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s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
B. 在古人类时期,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个道理。
C. 文字的产生是以抽象思维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从象形文字可以看出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创造不出太抽象的符号。
D. 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代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B. 古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 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D. 文章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这些国家的古文字可能属于绘画文字的范畴。
B. 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C. 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说明抽象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D.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2. 试题分析:C 项,“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不全面,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倒数第二段,文章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D 项,“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原文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背后的子弹
包利民
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
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
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只是本份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
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相。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
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
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
两人对视了一发。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战场上,两个身影正所向披靡。
4.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班长赵锐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是因为他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不仅因为钱万里有时做错事,还因为他对钱万里存在偏见。
B. 钱万里带着寒意的目光,赵锐“已看过多次”,从侧面表现了钱万里心中恨意在不断累积。
C. 小说几次写到钱万里枪口的“晃动”“抖动”“对准”等细节,表现了钱万里心理的微妙变化。
D. 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人性复苏、互相救助结尾,情节巧合离奇,给读者留下无穷悬念。
5. 小说中的钱万里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6. 小说以“背后的子弹”为题目,有何用意?
【答案】4. D 5. (1)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心中没有温暖,也不相信别人,外表冷漠,不讨好人。(2)心存报复却又良知未泯,最终战胜仇恨而人性复苏。(3)做事本分沉默(4)枪法准,单兵作战能力强。
6. (1)形象地呈现了小说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小说情节都围绕它展开;(2)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隐喻人性深处的偏见、猜忌等恶念,使小说主题深刻,发人深省。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综合赏析小说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项,“情节离奇”不对,前文已为结尾的合理出现做好铺垫,“留下无穷悬念”也不对,文尾人性救赎的中心题旨显豁清楚。
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中的钱万里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是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能力。概括分析钱万里这个人物形象特点,可根据文中对钱万里叙述,班长赵悦对其评价,以及钱万里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概括分析。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的语句进行概括分析,还可从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本题钱万里的人物形象特点,可根据文中对钱万里叙述,班长赵悦对其评价,以及钱万里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概括分析。
6.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以‘背后的子弹’为题目,有何用意?”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题目作用能力。本篇小说以“背后的子弹”为题目,设置了悬念,引起苏辙阅读兴趣,去探究子弹为什么会在背后,背后的子弹是什么子弹。“背后的子弹”呈现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小说的情节都围绕“背后的子弹”展开。还有“背后的子弹”隐喻人性深处的偏见、猜忌等恶念,文中的钱万里战胜了自己心中的恶念,完成自己心灵的救赎,开枪打死了班长身后的敌人,班长也救了自己。使小说主题深刻,发人深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5]5号)“三个文件”的研制和出台,填补了艺术教育评价制度的缺失,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切实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质量,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资料选自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答记者问)
材料二:
《测评办法》明确,艺术测评将以分数形式呈现,由三个等级组成,其中基础指标占40分;学业指标50分;发展指标20分,加分项目10分。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此外,音乐、美术课的出勤率,也将是艺术素质测评的考核内容。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学校必须如实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测评结果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正是“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随意,看不出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也疏于监督。评价基本就是针对每个学生在课堂及课外的表现写个性化的评语。这种评价方式与教师工作态度、工作强度等因素有关。测评指标体系虽已出台,但其中所包含的基础指标、学业指标以及发展指标其实都缺少具体的规范化方案。“测评分数并不一定能如实反映孩子们的艺术造诣和水平,很多有想法或者有潜力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分数高的。”
另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对于学生们的升学是否真的有影响?据西城区一位学生指导中心的教师透露,她曾参加过和高校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座谈,“高校说他们不相信这个东西。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之中确实有水分。”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自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名单至今,艺术素质测评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快两年时间,基于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统一思想认识、澄清测评理念是测评工作的重中之重。
