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ID:562638

大小:4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8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 能力。 ‎ 2.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 ‎ [课时安排] ‎ 三课时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鱼,我所欲也》 ‎ ‎【教学目标 】‎ ‎ 知识目标 ‎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 ‎【能力目标 】‎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 ‎【德育目标 】‎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 ‎【教学难点 】‎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一、导语设计 ‎ 设计(一) ‎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设计(二) ‎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 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 设计(三)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 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 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 ‎3、学生齐读课文。 ‎ ‎4、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 ‎5、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一、 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点拨指导通假字、一字多义、重难句翻译。‎ 二、 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学生齐背课文。 ‎ 六、布置作业 ‎ 1. 背诵课文。 ‎ 2.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 第二课时 ‎ 一、师生齐背课文 ‎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 1.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 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 学生讨论:明确: ‎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 1. 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 ‎②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 1. 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 2. 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 言。 ‎ 五、课堂小结 ‎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 六、布置作业: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资料助读] ‎ ‎1.“性善论”的要点: ‎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第三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