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启东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ID:564435

大小:85.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苏省启东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 ‎ ‎(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 ‎ ‎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筝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从琴瑟里______而来的。‎ ‎②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_____的那一天。‎ ‎④京剧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其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___。‎ A. 演化  休戚与共  另眼相看  各有千秋 B. 演绎  休戚相关  刮目相看  平分秋色 C. 演化  休戚与共 刮目相看  各有千秋 D. 演绎  休戚相关  另眼相看  平分秋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 ‎“演化”,演变,变化发展。‎ ‎“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观上的认识和态度;‎ ‎“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存在的关系。‎ ‎“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另眼相看”,是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尤其指特别看重或重视。‎ ‎“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长处和特色。‎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①句应该是古筝从琴瑟里演变,变化发展而来。所以应填“演化”。②句侧重的是主观情感,所以填“休戚与共”。③句强调是假以时日,韩晓鹏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会让人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的。所以应填“刮目相看”。④强调的是“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优点,应填“各有千秋”。‎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巴黎气候大会的目标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达成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该协议将成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依据。‎ B. 舆论认为,“中国梦”鼓励每个人不仅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也敢于构想自己的未来。而且,中国青年已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梦想奋斗。‎ C.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上,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观众认为,武亦姝的水平达到了大学本科生行列。‎ D. 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它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深厚内敛的独特魅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语序不当,两个“构想……未来”对调;C项,搭配不当,“达到……行列”不搭配;D项,句式杂糅,删除“相”或“在一起”。‎ ‎ ‎ ‎3.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B.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C. 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秦观《鹧鸪天》)‎ D.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项,“纨绔”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儒冠”借指儒生。B项,“牙璋”借指将帅。C项,“鱼雁”借指消息。D项,“翠奁”翠绿色的镜匣。比喻湖水面碧绿如镜。所以选D项。‎ ‎4. 下列诗句,依“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 ②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③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A. ②①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意象的感悟能力。①“翠叶残”“西风”,表明是秋天;②“燕子来”“梨花落”,表明是春天;③“蔷薇一院香”,表明是夏天;④六出飞花,指雪花,表明是冬天。所以选C项。‎ ‎5.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题名对观赏者来说是一种“有意图”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意思是浇水种菜早晚有饭菜吃,这就是无所作为的人的工作了。②而且蕴意深邃,让人回味无穷。③其隐晦表达了另一层含义:从政者是拙笨人干的事。④这些文字往往经过推敲,与环境非常贴切。⑤如拙政园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⑥直接反映或间接影射出景观本身的内容或主题。‎ A. ⑥⑤①②③④    B. ⑤⑥①③②④‎ C. ④⑤①③②⑥    D. ④⑥②⑤①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④中的“这些文字”紧承开头“‘有意图’的文字”,所以排除A、B项。⑥紧承④并照应开头“园林”,①紧承⑤,是对“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的解说,而③又是对“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解说,即④⑥②总说,⑤①③举例说明。