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聊城市20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

ID:564765

大小:87.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2008年高三年级模拟(一)‎ 语 文 试 题 ‎ ‎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 3.第II卷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 4.第II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的(一)(二)两个不同的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作答,不能全选。如果全选,将按第一个文本进行判卷。‎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 A.砧石 箴言 装帧 臻于郅治 B.诘问 攻讦 墓碣 佶屈聱牙 ‎ C.歆享 桑梓 欣然 莘莘学子 D.老妪 熨帖 毓秀 矢志不渝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 A.压榨 杀手剑 覆水难收 四季常青 ‎ B.通牒 独角戏 一往无垠 空空如也 ‎ C.渔业 百叶窗 满腹经纶 优柔寡断 ‎ D.泄漏 明信片 亘古未有 当人不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①《史记》中甘罗和淳于髡等人,以各自的方式赢得了成功,凭借自己对现实矛盾的把握,表现出一种 世道人心的锐利。‎ ‎  ②不同的基金,其 的模式是不同的,因此,投资者购买前一定要充分了解,以降低投资风险。‎ ‎ ③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 正因为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 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 A.洞察 运作 但/才 B.洞悉 运作 但/才 ‎ C.洞悉 运行 也/就 D.洞察 运行 也/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 A.2007年来全国物价大幅上涨,步入鼠年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2008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创1997年以来月度新高。‎ ‎ B.2008年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一系列大快人心的教育改革新举措,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 C.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关于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通知》,备受关注的移动电话漫游资费上限标准方案终于尘埃落定。‎ ‎ D.今年1月中旬以来,南方大部健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雪灾和低温冷冻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对此北方人民感同身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 A.美国研究人员在最新研究中发现,肥胖症引发癌症的危险性正在增加,并有可能取代吸烟成为美国人患癌的重要元凶。‎ ‎ B.对于中国输日包子在日本被检出农药残留一事,记者22日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包子生产企业为日本独资企业,应为企业在采购蔬菜原料环节把关不严造成。‎ ‎ C.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和司法部司法鉴定中心分别就“拒绝接受陕西省林业厅鉴定虎照的委托”给出了解释,而曾参加网易组织的一次鉴定并给出“周老虎”与“年画虎”相同的结论的华夏物证鉴定中心则表示没有接到正式的委托。‎ ‎ D.罗映珍每天守候在丈夫身旁,含泪写下了600多篇充满爱的日记。她不仅唤醒了许多人在这纷杂时代中对内情感的拷问,也唤醒了自己沉睡多年的丈夫罗金勇。‎ 二、(12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是“清明节”之意,二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 ‎ 其中,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孔宪易先生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被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 周宝珠教授对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 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较唐朝时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治清明;《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6.文章引用周宝珠教授对扇子的考证,用意最准确的一项是 ( )‎ ‎ A.证明在北宋时期扇子除拂暑驱蝇外,还有其它如题诗作画、扑卖馈赠的用处。‎ ‎ B.否定孔宪易先生对“清明”解释,“清明”所绘之景并不一定是秋景。‎ ‎ C.说明扇子在北宋时期,主要的用途是“便面”,是一种礼貌之举。‎ ‎ D.是为了佐证史树青先生关于“清明”是“政治清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7.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清明”是“政治清明”意思的一项是 ( )‎ ‎ A.北宋长期实施“偃武修文”国策,经济繁荣,国势昌盛。‎ ‎ B.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极尽歌颂之能事。‎ ‎ C.《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气势和景象,能体现“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 ‎ D.《清明上河图》中官衙门口的士兵和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人与物,正体现出一种繁盛景象。‎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清明坊”是北宋时期东就城外城东郊区三坊之第一坊。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 ‎ B.如果“清明”是“政治清明”一说成立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就是一语双关,弦外有音。‎ ‎ C.《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也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逆水行舟”的解释是其中支持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说法。‎ ‎ D.文章引用《东京梦华录》记载,是为了证明“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三、(12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俞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 ‎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③阃寄:指边将领。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 ‎9.