分析这种做法在形式上是刻板额行为;再提出如何践行国学,应该与时俱进,学习其精髓,不要拘于形式。最后在回扣中心。‎ 点睛: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写作时注意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