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7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能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
1.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3.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4.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
文中信息的筛选
6.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
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8.
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9.
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10.
传统文化经典(如
《
论语
》
)的理解和评价
11.
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默写
《
考试说明
》
的文言文阅读具体能力要求
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 “
信
”“
达
”“
雅
”
信:
达:
雅:
忠实于原文
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
翻译出的现代文要
通顺明白
,表意要明确 ,语言要通畅 ,语气不走样。
规范,典雅,得体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是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因此,中学生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
要做到
“
信
”“
达
”
,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留 删 换
调 补 猜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
凡
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
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1.
德祜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
和氏璧,天下所传宝也。
3.
卢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删
把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
1.
夫战,勇气也 。
2.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3.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换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字,通假字换成本字
……
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换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
……
2.
岁征民间。
3.
京中有善口技者。
调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1.
甚矣,汝之不惠!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3.
沛公安在?
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补
古汉语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
1.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2.
以相如
功大,拜 为上卿。
3.
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
(异蛇)
(之)
(于)
(于)
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
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轩凡
四
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项脊轩志
》
译文:向脊轩总共
四次
遭到火灾,能够不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
例: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游褒禅山记
》
译文:然而体力足以达到
(却没达到),
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猜
1.
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猜。
2.
利用文言句式的特点猜。也可以据此推断省略成分。
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彘
zhì
猪
啖:吃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猪腿
(鼓)
(鼓)
(
3
)“以文猜文”“以事猜文”“以理猜文”,“文”“事”“理”指有关的事实背景。
1.
玉人献璞而楚王诛之。
诛:惩罚。
2.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
(厉害)
?
孰与:与
......
比
这个“猜”不能随便使用。我们首先要“直译”
(留删换调补)
,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猜”。
字字落实
留删换
文从字顺
调补猜
文言文的翻译有
直译
和
意译
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
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要求
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
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直译:
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
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
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
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
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
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
直译
为主的方式 ,
意译
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
例:
原文: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项王、项伯
面向东坐着
;亚父
面向南坐着
,
——
亚父是范增;沛公
面向北坐着
;张良
面向西侍坐
。
意译:
项王、项伯
坐在西面
;亚父
坐在北面
,
——
亚父就是范增;沛公
坐在南面
;张良
陪同坐在东面
。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1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
、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高考真题中有意译的考题吗?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
①
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欲富。又问“何书
?”
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
《
三坟
》《
九丘
》《
连山
》《
归藏
》《
桍杌
》《
春秋
》
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
【
注
】①
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16
年浙江高考
《
宗子相①集
》
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
龙奋
,公斡
角立
。
爰
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
丽尔
,必简
岳岳
,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谓贤才之士奋发有为。
1.
卓然特立。
2.
对峙
;
并立。
yuán
于是
靡丽
1.
挺立貌
;
耸立貌。
2.
喻人位尊气盛。锋芒毕露。
3.
形容人刚直不阿。
①宗子相:宗臣(
1525-1560
),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
一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
自喜
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
淫思
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
天窍
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矱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自我欣赏。
1.
沉思,深思。
2.
淫欲之念。
谓天然的颖悟。
②矩矱:犹规则、法度。
③碔:似玉的石头。
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
津筏
而上之;少年间
是非
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
指
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
上驷
,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斡、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
骥
,子相甘之哉。
渡河的木筏。 多比喻引导人们达到目的的门径。
偏义复词?
古同“旨”,意义,目的。
上等马;
良马。
好马,喻贤能 。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
耳观
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
//
足
无憾
于法
/
乃往往
屈法
而伸其才
/
其文足尽于才
/
乃往往
屈才
而就法
/
而又不假年以没
/
悲夫
/
然
具
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
薄
文士无毛发之用。
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
④
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
参⑤闽藩
。属有岛寇事
⑥
,
袵
席吏民,调兵食,
规摹
为一方冠。既又佐
其臬
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
怿
,谓:
“
麒麟凤凰,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
”
于鳞大赏之,为诗曰:
“
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飨食。
”
其曾偶持论若此。
(选自
《
弃州山人四部稿
》
,有期节)
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谓但凭耳闻。
没有怨恨,
没有不满。
曲行其法
才能不得发挥。
制度
;
程式。
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
薄
文士无毛发之用。
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意译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转述法 :
文言文中的许多修辞方法,如果直接按原文翻译出来,既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要求,其意思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就要把这些修辞格的词语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语词语来表达。
凝缩法: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加强文章的气势,或增强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一些繁笔,如果照原文对译出来,的确难以做到且表达效果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句子表达的意思简略地译出来。
哪些情况应该意译?
