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基础积累(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梦想是心灵的滋润,有了它才有了充实(丰富/丰盈)的人生。一个人有了梦想就会不懈地去追求,用不停歇地脚步实现人生的价值。李春燕面对贫困坦然一笑,用梦想支撑起希望, __①__。徐本禹守着心中的梦想,支教山区,__②__。林秀贞为了坚持梦想,在他人的哀叹抱怨中却义务赡养着孤寡老人,__③__。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因为执着于梦想,而变得不平凡。追逐梦想需要坚持。人生需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因为漫漫人生路,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怨天忧人无济于事,长吁短叹于事无补。只有在与困难(搏斗/抗衡)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积极进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绽放出绚丽多姿的人生之花。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绚(xuàn)丽 抱怨B.赡(zhān)养 无济于事
C.长吁(xū)短叹 怨天忧人D.滋润(yùn) 绽放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丰富 抗衡 B.丰盈 抗衡
C.丰盈 搏斗 D.丰富 搏斗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如果美方继续逆潮流而动,我们必将严阵以待,毅然亮剑。
B.对足球领域屡禁不止的黑哨行为应当如何定性,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统一,莫衷一是。
C.凡事在进行前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最好能瞻前顾后,设有备案,以免一有意外就无法补救。
D.提到鬼斧神工的金字塔,风格独具的狮身人面像,千年不朽的木乃伊,人们就想到古埃及文明。
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B.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发展、继承、培育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C.我国首艘军民两用5万吨级半潜运输船在江苏启东建成,专家通过验收,正式下水投入使用。
D.最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5.(2分)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9
A.《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另一部作品《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
B.《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背景,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C.《水浒》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D.“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指山的南北内面,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愚公移山》中“达于汉阴”是指“到达汉水的北面”。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约定B.相委而去 委:舍弃
C.下车引之 引:拉D.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7.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下车引之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远近称之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甲文中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9
C.甲文中“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乙文中陈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1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4分)
野 步
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分)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2分)
12.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 ______________,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
(4)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5)潜心读书有四种境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此第一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登临顶峰,高屋建瓴,此第三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界。
三、语言实际运用(5分)
1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9
材料一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家训之所以为人所重,而今又被提倡发扬,就是因为它鲜明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人们持家治业、立身处世之准则。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法律,社会秩序就会混乱。且看家风不正、家规颓废,不把正气和法纪放在眼里,为非作歹,最终锒铛入狱的犯罪分子,不是不少都有家风败坏的背景吗?所以,重视家风培养、家规管束,有利于社风民风文明建设,是确保社风政风向好转变的重要基础。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 马瑞芳老人说:“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我,自在不成材,成材不自在。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要读书,要刻苦,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1)读材料二的漫画谈谈你的感受,并说一说你家的家风家训是什么。如果没有,你给父母建议的家风家训是什么?写出一条。(3分)
(2)有人将马瑞芳老人的“家风家规”概括为一副对联。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写出下联。(2分)
上联:忠厚传家远。下联: 。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温暖的脚印
①想起来,那是十六年前的事了。
②一场雨不合时宜地从清晨开始飘落,院子里不久就成了湿滑一片。芦花鸡似乎想从屋檐下冲到对面的瓦棚去,但没跑几步就被雨点逼了回来,身上的羽毛打了绺儿,木呆呆却心有不甘地看着远处。某一刻,我感觉它的神情和我惊人的相似。
③分配通知书是昨天送来的。几行龙飞凤舞的字迹,把我打发到了一所乡下初中,要求第二天报到。也就在那天,我得知一起毕业的七个女生中,有六个被分到了新建的中心学校。新校条件好,熟人多,不会孤单,而我即将报到的那所中学呢,更像一个被世人忘记的老者,在乡野深处顽强地存在着。房子低矮,破旧,大门洞开,风和沙尘在春季会肆无忌惮地涌进来。A通知书被我折起,又展开;展开,又折起。没人告诉我,我究竟被谁玩弄于股掌。成绩优异如何,实习表现优秀又如何,无须比试,我已败北,睁着一双迷茫的眼,却不知道自己怎么输的。
④父亲一直坐在椅子上抽烟,缭绕的烟雾模糊了他的表情。很多年了,他习惯用沉默作为和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但昨夜,很晚了,还听见他和母亲在说着什么,如同风吹树响,偶尔夹杂着一两声叹息,轻轻传来,落叶一样,轻得让人心疼。眼泪就是在那一刻蓄满眼眶的,不为命运,不为自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女儿,只为白日里他紧绷的面孔,以及看我时躲闪的目光。
⑤
9
将近九点,雨停了。父亲把烟头掐灭,走出去探路。不一会他折回,眼神依旧躲着我,说:“能走了。”又说,“第一天上班,耽误了不好。”我把通知书揉成一团,扔在了桌子上。纸团滚动了几下,好像落到了地上,我也懒得去理会。从杂物间推出自行车,刚要走,父亲从后面赶过来,把车子接了过去。
⑥门前的路,向东约五百米才是油漆路。父亲扛起自行车,一步一滑地出了家门。我跟在他身后,躲闪着泥水,可鞋子上还是沾上了泥巴。我一皱眉,他好像背后长了眼睛似的:“踩着我的脚印走!”果然,他的脚踩过的地方,泥巴被带走很多,我再踩,就不大沾脚了。只是这样一来,他需要把步幅缩小,来迁就我。却也不焦躁,一步一探地谨慎地落着步子。B由于用力,一侧膀子歪着,黑色的自行车座子牢牢地倚着他的头,衬出头上星星点点的白。脖子上青筋暴起,最粗的一条突突地跳着,仿佛那里活跃着一轮即将喷薄而出的太阳。
⑦太阳终于跳出云层了。浅草窝里,一朵蒲公英黄艳艳地向着天空挺起了身子。叶底还沾着泥,花茎的顶端却托举起一圈干净的花瓣。那么美,那么自在,那么快乐地绽放自己啊,在这风雨之后!眼睛碰到它的刹那,心中某根弦忽然放松了许多。
