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5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屈原列传》教案5

ID:565523

大小:53.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 教学难点: ‎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法设想:‎ ‎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    四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22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勾划,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时间:‎ ‎10月11日‎(星期一)第1、2节 教学内容及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 利用“预习提示”习问练读,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 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 哪些事迹?‎ ‎② 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词。‎ ‎③ 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 给课文分段,编写各段提纲。‎ 按:①③两题以后结合研读课文讨论。‎ 三、讨论②④两题,分段。‎ 层次结构:‎ 这篇课文共12段,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以“博”“强”“明”“娴”“图议”“接遇”“应对”点明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了下文上官大夫嫉妒的原因。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国的国君芈(mǐ)姓,熊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所以说是“楚之同姓”。‎ 第二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疏远。“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个不幸。与上文的“王甚任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任”一“疏”,见出楚王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 第三层(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对《离骚》的高度评价。《离骚》是由怨愤产生的。“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离骚》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 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4至第7段),写屈原被怀王罢黜后,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 第二层(第8至第10段),写顷襄王昏愦,屈原见“迁”。这一层突出屈原遭放逐后还“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又一次为屈原作不平之鸣。‎ 第三部分(第11段),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 第四部分(末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一是屈原创造的楚辞一体,作者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一是屈原死后,楚为秦所灭。‎ 综上所述,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四、布置作业 :‎ ‎1 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 ) 商于(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 ‎2 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总第23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时间:‎ ‎10月12日‎(星期二)第3、4节 教学内容及步骤 :‎ 一、检查作业 。‎ 二、研习新课:‎ ‎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2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3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4 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结合分析板书:‎ 一、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1 甚任之 ‎2 怒而疏 ‎3 作《离骚》‎ ‎5 词句提示点拔:‎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总第24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时间:‎ ‎10月15日‎(星期五)第1、2节 教学内容及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4.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2 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 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 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 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 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 “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四、词语提示点拔:‎ ‎1 “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 “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 “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 “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 “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 “复之秦”:之:动词,到。‎ ‎7 “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四课时(总第25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10月16日‎(星期六)第1、2节 教学内容及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 指名串讲课文。‎ ‎2 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 词语提示点拔:‎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四、总结课文 ‎1 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 我们读《屈原列传》就是为了读屈原的行,读屈原的心,读屈原的思想情感体系。进而吸收养分,构建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感体系。‎ 所以,本次教学设,就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司马迁的角度来关注屈原的人生及命运。从司马迁饱含血泪的字句中去感悟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体会作者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心中块垒的情感与目的。引领学生传承屈原以及司马迁身上的高尚人格。努力构建和追求高尚的人格。‎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