所以选D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琼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遭父忧,服阕,五府俱辟,连年不应。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于是与会稽贺纯、广汉杨厚俱公车征。琼至纶氏,称疾不进。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征聘处士多不称望,李固素慕于琼,乃以书逆遗之曰:“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琼至,即拜议郎,稍迁尚书仆射。‎ 初,琼随父在台阁,习见故事。及后居职,达练官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时连有灾异,琼上疏顺帝曰:“陛下宜开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条上永建以前至汉初灾异,与永建以后讫于今日,孰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参考政事,数见公卿,察问得失。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①。宜更见引致,助崇大化。”于是有诏公车征错等。‎ 三年,大旱。琼复上疏曰:“昔鲁僖遇旱,以六事自让,躬节俭,闭女谒,放谗佞者十三人,诛税民受货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顾省政事,有所损阙,务存质俭,以易民听。尚方御府,息除烦费。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恶。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若改敝从善,择用嘉谋,则灾消福至矣。”书奏,引见德阳殿,使中常侍以琼奏书属主者施行。‎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作者七人:语出《论语》,指七位避世的隐者。‎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以书逆遗之曰                逆:迎接 B. 愿先生弘此远谟                愿:希望 C. 争议朝堂,莫能抗夺            夺:争夺 D. 如有不移,示以好恶            移:改悔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固写信给黄琼,批评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认为有志之士应当积极参政,救助百姓,施展自己的才智。‎ B. 李固认为,从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 C. 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时,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一上任便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议政时无人能够驳倒他。‎ D. 永建三年大旱,黄琼上书条陈政见,用鲁僖公的事例,劝皇上检查政事得失,改正不足之处,好让世人耳目一新。‎ ‎8.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劾不敬,诏下县以礼慰遣,遂不得已。‎ ‎(2)数见公卿,引纳儒士,访以政化,使陈得失。‎ ‎9. 文章第一段中,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 ‎【答案】6. C    7. A   ‎ ‎8. (1)有官吏弹劾他对朝廷不敬,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予以遣送,这才没有停止(上路)。(关键词:有司、慰遣、遂、已)‎ ‎(2)(朝廷)多次召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用政事来询问他们,让他们陈述得失利弊。(关键词:数、引纳、访、陈)    ‎ ‎9. ①从圣贤立身之道:以伯夷、柳下惠引入话题,然后说若想归隐山林,如巢父、许由的无欲无求就罢了;如果有心参政救助百姓,现在正是时候。‎ ‎②从现实的角度: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使处士得了恶名。希望先生为处士洗雪恶名。‎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争议朝堂,莫能抗夺”意思是“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观点”,所以“夺”,改变。‎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批评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错,原文“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是说“如果确实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中得分点:“有司”,有官吏;“慰遣”,宽慰并予以遣送;“遂”,这才、于是;“已”,停止。第二句中得分点:“数”,多次;“引纳”,招揽接纳;“访”,询问;“陈”,陈述。‎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文章第一段中,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作答时明确答题区域在“文章第一段中”,答题的角度是“李固是从哪几个方面劝说黄琼的”,先从第一段中筛选相关信息“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诚遂欲枕山栖谷,拟亦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顷征聘之士,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分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黄琼字世英,江夏郡安陆县人。黄琼最初因父亲的关系而任太子舍人,他以有病为由没有就任。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五官署连年召请他为官,他都没有答应。永建年间,公卿都向朝廷推荐他,于是他和会稽郡的贺纯、广汉郡的杨厚一起都以公车征召进京。黄琼走到纶氏,又称病不再前进。有有官吏弹劾他对朝廷不敬,又有诏书到县里要求按礼节宽慰他并将他遣送至京城(或予以遣送),这才没有停止(上路)。