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姓名________书写评价________展示评价________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1》
【目标定向】
1.能够默写出重点实词的意思。 2.能够翻译全文。
3.掌握虚词“但、耳、遂”等词的用法。4.熟读并背诵全文。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少时即博通经史,善于写文。其散文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熟读文章,梳理文意
1.正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 )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翻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4
第三段:
【巩固训练】
一、根据文章填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何夜无月? ? 。
二、解释字词的意思。
念( )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 )于中庭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特殊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字的古今意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 今:
闲人 古: 今: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字。
然: 欣然起行 不以为然
不知其所以然 然而
至: 遂至承天寺 讨厌之至
3.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各找一句)
省略句:
倒装句:
4
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姓名________书写评价________展示评价________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2》
【目标定向】
1.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2.品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
【解读文本】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2.这样的两个闲友闲步于庭院,看到了怎样的月色“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一月色美景描述出来。
3.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指怎样的人呢?
5.作者在贬谪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短文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提示:找出与“闲”有关的语句咀嚼)
6.结合全文,揣摩“闲”字有何含义?
【巩固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A. 念无与为乐者 (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 (睡觉)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选文的作者________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6.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上面横线上
7.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 竹 柏 影 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0.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