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
王安石
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
司马光
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
贬任杭州通判
;历徙
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
。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
出知杭州
。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
新党
,他又
被一贬再贬
,直至贬到
海南
,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
常州逝世
。
资料链接:
张怀民,
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
,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
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是位品格
清高超逸
的人。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
《
水调歌头
》
词赠他,词中有“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
《
黄州快哉亭记
》
,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
心地坦然
,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是一位
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
的人。
(
共同赏月的人
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
、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解题
----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
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
1007
年
)
赐名承天寺
,
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
,
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承天寺
走近苏轼
苏轼
(1037-1101)
: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
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
三苏
”
,为“
唐宋八大 家
”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
(
1076
)
《
浣溪沙
·
山下兰芽短浸溪
》
(
1073
)
走近苏轼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法四大家”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苏轼评论自己的文学创作的一段话
原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
文说
》
)
译文:“
我的文采就像有一万斛水的泉源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涌出。(如果)在平地上,文思不断如汩汩流水,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算难。等到它随着山势石型弯曲,随着(遇到的)事物变换形式,却不能知晓。能够知晓的,通常是(在我的文思)应该继续的时候继续,(在我的文思)不能够停止的时候停止,就是这样罢了!别人,即使是像我一样(有文采)却不能像我这样了解自己啊。”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
(自读、同桌互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一)找生字、读准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
藻荇( )
jiě
xìng
suì
qǐn
bǎi
zǎo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
睡月色入
户欣然
起
行念
无与
乐
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二)
提示:
(
1
)念/无与为乐者,遂
/
至承天寺
/
寻
/
张怀民。
(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
)但∕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
睡,月色入
户
,
欣然
起
行
。
念
无与
乐
者
,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
于中庭。
将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思考
游乐
于是,就
一起
散步
二、看注释、通文意
……
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
,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
交叉错杂纵横
原来是
只是,不过
罢了
(二)看注释、通文意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
门
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译文: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品读欣赏
1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
—
积水
空明
竹柏
—
藻荇
交横
比喻
积水
空明
(正)(静)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侧)(动)
皎洁、
空明、
清丽、
淡雅、
宁静
月光如水
冰清玉洁
诗 中 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李白
月有阴晴圆缺
,
人有悲欢离合。
——
苏轼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李白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
——
刘禹锡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
袁枚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白居易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
2
、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①
、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
清闲之人。
②
、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
不汲汲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③
、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
失落寂寞的人。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
……
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和前 后
《
赤壁赋
》
马上就要产生。
——
余秋雨
《
苏东坡突围
》
《
文化苦旅
》
资料链接: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