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
)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再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四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月夜忆舍弟
杜甫
禄丰县彩云中学何春祥
学习目标
1
、了解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
2
、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学习诗人手足情深、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4
、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月夜
/
忆
/
舍弟
杜甫
戍鼓
/
断
/
人行,边秋
/
一雁
/
声。
露从
/
今夜
/
白,月是
/
故乡
/
明。
有弟
/
皆
/
分散,无家
/
问
/
死生。
寄书
/
长
/
不达,况乃
/
未
/
休兵。
字词注释
【
1
】
舍弟:
谦称自己的弟弟。
【
2
】
戍鼓:
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
】
断人行:
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
4
】
边秋: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
5
】
露从今夜白:
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
6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
7
】
长:
一直,老是。
【
8
】
达:
到。
【
9
】
况乃:
何况是。
【
10
】
未休兵:
战争还没有结束。
翻译诗句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分析诗句
首联:
更断雁啼,浓重悲凉。
颔联:
清露盈盈,乡情依依。
颈联:
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尾联:
思亲忧国,无限深情。
阅读理解
1、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实月亮是同样的月亮,只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包含这种感情,因此作者觉得家乡的月亮似乎都更亮了。
2、这首诗里,你除了体会到诗人思念弟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处,你还体验到什么?
对离乱的感慨之情。作者描写的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这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
古
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你能写几句吗?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艺术特点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思亲之情。
2
、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3
、感情悲怆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小结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主题思想
本诗是
诗人
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