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教案--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目标: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重点:要善于抓住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曲折性,再现扣人心弦的生活
教学难点:要善于借助各种技法,加工故事,让生活引人人胜、波澜起伏
课时分配:2课时
一、导入
二、能力阐释
1.搜集故事的能力。
为什么武侠传奇、侦探言情等故事叫人喜欢不商量?也许你会说,是它们的情节太曲折吸引人了。是的,文似看山。文章曲平起伏,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等等,说的就是文章情节的曲折摇曳。文章若一味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变化,像流水账, 那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如何才能使自己笔下的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呢?我们首先必须具备搜集故事的能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恐怕没有人不喜欢看吧?为什么呢?因为蒲松龄学会了用耳朵阅读,专门摆摊请人喝茶,喝茶是假,想听人家说故事是真,那花妖鬼狐的故事多吸引人啊。这是因为故事本身就是曲折离奇摇曳多姿的。蒲松龄的本事在于善于搜集,于是成就了《聊斋》,也成就了蒲松龄。身边经常揣一个本子,凡听到生动的、曲折的故事,就把它记录下来,稍作整理,就会因生活事件本身的曲折性而使你笔下的文章腾挪跌宕、变化多姿。平时阅读时注意摘抄,凡是富有故事性的材料要用心记住,天长日久,我们的脑海就会成为好故事的宝藏,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开采,什么时候就能有丰硕的收获。我国古代优秀的章回小说,哪一篇故事不是一波三折、张弛起伏、扣人心弦的。
2.曲说故事的能力。
什么叫“曲说”?很简单,这是相对于“直说”而言。本来曲折的生活你只要实说出来,就是变化多端的。但生活和事件并不都是曲折的,多变的,有的本身就很平实。你不能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直的,我就让它直,生活是平面的,我就让它平面。因为人们的阅读习惯不接受,审美的欲求不能满足。如实直陈,要你作家、作者干什么,有照相机就行了,拍下来就得了,还多一点真实感呢。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不喜平”,就是阅读习惯,就是审美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因此,“曲说故事”就成了写作者的一大能耐。说书艺人都是 “曲说故事”的大师,你说哪一段故事说得不是煞有介事,让你哭,让你笑,让你紧张,让你疯狂。其中奥妙就是一个“曲”字。即“尺水”也能“兴波”,更何况是生活故事呢?
“曲说”的哲学依据是事物的偶然性和多变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必然的一面,而忽略了偶然的一面。我们不能只看到常态的一面,而忘记了变态的一面。其实很多必然都是隐藏在偶然背后的,很多常态都是潜伏在变态之中的。只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我们就能在笔下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
显示出一定的波澜。如小说《项链》,让女主人公为之付出十年辛劳和青春的项链竟是赝品,直到最后才被道破,这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意外,但仔细想想,看似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技法例说
如何“曲说故事”?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与技巧的问题了。古人创造了许多技法技巧,应该说都很管用。比如:悬念法。在写复杂记叙文时恰当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能够使读者产生一种对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紧张的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写作时可抓住读者的这种心理,在文章开头或情节展开的关键时刻运用各种手段造成神秘感,比如“先闻