这以前,朝廷召请的处士多名不符实,李固平日对黄琼就很钦佩,这时便写信迎接他说:“听说你已经渡过伊水和洛水,接近万岁亭,是不是很快就能任官服从王命呢?君子有言:伯夷太偏执,柳下惠太不恭敬,所以传书中说‘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折中而不偏激’。这可是圣贤处世立身所珍视的。如果确实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如果还有心参政救助百姓的话,现在正是时候。自古以来,清明的政治少而坏风俗多,一定要等到尧、舜出世,那这对于志士来说恐怕根本就没有机会了。从近来国家召请的人士看,他们的功业都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希望先生能有深远的谋略,作出令众人叹服的成绩,为处士洗雪恶名。”黄琼到京,当即被任命为议郎,稍后又改任尚书仆射。‎ 当初,黄琼跟随父亲在官府,了解官府办公的准则与惯例。等到他居位任职,便对官府运作驾轻就熟,在朝堂上议政争论时,没有人能够驳倒改变他的观点。当时连着出现灾异,黄琼便上书顺帝说:“皇上应该打开石室,研读《河》和《洛》,同时命令史官整理史料,将皇上登位以前直至汉初所有灾异,与登位以来直到现在的灾异情况,一一登录上报,看看各个时期灾异发生的多少。并让近臣和儒生结合时政提出意见,经常引见公卿共议,检查政务得失。那些没有功绩德行的官僚应一律罢免。我看巴郡的黄错、汉阳的任棠,年岁在八九十岁,都是有名的隐逸高士。宜于引荐招纳,从而使其辅助陛下,实现大治理想。”于是下诏书征召黄错等人。‎ 永建三年,大旱。黄琼又上书条陈政见,说:“当年鲁僖公遇到了大旱灾,就从六个方面自我检查,躬行节俭,禁止女子干求请托,流放谗侫小人十三名,严惩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九个人,自己宿于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而今也应当检查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务必追求节俭朴实,让世人耳目一新。宫中所有地方,一律停止那些耗费巨大之事。明令近臣,必须遵守法纪,如有不肯改悔,就给以应得的处罚。常常会见公卿,招揽接纳儒学之士,询问政事,让他们陈述得失利弊。另外,狱中囚满为患,很多人死于狱中,这也触犯和气,招致灾旱。如能革除弊端从善如流,择用好的建议,那么就会灾消而福至了”奏章呈上后,皇帝在德阳殿接见了他,让中常侍责成掌管的人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0. 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1. 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无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10. (1)想象、虚写。前两句回忆二人当年的快乐时光,写出往昔生活的美好。‎ ‎(2)比喻、对偶。“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3)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 ‎11. (1)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 ‎(2)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 ‎(3)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 ‎【解析】试题分析:‎ ‎10. 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辨析手法然后指出效果。通过诗中的“记取”可知是“想象”或“虚写”,通过“样”“般”可知是比喻,通过“晚山”“秋水”可知是“以景结情”。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诗歌的艺术手法从三个方面考虑,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即事感怀,此题是借景抒情中的以景结情。表现手法上主要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抑扬等,此题主要是虚写(想象),然后是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设问、夸张、借代等,此题主要是比喻和拟人。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分析效果。‎ ‎11. 这是一道鉴赏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宠辱休惊”“闲处过平生”“小窗”“灯火多情”“晚山翠”“秋水明”。‎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两首词中的“宠辱休惊”“闲处过平生”“小窗”“灯火多情”“晚山翠”“秋水明”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愤不启,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4)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望岳》‎ ‎(6)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陋室铭》‎ ‎(7)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 ‎(8)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 ‎【答案】    (1). (1)不悱不发    (2).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 (3)猥自枉屈    (4). (4)秋天漠漠向昏黑    (5). (5)造化钟神秀    (6). (6)无案牍之劳形    (7). (7)塞上燕脂凝夜紫    (8). (8)箫鼓追随春社近 ‎【解析】试题分析: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悱”“拂”“猥”“案牍”“燕脂”“箫”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现代文阅读(一)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道别 威廉·C·博伊尔斯(美国)‎ 最后的一天终于来临了.我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我的避难所——那个带顶棚的游廊,独自悄悄地坐着,身子不断地抽动,伤心的泪水如泉水一般直往外流。突然间,我感到一只大手在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爷爷。“不好受吧,比利?”他问道,随后坐在我旁边的石级上.‎ ‎“爷爷,”我擦着泪汪汪的眼睛问道,“这可让我怎么向您和我的小伙伴们道别呀?” 