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山居秋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教案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唐诗五首《山居秋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教案2

ID:562553

大小:7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唐诗五首 ‎ 教学目标:‎ ‎1、  了解近体诗的分类和基本常识,了解唐代的两大诗派。‎ ‎2、  了解诗人王维、王昌龄、杜甫、刘禹锡、李商隐各自的情况。‎ ‎3、  会分析《山居秋暝》中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和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4、  体会《从军行》诗中悲凉慷慨的壮士情怀。‎ ‎5、  体会杜甫《登高》中忧时伤国、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6、  体会《石头城》景中寓情、言外见意的特征和借对石头城萧条景象的描写,寄托国 运衰微的感慨。‎ ‎    7、赏析《锦瑟》诗中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的艺术美感;体会诗人回顾往事,百感交集的情绪。‎ ‎                                 山居秋暝   王维 ‎【导入语】‎ 请同学们齐读黑板上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同学们读的时候有什么发现?(诗句中都有“山”),都写到山,而且山的前后都有一个“空”字。这位喜用“空山”意象的诗人就是盛唐山水诗人王维。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篇有“空山”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看看他又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怎样的艺术境界。‎ ‎【近体诗介绍】‎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以唐为界,唐以前的诗歌格律(格律指诗、赋、词、曲等关于字、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上要求不严,称为古体诗,唐和唐以后的诗歌对格律方面要求严格,称为近体诗。‎ ‎ ‎ ‎    古体诗 ‎     近体诗 句数 ‎ ‎ 句数没固定,可长可短,《孔》365句,短的只有2句。‎ 绝句4句,律诗8句,多于8句的叫长律或排律。‎ 字数 ‎ ‎ ‎ ‎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五字一句的叫五言,七字一句的叫七言,杂言有三七、五七、三五七等。‎ 主要有两种形式:五言或七言。‎ ‎ ‎ ‎ ‎ 用韵 ‎ ‎ ‎ ‎ ‎ ‎ 不严格,可句句入韵,也可隔句押韵,一首诗可一韵到底,可中间换韵,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首句可入可不入,偶句必须押韵,一韵到底,只用平声韵。‎ ‎ ‎ ‎ ‎ ‎ ‎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登高》和《锦瑟》是律诗,《从军行》和《石头城》是绝句。‎ ‎【诗人介绍】‎ 王维:字摩诘,蒲州人。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15岁起,游学长安,21岁进士及第。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时,两京沦陷,他被叛军俘获,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以谄贼官论罪。因曾作《凝碧池诗》思念王室,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奉使出塞,写有边塞诗,如《观猎》、《使至塞上》等,意气慷慨,情思壮大,都是传诵不衰的佳作。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澹。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作诗能将绘画、音乐之理通于其中,善于运用自然而又准确、精炼、富于特征性的语言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书蓝田烟雨图》 ) 他的诗各体擅长,其中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著有《王右丞集》 28 卷。‎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介绍】‎ ‎   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山水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药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 ‎    【诗句疏通、内容讲解及诵读提示】‎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颔联写山中美丽的自然景色,颈联以自然美表现人格美,写山中人迹富于动态,富有生活气息。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     【艺术赏析】‎ 一、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感。‎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用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成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构成一种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表现诗人远离尘俗,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怎样的写法?‎ 回忆总结各种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 ‎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   结构形式: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承上启下、伏笔铺垫 表现手法 表达技 巧 ‎          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通感、对偶、反讽、设 ‎ ‎                    问、反问、借代、互文 ‎          描写手法:正面(直接)、侧面(间接)、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白描、‎ ‎                         工笔、曲笔、渲染、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 ‎                         合、明暗结合、粗笔勾勒 ‎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托物寓理、借古讽今、怀古伤心)‎ ‎    附补: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墨线勾勒 人和物的形象的画法。它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后来人们把这种写意的技法引 进写作。白描的作品,没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描绘人物的心 理,不琐碎地摹写人物的装饰。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绝 对避免浮夸,要求简练。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着人物的个性,绝不模糊或遮蔽人物的形象。‎ ‎    工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 ‎    曲笔:先层层铺垫,设下伏笔,有时还故意拖延,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逗人一笑。当然写文章不会像说相声那样“挑逗”别人,但表现手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情节曲折,迭宕起伏,才会给人峰回路转的美感。比如,古代有个富翁想为母亲祝寿,请唐伯虎题诗作画,唐伯虎起笔第一句写道:“高堂老母不是人”,在座大惊失色,可他不慌不忙地写出第二句:“好像南海观世音”,人们便转忧为喜,长吁一口气。接着他又写第三句:“生下儿子是个贼”,富翁面如土色,怒目而视,正要发作,唐伯虎笔锋一转写了第四句:“偷得蟠桃献寿星”,众人一看啧啧赞许,富翁满面带笑也连连称好。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牵动人的感情神经,主要是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而且内容大起大落,反差很大,当人们如坠云雾时,唐伯虎笔锋一转,顿时眼前又豁然开朗。