其声后见其人”,先写结局后叙过程,先写问题(事件)暂后交代为什么(背景介绍),或者借助间接描写,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等,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从而获得引人人胜的效果。再比如: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天下就有许多巧合的事,巧,要巧得出入意料;合,要合乎事理合乎人之常情,就是既要让读者感到意外吃惊,又要感觉结局本该如此。又如:误会法。就是利用人物间的一次或多次误会,并且又不急于解释,于是一波连一波,推进事件矛盾复杂变化,造成情节的不断展开,最后误会解除。有时还可以是一个误会刚刚消除,一个新的误会又产生,而且误会之间都有前
因后果的联系,形成连环误会。误会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如山上看山,一峰背后又耸一峰,美不胜收。还有抑扬法。“抑扬”本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在写作中则指作者情调先低沉后高昂、观点先含蓄后显露、笔力由柔变健的控制和运用。可分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和抑扬交错三种。先抑后扬或欲抑先扬运用得体,就会造成如同平缓的水流突然跌人深岩,随即激起千朵浪花的效果。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正反照应,而且曲折生姿。抑扬交错的写法更使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生动感人。当然,还有倒叙法、补叙法、夸张法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得体运用都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慑人心魄、扣 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为了把这些技法说得具体一点,这里结合下面一篇为小说《项链》续写的短文来点评一下。
我这两天才发现在精神病院工作真难,尤其是当一个女护士,我都快被那个新来的患者折磨死了,而且女护士都不敢戴项链了。
(开篇就设计了一系列悬念: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病患者?女护士为什么不敢带项链?倒叙手法引人入境。)
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昨天我们医院来了一位女患者,是由一位妇女和两位警察送来的。那位妇女和警察都是一副狼狈相——那位妇女的脖子之上露着一道鲜红的血痕。两个警察的纽扣也所剩无几。
(为什么会有 如此狼狈相呢?又是一个悬念,留给读者想象。)
昨天我当班。只见那两个警察正按着一个看上去五十岁左右(后来知道她才三十多岁)、头发披散着的女人。她的鞋只剩下一只,眼睛半睁着,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我想凑近看清她的脸,可没想到竟惹下了大麻烦。我的项链从颈上坠到她脸的正上方。(“项链从颈上坠到她脸的正上方”这一句表达不太妥当。)她半睁着的双眼突然全睁开,直勾勾地盯着我的项链。她仿佛从哪儿又获得了许多力量,挣开了人们的手。她那双瞪得大大的眼睛露出凶恶的目光,吓得我直往后退。可她谁都不追单追我,她那双手伸得长长的,手指叉开,仿佛要扑上来掏走我的心似的。我早吓得六神无主,绕着医院的长凳拼命跑。她那张恐怖的脸,那披散的头发,那伸得直直的胳膊……你能想象出有多吓人吗!更要命的是她那惊人的速度——头发都直了,幸亏这时送她来的那个中年妇女叫嚷着:“快扔掉你的项链!”这一招还真灵。由于在那种情况下我早被吓坏了,便扔了出去——我那漂亮的项链被我一把拉断。她看到了扔在地上的项链,便扑了上去。她那时的样子,让你觉得你面前的这位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猛兽,一只饿虎。她上去把项链当作她的仇敌,又唾又踩又踩,把我那可怜的项链弄成几截撒得满地都是。
(这段文字里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渲染了紧张气氛。她为什么见到项链并不捡却是“又唾又踩又跺”呢?三设悬念。)
我被吓了个半死才逃离了她。那三个送她来的人告诉了我她奇怪的病症:她早晨去公园散步时不知怎的疯了。她的疯与众不同:她既不说疯话.也不乱跑。只要见了戴项链的少女便开始发疯。先是追那些少女,速度惊人,绝不亚于一头猎豹;追上后猛抓猛扑,像一头饿虎。将别人的项链拽下来后便又唾又跺直至项链达到不可修复的地步,然后她便满头大汗地笑着走开。
