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加入VIP免费下载

《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ID:563669

大小:36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现代诗二首》课堂教学实录 附属初中 王玉华 ‎【教学目标】‎ ‎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感悟、欣赏《回延安》的思想感情及表达特征。‎ 师: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投影课题《回延安》)‎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学习,说说作者、背景及“信天游”特点。‎ 生⑴: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生⑵: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生⑶:“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 师:对。比,就是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比和兴一般融合在一起,在诗节的首句。‎ 现在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一首诗,想一想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读全诗,并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发现。老师行间巡视并适时指导或参与讨论)‎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得很热烈。现在我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⑴:诗歌中写到的内容有诗人回到延安与亲人相见,描写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 8 -‎ 生⑵:还写了回忆延安生活和延安新貌。‎ 生⑶:诗歌最后一部分还歌颂了延安历史。‎ 师:很好。同学们概括得很全面。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⑴:诗人回到延安时显得万分激动,倍感亲切。“莫要”“莫把”“抓”“贴”等词语可以反映出来。‎ 师:分析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深情地读)‎ ‎(读完后其他同学自发地鼓掌)‎ 生⑵:诗人描写当年延安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延安和延安人民哺育之恩的难忘之情。‎ 生⑶:作者歌颂延安历史,满怀深情,满腔热情,我喜欢这一部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朗读一遍?‎ ‎(生读)(其他同学自发地鼓掌)‎ 师:读得不错。读诗既要读准字音和节奏,也要读准感情。诗人表达的感情很丰富,我们要好好体会。‎ 现在同桌之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朗读,然后从音准、节奏、情感等三个方面互相评价。‎ ‎(同桌交互读与听,然后互评)(师行间巡视、指导)‎ 师:诗人为什么能将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⑴:因为诗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的经历,使他积蓄了丰富的情感。‎ 生⑵:还因为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凝练的词语。‎ 师:哪些修辞手法呢?哪些词语凝练呢?同学们能不能在书中划出来,然后作两三句话的赏析?赏析句可以写在行间。‎ ‎(学生活动:找出句子,然后赏析)‎ ‎(自主活动结束,全班交流)‎ 生⑴:我找的句子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手法,写出诗人受到热情欢迎,反映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 生⑵:我找的是一些词语,如“贴”,写出了喜悦、倍觉亲切的感情;“搂”,抒发了往日深切的思念;“扑”,表现了满心的激动。‎ 生⑶:“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回到延安的喜悦之情。‎ 其他同学:(略)‎ ‎- 8 -‎ 师:对,除了这些修辞手法,诗人还通过场面描写,集中写人的神情、动作、语言等,这反映在哪一部分内容里?‎ 生:在亲人团聚的场面里。‎ 师:很好。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在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手法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诗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创造出热烈深远的意境,抒发了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的感情。‎ 课后请同学们将这首诗与贺敬之的另一首诗比较,进一步了解作者。‎ ‎(发讲义《三门峡——梳妆台》)‎ 附: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 8 -‎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 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开,‎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 ‎- 8 -‎ 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 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 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 湖水映光彩──‎ 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采,‎ 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 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 无限青春向未来!‎ ‎1958年3月 ‎- 8 -‎ 参看答案:‎ 一 相同之处 ‎1.文学样式相同,选文与原文都是诗歌。‎ ‎2.写作目的相同,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3.构思方式相同,两首诗都是以追思历史,喜爱今天,畅想未来为构思线索。‎ ‎4.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二 不同之处 ‎1.诗歌形式不同,《三门峡──梳妆台》是自由诗;《回延安》是民歌体。‎ ‎2.诗歌内容不同,因而表达的中心不同,《三门峡──梳妆台》抒写的是对黄河的感受;《回延安》抒写的是回延安的感受。‎ ‎3.《三门峡──梳妆台》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回延安》气势高亢悠远,突出了民歌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教学《再别康桥》。