他盯着远处的苹果树,静静地望了好一会儿才说道:“道别这个字眼太令人伤感了,好像是永别一般,而且还过于冷漠。看起来似乎我们有许许多多道别的方式,但都离不开‘悲伤’这两个字。”‎ 我依然直直地盯着他的脸,他却慢慢地把我的小手放到他那双大手之中,轻声说道:“跟我来,小家伙。” 我们手牵着手,来到前院,这是他最为珍爱的地方,那里长着一株巨大的红色玫瑰树。 “比利,你看到什么了?”‎ 我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开得正旺的玫瑰花,心里却不知说些什么,就冒失地回答:“爷爷,我见到的是又轻柔又漂亮的花呀!真是美极了!”‎ 他屈膝跪了下来,把我拉到他身边,说:“的确美极了。但这不仅仅是玫瑰本身美,比利,更重要的是你心目中那块特殊领地才使得他们这样美。”‎ 他与我的视线相遇了:“比利,这些玫瑰是我很久很久以前种下的,那时你妈妈甚至还不知在哪儿呢。我的大孩子出生那天,我栽下了这些玫瑰,这是我对上帝感恩的一种特殊方式。‎ ‎“那孩子和你一样,也叫比利,过去我常常看着他摘那些花,献给他妈妈。” 爷爷已是老泪纵横了(在这以前,我还未见他流过泪呢),声音也随之哽咽了。‎ ‎“一天,可怕的战争终于爆发了,我儿子和其他许许多多人的孩子一道远离家乡去前线。‎ 我和他一道步行,到了火车站。10个月过去了,我收到了一份电报,原来比利已在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牺牲了。我所能记起的一切就是他一生中与我最后说的话就是‘再见’。”爷爷缓缓地站起来,“比利,今后永远不要说道别.千万不要为世上的悲哀与孤独缠绕。相反,我倒希望你能记住第一次对朋友问好时那种幸福愉快之情.把这个不同寻常的问好牢牢铭刻在心中,就如太阳常在一起,暖烘烘的。当你和朋友们分离时,想远一些,特别是记住第一次问好。”‎ 一年半过去了,爷爷重病缠身,生命垂危.几个星期从医院回来后,他又选择了靠窗那张床,以便能看到他所珍爱的玫瑰树。‎ 一天,家里人都被召集到一块来了,我又回到了这幢旧房子里。按常规,长孙也有与祖父告别的机会。 轮到我了,我注意到爷爷已是疲倦不堪,眼睛紧闭,呼吸缓慢而且沉重。我轻松地握着他的手,正如当初他拉着我的手一样。 “您好,爷爷。”我轻轻地向他问候,他的眼睛缓缓地睁开了。 “你好,我的朋友。”他说道,脸上掠过一丝微笑,眼睛又闭上了。我赶紧离开了。‎ 我静静地伫立在玫瑰树旁边,这时,我叔叔走过来告诉我爷爷过世了。我不由得又想起爷爷的话和形成我们友谊的那种特殊感情。突然间,我真正领悟出他说永不道别和不必悲哀的真正涵义。‎ ‎13. 文中写爷爷回忆大儿子比利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14. 文章三处写到玫瑰树,各有什么用意?‎ ‎15.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爷爷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 ‎(1)轮到我了,我注意到爷爷已是疲倦不堪,眼睛紧闭,呼吸缓慢而且沉重。 ‎ ‎(2)他说道,脸上掠过一丝微笑,眼睛又闭上了。‎ ‎16. 文章标题为“永不道别”,请探究其内涵。‎ ‎【答案】13. 刻画了一个痛失亲儿但达观怀念的父亲形象,使得循循善诱的爷爷形象更加真实感人;为下文爷爷病危仍守着玫瑰作铺垫;使我明白了“永不道别”的内涵,为揭示全文主旨埋下伏笔。    ‎ ‎14. (1)爷爷带我来到玫瑰树前,为爷爷回忆往事做铺垫,塑造了关心、引导孙子的爷爷形象;‎ ‎(2)爷爷选择靠窗的床养病,以便看到玫瑰花,体现他对玫瑰花的珍爱和对儿子的思念;‎ ‎(3)文末写我伫立在树旁,暗示我内心的悲伤和对往日与爷爷情谊的怀念。    ‎ ‎15. (1)体现了祖父在众人向他告别时无奈、不愿悲伤告别的心理。 ‎ ‎ (2)反映了祖父在听到我向他问候而非告别时宽慰的心理。    ‎ ‎16. 道别时,不应记住离别的悲伤,应把相处时的快乐幸福牢牢铭刻在心中;道别时,不应被悲哀、孤独缠绕,应坦然地面对一切;道别时,也应对生活、生命充满着热爱,把人性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作答时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文中写爷爷回忆大儿子比利的情节,如“爷爷已是老泪纵横了(在这以前,我还未见他流过泪呢),声音也随之哽咽了”,这表现了爷爷对大儿子比利的深沉的爱,痛失亲儿的无比的痛。“我所能记起的一切就是他一生中与我最后说的话就是‘再见’”“爷爷缓缓地站起来,‘比利,今后永远不要说道别。千万不要为世上的悲哀与孤独缠绕……’”,这是爷爷对“我”的循循善诱,为后面使“我”真正明白了“永不道别”的内涵打下基础,也为下文写爷爷病危仍守着玫瑰作了铺垫,同时为揭示文本的主旨:坚韧乐观从容地面对现实,面对离别,不要让悲伤缠绕自己,埋下了伏笔。‎ 点睛:情节安排一般在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线索,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文章三处写到玫瑰树,各有什么用意”,这是考查文章结构安排的作用。作答时先分别找出文中三处写玫瑰树的地方,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考虑。第一处在文本的第345段,写爷爷带我来到玫瑰树前观察玫瑰,引出了爷爷对往事的回忆,及爷爷对“我”的关心和引导。第二处在文本的第10段,写爷爷重病缠身,生命垂危,从医院回来后,选择了靠窗那张床,以便能看到他所珍爱的玫瑰树,表现了爷爷对玫瑰花的珍爱和对儿子的思念。第三处在文本的最后一段,写爷爷重病,“我”和爷爷告别后,静静地伫立在玫瑰树旁边,“我不由得又想起爷爷的话和形成我们友谊的那种特殊感情。突然间,我真正领悟出他说永不道别和不必悲哀的真正涵义”,一方面暗示了我内心的悲伤,另一方面表现了“我”对往日与爷爷情谊的怀念。‎ ‎15. 试题分析:作答这类题目,要分析理解文中句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首先要考虑一篇文章的中心主题,其次考虑具体的语境。一篇优秀作品通常是紧扣主题展开叙议的。本文的主题是鲜明突出的:坚韧乐观从容地面对现实,面对离别,不要让悲伤缠绕自己。透过文本的主题来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所表现的爷爷的心理就相对容易许多了。(1)“轮到我了,我注意到爷爷已是疲倦不堪,眼睛紧闭,呼吸缓慢而且沉重。”理解关键词:“疲倦不堪”“眼睛紧闭”“呼吸缓慢而且沉重”,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祖父在众人向他告别时一种无奈、不愿悲伤告别的心理。(2)“‘您好,爷爷。’我轻轻地向他问候,他的眼睛缓缓地睁开了。‘‎ 你好,我的朋友。’”“他说道,脸上掠过一丝微笑,眼睛又闭上了”,这是“我”在向爷爷问候而非告别时爷爷的反应。“一丝微笑”“眼睛又闭上”,体现了爷爷内心的宽慰。‎ ‎16.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探究文章标题“永不道别”的内涵,这也是变相地考查文章的主旨。标题的内涵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永不道别”表面意思是离别时不说道别的话,“道别这个字眼太令人伤感了”。