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痛斥 ‎ B.以恣寇之出没 恣:任凭 ‎ C.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夸耀 ‎1,3,5‎ ‎ D.至于文词之工与不工 工:工巧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 A.①而父之哭其子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B.①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 C.①其能遗之也乎 ②其敦能讥之乎 ‎ D.①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 ②茅子受读而题之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沈青霞是“古之志士之遗”的一组是( )‎ ‎ ①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 ②数鸣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 ③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讥刺 ‎ 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 ⑤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 ⑥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 ‎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沈青霞先生敢于真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宰相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讥刺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 B.沈青霞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迫害他的官员和宰执也因陷害他被追究罪责而撤职。‎ ‎ C.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准备流传它。‎ ‎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3,5‎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①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 ②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 ‎ ③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 园 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 [注]寒花,菊花。‎ ‎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 (1)其身正,不令而行; , 。(《论语·子路》)‎ ‎ 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 (2)沙上并禽池上暝。 。(张先《天仙子》)‎ ‎ 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知,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 (4)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 ‎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 。(晏几道《临江仙》)‎ 五、(12分)‎ ‎16.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序号)(4分)‎ ‎ ①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观感的写照。‎ ‎ ②有些性子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 ‎ ③同时又会忽然觉得有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的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 ‎ ④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毫无知觉,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 ‎ ⑤钟表上的时针总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一圈又一圈,移动得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 ‎ ⑥到了这时,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地到来,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蛰了 ‎ 序号: ‎ ‎17.《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以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请从这3个节日中任选两个,各用一句话表现它们的特点。(4分)‎ ‎ 例如:重阳节:拄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 ‎ 清明节: ‎ ‎ 端午节: ‎ ‎ 中秋节: ‎ ‎18.下面是北京大学两位著名教授有关文化的论述片断,请仔细阅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主要观点。(不超过25个字)(4分)‎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往来,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生存方式趋同。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几千年或更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尊严,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记。要将世界上各民族长期形成、千差万别的文化变成单一的文化,是不可想象的。那种失去了多姿多彩的单调文化,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袁行霈)‎ ‎ (2)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意义,因为自身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个性,才是文化间交流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全球化,实际上是以强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这会让人类几千年来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逐渐趋于一元,使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逐渐丧失,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损失。与此同时,弱势文化逐渐失去“自我”,也就失去了与强势文化平等交流、对话的可能性和资本。