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
》
二章
学习目标
识文断句
翻译
全文
理解内涵
孟子
《
孟子
》
孟子(约前
372-
前
289
),名 ,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 ”,和孔子并称为
“ ”
。主张实行
“ ”
,反对武力兼并、暴政害民。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
孟子
》
是
记录 的
著作,
共 篇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著作。
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轲
亚圣
孔孟
仁政
孟子言行
七
识文断句
朗读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读准字音,划分停顿
舜 畎
亩 傅
说
胶
鬲
孙叔
敖
百里
奚
空
乏其身
曾
益 法家
拂
士
舜
(
shùn
)
/
发于
/
畎(
quǎn
)亩之中,傅说(
yuè
)
/
举于
/
版筑之间,胶鬲(
gé
)
/
举于
/
鱼盐之中,管夷吾
/
举于
/
士,孙叔敖
/
举于
/
海,百里奚
/
举于
/
市。故
/
天将降大任
/
于是人也,必先苦
/
其心志,劳
/
其筋骨,饿
/
其体肤,
空乏
/
其身,行拂
/
乱
/
其所为,所以
/
动心
/
忍性,曾益
/
其所不能。
人
恒
过
,
然后
/
能改,困于
心
,
衡
于
虑
,
而
后作,征于
色
,
发
于
声
,
而后
喻。入则
/
无
/
法家
拂(
bì
)士,出则
/
无
/
敌国
外患者,国
/
恒亡。然后知
/
生于忧患
/
而死于
/
安乐也。
翻译全文
舜
发
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
,孙
叔敖举于
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
天将降大
任于
是
人也,必先
苦
其心志,
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
,
曾
益其所不能。
被起用
筑墙的劳作之中
狱官
海滨
(
隐居的地方
)
“
所以
……”
指示代词,这
使
……
痛苦。
使
……
劳累
使
……
财资缺乏,经受贫困
违背
使
(他的)心
触动
(警觉),
使
(他的)性格
坚忍
起来。
同“增”,增加
。
译文:
舜
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人
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
心,
衡
于
虑,而后
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入则无法家
拂
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
亡,然后
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常犯错误
通“横”,梗塞,不顺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往往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合作探究
1
、文章
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
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小组讨论解答问题
2
、担当
大任的人必须
从哪三
个方面经受艰苦
磨难
?
磨炼
目的是什么?
思想
——
苦其心志;
生活
——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
——
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小组讨论解答问题
3
、通过
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
先
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