深层意思要先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今后永远不要说道别,千万不要为世上的悲哀与孤独缠绕。”“当你和朋友们分离时,想远一些,特别是记住第一次问好。”“我不由得又想起爷爷的话和形成我们友谊的那种特殊感情”“突然间,我真正领悟出他说永不道别和不必悲哀的真正涵义。”然后再进行整合概括,即:道别时,应把相处时的快乐幸福牢牢铭刻在心中,不应被悲哀、孤独缠绕,应坦然地面对一切,展现人性最美的一面。‎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翻墙 王晓渔 人类诞生以来,墙的历史有多长,翻墙的历史就有多长。‎ ‎155公里的柏林墙当然不会例外。从1961年8月13日初具规模,到1989年11月9日轰然倒塌,翻墙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据说当年的柏林墙工程代号是“中国长城第二”。在中国,并不缺乏翻墙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同样是小人物与墙的故事。在这个传说面前,秦始皇、家天下、大一统、富国强兵、万世可递,这些坚硬的词语都变得不堪一击。‎ 如果说秦朝的翻墙是水滴石穿的“哭墙”,那么东德的翻墙则是用脚投票的“越狱”,而在中国,用脚投票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侯并立的时代,国民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出国也无需护照,诸侯通常以内政清明吸引民众。孔子本人曾表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壮志难酬,编一个竹筏,漂洋过海,这是他的权利。‎ 墙是阻隔、是壁垒、是界限,但是人们也可以在墙上开启门和窗,也可以把墙变成自由书写和发表的地方。顾城有一首天才短诗《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画家徐芒耀,直接在《我的梦》里画出破墙而出的“我”,“我”就是一把钥匙。在台湾,雷震先生因为组党身陷高墙之内,胡适先生赠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可以视为翻墙之歌。‎ 除了柏林墙、长城这些有形的墙,还有很多无形的墙: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人们有时在自己的国家里只能暂住;在地球村时代的网上,时时遇到“该页无法显示”;在路上迎面见到陌生人,我们不是微笑而过,而是充满警惕;……每次读到柏林墙的故事,尽管远隔万里并且相隔二十年,我总是感动不已,虽然这种感动随即会被沮丧代替,我依然会提醒自己:翻墙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7.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8. 文章第三段中“用脚投票”的意思是什么?该段引用孔子话的用意是什么?‎ ‎19. 从全文看,“墙”包含几层含义?‎ ‎【答案】17. ①首先通过例证说明人类翻墙历史悠久;②接着,以顾城等人为例,说明人们一直以不同的方式与之抗争;③最后作者指出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墙,呼吁大家继续翻墙。    ‎ ‎18. (1)“用脚投票”在文中的意思是离开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前往自己满意的地方,即自由选择。‎ ‎(2)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用脚投票,自由选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 ‎19. ①指生活中砖、石、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围。②指现实中人为设置的有形的阻隔、界限等;③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法律条文和人们内心不合时宜的习惯、认识等无形的阻隔、界限。‎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一般的论述文往往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要大致搞清楚在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各小段内容人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作答时按照“首先”“接着”“最后”顺序进行概括,如本文大概论证思路是:首先通过举例“柏林墙”“长城”说明人类翻墙历史悠久,接着,以顾城、徐芒耀、雷震先生等人为例,说明墙是阻隔、是壁垒、是界限,但是人们也可以在墙上开启门和窗,也可以把墙变成自由书写和发表的地方。最后作者指出现实中除了柏林墙、长城这些有形的墙,还有很多无形的墙,“翻墙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组织答案时需要提炼语言。‎ 点睛:概述论述层次是就文本本身特点设题,出题的形式上有两种:局部段落论述层次概括和整体文章论述层次概括两种。梳理论证思路:(1)阅读。要强化阅读,要深入细致地读,勾画圈点地读。整体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阅读要这样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将全文缩成几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清晰的层次。局部段落论证思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几个句子,每句讲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合并。就是合并段落(句子)。论证思路题从表面上看是“分”的问题,其实是“合并” 的问题。文章中哪几段可以并为一层,段落中哪几个句子可以归为一类。“并”说到底是文章中间两三个段落的合并问题,具体段落也是如此。是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到一起,像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完全可以“并”为一层。‎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第三段中‘用脚投票’的意思”及思考“该段引用孔子话的用意”。作答时先找出“用脚投票”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前后语境进行分析。原文说“在中国,用脚投票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侯并立的时代,国民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出国也无需护照,诸侯通常以内政清明吸引民众。”