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2013届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2013届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ID:563277

大小:471.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3届中考模拟考试(二)‎ ‎ 语文试题卷 2013.5‎ 注意事项: ‎ ‎1.本卷分试题和答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 ‎2.全卷答案书写要工整,不要随便涂改。‎ ‎3.本学科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3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l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静谧(mì )陈词滥调( làn ) B.邂逅( xiè )惟妙惟肖( xiào)‎ C.缔听(dì )熙来嚷往( xū ) D.愚氓(méng )浮想联翩 ( piān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这位作家很有名,但是他的文章总让人觉得阴晦难懂。‎ B.璀璨的珍珠从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小女儿把它偷走,用以镶嵌在绿野大地。‎ C.从目光呆滞到明眸善睐,梅兰芳经过了长期的艰苦训练。‎ D.到了秋天,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3.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A. 曷:同“何” B. 坐:犯罪 C. 实:确实 D. 所以:……的原因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四川芦山抗震救灾中,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英雄事迹。‎ B.政府部门要严厉打击利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的行为,防止地沟油再上餐桌。‎ C.几个学校的领导,就校车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D.是否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 ‎5.对下面文段中加点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4月29日哈格尔宣称,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第5条,美国反对任何旨在削弱日本行政管辖权的单方面行为。‎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4月30日在华盛顿就美防长关于钓鱼岛争端的言论对部分中国媒体发表谈话时警告说,挑起紧张局势、加剧紧张局势的是日本方面,事实和是非 都很清楚,希望其他方面不要去搬日本这块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A.警告美国不要干涉钓鱼岛的争端,要采取中立立场。‎ B.警告美国日本也是美国的敌人,不能一味纵容它。‎ C.警告美国中日局势紧张对美国没有什么好处。‎ D.警告美国不要妄图利用日本对付中国,反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二、阅读与赏析 (共49分)‎ ‎(一)(12分)‎ ‎①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穷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寻花是也。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乙巳,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反。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已。‎ ‎②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而归;复遍历昆山城内外有花之所。‎ ‎③客曰:“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不事王侯,无贱之骨。安在与花不宜?”客又曰:“欧阳公,儒者也。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溺其美而动其中,皆足以丧身。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 ‎【注】:①浃辰:十二日。‎ ‎6.下列句中的“而”与“必得观而后已”中的“而”意义与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至虎丘观花市而归 B.废然而反 C.言和而色夷 D.乃以瓦布之,而动之如初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B.