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执教: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 苓 睿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 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 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一:导入课文:
(以学生都熟悉的“流浪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播放视频出示学习内容
二:新课导学: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3、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
(1).找一找:(课件)
曲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元曲的内容吗?
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2).想一想:(课件)
文中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它给人怎样一种感受?“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怎样一种感受?这与“断肠人”的愁思是否一致?
(3).说一说:(课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假如你就是“断肠人”,你能说说“断肠人”在想些什么?
(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地描绘曲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怀,其他学生点评,指出不确切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评议。重点是对学生描述时脱离原诗歌风格或是诗歌意象的地方作点拨和指导。)
5、整体鉴赏、品读。(课件)
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元曲给你的感受。
三、小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1. 观看《天净沙.秋思》的视频剪辑,明确学习内容。
2. 交流自己对元曲的文学常识以及作者马致远的了解。
3. 听课件范读课文,留心朗读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4. 用多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划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对问题的回答。
6. 描绘曲中表现出的优美的图画: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7. 思考“想一想”中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地描绘曲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怀,相互点评指正,完善自己的见解。
8. 正面描写: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动静结合,明暗交替,背景与主体映衬
侧面描写:小桥流水人家
对比映衬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诗歌的赏析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借助想象描绘诗歌中的场景,从揣摩诗句入手探究诗歌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白朴的《天净沙》,体会其意境, 说一说这首小令与马致远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动人?说说你的理由。
五、延伸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 课后搜集的关于这首诗歌的赏析文章,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
3. 展开想象,将《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六、课后反思。
1. 品读全曲。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失为千古绝唱。全曲只用了短短28个字,刻划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排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10.①马致远《秋思》的情绪特点(惆怅、忧愁、悲苦)鲜明,和诗中的一系列景物的特征而且妙合无垠。其他一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②“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一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其他一首基本上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③写的是羁旅愁思,思乡愁绪往往更能打动人。
附录: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