并引用了孔子的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如果壮志难酬,编一个竹筏,漂洋过海”。那么“用脚投票”的意思就是离开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前往自己满意的地方,“这是他的权利”。引用孔子的话也正好表明了这个意思,且证明“在中国,用脚投票也有着悠久的传统”。作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立足于文本,不可脱离文本内容随意回答。‎ ‎1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墙”的含义。作答本题可以立足于文本,从中筛选相关信息。从原文看,“墙”可以指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有形的墙,如柏林墙、长城等,也可以指“很多无形的墙”,如“严格的户籍制度”“时时遇到‘该页无法显示’”等,“墙是阻隔、是壁垒、是界限”等,作者认为“人们也可以在墙上开启门和窗,也可以把墙变成自由书写和发表的地方”,“翻墙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作答时注意语言的简洁。‎ 七、‎ 作文 ‎2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需要或值得敬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答案】心怀敬畏 心怀对自然的敬畏,才能享受青山绿水,聆听自然心声。‎ 近来,雾霾天气严重困扰国人,人们怨声载道,可谁又想过,造成这一现象的不正是我们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吗?树林花园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蓝天白云被工厂的乌黑浓烟遮掩,甚至生长百年的橡树林因逆领导意志而被无情砍伐。‎ 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去哪儿了?记得一位登山家在登上珠峰时感慨地说:“不是我征服了珠峰,而是它向我展示了它温柔的一面。”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人动容,也足以让我们反思该如何敬畏自然。 自然需要敬畏,对历史亦然。 ‎ 心怀对历史的敬畏,才能不忘历史,警钟长鸣。‎ 在国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倒行逆施,不顾国际谴责公然参拜靖国神社,这哪里是对历史的敬畏。同是二战战败国,战后德国历任领导人都心怀对历史的敬畏,以史为鉴,为过去纳粹暴行真诚忏悔,赢得了世人理解与尊重。相较战后德国的前总理勃兰特,安倍晋三是多么的渺小和丑陋。那些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历史,对历史不心存敬畏的人或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在国内,有些国人也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如“抗日神剧”铺天盖地地袭来,让人眼花缭乱,不禁让人发出疑问:“这就是中国抗战史?”抗日神剧的出现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革命先烈的不尊重。今天,我们更应该心存对那段痛苦历史的敬畏,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 我们还要对生命敬畏,如此,生命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印度特蕾莎修女,把一生献给那些受苦难的人们。她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同他们交谈,给他们食物,让他们感受到无尽的爱和关怀。特蕾莎修女死后,印度给她举行了国葬。特蕾莎修女对生命的敬畏感动了无数贫苦人民,人们纷纷跪下,不敢高过她的灵柩。‎ 相反的,不敬畏生命,人生之花就会枯萎。马加爵只因同学的几句玩笑话,挥刀杀人,在断送同学年轻生命时,也葬送了自己的青春韶华。‎ 生命可贵,怎能不怀有敬畏之心?‎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人生短暂,心存敬畏,方可大道直行。岁月无痕,心存敬畏,自当青史留名。心存敬畏,让人生走向辉煌!‎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如果同意作者观点,即在这段话中涉及到的观点“所谓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成,一个人到了无所怕,不会成功的”中任选一个角度来立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1)敬畏生命,关爱生命;(2)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资源,避免人为造成的灾害;(3)敬畏对手,尊重对手,才能让我们在竞争中获得提升;(4‎ ‎)敬畏父母、敬畏师长,以此作为一种约束;(5)人要有所畏,常怀敬畏之心;(6)因有知而有畏,不敢跨越雷池;(7)敬畏是成功的法则(尊重、谦虚、谦卑……);(8)有所畏,才会不断追求和探索。在写作时,应注意明确“畏”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畏”,如何从“畏”中获得成功。或者“有所畏,有所不为”,可以联系实际,联系现实,选取相关论据,将道理说清楚,表现出考生的思想厚度,文化底蕴。‎ 如果不同意作者观点,即从作者话中的对立面进行立论——“人生无所畏,要勇往直前”、“一个人要无所畏(怕),才能成功”,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1)人生无所畏,要充满自信,敢于尝试,勇于创新;(2)人生无所畏,才能无所顾忌地冲破教条,敢于挑战权威,大胆探索;(3)人生无所畏,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梦想;(4)人生要无所畏惧(如艰险、困难、挑战…),才会获得成功(5)因无知而无畏,常常酿成大祸,损人害己(反面);(6)人生无畏,更能成就功业;(7)人生无所畏,社会才能得以向前发展。‎ 还可以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持肯定意见谈及在人生中对什么应该“有所敬畏”,对什么应该“无所畏”,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联系生活、现实来谈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等。(1)人应该有所敬而无所畏;(2)对自然规律应该敬畏,对探索遇到的困难应该无所畏惧;‎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本题“所谓畏就是敬”。