施行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初衷与目的,是想通过素质测评这一杠杆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一方面推动艺术教育落后地区和学校真正重视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促进艺术教育开展较好或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和学校提升艺术教育发展水平,让学生享受到更优质和更丰富的艺术教育。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不是为了评估学校,不是为了考核校长,也不是为了考评老师,更不是为了考试学生,这类的考核评估如果只是获得一个结论,却不能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起到任何作用,那除了耗费人力物力之外,恐怕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了,甚至还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当然,如果这类的考评与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从而形成倒逼机制而让学校校长或相关人员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学校艺术教育,那么,这样的考核某种意义上又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推进手段。
艺术素质测评能否整体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基本的艺术教育或更好的艺术教育,在每年进行的常态化测评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才是艺术素质测评所关注的重点。
(摘编自《课程教材 教法》2017年7期)
7. 下列关于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意义与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也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B.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推动艺术教育落后地区和学校真正重视艺术教育。
C.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其分数分级设定,将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
D.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以素质评价杠杆推动美育教学从而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基本的艺术教育或更好的艺术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意义重大。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艺术测评依据多样化,但测评指标体系中的一些指标缺少具体的规范化方案,评价非常随意,而影响到评价的信度。
B. 中小学生艺术测评结果是“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目前对高校录取影响不大。
C. 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与教师工作态度、工作强度等因素有关,以致目前各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随意,标准不统一。
D. 如果中小学生艺术测评的考评与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就能促成倒逼机制而让学校校长或相关人员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E. 艺术素质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艺术素质测评所关注的重点落在推进学校工作和提高学生素质两个层面上。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应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解决目前困难。
【答案】7. C 8. AD
9. (1)测评方案规范化、科学化(2)端正教师工作态度、明确教师责任(3)加强有关部门监督(4)统一思想认识、澄清测评理念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考查的方向,再圈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关于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意义与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将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有误;材料一中说“‘三个文件’的研制和出台,……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可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与人才质量标准没有必然联系,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的是“三个文件”的研制和出台。此处生拉硬扯。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B项,“中小学生艺术测评结果是‘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原句是“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正是‘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可见综合素质评价是“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处混淆概念。C项,“……以致……”错误;“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与教师工作态度、工作强度等因素有关”,与“目前各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随意,标准不统一”不是因果关系。E项,“艺术素质测评所关注的重点落在推进学校工作和提高学生素质两个层面上”错误;材料三第三段中原句是“艺术素质测评能否整体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基本的艺术教育或更好的艺术教育,在每年进行的常态化测评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这才是艺术素质测评所关注的重点”,可见艺术素质测评所关注的重点落在推进学校工作、扩大艺术教育覆盖面和提高学生素质三个层面上。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应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解决目前困难”。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材料二第三段“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随意,看不出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也疏于监督。评价基本就是针对每个学生在课堂及课外的表现写个性化的评语。这种评价方式与教师工作态度、工作强度等因素有关。测评指标体系虽已出台,但其中所包含的基础指标、学业指标以及发展指标其实都缺少具体的规范化方案”;材料三第一段“基于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统一思想认识、澄清测评理念是测评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段“如果这类的考评与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从而形成倒逼机制而让学校校长或相关人员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学校艺术教育,那么,这样的考核某种意义上又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推进手段”。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从题干中审出答题的要求和方向,如本题中,“概括说明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应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解决目前困难”,考生应分析每则材料的大概内容,圈出目前存在的困难以及采取的措施等内容。材料一阐述了“三个文件”的重大意义,材料二介绍了艺术测评的呈现形式以及现在各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材料三艺术测评工作的重中之重。本题的答题区域分散于三则材料,偏重于第二则和第三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 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 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 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B. 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C. 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D. 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2)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贼”“动”“诘” “置”)
(2)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等到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游”“振”“导”“异”)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