⑧到公路上,父亲放下车子,跺了跺脚,拍了拍手。只是短短的几百米,他的脸上却见汗了。到底岁月不饶人。我让他回去歇歇,他转身要走,又回过头看看我,把手伸进上衣口袋里,我以为他要掏手绢擦汗,摸出来的却是一张纸。交到我的手上,还带着父亲的体温。定睛一看,是那张被我揉皱的通知书,已经被叠得四角分明。他下了很大决心似的吐出一句话:“闺女,啥事没有一辈子定性的……好好教,咱要得对得起那些娃娃!”这一次,他的目光没有躲闪,似乎有光亮在他的眼底闪动。我低头答应着,不敢去看他的眼睛,也无暇分辨那闪动着的是期待的神采还是一言难尽的眼泪。车子拐弯时,发现他还在站在那里朝这边张望。巨大的天空背景下,他成了矮矮的一个。什么时候,他开始老了呢?鼻子一酸,眼泪终于掉下来。小时候,我多么喜欢跟着他去田间劳作。他人高,步子也大。每件事,都做得有板有眼,手里的活就像文人笔下的文章一样讲究。人前谦虚,不吹牛,人后要强、努力,也是他教给我的。
⑨就这样,踩着他的脚印,我一步步走出了乡村。
(作者;刘丽丽)
14.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2分)
起因:① ;
经过:上班第一天,“我”踩着父亲的脚印走过泥泞的道路,感受到了父爱的力量;② ;
结果:“我”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超出了山村。
15.第③自然段交代其他六个女生被分配到新建的中心校,这一情节有何作用?(3分)
16.赏析文中A、B两处画线的句子。(6分)
A.通知书被我折起,又展开;展开,又折起。
B.由于用力,一侧膀子歪着,黑色的自行车座子牢牢地倚着他的头,衬出头上星星点点的白。
17.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学生的精神
①
9
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
②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③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一个问题来了,“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末,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④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末,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乱刀斩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怎样还讲得社会改造?所以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社会改造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社会改造,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⑤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
⑥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
(作者:陶行知。有改动)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9.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分)
20,下面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2分)
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棣篡位之时,使他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当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迫方先生一笔锥。
21.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五、作文(50分)(任选一题作文。)
2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9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
要求:
(1)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一、基础积累(共10分)
1.(1)A (B.赡—shàn; C.怨天忧人—怨天尤人;D.润—rùn。)
(2)B (“丰盈”比“丰富”的意思多,也有富足的意思,修饰“人生”恰当。抗衡:彼此对抗,不相上下的意思。搏斗:激烈地对打的意思。B项恰当。)
3.B (A.严阵以待: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合乎句意,是正确的;B.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指意见纷纭,分歧很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属不合语境,是错误的;C.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合乎句意,是正确的;D.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4.D(A.有误,缺少宾语中心语,“加速了文明”后加“的进程”;B.有误,语序不当,改为“培育、继承、发展”;C.有误,主语不一致,改为“通过专家验收”;D.正确。)
5.D
9
二、6.A (A.期行:相约同行。)
7.D (例句中的“之”是代词,他。A.结构助词,的;B.代词,指学问和事业;C.代词,指老师;D.代词,他)
8.B (“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与原文内容不符。)
9.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之后那个朋友才到。
10.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1.(1)倚杖,白人头。
(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12.(1)于我如浮云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三年羁旅客
(4)贫贱不能移
(5)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13.(1)示例:从漫画中可以看出,这个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家风,更不用说有家风家训了。这一现象警示我们: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家风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的,是潜力无穷的。家风家训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缺失,我们得赶快补上这一课。(言之成理即可)
家风家训: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2)示例:诗书济世长菁优网版权所有
四、 14. (1)起因:十六年前,“我”被分配到一所乡下初中,内心十分痛苦不甘;
经过:来到公路上,父亲鼓励“我”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我”十分感动。
15.和下文我被分配到乡下初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乡下初中的破旧和条件的简陋,解释了上文我“不甘”的原因,为下文我坚定志向,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乡村做铺垫,突出文章主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9
16.A:两个“又”字传神的写出了面对只有自己一人被分到乡下初中的现状,“我”内心的不甘、痛苦、迷茫等复杂心情。
B:细节描写。“歪”“牢牢地倚”“星星点点的白”等细节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的苍老及扛自行车的费力,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17.①爱孩子,理解孩子心情。雨后道路难行,父亲为我扛自行车,让我踩着他的脚印走;我被分到乡下初中,他理解我的痛苦,劝诫我好好教书,“啥事没有一辈子定性的”。
②勤劳,注重言传身教。手里的活十分讲究;教育孩子人前谦虚,人后要强、努力。
18.今日的学生及一般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
19.比喻论证。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这一论点,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
20.放在第五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儒的事例表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这和第五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
21.首先由中国学生和一般教员容易自满的通病,引出论题:学生的精神;接着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学生必须具有三种精神;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五、作文略(评分标准按中考要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