‎ 高三语文试卷(II) (附加题) ‎ 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然所作《天籁词》,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1. 用斜线(/)给上面的文言文断句。(限4处)‎ ‎22. 元曲的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________,_________。‎ ‎23. 根据文意,写出“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有高下之分”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21. 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    ‎ ‎22.     (1). 郑光祖,    (2). 白朴    ‎ ‎23. (1)开创文体的人比较容易写得工巧,而承袭的人却难以企及;(2)各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文体。‎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中注意句末语气词“欤”“也”,句首发语词“岂”“抑”,特殊名词“稼轩”“读者”“欧秦之诗”,根据这些信息即可进行推断。‎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及其变动、历法等文学常识。本题元曲的四大家分别为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郑光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他的代表作。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墙头马上》是他的代表作。‎ ‎2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文意,写出‘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有高下之分’的原因”这是一道筛选概括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的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人各有能有不能也”,即:开创文体的人比较容易写得工巧,而承袭的人却难以写得工巧;各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与不擅长的文体。注意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不可直接引用原文中的句子。‎ 参考译文:‎ 白仁甫的《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在元曲中属于第一。然而他所创作的《天籁词》,‎ 非常粗浅,连给辛弃疾当奴隶都不配。难道是开创文体的人比较容易写得工巧,而承袭的人却难以写得工巧,或者是各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与不擅长的文体。读者观看欧秦的诗远不如他的词,这就足够透过这些信息了解其中的原因了。‎ 二、名著阅读题 ‎ ‎24.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呐喊》以日记体的形式,纪录了“狂人”的心理活动;小说集中小说每篇有各自的主题,又有着共同的大主题;人物既个性鲜明,又具有典型性。‎ B. 巴金作品《家》中的大哥觉新善良懦弱,逆来顺受,奉行“作揖哲学”;觉民沉着温和,只关心个人幸福;觉慧单纯热情,决不跟旧势力妥协。‎ C. 《边城》中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坊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大保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D. 沈从文在《边城》中,通过翠翠这一形象,有意强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E. 《欧也妮•葛朗台》中,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真实的细节描写和典型的个性化语言入木三分地塑造了著名的吝啬鬼、守财奴的形象——葛朗台。‎ ‎【答案】A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著阅读和积累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中多积累和总结关于这方面的知识。A项“《呐喊》以日记体的形式,纪录了‘狂人’的心理活动”说法错误,“日记体”只是《狂人日记》。D项中“有意强化”理解错误,原文没有体现。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25. 简答题 ‎(1) 琴为什么—心要到觉民、觉慧他们就读的“外专”去读书?‎ ‎(2) 《边城》中翠翠的爱情与三次端午节关系紧密,请简要说明。‎ ‎【答案】(1)因为他们学校从教学内容到教员都比琴自己的学校开放;因为男女同学有冲击封建秩序的作用;那里有自己的心上人——觉民。‎ ‎(2) 第一次端午节翠翠初遇傩送,傩送安排伙计送回翠翠,翠翠心中埋下爱情种子;第二次端午节翠翠再去看赛船,牵挂外出青浪滩的傩送,暗示翠翠情窦初开;第三次端午节翠翠了解傩送真心喜欢自己,后又有人替大佬提亲,兄弟俩都不愿伤害对方,预示爱情的悲剧。‎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琴为什么—心要到觉民、觉慧他们就读的‘外专’去读书”,这是考查对名著《家》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作答时可以从琴的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考虑,从原著看,琴所在的女中教的不过是封建的文章,外文也教的粗浅,而觉慧他们的学校却是先进的,积极地,还有外国教员。他们学校从教学内容到教员都比琴自己的学校开放;且男女同学有冲击封建秩序的作用,同时,那里还有自己的心上人——觉民。‎ ‎(2)试题分析:题干问“《边城》中翠翠的爱情与三次端午节关系紧密”,要求简要说明。作答这个题目,必须对名著《边城》有整体的把握,平时注意积累记忆名著中的重要情节及涉及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沈从文的《边城》共写了三次端午节,都与翠翠的爱情紧密相关,第一次端午节翠翠初遇傩送,翠翠心中埋下爱情种子。第二次端午节翠翠再去看赛船,对傩送情窦初开。第三次端午节翠翠了解傩送真心喜欢自己,然而经过了这三个端午节,这段朦胧的爱还没真正的掀开那层薄薄的纱。后又有人替大佬提亲,兄弟俩都不愿伤害对方,预示爱情的悲剧。《边城》由三个端午节事件贯穿始终,“端午”成为这篇小说发展的一条主要时间线索。‎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认为人寿有限,而文章可流传不朽。