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琼玉
作者刘义庆(
403
~
444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
《
世说新语
》
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选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
世说新语
》
原为
8
卷,今本作
3
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
36
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课文翻译
内容理解
课堂练习
理解字词句,翻译课文
《
咏雪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
,
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王冕者,诸暨(
jì
)
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
zhé
,
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
tà
,
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
hé
,
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
tián
,
安然、坦然)若不见。
⒈
对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窃
入学舍(偷窃)
B.
冕因
去
(离家)
C.
执
策映长明灯读之(拿)
D.
琅琅达
旦
(天亮)
A
偷偷地、悄悄地
⒉
简答。
⑴“
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
。
⑵“
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
⑶“
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
王冕
听完以后,就默默记住。
“暮归,忘其牛
……
已而复如初。”
⑷“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王冕读书的专注、入迷。
课文翻译
内容理解
课堂练习
理解字词句,翻译课文
《
陈太丘与友期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
,
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
,
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
,
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
,
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
,
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
:“
非人哉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
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
——
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约定
过去的
离开
回头看
拉
放开
放弃
牺牲
诚实,守信
随意、随便
回头看
约定
⒈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太丘舍去 去日苦多
入门不顾 瞻前顾后
下车引之 引吭高歌
太丘舍去 舍己为人
则是无信 信口开河
⒉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③
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
未若柳絮因风起。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⒊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
敝人
②
卑职
③
陛下
④
令尊
⑤
寡人
⑥
足下
⑦
令郎
⑧
老朽
⑨
麾下
敬词有
谦词有
③
④
⑥
⑦
⑨
①
②
⑤
⑧
⒋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诲女知之乎
B.
学而不思则罔
C.
路转溪头忽见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例句中“不”通“否”
“女”通“汝”
“见”通“现”
“说”通“悦”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
《
世说新语
·
雅量第六
》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