(“她早晨去公园时不知怎的疯了。”莫泊桑再三捉弄小说主人公命运的正是这个时候、这个地方;此处关照一笔便于读者追溯事情原委,为文章解释悬念作暗示,也使文章的文脉与原文更贯通,不过导致奇怪病症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患者到底是什么人?依然是悬念。)
我真不懂天下竟有这样的病人。她的那位送她的朋友在那儿不住地叹气,也让人搞不懂,(她的这位朋友是什么人?也是悬念)可后来的事更令我搞不懂。不久,一个叫路瓦栽的先生赶到医院,为她办理了登记手续,我才得知那个病人叫玛蒂尔德。(噢,文章到此,前面的悬念基本都得到解释了:患者的不幸又是源于项链;依据原文信息推知,她的朋友就是弗来思节夫人,她叹息也是因为项链。)他自称是她的朋友,但我的一个同事认出他是那女人的丈夫。(无巧不成书,有人认识路瓦栽先生,这为下文的情节作了伏笔。)
我才不关心这些,我只关心他能否替那个疯子赔我的项链。我本想诈他一笔钱来赔我的假项链,可看他那苍白沮丧的脸,我便决定说实话:“路瓦栽先生。您的朋友弄坏了我的项链。您能否对此负责呢?我的那串项链虽然是假的,但也还值五百法郎……”当我说到他的名字,他面无表情;当我提到项链时,他的脸开始抽搐了起来;当我说到项链是假
的时,他非但没有感谢上帝,却突然怔住,说了两个字“又是……”便昏过去了。
(结尾出人意料,而且作者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在情感的渐变过程:面无表情——开始抽搐——突然怔住——昏过去。起因是项链,高潮是一个“假”字。)
《项链》原文情节层层推进,好比一步一步登上滑梯的高处,然后从上面直落而下,爬得越高,跌得也越重。层层推进就是文章的蓄势、铺垫,最后的直落而下则是蓄势之后的总爆发,是震憾人心的爆响。一盘好菜,会令人有满嘴余香的感觉,同样,一个好的结
尾,也会令人回味不绝。这样的结尾,又可称之为“豹尾”。我们学过的课文如《药》、《荷花淀》等都有这样的艺术特点。续写文以第一人称讲述玛蒂尔德在听到“假项链”这个消息时,终于经受不了再次的打击,精神崩溃了的不幸。情节合乎人物性格发展规律,合乎生活实际。文章结束时,她的丈夫也昏过去,应该是可能的,因为就是假项链弄得他家破
人疯的。文章情节跌宕不多,但想象丰富,悬念迭出,前呼后应,扣人心弦,“藏头”技巧用得不错。文章内容给读者的震撼比原文更强烈,读者不能不深思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四、课文链接
1.《德军剩下来的东西》片段。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一个落泊女人在街上拉客,拉的竟是自己的恋人!她该是怎样的羞愧难当,痛苦万分啊!读者不能不思考起来:侵略者剩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文章正是运用了合乎事理的巧合,收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憾了每一个读者。
2.《在柏林》片段。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智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了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了口:“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就不会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老妇人重复数数,又加以小姑娘们一次又一次笑的渲染,然后再陈述原委。文笔看似平常,实际上是在设置悬念。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悬念和渲染,后面的陈述才有慑心动魄的力量,才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战争多么可怕。
3.《范进中举》片段。
范进向丈人借钱去参加乡试,不仅被拒绝,还遭到奚落。如果范进因此不去乡试了呢,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矛盾冲突,而范进偏偏要去,他觉得不去试一试对不起老师的教诲;范进去乡试如果不中也就罢了,他偏偏中了;中了之后如果从此一帆风顺也就万事大吉,而他偏偏又狂喜得发疯了;他如果从此疯癫一生,也就没有续写的必要了,而胡屠户一巴掌下去,他又清醒过来了。是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处处出人意料,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呢?
