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pptx课件(48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鱼我所欲也》pptx课件(48页)

ID:562899

大小:715.15 KB

页数:48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选择”是较为一般的挑选,而“抉择”则是人生在 大是大非 问题上的 非此即彼 的取舍! 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 。” 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 舍生取义 ! 鱼我所欲也 《 孟子 》 孟子 , 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 邹人。是 儒 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 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作者简介 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正音 恶 箪 蹴 乡 羹 妾 wù dān cù xi à ng gēng qiè   鱼,我所 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 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 “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 能愿动词,喜爱 生命 大义 舍弃 译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 生者,故不 为苟得 也。死亦 我所 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 有所不 辟 也。 动词,超过、 胜过 读 wéi , 动词, 做,干 苟且偷生 读 Wù ,动词,厌恶。 与“欲”相反 名词,祸患 , 灾难 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译文: 比 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 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 使人之所恶 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 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假如,假使 那么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动词,做,干 译文: 没有 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 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通过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译文: 非独 贤者有 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 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 ( 辨别“义’’与“不义”, 并保持它 ) ,人人都有这种本性 (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 本性是善良的 ) ,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丢掉它 罢了。 不仅仅 这种思想 不丢掉。 译文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 而 与 之, 行道之人 弗受; 蹴尔 而与之,乞人 不屑 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吆喝。尔,助词 。 给 饥饿的过路人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用脚踢着。 译文: 万钟 则不 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 焉!为宫室之 美,妻妾之 奉 ,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 高位厚禄 通“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通“德”,感激 通“欤”,语气助词 译文: 侍奉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 宫室之美 为 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 得 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 已 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通“向”,从前 。 为了 , 介词 wèi 做,动词 wéi 停止,放弃 天性 译文: 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 怎样提出来的 ?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 这个论点是由 “鱼”和“熊掌” 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 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 者也。” 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由浅人深,自然明晓 设喻 引出 所欲 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所恶 甚于死(不义) 故不避患 辨 证 分 析    (正面) 舍生取义 假 设 分 析 (反面) 所欲 莫甚于生 (最喜生)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 莫甚于死 (最恶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舍义取生 由是则生 由是避患 不用 不为 有甚于生者 有甚于死者 因 果 分 析 舍生取义 (原因) (结果) ⑴ “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⑵ “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⑴ “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⑵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 升华 主题 递 进 论 说 非独贤者有 人皆有 贤者勿丧 分析第一部分 舍鱼而取熊掌 比喻论证 舍生而取义 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不为苟得 “ 甚于生者” “义”; “ 甚于死者” “不义”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论点 患有所不避 论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 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 性善论” ) ⑴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⑵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⑶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舍生取义 举 例 论 证 见利忘义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嗟来之食 1 、行道之人弗受 2 、乞人不屑 万钟之禄 1 、宫室之美 2 、妻妾之奉 3 、所识穷乏 者得我 排 比 举出实例 ,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 , 并得出中心 , 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 鱼 熊掌 舍鱼取熊掌 类比比喻 义 舍生取义 生 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中心论点。 A 生、欲 不为苟得 甚于生 死、恶 不避祸患 甚于死 欲 何不为 莫甚于生 恶 何不用 莫甚于死 正 反 从正反两面分析论证 B 义重于生 生重于义 人皆有本心,贤者保有本心 C 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 “ 义” 重于生命。 第二部分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行道之人、乞人 正 反 不辩礼义、乞人 受万钟 弗受、不屑 举例 有本心 失本心 (重义) (取义) 舍生取义 ( ) 正面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正面 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 乞人 反面 万钟之禄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本 心 对 比 论 证 论 证 对 比 鱼 熊掌 道 理 论 证 举 例 论 证 论点 比喻论证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写作特点 1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 .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 .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总结全文 思考、讨论 :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  探究点六 : 延伸、拓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一、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给     例句:呼尔而 与 之 2 .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 而 与之 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 而 有不用也 3 .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 于 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 于 我何加焉  4 .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 是 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 是 亦不可以已乎 5 .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 得 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 得 我与 6 .尔 助词    例句:呼 尔 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 尔 同销万古愁(李白 《 将进酒 》 ) 7 .为 为了   例句: 乡 为 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 为 之   二、通假字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三、古今异义 1 .例句:万 钟 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 .例句:非独贤者有 是 心也 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四、词类活用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      四、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 .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五、虚词 之: 助词 行道 之 人弗受 此 之 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 之 所欲莫甚于生 代词 呼尔而与 之 人皆有 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 之 的 宾语提前,这 不译 他 指羞恶之心 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 2 、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示比较,比 表示对象,对、对于 3 、 为: 介词 乡 为 身死而不受 今 为 宫室之美而为之 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 为 之 故不 为 苟得也 为了 为了 做,接受 做 4 、则:连词 万钟 则 不辨礼义而受之 由是 则 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假设,如果 表示结果,就 而: 连词 舍鱼 而 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 而 有不用也 呼尔 而 与之 万钟则不辨礼义 而 受之 乡为身死 而 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 为之 表示并列,不译 表示转折,却 表示修饰,不译 表示承接,就 表示转折 表示承接,就 2、指出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 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③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 故患有所不辟也 “ 辟”通“避”;躲避。 “ 乡”通“向”;从前。 “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 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 辩”通“辨”;辨别。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词。 ① 二者不可 得兼 (      )  ② 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③ 此之谓失其 本心 (     )     ④ 贤者能勿 丧 耳 (      ) ⑤ 故 患 有所不辟也 ( ) ⑥ 呼 尔 而与之 ( ) 同时占有 假使 , 假如 天性 丢掉 祸患、灾难 助词 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看看意思是否相同? 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通“欤”,语气词,表示反问。) (给) (表示修饰,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 (但是,表转折) (比,介词。表示比较。 (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 万钟于我何加焉 ! 4. 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 也就是忘了本 )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严重的 . 不仅是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 种思想 ,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丢掉它罢了 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问答题 1 、 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2 、 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 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 开放性试题 1 、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    *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 、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 1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 、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 《 过零丁洋 》 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 例如: 岳飞 选择精忠报国, 文天祥 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闻一多 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 刘胡兰 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5 、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 、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7 、 《 鱼我所欲也 》 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8 、孟子提倡的  “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 《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孟子的名言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4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5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