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这句话的含义是“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较多,如“岁”“常平”“田野之民”“城邑”“民”等,然后运用语法知识进行断句。从句中来看,“不能皆至城邑”中间不能断开,城邑做至的宾语。“民得从便受粟”中间不能断开,“从便”的结果是受粟。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通判……统兵作战等事项”错误,通判不负责统兵作战。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有误;从文中来看,“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意思是“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由此可以知道,曾巩优待葛友是为了离间盗贼。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B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抓住选项中的“齐州”“葛友”等专有名词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然后进行比对即可发现选项曲解了曾巩的做法。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周氏子高”,指的是姓周人家的儿子,名叫周高;“横纵”,横行骄纵;“贼”,动词,残害;“动”,影响,撼动;“诘”,追究,诘责;“置”,处置;“巩取置于法”省略宾语“之”。第二句中,“游”,交往;“振”,译为“响亮”;“导”,引荐;“巩导之于欧阳修”,介宾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堂成①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
【注】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②桤林:桤木是一种落叶乔木。③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水,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
B. 三、四两句写草堂自身景色,桤林茂密,风吹树叶,露水滴树梢。生机勃勃,意境开阔。
C. 乌飞燕语,景语皆情语,诗人以他自己的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似乎禽鸟也与诗人同感。
D. 作者将自己草堂与扬雄宅比较,认为自己避乱于此,心态与扬雄不同,无意写《解嘲》。
E. 全诗从草堂营成说起,最后仍然回到草堂结束。“堂”“宅”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①新居初定,景物怡人,心情宁静喜悦。②“暂止飞乌”的“暂”写出草堂是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流露作者彷徨忧伤之感。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三、四两句……意境开阔”错误,从诗句来看,“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此处写到“吟风叶”“滴露梢”,这是以动衬静,故此处的意境不是“开阔”,而是“幽静”。D项,“作者将自己草堂与扬雄宅比较”错误,从诗中来看,“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旁人错比”可见不是作者自己比较,而是“旁人”。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要抓住诗歌中的景物,然后抓诗歌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开头两句,从环境背景勾勒出草堂的方位。中间四句写草堂本身之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把诗人历尽战乱之后新居初定时的生活和心情,细致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如“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写出草堂的清幽。它隐在丛林修篁深处,透不进强烈的阳光,好像有一层漠漠轻烟笼罩着。“吟风叶”,“滴露梢”,是“叶吟风”,“梢滴露”,说“吟”,说“滴”,则声响极微。连这微细的声响都能察觉出,可见诗人生活的宁静;他领略、欣赏这草堂景物,心情和草堂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因此,在他的眼里,乌飞燕语,各有深情。“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乳燕定新巢”,诗人以他自己的欢欣,来体会禽鸟的动态的。在这之前,他像那“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乌鹊一样,带着孩子们奔波于关陇之间,后来才飘流到这里。草堂营成,不但一家人有了个安身之处,连禽鸟也都各得其所。翔集的飞乌,营巢的燕子,也与诗人一同喜悦。但杜甫为了避乱才来到成都,草堂的营建,对他只不过是颠沛流离的辛苦途程中的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从这个意义来说,尽管新居初定,景物怡人,而在宁静喜悦的心情中,总不免有彷徨忧伤之感。这种复杂而微妙的矛盾心理状态,通过“暂止飞乌”的“暂”字微微地透露了出来。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诗歌标题是“堂成”,从注释来看,是指成都草堂,注释中也对诗歌的背景做了介绍,“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多年的奔波生活暂时得到了停息,再结合诗歌中所写之景,从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葱的景色,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草堂的落成,使乌鸦带领小鸟翔集,让燕子也来筑巢,整体的环境清幽怡人,诗人的心情也是宁静而喜悦;但是在中安宁之中,诗人内心彷徨也流露出来,如“暂止飞乌”中的“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水调歌头》用反诘语气埋怨月亮故意给人增添忧愁偏偏在人离别时月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作者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这个实例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应有恨 (2). 何事长向别时圆 (3). 野马也 (4). 尘埃也 (5).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比如,第一句中“用反诘语气埋怨月亮”,第二句中“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根据这些提示默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事”“向”“埃”“息”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国内外多数科学家认为,一年比一年热,除了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的厄尔尼诺事件推波助澜外,更主要的还在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成为常态。
②在一年一度的苹果产品发布会上,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振振有词地介绍了苹果新品的各项实用功能,对苹果产品的销售业绩作出了乐观的展望。
③从国产大飞机试飞,到高铁订单纷至沓来;从迈向空间站时代,到量子计算机突破,这样的点一个个连起来,正奠定着中国科技新的历史方位。
④我国几十年的工业发展造就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很多地方出现了白山黑水,人居状态堪忧。
⑤近年来,有些专家学者受西方错误思想影响,对国内的某些政策制度的评论畸轻畸重,无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
⑥每年春节,中国各地赶回家过年的人们涌向各个车站和机场,回到家里陪伴家人的心情归心似箭,成为世界上的独特风景。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用在此处正确。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的到来。此处正确。“白山黑水”,指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此处望文生义,对象用错。“畸轻畸重”,偏轻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平衡或对人对事的态度偏向一个方面。此处正确。“归心似箭”,形容想回家或返回原地的心情十分急切。与前面“心情”重复。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白山黑水”,从句中来看,形容环境的破坏,误把该成语理解成“光秃秃的山黑色的水”,错误。第二,辨析感情。比如 “振振有词”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而句中并无贬低的意思,错误。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政务公开是增强政府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途径。
B.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 ”创业的大军中。
C. 国产大飞机的一些关键部位是否国产,一些核心技术能否掌握,这恐怕是判断一个国家在一个领域实力的重要标准。
D. 犯罪嫌疑人打着应聘酒店服务员为幌子,趁老板及客人防范松懈,实施盗窃,涉案金额为5万余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增强政府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搭配不当,“增强”可以和“政府公信力”,但是不能和“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搭配,可以在“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前面加“保障”。B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去掉“凭着”或者“使”。D项,“打着应聘酒店服务员为幌子”句式杂糅,“打着应聘酒店服务员为幌子”是“打着……的幌子”和“以……为幌子”的杂糅。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作为多年的老朋友,我劝你,也都是为你好,千万不要辜负了我的一番雅意。