引导学生感受康河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独特的风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世界名校?‎ 生:我知道哈佛、牛津、剑桥大学。‎ 师:那你们知道唱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 8 -‎ 诗句的诗人吗?对,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再别康桥》。‎ ‎(投影剑桥大学图片及课题《再别康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查阅了资料,现在请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了解得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 生⑴:他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生⑵:他到剑桥留学是寻求自由、平等、博爱,所以他是一位追求人生真谛的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这首清新柔美的《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投影作者简介,学生阅读并摘要)‎ 师:诗人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成了诗人短短一生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动情的诗作。‎ 同学们根据课前的初读体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读一读。‎ ‎(四位同学分别读了第二、一、六、四小节。读完后学生评价)‎ 生⑴:第一小节“轻轻的”写出悄无声息的特点,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可以读得轻缓一些,停顿要明显。‎ 生⑵:我认为第二小节要读得热烈一些。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表达了由衷的喜欢,充满深情。‎ 师:你能不能读一遍?‎ ‎(生读。同学们自发鼓掌)‎ 师:很好,读出感情了。“那”后面可以稍微停顿,这一句低一点,后面一句稍高一点。‎ ‎(师范读。生鼓掌)‎ 生⑶:第六小节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8 -‎ ‎,将全诗推向高潮,此时的沉默无言胜过千言万语。读时要轻一些、深沉一些,以表达不舍之情。‎ 师:评价得不错。‎ 生⑷:我评评第四小节的朗读。“揉碎在浮藻间”可以读得激昂一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读得舒缓低沉一些,另外这一节的节奏也很美。‎ 师:同学们评得很好,很具体,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听听朗读录音,感受一下名家是怎样演绎诗中的情感的。‎ ‎(师放录音,生听并做一些节奏和重音符号)‎ 师:同学们通过读、评、听能初步把握诗人的感情,即对康桥的依恋之情,那么你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感情变化吗?‎ ‎(文字投影思考题:说说诗人的感情变化特征)‎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三分钟,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注意体现变化的关键词语)‎ 生⑴:有这样一些词语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感情:作别、荡漾、甘做、别离、沉默。从这些词可以看出诗人因为爱得深,离别时惆怅也越深。‎ 师:说得很好,很善于思考。‎ 生⑵:我认为诗中的“梦”对把握情感变化也很重要。诗人将“梦”沉淀在心爱的康河中,充分表达对康桥的浓厚的爱恋;又荡舟河上去寻梦,当梦幻灭时,便只有哀愁,“沉默”。‎ ‎(生鼓掌)‎ 师:好极了,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从这些关键词语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由惆怅到热烈再到怅惘,经历波澜,这种变化正是来自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师板书:惆怅——热烈——怅惘 恋情)‎ ‎(生齐读全诗,再次体会诗人感情)‎ 师:我们说:节奏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意象是诗歌的生命。什么叫意象?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呢?‎ ‎(学生活动:用笔划出诗中的意象。讨论: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生⑴:作者将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写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生⑵‎ ‎- 8 -‎ ‎:诗人还写了青荇在柔波里招摇,晚上,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与快乐。‎ 生⑶:这些意象色彩也很鲜明,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小组讨论很有成效。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柔美的意境,传达出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桌之间交互读与评,看谁在节奏和韵律方面读得更准。‎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在配乐声中,学生尝试背诵全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领略了一位天才诗人用清新的语言写成的离别之歌。因为情真,因为意境优美,所以她成了不朽之作。‎ ‎(文字投影课后语文活动:⒈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在比较诵读中体会徐诗风格。2.学写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同学之间交流朗读。3.积累:收集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人咏离别的诗句。)‎ 附:沙扬娜拉 ‎ ‎——赠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 ‎【教学说明】‎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体味、感悟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丰富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朗读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歌的节奏与韵律,领略诗歌的内涵;通过竞赛性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已此来欣赏这两首诗歌,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热爱现代诗歌,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学素养。‎ ‎- 8 -‎ ‎- 8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