‎ 明确:这首诗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竹喧、泉流、莲叶是动,月色是静。山水相映,明丽洁净。‎ ‎【总结】‎ 本诗通过写山间秋天的优美景色,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导入语】‎ 在讲上一首诗歌《山居秋暝》时,我们说到,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是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上节课介绍了山水田园诗,这节课我们了解一下边塞诗。什么叫边塞诗呢?它的代表诗人和代表作品有哪些呢?它的内容包括什么呢?现在介绍一下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 ‎  以擅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而得名。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高岑诗派。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 这节课我们学习边塞诗的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王昌龄。‎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因做过江宁丞和龙标尉,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在流离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擅长绝句,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称。诗歌涉猎面广,除边塞诗外,还有宫怨诗(《长信秋词》);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闺情诗等。 他的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为七绝压卷(诗文书画中压倒其他作品的最佳之作)之作。‎ ‎【题目介绍】‎ ‎《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共7首,这里选的是第四首。‎ ‎【诗歌讲析】‎ 师:“青海长云暗雪山”二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生:青海湖、浓云、暗淡无光的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苍凉悲壮。‎ 师:在这样的景物环境中,将士们在做什么呢?寄托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怀?‎ 生:戍守边疆,遥望来路上的玉门关,寄托了戍边将士对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师:由此可见,一二句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那么,第三四句的抒情方式和一二句有什么不同呢?‎ 生:三四句直接抒情,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总结】‎ 一二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把戍边将士对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上句写出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下句写出将士的豪情壮志。这样,达到了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 ‎                        登高  杜甫 ‎【导入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在这首诗中,王维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清新美好的秋景图。那么,是不是在所有诗人笔下的秋天都是一样美好的呢?现在让我们看看杜甫的《登高》,看看他笔下的秋天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杜甫介绍】‎ 杜甫:字子美,初唐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父。青少年时期,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后到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之乱起,颠沛流亡。肃宗时曾任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到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称“杜工部”。晚年漂泊鄂(湖北)、湘一带,最后病死于赴郴(chēn)州途中。杜甫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患。他的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有很强的人民性,被誉为“诗史”。在诗歌创作上,他各体兼善,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的诗风。在唐代诗坛与李白双峰并峙,并称“李杜”,被人称为“诗圣”,影响深远。今存诗一千四百多首。 ‎ ‎【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 (767) 秋天,杜甫客居夔州 ( 今四川奉节 ) 期间,其时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当年吐蕃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重阳之节,登高望远,想到国事不宁,自己又贫病交加,不禁悲从中来。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凄清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逝寄寓异乡的悲苦,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清杨伦赞曰: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胡应麟推重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诗歌赏析】‎ ‎1、诗歌前两联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后两联重在抒情,写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现在,我们先看前两联,前两联写景,那么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 ‎ ‎ ‎ ‎ ‎  事物 ‎            特点 ‎ ‎ 首联 ‎ ‎ ‎ ‎ ‎ ‎ ‎ ‎ 写 景 ‎ ‎ ‎ ‎ 风 急:使人感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寒冷 萧瑟、冷清、肃杀、惨淡 天 高:显出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和孤单 猿 哀:从听觉写出了悲伤之气 渚 清 沙 白 鸟 回旋 颔联 写景 落木、长江 无边、不尽:广阔深远;萧萧:沉郁 悲凉;滚滚:豪迈雄壮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颈联 抒情 悲叹自己身世凄凉、常年漂泊,深感自己老病孤愁、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尾联 记叙 白头发增多了,因为生病而停止了喝酒 ‎ ‎ ‎2、颈联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悲叹自己身世凄凉、常年漂泊,深感自己老病孤愁、形单影只、无所依傍。总之,诗人是异常愁苦的。‎ ‎3、  诗人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恨”什么?诗人为什么强调“新停浊酒杯”?‎ 明确:愁苦的根本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愤。“新停浊酒杯”是因为他由于病戒了酒,现在连借酒消愁都无法做到了,只能把满腔的愁苦郁结在心中,郁结在诗歌的结尾处,是一张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 ‎4、  小结:‎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通过登高所见景色,抒发羁旅之愁、孤独之感。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                          石头城   刘禹锡 ‎【导入语】‎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遗迹遍布大江南北。这些遗迹记录了朝代兴亡的历史,见证着山河易主的过程。给人一种凄凉的沧桑感,让人们久久不能释怀。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在诗人笔下,产生了一首首伤感悲怆的怀古诗篇,直到今天,读起来仍然感慨万千。