(楼宇烈)‎ ‎(取材自‎2007年4月19日《中国教育报》)‎ 六、(18分)‎ ‎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 ‎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 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 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叮玲铛琅 叮玲铛琅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 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 “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 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 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 ‎ 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 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 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    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他!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     “它在哪儿呀,奶奶?”‎ ‎     “什么,你说什么?”‎ ‎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他。在清洁的 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他,我 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 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9.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若改为“钟声”或“飘在天空中的钟声”,你认为怎样?请简析你的理由。(4分)‎ ‎20.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从童年生活回忆写起,而且将童年生活的回忆写得细腻入微,请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5分)‎ ‎21.简析“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这句话的作用。(5分)‎ ‎22.文章结尾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根据文章信息,适度推断,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赋予“故乡”的“新意”。(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赵 涛 ‎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蛮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挨饿,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下都能适应。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  走过来之后,觉得那些苦都不算什么。我小学的时候,常常一天只吃一个馒头,饿,没办法,那就喝水喝到饱。苦孩子有两种,一种是长大以后完全没有办法抵抗现代社会的诱惑,一个苦孩子进到大都市做官他可能会贪污,因为他小时候从来没有满足过;另外一种是小时候就对欲望有清楚的态度,像我这样的人,我不会被欲望搞得晕头转向。这几年我来大陆还有一件事,办学校,我已经办了三所学校,在台湾我有基金会、四座图书馆,因为我自己知道成长的不易,所以如果有机会,想让更多年轻人走出那个环境。‎ ‎ 记者:因为您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都是人”,我今天采访起您来感觉到很轻松。那么,走过青春那些青涩岁月,繁华落尽的年龄,您又当如何理解“我们都是人”?三槐居语文网 tgL_ @#MR ‎ 林清玄:这句话年轻的时候用来勉励自我,现在应该更确定当初的想法,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平等心,人一样都是人,众生本平等。"M$v9])uZ!S2j"q0‎ ‎ 其实作为一个人差距并不大。好比百货公司的香水,95%都是水,只有5%不同,那是各家秘方。人也是这样,作为95%的东西其实是很像的,比较起来差别就是其中很关键性的5%,包括人的养成特色,人的快乐痛苦欲望。你内观的时候要看到自己的5%,就不会迷惑;对外的时候你要观照那95%,跟人来往才能内敛、含蓄。简单点儿讲,前面是超凡入圣,后面是超圣入凡。^ |hZu)Ju0‎ ‎ 记者:在华文读者圈里,您是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可您的文章又的确属于纯文学。在纯文学已经成为“小众”的今天,“林清玄热”说明了什么?'TM?'M/`u0Y\RV0‎ ‎ 林清玄:人教版的主编送我三本小学语文课本,三个年级都收录了我的文章,依据他们的统计,在大陆,估计1.5亿人在读我的作品,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价值多元,人们会有很多的情绪滋生,这些情绪需要得到安抚,需要出口,我想我的文章正好扮演一个安抚和出口的角色。从小到老,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小孩子能看到有趣的部分,老人能看到哲理,跟一般的纯文学创作把文字搞得很深奥不一样,我是想越简单越好。喧嚣的时代,希望我的文字是一方清凉剂。三槐居语文网MtT2yY7_‎ ‎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三槐居语文网-f{skL ‎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中国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大地文章,你把大地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三槐居语文网1\G#} `vgR4BRTt _2C&V/Wb6f7A&U%o0G)E/x)g,v J2[6g+nte0‎ ‎ 记者:今天的大陆,拜金拜物,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的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俗),那边是一个人加个山谷的“山”(仙),“俗”和“仙”‎ 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怎么找到那个平衡点是很重要的,你让人不去追求欲望,那是做不到的,那好,你花一半的时间来追求欲望,一半的力量来使你的心更开阔、更平和。‎ ‎ 当然,不被欲望所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 ‎ 记者:对于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5Yk Mi J"v_0‎ ‎ 林清玄:文学是文化里面最顶端的东西,你要认识一个文化,最好的路口就是观察文学表现,你要了解印度的文化,就去读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学应该作为一个文化的坐标,文化最清楚的表现。M0x:l7Q'Z:yE0‎ ‎ 我曾说过,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青年文摘》,有删改)Urp:_:b&bh!mK0‎ ‎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先后出版138本著作,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美誉。所著为人们传递着智慧超越的人生理念,喜乐逍遥的生命境界。‎ ‎19.本次访谈,记者所提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请按照原文的顺序概括回答。(4分)‎ ‎20.林清玄用“香水”这一比喻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说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的具体含义?(4分)‎ ‎21.在林清玄看来,文学的作用是什么?‎ ‎22.