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八年级 董迎芬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细致逼真。2.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乐与忧的辩证关系。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乐与忧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激趣导入。
潭水清澈,游鱼嬉戏,岸边青色的藤蔓相互缠绕,偶有微风吹过竹林,奏出轻快的旋律,与潺潺的流水声相互应和。小石潭是美的,然而这样美的景致千百年来却一直隐藏于葱郁的丛林,无人观赏,如果不是柳宗元发现了他,记录下它的美丽景致,我们也许就要永远错过这一胜景。
柳宗元的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一幅幅山水胜景,他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石潭记》。
二、梳理内容,重点探究。
(一)、细读思考,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景方法。)
预设:经过初中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对小石潭的特点及写作方法都可以找出来,需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组织的条理与完整。
参考示例:
(1).小石潭很清幽,因为它人迹罕至,景色优美。(移步换景)
(2).小石潭很美,因为它的水声清脆悦耳“如鸣佩环”。(比喻)
(3).小石潭很美,因为它的水清澈透明“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侧面烘托)
(4).小石潭很美,因为它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5).小石潭很神秘莫测,因为它溪流曲折悠远“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比喻)
(6).小石潭很凄清,因为它让人感到心生寒意“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寓情于景)
(二)、精读感悟,小石潭环境优美,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当“心乐之”,流连忘返,为何作者后来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预设提示:学生结合背景自由讨论)
明确:作者当时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改革失败后长期被贬。一个希望通过变革而能有所作为的人,最终却久困僻壤,壮志难酬,其心中愤懑可想而知,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当他发现景美境幽的小石潭时,感到“心乐之”。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于是,小石潭原本美丽的景致,此刻已“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到令人无法欣赏,作者只好赶快离去。
(三)回读体会,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
提示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提示二:找出文中相关的写景短句,各种形式读课文。
三、巩固训练,延伸写作。
1.阅读柳宗元之《钴鉧潭记》思考文后问题。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 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思考:《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的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________,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_的生活境况。
(潭的本身,潭源;清幽,清秀;凄苦,困苦)
2.同学们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选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当时的心情。
(师生分享习作《孤峰松韵》和《感悟西滩》,畅谈游览经历,完成习作练习。)
幽寂
潭水
附板书:
潭石
情景交融
忧
乐
潭树
贬职
潭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