在诗人的怀古诗中,其中歌咏得最多的就是南京,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有很多朝代都在这里建都,所以南京这个城市有一个特点,可能是其他城市没有的,就是它有很多别名,它曾经叫金陵、秣陵、石头城、建邺、建康、白下。南京最早一个地名叫金陵,它为什么叫金陵?传说战国时候,楚国有一个国王叫楚威王,楚国统治中心地区是现在湖北、湖南一带。楚威王走到这个地方,看到这里有王气,楚威王就不愿意了,他不愿意金陵这个地方出王,所以他就想镇住这个王气,他就在南京的山里面埋了黄金,当然传说是铸了金人,用黄金铸了人埋在地下,埋在地下干什么?把这个王气压住,让这里出不了帝王。所以改了这个地名,就是金陵,埋黄金的一个山陵。然后战国以后,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始皇派人在全国各地看望风水。又看到南京这个地方,不得了,看到这里有帝王之气。秦始皇当然不愿意了,他的首都在咸阳啊,怎么能允许这里也出帝王,影响他的统治。所以他就下令,在这里挖,要把这个地脉挖断,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秦淮河。为什么叫秦淮河?秦朝挖的淮河,人工开出来的,要把这个王脉给挖断。所以秦始皇就不许这里再叫金陵了,把它改名成秣陵,秣就是喂马的牧草,就是这个山上只长一些喂马的草,不是什么金陵。说来也奇怪,后来历史上凡是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是短命的,所以南京就留下了特别多的古迹,唐代的诗人就在那里写了很多的怀古诗。那么诗人们在南京怀古的时候,他们怀什么?他们心中感慨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刘禹锡的《石头城》。‎ ‎ 【作者介绍】‎ ‎  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革新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晚年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刘禹锡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新鲜活泼,健康开朗,对后世影响很大。不过,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之作,有《刘梦得文集》10卷。‎ ‎【写作背景介绍】‎ ‎《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全唐诗》,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朝廷已日趋衰败,内部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两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诗歌赏析】‎ ‎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却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情形?‎ 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①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②江潮拍打着空城,然后又退回去;③明月照在城里的矮墙上。‎ ‎2、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 ‎   ‎ 明确: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 ‎3、结合背景概括诗歌主题:讽喻现实,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 ‎4、艺术特征:此诗景中寓情,言外见意。诗中句句写景,以沉寂的群山、悲凉的涛声、朦胧的月色,烘托和渲染了石头城的没落荒芜,暗示六朝繁华已一去不复返,寄寓了诗人对山川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                       锦瑟  李商隐 ‎【导入语】‎ 同学们知道中国诗歌史上被称为“斯芬克司之谜”的诗歌是哪一首吗?它就是李商隐的《锦瑟》。那么,李商隐是谁?为什么他的《锦瑟》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司之谜”呢?他的《锦瑟》诗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李商隐的《锦瑟》。‎ 斯芬克司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里一个带翼的怪物。她是巨人堤丰和蛇怪厄喀德娜所生的女儿之一,长着美女的头,狮子的身子,总在底比斯城外悬崖上蹲着,对路过的人说出谜语,凡答不出来的,它就将其撕成碎片,并吞食干净。很久的时间里,都没人能答对它的谜语,它已经吞食了无数的牺牲者。但是,当一个叫俄狄蒲斯的英雄来到它面前时,它说出了一个自认为是最难的谜语,却一下子被俄狄蒲斯猜中了,斯芬克斯既气恼又羞愧,便怪叫一声,自己从悬崖上摔下跌死了。 ‎ 俄狄蒲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是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的国王波吕波斯,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 ‎ 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叉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后来正是由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他也继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生了两女:分别是安提戈涅及伊斯墨涅;两个儿子:埃忒奥克洛斯及波吕涅克斯。 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国王因此向神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命运悲剧,人与命运的抗争”。‎ ‎【作者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词采花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牛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时值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 ‎【主题】‎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对于本首诗具体解释,各有不同,有人认为“锦瑟”是令狐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掉他亡妻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有人解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较为合理。这就是为什么把李商隐的《锦瑟》称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司之谜”的原因。我们解读这首诗,只作意境分析,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 ‎【诗歌赏析】‎ ‎1、首联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在锦瑟的音乐声中想到了 自己的美好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7、  诗人在接下来的两联里是怎样“思华年”的?‎ 明确:并未直接写年少时的往事,而是大量用典。‎ ‎8、  诗人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首联:由锦瑟联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比兴手法(写实)‎ ‎                庄生梦蝶——往事美好、渺茫如梦 用典(虚写回忆内容)‎ 颔联、颈联 ‎                望帝伤春——伤感思念 ‎ ‎                鲛人珠泪——伤感凄美 ‎                蓝田玉烟——可望而不可及、迷惘不可追 尾联:今日回忆往事更加惆怅迷惘(写实)‎ ‎    ‎ ‎4、艺术赏析: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哀怨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溯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 ‎【小结】‎ 本诗利用锦瑟托物起兴,并且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典故,以“庄生梦蝶”、“望帝伤春”、“ 鲛人珠泪”、“ 蓝田玉烟”等四幅静谧迷离又颇带凄伤的景象,寄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有所感知体会,但又难以指明言实,使得诗意深幽朦胧,抒情更加委婉含蓄,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