例
1
:何故
怀瑾握瑜
而自令见放为?
译: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比喻)
例
2
: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
(
的原因
)
。
注意有修辞的语句
例
3
:
天下
云
集
响
应,赢粮而
景
从。
译:
幽于
粪土
之中而不辞者。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
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例
1
:近者奉辞伐罪,
旌麾
南指,刘琮束手
译:奉皇上命令讨伐有罪之人,大军南下,刘琮投降。
(借代)
注意有修辞的语句
例
2
:大阉之乱,
缙绅
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
之大
,
有几人欤
?
译: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这么大的天下,又有几个人呢?
例
3
:
臣以为
布衣之交
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
译
:
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
间的交往呢
?
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
“
丝竹
”代“音乐”,
“
杏坛
”代教育界,“
社稷
”代国家,“
干戈
”代战争,“
桑梓
”代乡里,“
祝融
”代火灾,“
纨袴
”代富家不肖子,“
管弦
”代音乐,“
笔墨
”代文章,“
朱门
”代富家,“
而立
”代三十岁,“
杜康
”代酒,“
丹青
”代史册,“
钟鼎”“山林
”代在朝、在野,“
缙绅
”代官员,“
三尺
”代法律或剑,
“
庙堂
”
代朝廷
,“
四海
”代天下
“
万钟
”代高官厚禄等。
例
1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互文
例
2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译: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
例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不因为所处环境、个人遭遇而喜,也因为所处环境、个人遭遇而悲。
注意有修辞的语句
注意有讳饰委婉说法句子的翻译
例
1
:一旦有
山陵崩
(
死亡
)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例
2
:怀抱才能深藏而
不市
(
隐居不做官
)
例
3
: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
(
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例
4
:
:
权起
更衣
(
上厕所
)
。
例
1
:
臣生当陨首,死当
结草
。
例
2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遇到典故,大家较熟的可以直译,
生僻的就要译出本意
译: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译: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次建立霍去
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
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注意用典的语句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意图。
赋文中的“铺张扬厉”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信”“达”还要注意什么?
注意色彩古今词义、的变化
①
先帝不以臣
卑鄙
,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
)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
出入
与
非常
也(
词义变化
)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一个叫丁
的厨师”)
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
例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省略句)
例
2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主谓倒装)
例
3
: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定语后置、省略)
例
4
: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无标志的被动句)
例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判断句)
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
辞
为
?
译:现在人家好象是刀、砧板,正处在宰割的地位,我
们好象是鱼肉,正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什么呢?
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意、句意,
依境断意
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华
捉
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
歆
废
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
“
子非吾友也。
”
文中“华捉而掷去之”,如果译成“华歆抓住金子然后丢掉了”,就错了。对“捉”字就宜结合语境,对在地上的金子应是先“捡 起”再“丢掉”,“捉”只能作“拾、捡”理解。同样,可推及“废”不能解释为“毁掉”,应作“丢开、放下”理解。
总结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
1.
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2.
以今义当古义
3.
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
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5.
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6.
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7.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8.
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9.
应当译出的意思遗漏
10.
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规则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总 结
课堂练习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
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
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
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
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
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祸乃不滋。
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污染)者多矣。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
“
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
”
公以告子家驹。子家驹曰:
“
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
!
”
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
“
无季氏,死亡无日矣。
”
遂兴兵以救之。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
毒疮
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
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君王
您
又怎么对付得了?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
(
选自《吕氏春秋·卷四·劝学》
)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
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