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及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及练习

ID:562627

大小:86.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8、《孟子》两章 授课时间: 主设计人: 授课人:‎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并完成下列问题 ‎(1)读准下面的字。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 ‎⑤法家拂士 ‎ ‎(2)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一) 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发 畎亩 举 版筑 举于士 市 ‎(2)故 任 于 是 也 苦 劳 饿 空乏 拂 乱 动心忍性 曾益 ‎(3)恒过 困于心 衡于虑 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入 法家拂士 出 敌国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 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文研读 (根据学案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阅读)‎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 拓展研读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教师点拨《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五、检测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2、翻译句子:‎ (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 ‎ ‎ ‎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 ‎ ‎ ‎ 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 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 ‎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 才华展示:‎ ‎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 、奋起,有所作为 、 被举用,被选拔、 在外面,指国外、‎ 给 、 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2)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孟子》两章练习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 ‎3、伐无道,诛暴秦( )‎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 ……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 ‎ ‎ ‎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 ‎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 而死于安乐 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 曾益其所不能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 ‎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 ‎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 ‎ 一、‎ ‎1、轲 战国 儒家 ‎2、孟子及其弟子 《大学》、《论语》、《中庸》‎ 二、解释一词多义:‎ ‎ 道:道路 仁政 道义 固:巩固 固执,顽固 池:池塘 护城河 ‎ 国:国防 国都 三、解释加点词:‎ ‎1、围攻 表转折 2、发语词 3、这 4、泛指武器装备5、委:放弃;去:离开 ‎6、限制 凭借7、震慑 8、少 “畔”同“叛”,意义:背叛。‎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回答问题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 “天下顺之”‎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 、奋起,有所作为 、 被举用,被选拔、 在外面,指国外、‎ 给 、 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6、B ‎7、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21.曹刿论战 ‎ 授课时间 主设计人 授课人  学习目标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借助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 ,题目是后加的。 传说是春秋时期 ‎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了解历史背景  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与停顿 ‎1、重点字注音: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 三、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一)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重点词解释: ‎ ‎(1)师 肉食者  间 鄙 何以战  安  弗 专 徧   牺牲 加 信 孚 福         狱 虽 察 情 忠之属也     可以 ‎ ‎(2)公与之乘 鼓 败绩 驰 辙 登轼 ‎(3)既克 故 一鼓作气 再 彼竭我盈  故克之 测 伏 靡 ‎ ‎2、重点句子翻译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何以战?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 研读课文 ‎1、1段 研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问题)‎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 ‎③庄公的态度?‎ ‎④刿请见的原因? ‎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 ‎2、第2段  ‎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 ‎3、第3段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 ① 一“未可”为何?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② 二“未可”为何? ‎ ③ 后为何又“可矣”? ‎ ④ 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 ⑤ 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 四、点拨 五、检测 ‎ ‎1、填空《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 (1)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 (2)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 (3)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4)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 ‎3、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4、“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 ‎5、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 二层 。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后反思:‎ ‎ 总结复习课 ‎ 一、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 ‎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一、 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审美鉴赏 周密严紧的构思美 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三)重点难点突破 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 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是,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见上一题答案)。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第2段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第3段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时间 主设计人 授课人 ‎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雎( ) 窈( ) 窕( ) ‎ 参:1.( ):参差,参错。 2.( ):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 ):人参。如:参须。‎ 差:1.( ): 如:差数。 2.( ) 如:差得远。 3.( ): 公差。4.( ): 寤( ) 寐( ) 芼( ) 蒹( ) 葭( )溯( ) 晞( ) 湄( ) ‎ 跻( ) 涘( ) 沚( ) 颢( ) 貂( ) ‎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 关关: 洲: 窈窕淑女: ‎ 淑女: 君子好逑: 君子: 逑: 参差: 。流: 思服: 。服, 。悠: 。反: 。辗: 。侧: 。友: 。‎ 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 。伊人: 。溯徊从之: 。从: 。溯洄: 。阻: 。游: , 。宛: 。凄凄: 。采采: 。‎ 已: 右: 。沚: ‎ 三、预习导学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关雎》、《蒹葭》都选自于 。‎ 四、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 ,君子好逑。‎ ‎2. ,道阻且长。‎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蒹葭》‎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三)写作特点 ‎1.《关雎》,用起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纯朴。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五、当堂练习 ‎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2)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2.解释加粗词语。‎ ‎(1)君子好逑 (2)宛在水中沚 ‎ ‎ ‎ 一、生字识记 雎(jū): 窈(yǎo)窕(tiǎo)‎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寐(mèi):睡。芼(mào)蒹(jiān)葭(jiā)溯(sù)。晞(xī)。湄(méi)跻(jī)涘(sì)沚(zhǐ)颢(hào)貂(diāo)‎ 二、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 古文今译(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