B. 王露同学对老师非常尊重,每次面对老师的垂问,她都毕恭毕敬地回答。
C. 儿媳妇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婆婆开心地逢人便送糖:“庆祝我家喜得贵子,吃糖吃糖!”
D. 得知冯小刚夺金马影帝,大家纷纷表示祝贺,冯小刚却说:“一把年纪了,唉!真是马齿徒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用语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句使用的场合、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A项,“雅意”,敬辞,指对方的心意。而此处是说“我的”心意,敬辞错用。B项,“垂问”,敬辞,“垂”是上级或老人对自己的动作。C项,“贵子”,敬辞,对方的孩子。句中婆婆说的是自家的孩子,错误。D项,“马齿徒增”,比喻自己年岁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句中冯小刚说自己,使用正确。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均不超过16个字。
狼毒草是一种在藏区分布非常广泛的草本植物,它有着发达的根系,能够适应高原上干旱而寒冷的气候,每当草原因放牧过度而呈现衰败景象时,狼毒草就会如火如荼地生长。就像大多数有毒的植物都会开出美丽的花儿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狼毒花还是花苞时,它的颜色是红色的,完全盛开时,则变成了晶莹的白。大片大片的狼毒花簇拥在一起,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但在这美丽的花朵背后, _________________。千百年来,高原上的人们很少有人去碰狼毒草,并因为它的毒性而给它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但是,恰好就是狼毒草的毒性,使得它有机会变化出世界上最神奇的纸张。______________,狼毒草的根系越发达,制作出来的纸张质量也越高。狼毒纸主要用于制作经卷、政府文档、卷宗和日常书写,用狼毒纸印制的经典古籍,保存千年仍完好无损。
【答案】 (1). ①狼毒草也是如此 (2). ②却是狼毒草饱含的毒液 (3). ③能够用来制作狼毒纸的是狼毒草的根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说明的对象是“狼毒草”,语段先介绍了狼毒草名字的由来——有毒,然后介绍了狼毒草的用处。第一处,前面说“就像大多数有毒的植物都会开出美丽的花儿一样”,后面说写到狼毒草花的特点——美丽,可见此处应是说狼毒草与其他的有毒植物一样;第二处,前面说“但在这美丽的花朵背后”,从“但”来看,这是一个转折句,后面与之对应的应是“却”,再结合后面的句子“千百年来,高原上的人们很少有人去碰狼毒草,并因为它的毒性而给它取了这么一个名字”,可见此处是说狼毒草有毒性;第三处,前面说狼毒草的毒性使它有机会变化出纸张,后面又介绍说“狼毒草的根系越发达,制作出来的纸张质量也越高”,可见此处应是说能用来制作狼毒纸的材料应是狼毒草的根。
21. 下面是某校“60周年校庆”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答案】60周年校庆”庆祝活动拟于10月10日举行,活动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要联系学校礼堂,全体师生参加,另需需要邀请知名校友和优秀毕业生参加;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媒体、校报和学校网站报道。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了一位昏迷不醒的患者。经医生全力抢救,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几天后,患者父亲找到院方,称医生抢救儿子时剪掉了衣裤,并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身份证等物品遗失,因此向医院索赔1500元。其中500元是衣物赔偿,500元是现金赔偿,500元是补办证件的误工费等。经警方调解,最终医院急诊科赔偿给家属1000元。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答案】责任
夕阳掩映人心,那天边泛起的阵阵红晕似乎在向人们说道它肩负的责任,在天底下欣赏残阳的人们也在用笃定的眼光回应着它。晚风拂过天际,责任的馨香传遍了天崖海角,在它拂过的每一个角落都开出了美丽馨香的花朵。
