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原
学习目标
1
、了解屈原和
《
离骚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2
、诵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一题体味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诗经
》
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
《
楚辞
》
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后人将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
楚辞
》
中的名篇
《
离骚
》
。
屈原与楚辞
1
、 简介屈原
(约前
339 —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
,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
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
《
离骚
》
、
《
天问
》
、
《
九歌
》
、
《
九章
》
等。
屈原
是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位
伟大的爱国诗人
。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
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
的新时代。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
屈原
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
、法国文学家
拉伯雷
、英国文学家
莎士比亚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子行吟图
[
明
]
陈洪绶 绘
战国时代,连年混战。屈原为楚国左徒,忧心百姓苦难。
屈原立志报国,劝怀王任贤用能,深得怀王信任。
怀王
11
年,屈原外交成功,六国联盟抗秦,怀王为盟主。
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贵族,嫉恨屈原,进谗言,怀王疏远屈原。
张仪乘机向秦王献计,离间齐楚两国,六国联盟自解。
张仪使楚,将价值连城的白璧献予怀王宠姬郑袖。
张仪许以六百里土地,劝怀王绝齐联秦。
屈原痛斥奸臣滑使,力劝怀王持守盟约。
盟约既毁,张仪赖账,说所许土地为六里。
怀王大怒,率兵十万,进攻秦国。
秦王改变攻齐计划,约齐国两路攻楚,连下楚城。
屈原上言,子兰靳尚等罗织罪名,屈原被革职放逐。
屈原走了。从怀王
27
年起,秦连年对楚国用兵。楚国事日颓。
秦王来信,约怀王到秦的武关商谈盟约。
怀王被囚咸阳,于顷襄王
3
年病死。骨架运回楚国。
屈原进言顷襄王,力主联络诸国,共同抗秦。
顷襄王革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派人押送,流放江南,永不北返。
屈原遭遇国家忧患,苦痛愤怨,写下
《
离骚
》
。
屈原抱了块楚国的石块,纵身跳下汨罗江。
百姓爱戴屈原,每年
5
月初
5
,摇着龙船,拜祭屈原。
湖北秭归
屈原墓
2
、“楚辞”和
《
楚辞
》
①
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
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字。
又称
“骚”体
。
②
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
,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
离骚
》
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
离骚
》
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
373
句
, 2490
字
,
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解题
《
离骚
》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叙述诗人的政治理想、高尚的品格、遭谗被疏的经历以及决不同流合污的意志。
2
、通过一系列
“
上下求索
”
幻想境界的描写,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抑郁心情。
3
、描写诗人经过激烈的去国和留楚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并决心以身殉国。
第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第二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
离骚
》
的思想内容
1
、展示了诗人的
“
美政
”
理想,希望楚王效法历代圣君,不要重蹈那些昏君、暴君的覆辙;希望楚王
“
举贤授能
”
,修明法度,以便治国。
2
、深刻揭露了楚国混浊的社会现实。诗人批评了楚王的反复无常、听信谗言,更以激愤的心情揭露了楚国朝廷中的一批小人的丑恶嘴脸。
3
、表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炽热的爱国激情、对美好情操的执着追求、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为理想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等等。
《
离骚
》
的艺术成就
1
、塑造了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2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其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非常引人注目。
3
、全诗结构宏伟而壮阔。
4
、比兴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5
、浓郁的楚地风物人情、风俗习惯、神话传说及大量的楚地方言。
6
、瑰丽多彩的语言。词汇丰富,色彩绚丽,用词生动,韵律和谐,音调优美。
《
离骚
》
图
屈原画像
自沉汨罗江
长
太息
以掩涕
兮
,哀
民生
之多艰。
余
虽好
修姱
以
鞿羁
兮,
謇
朝
谇
而夕
替
。
既替余以
蕙纕
兮,又
申
之以
揽茝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怨
灵修
之
浩荡
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
蛾眉
兮,
谣诼
谓余以善
淫
。
固
时俗之
工巧
兮,
偭
规矩而改
错
。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百姓的生活
叹息
唯
爱慕
修洁而美好
束缚
句首语气词
谏诤
废弃、贬斥
薰草
佩带
重复
采集
香草
神仙,这里指怀王
荒唐
高尚德行
造谣
淫荡
本来
善于取巧
背向、违背
通“措”措施
背
绳墨
以追曲兮,竞
周容
以为
度
。
忳
郁邑
余
侘傺
兮,吾独
穷困
乎此时也。
宁
溘
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
圜
之能
周
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
尤
而
攘诟
。
伏
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墨斗,指准则
苟合取容
准则
忧闷
通“郁悒”
失意的样子
原指(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突然
通“圆”
合
责骂
侮辱
忍受
保持
悔
相道
之不察兮,
延伫
乎吾将
反
。
回朕车以
复路
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
余马于
兰皋
兮,驰
椒丘
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
离
尤兮,退将复修吾
初服
。
制
芰荷
以为衣兮,集
芙蓉
以为裳。
不吾知
其亦
已
兮,
苟
余情其
信芳
。
观察、选择道路
久久
久立
返回
回原路
缓行,使动用法
长坐兰草的水边高地
长着
椒树
的山冈
通“罹”
未出仕前服装,指原先志向
荷花
荷花
不知吾
完
只要
确实
美好
高
余冠之
岌岌
兮,
长
余佩之
陆离
。
芳
与
泽
其杂糅兮,唯
昭质
其犹未亏。
忽
反顾
以
游目
兮,将往观乎
四荒
。
佩
缤纷
其繁饰兮,
芳菲菲
其
弥章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
修
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
惩
?
