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徐志摩
l
、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
、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3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目的
徐志摩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
年赴美留学,
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
再别康桥
》
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
—
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朗诵课文,体味情感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荇
(
xìng
)
斓
(
l
á
n
)
畔
(
p
àn
)
溯
(
s
ù
)
篙
(
gāo
)
第
1
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
2
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
3
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
4
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
5
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
6
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
7
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所以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总结意象
齐读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
?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以上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生活。
体会总结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1.
绘画美:
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
——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
2.
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
3.
建筑美:
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外观的美感。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再次朗读 ,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