4.《装在套子里的人》片段。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
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这是一段描写别里科夫多疑和胆怯性格的文字。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可恶又可悲的命运,达到了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的目的。
当然,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笔底生澜,尺水兴波,让文章平中见奇。比如《祝福》,先写祥林嫂在鲁镇人的新年祝福声中凄惨地死去,再写她的不幸遭遇。这是倒叙的方法。祥林嫂被捆绑的原因以及后来的遭遇,则是在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才让读者知道,这是补叙的方法。《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相会”时,黛玉早在心里有了“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的陈见,这是先抑后扬。写黛玉见王熙风时设置了悬念:“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而且还有对比手法运用其中,这就突出了人物的特殊地位。同时也要注意,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激发阅读兴味,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
五、实战演练
1.题目设计。
(1)请以《相处时难别亦难》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
(2)请以《笑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
2.写作导引。
题(1)是写人写事的,要写出波澜起伏、变化过程,不能平平淡淡地说一件事,轻描淡抹写一个人。如何设计出跌宕起伏、跳跃转折的情节来,这就要把握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即两个“难”字。相处时困难离别时也困难,这题目本身已有了曲折。这就既要表现充分的理解、深深的依恋,更要表现彼此的误会、尖锐的矛盾;要写得跌宕起伏,并给人一定的启迪。
题(2)是写“笑声”的,如何使“笑声”曲折有致呢?看来不写误会、矛盾,甚至哭闹之类的变奏曲是曲折不起来的。事情可以是发生在同学间的、家人间的,可以是自己经历的、耳闻目睹的,结局是大团圆,更好。
3.范文展示。
相处时难别亦难
吴敏敏
“新闻,新闻,据本台最新报道。我们的班主任要换了!怎么样,英语本子买多了吧?哈哈哈……”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班的“万事通”窜进了教室,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个重大新闻。顿时,教室里犹如刚烧开的水沸腾起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热烈气氛啊!乍听这一消息,我的心里也掠过一丝兴奋,但这丝兴奋很快便被一种无名的失落所替代。真是相处时难别亦难呀。
此刻.班主任的一招一式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眼前显现……
“你.竟敢抄作业?”犹如一声炸雷在我脑后响起。接着,便是“嘶嘶嘶”一阵乱响,我后面那位仁兄的作业本子霎时间化成了片片飞蝶。班内鸦雀无声,我的心“咚咚”跳个不停,要知道那位抄的正是我的作业!我吓呆了,灵魂似乎已经出窍。等回过神来的时候。那招祸的作业本亦已飞到了我的桌上。“重抄两遍!”老师从牙缝里摒出几个字来。这是发生在开学第三天的事。我当时真的很疑惑。那同学抄的并不是什么别的作业,只是课文里面的词语,抄书上的跟抄本子上的有什么两样?这便是我们班主任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大概也是我们师生不谐和的第一粒种子吧?我想。
班主任是体育老师,同学们本以为她只是一个尚武之材,没想到她在别的学科中竟然也是那么“酷”。初一的Endish是她的拿手好戏。每天晚上她总会把一些同学留下来亲自主教。噢,对了。我们每个人都备有一叠英语本,那正是为班主任所准备的。只要你英语默写有一次不过关,那么,你的手指头就有得罪受了。一星期下来,手臂力量可以大大增强。真可谓一举两得,又利于英语又利于体育。初中数学,似乎也是她的强项。凡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下的便成了她当然的学徒。而一旦成了她的学徒,你每天便享有了与星星相伴着回家的“优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班主任的“暴政”似乎与日俱增,同学们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强烈了。学校这次换“帅”,一定程度上也许是为了照顾同学们的情绪吧。可是.这种因换“帅”而带来的兴奋并不持久。同学们一个个相继安静下来,连“万事通”也若有所思地