林清玄对目前的社会价值观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多重价值观下,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15分)‎ ‎1,3,5‎ ‎1.A.A都读zhēn;B佶(jí))屈聱牙,其余读jié;C桑梓(zǐ)莘莘(shēn)学子,其余读xīn;D矢志不渝(yú),其余读yù。‎ ‎2.C.A剑一锏;B往一望;D人一仁。‎ ‎3.B.①洞悉:清楚透彻地知道;洞察:透彻地观察了解。②‎ 运行:周而复始地运转;定时定向地前行。运作:(机构、组织等)进行工作;开展活动。③根据前后语意,前空用转折“但”,强调转折后的语意;后空用“才”,因为两句之间隐含着必要条件关系,而非充分条件关系。‎ ‎4.C.芝麻开化,节节高:比喻生活越过越好;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使大家心里非常痛快;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果,成了定局;感同身受:心里感激得就像自己亲身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5.C.A成分赘余B.暗换主语C.语序不当。‎ 二、(9分)‎ ‎6.B.AC属于考证的内容,不属于用意,D不是最直接最准确的用意。‎ ‎7.D.这些景象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8.C.支持者最多具代表性文中无根据。‎ 三、(12分)‎ ‎9.C.矜:同情。‎ ‎10.A.A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①拿、把;②因为。C语气副词,表反问。D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11.D.‎ ‎12.B.这些人被撤职并非因为陷害沈青霞。‎ 四、(24分)‎ ‎13.(1)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竭力罗织他罪名时,幸亏(或依赖)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评分要点:深、疾、方、构、薄、谴、薄、徙)(4分)‎ ‎ (2)沈君原来就凭借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或被当时的人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大多对时政多所讽刺指责,逐渐传播出去。(评分要点:故、以、被动句式、所字结构、刺、稍稍)(4分)‎ ‎ (3)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或害怕),同时使边陲战士的战马飞奔(或使边防战干跃马杀敌)。(评分要点:寒、跃)(2分)‎ ‎14.(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每点2分)‎ ‎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 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 (仅答出某字无赏析,不得分;答“窥”字,并赞析合理,得4分;答“动”“深”字,并赏析合理,得2分。)‎ ‎ ‎ ‎ (2)(4分)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5.(1)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恨别鸟惊心。(2)云破月来花弄影;逸豫可以亡身。‎ ‎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则思无因喜以谬赏。(4)夜吟应觉月光寒;微雨燕双飞。‎ 五、(12分)‎ ‎16.⑤④⑥②③①‎ ‎17.答案示例 ‎ 清明节:哀思悼亡,清明时节雨纷纷。杏花村里酒飘香,清明时节人断肠。‎ ‎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一缕英魂万年传。龙舟竞发千帆舞,汨罗江畔吊屈平。‎ ‎ 中秋节:把酒赏月,千里共婵娟。南花香桂花香,时时刻刻望故乡。‎ ‎18.①文化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实现全球一元化。②文化各有特点和个性,不应将其变成单一的文化。‎ ‎ (要点:①各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②文化不应实现全球化。)‎ 六、选做题(18分)‎ ‎(一)19.我认为不行。“消逝的钟声”中的“消逝”一词,概括了城市钟声不再的事实和由此而产生的怅惘之情,有概括文章主旨的“点睛”之功。“钟声”显然过于宽泛,“飘在天空中的钟声”虽然也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文段,但太偏离中心,可能会误导读者对本文的理解。‎ ‎20.(1)详写童年生活,意在突出(衬托)聆听“晚祷的钟声”的意外和惊喜;(2)为后文作铺垫,使“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的“童年”显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倘若不详写童年生活片断,“我好像……童年”这样的句子就会只具“语言的空壳”)‎ ‎21.这段文字以景物描写诗意化地表达聆听钟声时的美妙的心理感受,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借助环境的沉稳与宁静,烘托了极为纯净的钟声对“我”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洗礼,表现了“我”归于沉稳而进入忘我境界。‎ ‎22.故乡是曾经拥有过的超越时空限制的自由的心灵世界。‎ ‎(二)19.被采访者个人人生经历、对人生基本原则的理解、对文学的看法,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看法。‎ ‎20.人与人之间相同的东西占绝大多数,而极少的差别反而成为关键性的特质,一个人应该以“众生平等”观点来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人的心灵美丽了,他看到的世间一切就都美丽;人的情感深厚了,就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 ‎21.对于社会而言,文学处于文化的最顶端,文学应该是一个文化的坐标;对于个人而言,文学是一个人生命最好的化妆,文学能够使人的心变得美,情变得深,从而使人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 ‎22.(1)他认为今天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年代。人们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的判断。面对欲望和心灵的满足,应该保持心灵的平衡,做一个严正的人;不拒绝对欲望的追求,但更应该重视追求心灵世界的充实。(2)可以像作者的那样,用文学填充心灵世界,从而使心灵更开阔、更平和;也可以从传统价值观中寻求智慧,达到心灵的满足,比如传统价值观中的乐善好施、安贫乐道等。(思想积极、健康,言之成理即可)‎ 七、审题立意探究:‎ ‎ 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但既然选择了走进阳光,就无法拒绝阴影。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有快乐,也有痛苦;有幸福,也有不幸;有喜剧,也有悲剧;有成功,也有失败……面对痛苦和不幸,我们有时真的无法逃避;面对注定的悲剧和失败,我们有时无法选择。但我们仍要去寻求欢乐和幸福,去创造喜剧和成功,仍要“走进阳光”,去寻求明媚与灿烂的生活。这样立意,才不会偏题,才会有一定深度。‎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向皇帝上奏表痛斥当权的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 ‎ 不久,沈青霞就疲惫着携带妻儿出关在塞上安家。正巧碰上北方的敌人多次侵犯到国境内来,而总督以下的将领,毫不抵抗,缩在堡垒里束手无策,凭借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冒充杀敌数字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