形容词用做动词
形容词用做动词
高耸的样子
修长的样子
芳香
光泽
光明纯洁的本质
回头看
放眼四望
指辽阔大地
繁多
芳香浓烈
更加明显。章,通“彰”
美好
受创而改变
我长叹息地禁不住要洒下眼泪,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我忧郁失意啊,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穷困。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
参考译文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转过我的车马返回原路,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没人知道我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
屈原
《
离骚
》
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
13
节、
52
句。
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课文串讲
结构图示
学习目标:
1
、体会作者情感并分析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 原因,把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
、赏析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一、检查背诵,落实默写。
根据语境,默写并翻译语句。
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
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
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
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
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
二、集体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
速读课文,找出第
1
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词,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2.
因为“惠纕”“揽茝”遭嫉,被贬,反映出怎样的现实?
3.
对于这种社会现实,对自己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是否一味哀怨?作者报以怎样的态度?
(
1
)速读课文,找出第一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词语,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哀:民生多艰,朝谇而夕替
怨:灵修不察民心,众女嫉余蛾眉,谓余善淫
离骚
(
2
)因为
“
蕙纕
”
、
“
揽茝
”
遭嫉、被贬,反映出怎样的现实?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追求美德,洁身自好却遭嫉、被贬,反映出屈原与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和君主清浊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
“
哀
”“
怨
”
揭露了楚国政治黑暗、君王昏聩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作者因
“
蕙纕
”
、
“
揽茝
”
遭嫉、被贬而产生的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离骚
(
3
)对于这种社会现实,对自己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是否一味哀怨?作者报以怎样的态度?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离骚
请读第二段,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词以及所领起的内容。
1
、上文是“九死未悔”,这里是“悔相道之不察”。“不悔”与“悔”是否矛盾呢?
2
、诵读全文,饱含感情地读出作者理想破灭后的那种痛楚与苦闷,读出彷徨、自省后的追求美政、美德而就九死不悔的精神。
3
、理解并背诵全文。
上文是
“
九死未悔
”
,这里是
“
悔相道之不察。
“
悔
”
与
“
不悔
”
是否矛盾?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矛盾。①这里的
“
悔
”
根据课文内容不是真正的后悔,而只是一种自我反省:是否是当初没有看清道路,应该返回呢?作者这里并没有否定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怀疑自己的追求,是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的具体体现;
“
延伫
”“
步
”“
止息
”
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忧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离骚
上文是
“
九死未悔
”
,这里是
“
悔相道之不察。
“
悔
”
与
“
不悔
”
是否矛盾?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不矛盾。②作者由
“
悔
”
生
“
退
”
,
“
退
”
的目的是
“
修吾初服
”
,是为了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高余冠
”“
长余佩
”“
佩繁饰
”
,之后,作者不仅回到了
“
九死未悔
”
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让我们看到一位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硬汉子形象!
离骚
合作探究:
1
、
一首诗是一个心灵活的雕塑,那么,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
外在形象
高高的帽子
长长的佩剑
荷叶做的上衣
荷叶缝缀的下装
众多的饰品
扑鼻的香气
唯美
高洁
1
、请同学们概括出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试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
至
美
至
善
1
、请同学们概括出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试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
内在品质
余心所善,九死不悔:
宁溘死流亡,不为此态:
伏清白死直,固前圣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余独好修为常:
进不入以离尤,退修初服:
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哀民生多艰,怨灵修浩荡:
至
美
至
善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 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
离骚
》
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比较阅读
请用本篇诗歌与前面的
《
诗经
》
两首作个比较,看看二者有何异同?(提示:从形式、表现手法、具体艺术手法等入手)
不
同点:(
1
)
形式
不同,
《
诗经
》
为整齐的四言诗,
《
离骚
》
句子不拘长短,可六言、七言。(
2
)
表现手法
不同:
《
诗经
》
为现实主义手法,
《
离骚
》
为浪漫主义手法。
相同点:都运用了
赋、比、兴
的手法。
《
诗经
》
中的比兴比较简单,分量很小;
《
离骚
》
中的比兴内容复杂,对象众多,分量较重。
《
诗经
》
中的比兴位置也比较固定;
《
离骚
》
中的比兴充斥全文,随处可见。
2
、回顾
《
诗经
》
中的比兴手法,说说本文的
比兴与
《
诗经
》
中的比兴有何不同。
《
离骚
》
发展了
《
诗经
》
的比兴手法,使表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色彩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而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
离骚
》
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文章特色
A
、形式上打破了
《
诗经
》
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
“
兮
”
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对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C
、
“
兮
”
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
“
兮
”
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
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
《
离骚
》
体裁上(语言形式)有何特点?
3
、 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
、 比兴手法
王逸把
《
离骚
》
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5
、 对偶手法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表现屈原
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
诗句: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
、“移情”技法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注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
《
离骚图
》(
范曾绘
)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知识延伸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