望着窗外,脸上分明写着一丝茫然和失落。看着黑板上方的那一张张奖状,还有那似乎已经扎根在我们教室的鲜艳的流动红旗.想到每次考试我们班都是全年级第一的荣耀,我的脸开始发烫:这一切之中,班主任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老师,如果你知道教室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幕,也许你的心里会涌起阵阵悲哀;其实。我们的心里又何尝不充满着愧意?有人曾说,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爱,其实,都可以归为两类:一种是严厉的,一种是温和的。爱的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无私的。老师,您 为什么不能让两种爱兼容呢?那样,您会在秋季收获甜蜜;我们会在夏季享受清凉。
(选自2001年2月5日《成才导报》)
点评:
“相处时难别亦难”,这题目耐人寻味。文中的老师具有很好的知识素养,也具有满腔育人热情,但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而被换了“帅”呢?学生有集体荣誉感,也有学习的内在要求,但为什么却任凭不满情绪泛滥而只等到换了“帅”才去品尝“愧意”呢?文章超出了一般层面的叙事,而具有深度的蕴含,引人思索;倒叙起笔,首段点题,主体部分取总分式结构,脉络清晰,收结时悄然变换了人称,由记叙而倾诉,情意真切。构思上摆脱了欲扬先抑的老套,富有新意;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病文升格。
笑 声
郭蒙超
我们一家三口人:爸爸.妈妈,还有我,就像一架三弦琴,每天奏着欢乐快活的圆舞曲。可是.自从爷爷去世,奶奶搬到我家以后,我家的笑声就逐渐消失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时时在妈妈和奶奶之间跳动。
(开篇先用一个比方渲染三口之家温馨和谐的气氛,暗点“笑声”,“可是”一转,再用比方,为文章设一悬念。)
不知怎的,妈妈容不下奶奶.奶奶似乎也看不顺妈妈。同在一个屋檐下,谁也不搭理谁,总没有好脸色;要不,一天到晚不是碗响就是瓢响。搞得我也活泼不起来。
(写我的观察和猜测。“容不下”、“看不顺”点出了“笑声”消失的原因。简笔写神色、动作不对劲,家里空气紧张,而“我也活泼不起来”,既是写实,也是从侧面再一次写“笑声”的消失。)
快过年了,大人们都忙着孝敬自己的长辈,我妈妈也不例外。一大早就给我200百元钱,叫我吃了饭给外婆送去。我妈妈一声很孝顺外婆,人们都羡慕我外婆有福气。但我奶奶却被妈妈遗忘了。我望着奶奶的房间,灵机一动:反正外婆还有舅舅姨娘孝顺,有钱花,我给奶奶送去。我揣着200元钱,等妈妈上了班,敲开了奶奶的房门。我对奶奶说:“奶奶,快过年了,妈妈叫我送点零用钱给你。”奶奶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拉过我,很激动似的说:“我的乖孙女,奶奶不缺钱,有你妈妈这份心,我就很高兴了。”
(出一险招,幸亏奶奶没收下,真是无巧不成书,否则没法向妈妈交代,且使奶奶和妈妈的关系更紧张。这是巧合法,但是这一情节来得唐突,前面缺少铺垫和过渡。)
妈妈下班回来,问我钱给外婆送去没有,我说:“外婆说我们家要盖楼房,她有钱,又让我带回来了。”妈妈笑眯眯地接过钱。此时,我的心里舒坦极了,好像刚完成了一次壮举。
(“移花接木”式的“调包”行动,表现了“我”的机智和成熟,这是追回“笑声”的一次“壮举”。)
有一天,妈妈夜间突患急性肠炎,需要找医生看,但她已疼得不能走动。我望着窗外乌黑的天空,不禁打了寒颤。妈妈脸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我的心痛极了。我只好叫醒奶奶。奶奶一听我说妈妈病了,立刻起床,不顾自己体弱,出去找医生,又替妈妈买药,
帮妈妈端水服药。之后,在妈妈治疗休息的日子里,奶奶照顾得无微不至。妈妈被感动了,终于喊了奶奶一声“妈——”,奶奶“哎——”的一声应答着,满是皱纹的脸顿时像一朵绽开的金菊。我的心快要飞出嗓子眼了。两只小手禁不住地舞了起来。
(真可谓“无巧不成书”。爸爸出差、天空乌黑之时妈妈突患急病,非奶奶“出山”不可。第一次美丽的谎言,驱散了奶奶对妈妈的陈见,如果妈妈对奶奶的陈见得到冰释,那么“笑声”的再次回归就大有希望。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妈妈和奶奶和好了,老天成了“我”追回“笑声”的壮举。全段文字以叙述为主,笔墨经济,记事完整。本段煞尾处的一个特写镜头,写得很棒,朴实的叙写和精当的描写有机结合,真实可信,让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