责任是一朵平淡的花,却绽出了浓郁真实的爱。2013年9月6日,央视主播朗永淳在微博中的一则‘’日记〞爆红,也感动了无数网友,被称赞‘’原来平淡真实的爱才最动人。〞向来深受观众喜爱的郎永淳作为央视知名主播之一,在荧屏上知性而严谨,不过他的家庭生活却极少受到外界关注。他的那份陪读日记中没有刻意煽情,朴实的文字却感动他人。这样一个家庭里的一声亲切的问候或一次悉心的搀扶,这些事细小到一粒尘埃,却由里到外的散发着浓浓的爱意,也看到了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在用自己薄弱的力量在担负责仼。郎永淳的家庭生活虽然颇显平淡,但那种浓郁真实的爱意就是因为在平淡中担负起了责任,爱也就从责任的肩臂上升起来,永恒而感人。
责任是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历史的财富。当电影电视网络对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形成包围之势,我们看到,对于传统文化,诗词古语,综艺在调侃,影视在乱用,广告在篡改。同时,不少网友也认为随意乱改是对中国文化的亵渎。现今的电视网络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应该尊重知识,尊重历史传统文化,而不是用传统来作秀玩弄。
如果历史留存下来的文化还会被人们作弄,那么古人给今人留下的文化财富也将被消耗殆尽。当人们面现今中国社会的过度铺张浪费现象时,人们便会想到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儿们在异乡饱受冷眼和漠视时,不免会叹出杜牧的‘‘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当失败的学生趴在书堆中无助的抽泣时,他们泪眼朦胧时也会想起谚语里的那一句‘’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当人们回翻历史的篇章,像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比比皆是,如果那些亵读传统文化的人也能回顾到这值得人去尊重的一面,那么我们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会被完整的传统,更有望被现世之人发扬光大。这是对中国现时代社会的一种展望,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理应肩负起的责任。
责任在我们的生命中可以是花,可以是爱,因为它都散发着那令人倾情的馨香。如若我们每个人都去将那些被隐藏和埋没的责任找出来,然后用夕阳一般的坦然心态面对它,将它最真实的一面引进我们自己心里,为我们的浮华生活汲取一点盎意的馨香。
暮色渐暗,前一秒的夕阳随着时间的滴落而藏进了大山深深的怀抱里,一切都已变得格外的安详,但责伍那被人承担后散发出的馨香却依旧在天地间传彻人心,美好的世界正在这种馨香中孕育,蔚蓝的天空也敞开了它明净的心扉,用责任传递的微光映衬出一个世界的美好未来。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事件是“医生救患者遭索赔”,涉及的对象主要包括院方、患者以及警方。首先分析院方的行为,院方抢救患者,这是医院的职责所在,如事件重演,医生依然会把抢救病人放在第一位,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肯定医生的行为,可以抓住“责任”“职责”“生命高于一切”来立意;院方在对从患者身上取下的衣物、财物的处理上确实存在漏洞,这些东西本应该由医护人员进行保管或及时转交给患者家属、同行者,但这一次,医护人员没有处理好,最终导致这些东西丢失了,所以对患者财物的丢失,应当承担责任,遭遇索赔,也不该感到委屈,医院为此也有必要加强内部管理,而不仅仅是赔偿患者了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围绕“加强管理”“强化制度”“敢于认错”等方面立意。我们还可以分析患者家属的行为和警方的行为,他们对于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心存感激,但是他们觉得觉得人情和索赔并不冲突,因为索赔也是正当要求,更何况医院也承认了自己的过失,最终警方调解“医院急诊科赔偿给家属1000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围绕“法与情”的关系来立意。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先圈出材料中的对象,如院方、患者和警方,然后分析各方做法背后的原因,如院方救人,这是职责,这是人道,肯定了生命的价值;如院方赔偿家属,说明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漏洞,他们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如警方的调解,这是法与情的较量。分析之后,可以从其中一个角度立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