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日夜与其相伴,如醉如痴。‎ C.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不相宜。‎ D.作者认为自己与世道不相和,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不能认为它妖。‎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⑴穷日夜而为之者 穷: ▲ ⑵或舆或杖 杖: ▲ ‎ ‎⑶不事王侯 事: ▲ ⑷溺其美而动其中: 动: ▲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若余之寻花是也。‎ 译: ▲ ‎ ‎(2)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 译: ▲ ‎ ‎(二)(4分)‎ 一 鹭 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0.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 ‎(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 ‎ ‎(三)(4分)‎ ‎①细菌一直名声不佳,但对于细菌家族的杰出成员地杆菌,人们却应当刮目相看。这些只有千分之一毫米长的清洁工挥舞着细长的“毛发”,能把溶解在水里的铀清除掉。这意味着,这类细菌有潜力用于核污染的生物治理。‎ ‎②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杰玛•雷格拉猜测,这些细菌外面的细长丝状物——菌毛,可能是清除核污染的关键。这些由蛋白质组成的菌毛能够导电。“我们的研究表明地杆菌菌毛是减少铀放射性物质的主要催化剂。实质上,它们所做的,就是以天然方式电镀铀,有效固定放射性物质,并防止它进入地下水层。此外,菌毛还能为地杆菌形成遮蔽,从而保证地杆菌能进入有毒环境工作,”雷格拉说,“这种方法理论上也适用于其他一些金属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锝、钚和钴等。” ‎ ‎③雷格拉与同事用硫还原地杆菌,培育出因缺乏某种基因而不能产生菌毛的菌株,将之与能正常产生菌毛的菌株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菌毛大大增强了细菌清除铀污染的能力。如果没有菌毛,铀的还原反应是在细菌内部进行的,会伤害到细菌自身;而有菌毛时,大部分反应围绕着菌毛完成,不仅扩大了反应过程中可用于电子传输的空间,还拉远了铀与细菌的距离,提高细菌的安全性。研究人员用一种荧光染料测量了地杆菌细胞的呼吸酶在接触铀之后的活性。结果显示,有菌毛的细菌呼吸酶活性更高,因而生存能力更强。有菌毛的菌株在接触铀之后还能恢复过来,并且比没有菌毛的菌株生长更快。‎ ‎11.第①自然段中加点词“挥舞”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 ‎12.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 ‎ ‎ (四) (4分) ‎ 俯而学与仰而思 ‎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一生都在追求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几度“仰而思”,终于有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这部巨著的诞生。‎ ‎ ④“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13.结合选文,请你说说对画线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含义的理解。(2分)‎ 答: ▲ ‎ ‎14.第③自然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分) ‎ 答: ▲ ‎ ‎ (五)(15分) ‎ 冷月钟笛 林清玄 ‎⑴月色是一把寒刀,森森闪着冷芒。 ‎ ‎⑵有时候,月色的善良温和像一个婉致的少女,而如今,我坐在荒凉而空茫的城垛上独零零地坐着,月色便仿佛一个年老的海盗,虽退守到砖墙的角落,他的眼睛犹青青地闪着光,手里还握着年轻时砍钝了的水手刀。 ‎ ‎ ⑶那把水手刀,长久以来,在草地上四处游动,把我的胸腹剖开,冷漠的月色使我静坐着,也不如月亮刚升起时那么安稳了。 ‎ ‎⑷已经很夜很夜了,晚雾从地底慢慢地蒸腾上来,渐渐把树、砖墙、古炮,最后把坐在城上最高处的我也吞没了。 ‎ ‎⑸来这个城要经过一个渡津,因为它被三面的海温柔地拥抱着,展延到远方的柏油公路在渡津口戛然而止。 ‎ ‎⑹我没有赶上最后一班轮渡,我到时,汽轮船刚刚开出港埠。我只好沿着海河的岸边漫步,看汽轮船打起美丽的碎花,细缀的观光客笑声也在水面上流动着。 ‎ ‎⑺远远地看见城墙了,夕阳正好垂挂在护城树的树头上,夕阳的橘,晚天的红,树的郁绿,交杂着城墙暗淡的砖色,成为一幅很有中国风情的剪纸画。 ‎ ‎⑻迎头,是沈葆桢的半身铜像,刻写着他在台湾海防史上的不朽证言。在日本侵略台湾的紧急中,他以一年十一个月的短时间,建造了这个“使海口不得停泊兵船,而郡城可守”的城池,这个城与炮台,便成为今天台湾仅存的历史炮台了。 ‎ ‎⑼在月色下看沈葆桢的铜塑,明暗曲折,竟可以从线条中体会出他的识见与毅力,那是无可取代的威壮与魄大了。