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课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会梳理、概括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事的技巧。
(重点)
多角度体会文章主题,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难点)
作者简介
莫泊桑
(
1850—1893
),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
·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
项链
》《
羊脂球
》
,长篇小说
《
一生
》《
漂亮朋友
》
等。
背景材料
本文最早发表在
1883
年
8
月
7
日法国的
《
高卢人日报
》
上。莫泊桑深切地同情法国中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同时也痛恨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贪婪和狡诈。在这篇小说中,他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重点字注音
蚝
(
)
拮
据(
)
栈
桥(
)
煞
白(
)
糟
蹋
(
)
牡蛎
(
)
别
墅
(
)
撬
开(
) 赔
偿
(
)
诧
异(
)
赚
钱(
)
褴褛
(
)
阔
绰
(
) 永不变
更
(
)
háo
jié
zhàn
shà
tà
mǔ lì
shù
qiào
chánɡ
chà
zhuàn
lán lǚ
chuò
ɡēnɡ
重点词语
【
拮据
】
【
糟蹋
】
【
栈桥
】
【
褴褛
】
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
和装卸货物用。
这里是浪费的意思。
(衣服)破烂。
【
与日俱增
】
【
十拿九稳
】
【
迟疑不决
】
【
郑重其事
】
【
莫名其妙
】
【
狼狈不堪
】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比喻很有把握。
拿不定主意。
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整体感知
开端(
1-4
)
:
发展(
5-19
)
:
高
潮(
20-47
)
:
结局(
48
、
49
)
:
阅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盼望于勒。
夸赞于勒。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的不同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巧遇于勒。
躲避于勒。
课文研读
文中菲利普夫妇怎样称呼于勒?他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于勒?
结合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重点语句揣摩人物心理,归纳人物性格。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出理由。
找出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
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菲利普夫妇怎样称呼于勒?他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于勒?
他们对于勒的称呼完全取决于于勒是否有钱。
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
坏蛋
正直的人
小子
流氓
有良心的人
这个家伙 贼
无赖
好心的于勒
有办法的人
讨饭的 流氓
菲利普
夫妇
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花光了,还大大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于勒来信说赚了钱而且要赔偿损失
发现衣衫褴褛年迈的老水手于勒
船长证实卖牡蛎的水手叫于勒
赶
盼
怕
躲
不变的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至上的观念
变化的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2.
结合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重点语句揣摩人物心理,归纳人物性格。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语言描写:
母亲的话道出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真正原因,同时母亲
势利自私
的本性昭然若揭。对于勒的望眼欲穿不为其他,而是为了让自己家的境况好起来,归根结底还是对金钱的渴望。看来,在菲利普夫妇眼中,金钱超越了亲情。
我父亲突然好像
不安
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
瞪着眼
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
脸色十分苍白
,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体现了父亲内心的惊恐。虽然“像”并不一定就“是”,但已经把菲利普吓得失魂落魄了。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多年期待的美梦最终破灭,跌入了失望的谷底。“狼狈”一词极为传神地写出父亲的神色,“低声嘟囔”又将父亲的动作刻画得纤毫毕现。“出大乱子了”一句将父亲内心极度的恐慌表现得真实而又生动。寥寥数语便对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了极富个性的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
神态、语言描写:
表现出母亲旧怨新恨一齐发作的心理,从而展现出母亲泼辣、自私、冷酷的心理。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对比:
与菲利普的自私、冷酷形成鲜明对比,从行动上表现出若瑟夫的善良纯真。
菲利普夫妇:
自私虚伪,冷酷无情,贪婪虚荣,唯利是图,
庸俗懦弱,
视金钱高于亲情的小市民。
人物性格概括:
“我”:
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关键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记叙者;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3.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出理由。
4.
找出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景物描写:
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为下文遇到于勒后情绪的变化作反衬。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景物描写:
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形成了鲜明对比。“紫色的阴影”一语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世态炎凉
深入探究
1.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却很具匠心,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2.
请从多个角度探究文章的主题。
(
1
)“金钱关系”说:
小说揭露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婪,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
(
2
)“同情”说:
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
——
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对贫苦人们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
3
)“势利”说: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发大财的于勒和在哲尔赛岛遇见穷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欲攀有钱人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
4
)“虚荣”说:
小说交代了菲利普一家的境况,点明了菲利普一家的社会地位
——“
一个小职员的家庭”,而处在这种中下阶层的菲利普夫妇也不例外地具备那种爱慕虚荣、死要面子的小资产阶级的共同性格特征。
课堂小结
我的叔叔于勒
引出矛盾
——
盼望于勒
(开端)
插叙旧事
——
夸赞于勒
(发展)
故事结尾
——
躲避于勒
(结尾)
望眼欲穿
唯一希望
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中心事件
——
巧遇于勒
(高潮)
计划千种
十年不变
穷水手
态度变化
改换乘船
以免再遇
写作特色
1.
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对于勒的描写很少,着重写的是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和避于勒的全过程。整篇小说跌宕起伏,曲折有致,通过于勒贫困时被赶走与发财时被夸赞、菲利普夫妇望眼欲穿地盼发财的于勒归来与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避之唯恐不及的两组对比,揭示出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冷酷、势利的性格特点,从而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2.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细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在写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人很像于勒时,作者着力描画了他的脸色和眼神
——“
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写出了菲利普内心的紧张、惶恐。
课堂小练
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
牡蛎
。一个衣服(l
á
nl
ǚ
)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
qiào
)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汲进去,牡蛎壳扔到海里。
(
1
)给加彩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牡蛎
l
á
nl
ǚ
qi
à
o
(
2
)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mǔ lì
褴褛
撬
汲
吸
2.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
1
)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
(
2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
(
3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答案:
(
1
)动作描写 (
2
)神态描写
(
3
)自然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