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 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 鉴赏词作的意境。
2、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词的有关知识。(学生展示搜集资料教师归纳总结)
唐诗宋词元曲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盛行于宋代。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最初称为“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二、 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扫除障碍。
1.教师课件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掌握字音,感知全词的情感基调。
2.学生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教师归纳可见显示。
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3.指名学生复述词的大意。
4.教师展示大意
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了,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天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景物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先流泪。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5.指名学生朗读,教师与其与学生听读,及时纠错。
(二)师生合作赏析
1.全词情感基调把握以及上、下阕写作手法的把握。
教师提问:①听读、自读后全词以什么情感为基调?
②上、下两阕个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③词人为何如此哀伤呢? ④⑤⑥
2、 学生展示,教师归纳了解李清照此词创作背景。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 、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由景到人
3、师生合作赏析词句:
(1)风住尘香花已尽,
交待季节特征——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暗指:自己年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零落,
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日晚倦梳头。
此句是什么描写? 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
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什么情感?
心灰意懒 浓重的哀愁
由此,这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采用含蓄手法进行间接抒情。)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两句紧承上句叙述了什么内容?
叙述了哀伤的原因、程度。
“人非”具体指词人的什么遭遇?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
因此,这两句是词人直抒胸臆,再次借助神态和外在行为表达出自己浓重的哀愁。
其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
(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闻说”、“也拟”表达词人 一种什么心理?
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想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只恐”否定自己的计划。两句中词人运用什么修辞仍然表达自己内心不解的哀愁? 比喻
词人创意出奇,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 化虚为实
“闻说”、“也拟” “只恐”欲抑先扬,曲折尽情的表达作者沉重、无奈的心理变化,道出哀愁之重。
(三)师生共同小结
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三、知识拓展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辛弃疾《摸鱼儿》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 《丑奴儿》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李清照作品。
2.1课3练选做。
五、板书设计
上阕 实写
武陵春 哀愁
下阕 虚写
武 陵 春
教案
教师:闫国霞
2008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