我想到,我们永远无法仰见这些壮士的面容,但是我们随时可以见到他们的重现,我们走入民间,到处都有关云长的绘像,浓正的长眉,丹凤的亮眼,紫红色的面孔,写在脸上不可侵犯的正气,如果我们把关公的五绺长髯去掉,相信就是壮士们的写生了,他们用生命的狂歌,为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写下“忠义”两字。 ‎ ‎⑽月刀下的沈葆桢也有一股关云长的神气浮凸出来,事实上,他们的形体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不为他塑像,后人如我,也能体会到他们在与强权抗拒时的虎目含威。 ‎ ‎⑾在壮魄而虎吼有声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田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所有的英豪杰士都把自我的形体投入这条河里,即令碎成肉泥,也没有一声悲叹,他们的骨灰即使在胡雨夷风中也会散放着不朽的芳香。 ‎ ‎⑿因此,沈葆桢死了,他的城池留下来了,但是这座坚甲厚壁的城池纵大纵深,也比不过他生命中无可更变的城池。 ‎ ‎⒀我一个人独坐在城垛上,眼见星辉掩映下的城池、古炮,以及闪着夏虫与波光的护城河,竟久久不忍离去。我感觉,我是愈入夜愈坐到沈葆桢波涛万顷的胸腹之中了,在宁静的长夜,我们或者最能窥见前人的胸怀吧! ‎ ‎⒁月色你看久了,它洒在轻轻浅浅高高低低的景物上,仿佛响亮着断断续续的钟声,那不是月了,那是一口钟。 ‎ ‎⒂月的微光你看久了,它在空中长长短短的散步,好像丝丝长鸣的笛声,那不是月了,那是一管笛。 ‎ ‎⒃月亮的钟笛,千百年来就这样敲撞吹奏,让那些有威猛气概的豪雄壮士,可以和声地在历史上唱歌。这些歌,词句已经退淡了,曲谱仍在,另一个冷月如刀的夜晚,还要被以后的人唱起来。 ‎ ‎⒄浮天沧海远,万里眼中明,历史的歌声和月亮的钟笛慢慢地沉落,我坐的城垛下方写着“亿载金城”四字,却在清晨第一道曦光中渐渐鲜明。 ‎ ‎15.第⑴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 ▲ ‎ ‎16.联系全文,说说“关云长的神气”是指什么?“他生命中无可更变的城池”又指什么?(4分)‎ 答: ▲ ‎ ‎17.“冷月钟笛”其实就是“冷月”,文章以“冷月钟笛”为标题有何作用?(3分)‎ 答: ▲ ‎ ‎18.文章结尾两个自然段寓意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答: ▲ ‎ ‎(六)(10分)‎ ‎19.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八则)‎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 ▲ 。 (诸葛亮《出师表》)‎ ‎④ ▲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⑤吴楚东南坼, ▲ 。 (杜甫《登岳阳楼》)‎ ‎⑥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⑦ ▲ ,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城东早春》)‎ ‎⑧雨昏青草湖边过, ▲ 。 (郑谷《鹧鸪》)‎ ‎⑨ ▲ ,露为风味月为香。 (苏轼《莲》)‎ ‎⑩无意苦争春, ▲ 。 (陆游《卜算子 咏梅》)‎ 三、表达与交流 (共66分)‎ ‎(一)(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学生甲画了一张画给同桌乙看,画上画的是一头怪兽:老虎的头,猪的身子,鹰的翅膀,鱼的尾巴和鹿的腿。甲对乙说:“看!我创造的怪兽!”乙说:“你这不能算是创造,只能算是拼凑。”甲不服气地说:“拼凑也是一种创造啊!” 乙说:“只有杰出人物才懂创造,平庸的人只会拼凑。”‎ 根据你的对“创造”的理解,结合上述文字,说说你对“创造”的看法。要求:(1)‎ 要有明确的观点;(2)要作简要的论证;(3)字数在100—120字之间。(6分)‎ ‎(二)作文(60分)‎ ‎21. (60分)‎ ‎“只要我活着,我便要歌唱”这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声音;“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是徐志摩的声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声音……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散文,每一本小说,每一个剧本,都传递着作者的声音。我们聆听着这些声音,接受着文学的洗礼。‎ 请以“文学的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要写生活中你自己的事。‎ ‎(2)所记必须联系文学或文学作品。‎ ‎(3)如出现校名,一律用“××”表示。‎ ‎(4)字数不少于600字。‎ ‎ 2013届中考模拟考试(二)‎ 语文答题卷 2013.05‎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每小题3分)‎ ‎1.(3分) 2.(3分) ‎ ‎3.(3分) 4.(3分) ‎ ‎5.(3分) ‎ 二.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12分)‎ ‎6. (2分) 7.(2分) ‎ ‎8.(4分) ①穷: ②杖: ‎ ‎③事: ④动: ‎ ‎9.(4分)⑴ 译: ‎ ‎ ⑵ 译: ‎ ‎ ‎ ‎(二)(4分)‎ ‎10.