(一家四口人,才出场三个,爸爸不在家吗?这里应交代清楚。)
从此,我家的笑声又飞扬了起来。我们一家四口人——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似乎都成了出色的琴师,指尖上始终跳跃着和谐甜美的音符。
(结尾处巧妙地照应开篇,点明题目,且富有韵味。)
总评:
本文的成功,要归结在小作者很会做文章上。突出表现在:
(1)情节处理上做到了尺水兴波。从“笑声”的“有”到“无”,再到“有”,一波三折,引人人胜。
(2)结构安排上做到了双线串珠。一是以“笑声”为明线。一是以“我”的活动为暗线,两线交互进行,推动文章的发展。
(3)巧妙运用巧合法。擅自作主给奶奶钱,不料奶奶激动得不要,这就成全了小作者美丽的谎言。妈妈不早不迟,偏偏在那个风高月黑的夜晚里生急病,给了奶奶“表现”的机会。因为前面已有了“媳妇给零用钱”的铺垫,婆婆对媳妇“照顾得无微不至”也就可信了。
当然,本文成功的另一点,也是重要的一点,即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叙述、描写,都能做到准确恰当。特别让人觉得了不起的是,小作者的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特色,朴素的叙述中蕴藏着夺人的力量。从严格意义上说,全文几乎不着一字于议论和抒情,但启迪是那么的深刻,感情是那么的真挚。当然,本文在垫铺过渡处尚显不足。
六、教学反思
写出事件的波澜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想象和描摹能力,也反映出我们是否具备细致观察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但学生写作练习中多是平铺直叙,轻描淡写,不能准确表现丰富多姿的生活面貌,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章情节曲折起来常常顾此失彼,缺少必要的设伏暗示,叙述描写中显出生硬编造甚至不可信的刀斧痕迹。比如《笑声》就有两处缺
少铺垫和交代。如果在写“我”自作主张把钱送给奶奶前加上“我很留恋我家过去的笑声。我曾想寻回这笑声。但是,我是小辈,对长辈们的事,总觉不便过问”之类文字,就能一面明写“我”的矛盾心理,一面暗为下文写“我”给奶奶送钱交代动机,表现“我”对
温馨欢乐家庭的向往,对“笑声”的急切期盼。再如,在写奶奶为妈妈找医生之前若有“爸爸出差不在家”之类的文字作交代,读者就不会发问“你爸爸呢?”也使文中“我们一家四口人——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四个人都有了着落和照应。因此我们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七、强化训练
1.阅读下则材料,完成作文。
有一天,广告商猝死。
他根本没有想到。更没有想到的是,他死后痛苦至极,灵魂无所寄托。于是神仙给他点化。灵魂来到了天堂和地狱的门口。守门神问它,是进天堂呢,还是下地狱呢?他很犯难。守门神看出了他的犹豫。于是就领着它去看展示在地狱和天堂门前的大屏幕广告。他看到,地狱里黑咕隆咚,到处是野兽,他害怕极了。同时,他又看到天堂里到处鸟语花香,人们出入于高档宾馆,去乐园打高尔夫球。其乐融融。
于是,他决定选择让灵魂去天堂。
可当他的灵魂真的进了天堂之后……
要求:续写出广告商的灵魂到了天堂之后的情形和结局。文章可按照提示处理:广告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辈子骗人,死了之后,灵魂却被神灵骗了,这样,就能有力地讽刺虚假社会、世风日下的现实。
2.题目: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
要求:(1)叙事要有急转和剧变;(2)富有积极性和可信度;(3)800字以上。
3.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照要求作文。
生活充满了矛盾。
我们一方面对自己说对人要有爱心,爱人如已;一方面在外头又怕跟陌生人说话。
我们一边叹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边又不愿意帮助迷路的孩子、摔伤的老人。
我们一方面痛感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资源的日益枯竭;另一方面却又对恶化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现象熟视无睹。
我们的借口是:怕自己被坏人骗了;怕自己与麻烦事或麻烦人惹上关系……
这则材料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生活的矛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