可见曹丕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这样一来,魏晋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汉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都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存者和垄断者。他们渐渐开始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在创作题材上反映了这种自觉。文的自觉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在具体创作批评上也是如此。曹植当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从他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正是这一点,使他能作为创始代表,将后世诗词与难以句摘的汉魏古诗划了一条界限。它从一个极端,把追求“华丽好看”的“文的自觉”这一特征表现出来了。‎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26. 根据文意,汉代文学有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 ‎27. 请具体解释“譬人伦之有周孔”在文中的作用。‎ ‎28. 试分析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中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如何体现“文的自觉”。‎ ‎【答案】26. ① 文学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是功利的附庸和政治的工具。② 文学与经学有机融合。③ 文学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渐渐被认识和接受。    ‎ ‎27. ① 周公、孔子在建立人伦方面有创始意义。② 曹植造词炼句在“文的自觉”方面有创始意义。③ 钟嵘用这个比喻表达对曹植“文的自觉”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 ‎28. ① 创作题材上,体现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② 创作手法上,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这两句描绘了明丽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形象鲜明生动。③ 造词炼句上,“生”“变”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的变化,使得这两句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解析】‎ ‎2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文意,汉代文学有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 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在汉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存者和垄断者”,找到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根据文意,汉代文学有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这句话中就给出了筛选的方向,即考生应到文中找到写“汉代文学”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依据题干所说,到文中圈划出相关的信息,最后依据分值分条作答。‎ ‎2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具体解释‘人伦之于周孔’在文中的作用”,回答此类题目,应先到文中找到这个句子,然后结合语境理解该句的意思。“人伦之于周孔”,这句话本身是所说周公和孔子在建立人伦方面有创始意义,钟嵘用这句话来评价曹植在文的自觉方面的意义,这是肯定了曹植的价值,同时也表达出对曹植的赞扬和肯定。‎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答题思路上,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放入语境。无论是重点词语,还是关键句子,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比如本题就应回归文本,找到“人伦之于周孔”,并明确这句话所指向的对象。二是要划出要点。要根据上下文,紧扣重点词语或关键句子,划出相关的有效信息。三是要筛选领悟。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其一是要点题。要紧扣题目,在开头标出“理解”。可直接用“理解”二字,也可用“某词语或句子理解如下”。其二是要分条。要分条进行阐述,体现出答题的层次性;要用①②③标示出来,表现出答案的条理性。其三是要升华。或略作总结,让答题有所提升;或阐述作用,让解答更加完善。当然,答题还必须简明扼要,语言精练;大体相当,讲究匀称。‎ ‎2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试分析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中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如何体现‘文的自觉’”,首先应从文中找到关于“文的自觉”的内容,比如“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在创作题材上反映了这种自觉”“文的自觉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从他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然后再结合“池塘胜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诗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分析题干,明确题干所问的问题,比如本题,“试分析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中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如何体现‘文的自觉’”,这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出有关“文的自觉”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