(4分)⑴答: ‎ ‎ ‎ ‎ ⑵ 答: ‎ ‎ ‎ ‎(三)(4分)‎ ‎11.(2分)答: ‎ ‎ ‎ ‎ ‎ ‎12.(2分)答: ‎ ‎ ‎ ‎(四)(4分)‎ ‎13.(2分)答: ‎ ‎14.(2分)答: ‎ ‎ ‎ ‎ ‎ ‎(五)(15分)‎ ‎15.(4分)答: ‎ ‎ ‎ ‎ ‎ ‎16.(4分)答: ‎ ‎ 17.(3分)答: ‎ ‎ ‎ ‎ ‎ ‎18.(4分)答: ‎ ‎ ‎ ‎(六)(10分)‎ ‎19.(10分)‎ ‎① ② ‎ ‎③ ④ ‎ ‎⑤ ⑥ ‎ ‎⑦ ⑧ ‎ ‎⑨ ⑩ ‎ ‎ ‎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一)(6分)‎ ‎20.(6分)‎ 请 在 答 题 区 域 内 作 答, 超 出 黑 色 矩 形 边 框 限 定 区 域 的 答 案 无 效 ‎(二)作文(60分)‎ ‎2013届中考模拟考试(二)‎ ‎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2013.5‎ 一、积累与运用(共l5分,每小题3分)‎ ‎1.(C) 2.(A) 3.(C) 4.(B) 5.(D)‎ 二、阅读与赏析 (共49分)‎ ‎(一)(12分)‎ ‎6.(2分) (A) ‎ ‎7.(2分) (C)‎ ‎8.(4分)①穷:尽 ②杖:拄杖 ③事:侍奉 ④动:动摇 ‎9.(4分)(1) (2分)像我寻花就是这样。(得分点:判断句,若,是)‎ ‎(2)(2分)(他)认为牡丹是花妖。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它呢?(得分点:以、为,甚)‎ ‎(二)(4分)‎ ‎10.(1)(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三)(4分)‎ ‎11.(2分)“挥舞”这个动词形象地说明了地杆菌使用菌毛清除溶解在水里的铀的情状,突出了地杆菌具有治理核污染的潜能。‎ ‎12.(2分)作比较,将有菌毛的地杆菌和无菌毛的地杆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菌毛具有大大增强地杆菌清除铀污染的能力。‎ ‎(四) (4分)‎ ‎13.(2分)除了读书外,学习还重在思考(1分);尤其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独到见解(1分)。‎ ‎14. (2分)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学习中读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五)(15分)‎ ‎15.(4分)比喻,生动形象地(1分)描绘了作者独坐城垛的清冷意境(1分)。字里行间涌动着雄壮威猛的阳刚之气(1分)。意象奇特,收到了开篇就扣住读者心魄的艺术效果(1分)。‎ ‎16.(4分)“关云长的神气”是指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2分)。 “他生命中无可更变的城池”又指誓死保卫祖国领土的坚强意志和民族精神(2分)。‎ ‎17.(3分)①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1分);②为全文营造一种独特的抒情背景和氛围(1分);③形象而含蓄的体现了主旨(1分)。‎ ‎18.(4分)历史的风云已经过去(2分)‎ ‎,但千百年来抗拒强敌、保卫国土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会带来永远的光明和希望(2分)。‎ ‎ (六)(10分)‎ ‎19. (10分)‎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潮平两岸阔 ‎⑤乾坤日夜浮 ⑥乱花渐欲迷人眼 ‎⑦若待上林花似锦 ⑧花落黄陵庙里啼 ‎⑨旋折莲花剥莲子 ⑩一任群芳妒 三、表达与交流 (共66分)‎ ‎(一)(6分)‎ ‎20.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楚,得6分;观点明确,论证较充分,条理较清楚,得4分;观点不明确,论证不充分,条理不清楚,在2分(含2分)以下打分。‎ ‎(二)作文(60分)‎ ‎21. 作文评分标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切入分47分。‎ 等次 一类 ‎60—55分 二类 ‎54—48分 三类 ‎47—42分 四类 ‎41—36分 五类 ‎36分以下 内容 占50%‎ 主题鲜明 感情真挚 内容新颖 主题鲜明 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主题基本鲜明 感情基本真实 内容比较具体 主题不够明确 感情不够真实 内容空泛 文不对题 表达 占50%‎ 语言流畅 表现力强 语言通顺 条理清楚 偶有语病 语言基本通顺 条理较清楚 有少量语病 语言不够通顺 层次不清 语病较多 文理不通 评分注意事项:‎ ‎(1)每少50字扣1分。‎ ‎(2)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扣满5分为止,重复不累计。‎ ‎(3)偶有语病指有个别句子有语病,有少量语病指有2—3个句子有语病。‎ ‎(4)内容和表达可分开考虑。但内容评为五类的,表达不得在三类以上打分。‎ ‎(5)严重抄袭的文章(指有证据可以证实的)在20分以下打分,其中如与被抄袭文章雷同85%以上的可在10分以下打分。‎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