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
广西
宜
州市安马中学 卢炳权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和
《
世说新语
》
的相关文学常识;疏通文意,掌
握
文
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2.
学习运用对话和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3.
体会文中故事反映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
。
(重点)
一、作
者名片
刘义庆
(
403—444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朝宋
文学家。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著有
《
世说新语
》
,还有志怪小说
《
幽明录
》
。
二、背
景链接
本
文选
自
《
世说新语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
世说新语
》
是我国
古代笔记小说集
,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本书故事以短小精悍为主。写法上直叙其事,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
原文:
乘
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
有一人欲依附
,
歆辄难之
.
朗曰
:“
幸尚宽
,
何为不可
?
”
后贼追至
,
王欲舍所携人
.
歆曰
:“
本所以疑
,
正为此耳
.
既已纳其自托
,
宁可以急相弃邪
?
”
遂携拯如初
.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
华歆
、
王朗
俱
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
辄
难
之。朗曰:“
幸
尚
宽,
何为
不
可
?”
三、课
文解读
三国魏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字景兴。
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人,字子鱼。
一起。
当即。
幸而,恰巧。
还。
为何,为什么。
肯,同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
感到为难。
后
贼
追至,王欲
舍
所携人。歆曰:“本
所以
疑
,正
为
此耳。
既已
纳
其自
托
,
宁
可以急相弃
邪
?”遂携
拯
如初。世
以
此
定
华、王之优劣。
这里指作乱的人。
扔掉,抛弃。
……
原因。
犹豫不决。
因为。
既然已经。
接纳,接受。
请托,请求。
难道。
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救助。
通过,凭。
评定。
四、重
点句子解释
1.
幸
尚宽
,
何为不可
?
2.
本
所以疑
,
正为此耳
.
既已纳其自托
,
宁可以急相弃邪
?
译
:
船里恰好还很宽松
,
为什么不同意
?
译
:
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
,
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
,
既然已经接纳他
,
难道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
华歆“辄难之”,王朗问“何为不可”,乍一看,华歆像是见死不救,而王朗深明大义,救人于水火之中。这是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1.
“华歆辄难之,王朗问何为不可”在这里什么作用?
五、问题初探:再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王朗“欲舍所携人”,华歆“携拯如初”。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至此,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2.
随着情节的发展,华、王二人的态度有了比较悬殊的变化,说说表现在哪里?
华歆不同意,认为既然答应别人,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而不履行承诺。
由此可见华歆为人诚实,信守承诺,品格高尚。
3.
华歆同意王朗的处置态度吗?从中可以看出华歆怎样的品质?
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要轻诺寡信。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深
入探究
《
乘船
》
先写华歆对逃难者搭船的要求犹豫不决,后写他途中坚决不“相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这些描写说明华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
先抑后扬
的写法。
这些描写说明
华歆是一个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说到就做到、坚守承诺的人。
七、结
构梳理
乘船
华歆:为难
王朗:幸尚宽,何为不可
重诺守信
言行必果
开端: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高潮:后贼追至,
情况紧急
王朗:欲舍所携人
华歆:宁可以急相
弃邪
发展:有人想要
搭船
结局:遂携拯如初
八、课
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
2.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谢谢大家,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