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此之谓大丈夫
.
——
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
文天祥
生命诚可贵
,
爱情价更高
.
若为自由故
,
二者皆可抛
.
——
裴多菲
生与死 义与利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
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
“民贵君轻”
、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
“仁政”
、
“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
《孟子》
。
作者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
语录体散文
,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
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分为
七
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
文
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
261
章。它是先秦诸子中
文学性
较高的著作。
《孟子》简介
读
课
文
要求:
1、读
准
字音;
2、分
清
句读。
正音
恶 箪 蹴
乡 羹 妾
wù dān cù
xiàng
gēng
qiè
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呼 尔 而 与 之,行 道 之 人 弗 受。
万 钟 则 不 辨 礼 义 而 受 之。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
节奏
吗?
/
/
/
/
/
/
/
/
课文注释与翻译
鱼,我
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
者
不可
得兼
,
舍
鱼
而
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所想要的
(东西)
同时得到
正义
课文诠释
舍弃
并列
代词,代上文所指的东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课文翻译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
生
者,故不
为苟得
也。死亦我
所恶
,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
有所不
辟
也。
厉害、严重、超过
做苟且获得的事
祸患
课文诠释
厌恶的事情
通 “避”,躲避
比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如使
人
之
所欲
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
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
也!
假使
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假使
做
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由
是则生
而
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
恶有甚于死者。非
独贤者
有
是心
也,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
。
凭借
所以
仅仅
丢失
这种
思想
罢了
转折
贤德的人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凭借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采用它;凭借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却有人不采用它。
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
,
一豆羹
,得
之
则生,
弗得则死。
呼尔
而
与
之
,行道
之
人弗受;
蹴
尔
而
与之,乞人
不屑
也。
一碗汤
吆喝
践踏
的
给
不值得,
即不愿意接受
一筐饭
修饰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
得不到它就要死亡。
(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
踢
着给人(吃),(即使)乞丐(也)认为不值得(接受)。
万钟
则不
辩
礼义
而
受之
,
万钟
于
我何
加
焉!
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
我
欤
?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
之
美为
之
;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
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
为之:
是
亦不可以
已
乎?此
之
谓
失其
本心
。
优厚的俸禄
通“德”,感激
做
这
取消
独立性
对于
好处
为了
修饰
通“向”,过去
这样的事
停止
叫做
本性
通“辨”,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 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它;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侍奉而接受它;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文言知识归纳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乡”通“向”,从前。
1、通假字
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②“与”通“欤”,语气词。
(1)是: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2)甚: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渔人甚异之
(3)舍:
①
舍
生而取义者也
②屋
舍
俨然
此、这种
这种做法
2、一词多义
厉害、严重、超过
十分,很
舍弃,放弃
房屋
(4)与: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②呼尔而
与
之
③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
④
与
余舟一芥
通“欤”,语气词
给
2、一词多义
参与,这里指欣赏
和
(5)得:
①故不为苟
得
也
②所识穷乏者
得
我与
③吾穿井
得
一人
④
得
一人之使
⑤非
得
一人于井中
⑥既出,
得
其船
获得
通“德”,感激
2、一词多义
得到
节省
发现
找到
(6)之:
①呼尔而与
之
②为宫室
之
美
③皆有
之
④此
之
谓失其本心
⑤如使人
之
所欲莫甚于生
⑥得
之
则生
代词,他
助词,的
2、一词多义
代词,这种思想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食物
(7)于:
①所欲有甚
于
生者
②万钟
于
我何加焉
(8)为:
①乡
为
身死而不受
②今
为
宫室之美而
为
之
③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为
也
表比较,比
表对象,对
2、一词多义
为了
接受
做
为了
(9)而:
①呼尔而与之
②蹴尔而与之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④舍生而取义者也
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⑥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修饰
2、一词多义
表转折
表并列
表修饰
表修饰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2)倒装句: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3)省略句:
①(
我
)乡为(
礼义
)身死而不受
(施舍)
②(
我
)舍生而取义者也
(1)则凡
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一箪食,一
豆
羮
(3)万
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
加
焉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
4、古今异义
古:盛羹汤或其他
食物的器具;
古:古代的量器;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古:益处,好处;
今:豆子(一种粮食
类作物)。
今:计时器具。
所识穷乏者
得
我与
5、词类活用
得,恩惠,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感激。
合 作 探 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
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②这里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运用了类比推理,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合作探究
2、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
运用了比喻论证、因果论证、
假设论证、举例论证、正反
对比论证等方法。
3、孟子是怎样论述观点的?
先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观点,再正反对比论述,最后用事例进一步论述观点。
舍生取义
鱼和
熊掌
设喻
正面:不为苟得
患有不辟
反面:何不用也?
何不为也?
事例一:不接受施舍
事例二:不受“万钟”
舍 生 取 义
鱼 熊掌
生 义
设喻论证
(类比论证)
舍 取
舍 取
论证方法
道 理 论 证
推理
故
如使……则……
使……则……
因果论证
假设论证
对比论证
义 重 于 生
义存于心
举 例 论 证
见利忘义
(正)
(
反)
对 比 论 证
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
2、乞人
万钟之禄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排 比 论 证
4、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5、“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孟子主张
“性善论”
,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
“本心”
: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也;
义
也;
礼也;
智也。
主要内容
本文阐明了
义重于生
,
义重于利
和
不义可耻
的道理,提出了
“舍生取义”
的中心论点。作者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写作特色
①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②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③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④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⑤
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鱼我所欲也
舍生
取义
义重
于生
人皆
有之
义存于心
见利忘义
(失其本心)
论点 道理 举例 结论
舍 生 取 义
所欲有甚于生
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
故患有所不避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人皆有之
正面
反面
论点
拓 展 延 伸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思考、讨论: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巩固练习
1.课文用鱼比喻____,用熊掌比喻 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
3.课文主要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生,义,舍生取义。生,死,生,义;死,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