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作业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作业练习

ID:562775

大小:40.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五一作业 25 桃花源记 一、读一读,背一背 重点 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解答】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难点 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解答】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而感人的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开头就明确地向读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职业,这就使得桃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好像都是真的。最后既与开头来了个呼应,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还写到南阳刘子骥这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寻桃源而未果一事,更令人确信无疑。可实中又见其虚,如交代渔人,没有住址、名姓,于事无考。再如标志消失,遂无问津者等也令人察觉到实中有虚。这就是文章巧妙之处,若有若无,使桃花源扑朔迷离,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正所谓虚虚实实,恍惚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也。‎ 二、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1.翻译下面的句子。 ‎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理想的社会,它“理想”在哪里?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的? ‎ 答:①景色美:‎ ‎②生活美: ‎ ‎③人情美: ‎ ‎3.文末为什么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假设太守找到了桃花源,它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 ‎4、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 时间:‎ 人物:‎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 ‎6、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7、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8、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9、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10、在本文中作者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 ‎26.岳阳楼记 一、读一读,背一背 重点 文章第二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解答】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难点 细读课文第三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这种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解答】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三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拓展点 谈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的现实意义。【解答】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近千年来,这句格言一直影响、教育着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各种诱惑接踵而来。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尤其是领导干部,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刻记住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并代表着人民,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且慢行乐,切勿忘忧,更不能大肆挥霍,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为一己之乐,造成百姓之忧、国家之忧。我们要以天下为先,以人民为先,不为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不为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我们只有勇敢地肩负起民族振兴的担子,才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明天! ‎ 二、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樯倾揖摧 ( )⑵浮光跃金 ( ) ⑶把酒临风 ( )‎ ‎⑷是进亦忧,退亦忧。( )⑸薄暮冥冥( ) ⑹多会于此 ( ) ⑺春和景明 ( )⑻不以物喜 ( ) ⑼予观失巴陵胜状。( )‎ ‎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⑾朝晖夕阴 ( )‎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山岳潜形。 ⑵长烟一空。‎ ‎⑶静影沉璧。 ⑷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⑸微斯人,吾谁与归? ⑹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⑺商旅不行,樯倾楫。‎ ‎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 ‎⑵作岳阳楼记的缘由是: 。‎ ‎⑶从空间上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 ;时间上写尽湖光山色的句子是: 。‎ ‎⑷与“悲”相照应的八个字是: 。‎ ‎⑸与“喜”相照应的八个字是: 。‎ ‎⑹动静结合写湖光月色的句子是: 。‎ ‎⑺描写的景物中,最能表现“悲”“喜”二字的句子分别是: ‎ ‎⑻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是: ‎ ‎⑼表明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⑽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后面打“∨”。‎ ‎①这个语段在全文起的作用是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 )‎ ‎②这个语段巧妙地利用设问的方式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作者的“忧君”思想。( )‎ ‎③这个语段论述“古仁人之心”的目的,是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表露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负。( )‎ ‎6.文中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 ‎7.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 ‎⑴“感极而悲”源自: 。⑵“其喜洋洋”源自: 。‎ ‎8.选文第⑵段结尾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9.用“/”标出节奏。(每句只标一处)①前人之述备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 10.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11.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12.第⑵段的哪句话能领起下文?‎ ‎13.选文第⑶⑷段的气氛分别可用一个字概括,它们是:‎ ‎14.第⑵段“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有什么作用?‎ ‎15.第⑷段写景,时间上由 到 。‎ ‎16.解释下边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再写一个含“怡”字的四字短语。‎ 心旷神怡 ⑴意思: ⑵短语: ‎ ‎17.在第⑶段中用横线画出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面悲者矣”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是 。‎ ‎18.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第⑵段末尾“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与⑶⑷两段构成了 关系。‎ ‎20.读⑶⑷两段,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填写下表。 ‎ 第⑶段 第⑷段 景色特点 ‎ ‎ ‎ ‎ 观者心情 ‎ ‎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