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
冯骥才
好嘴杨巴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讲了什么故事。
整体感知
天津街头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杨七和杨巴,在给李鸿章献茶汤时被李鸿章误会,在危急关头杨巴的巧嘴不但解了危机,还让杨家茶汤名满津门。
府县道台费尽心思荐“杨家茶汤”
中堂大人大动肝火摔津门名品
好嘴杨巴巧于辞令赢巨赏威名
那次,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
费尽心思,
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
哄
得高兴?
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琢磨三天,难下决断,
幸亏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过,便举荐出“杨家茶汤”;茶汤粘软香甜,好吃无
险
,众官员一齐称好
……
这是个怎样的“俗世”?
李鸿章
府县道台
统治阶级
变化无常
逢迎拍马
不关心民生疾苦
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八”
献
上茶汤。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
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
他俩双双将茶汤
捧
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
退后五步,垂手而立
,
……
这是个怎样的“俗世”?
杨七
杨巴
社会低层
手工艺人
地位低下
好手
好嘴
杨七的手艺好
,关键靠
两手绝活
。 一般茶汤是把秫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做香味只在表面,愈喝愈没味儿。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 他另一手
绝活
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
这里有怎样的“奇人”?
杨七的“奇”
在于小吃制作中的构思的奇妙和手艺的精巧
到了需要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
好嘴
了。
这里有怎样的“奇人”?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 眉头忽地一皱, 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
啊? ”
“
哼!”
中堂大人息怒!大人有所不知,浮在上面的不是脏东西,而是碎芝麻,望中堂大人明察!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的茶汤是咱天津的名吃,不知大人为何如此生气?望中堂大人明示!
中堂大人息怒!您大人有大量,就饶了小人这次吧!小人家中还有八十岁的老娘,刚出世三个月的黄毛小儿啊!
“好嘴”表现在哪里?如果是你在现场会怎么说?
虽如实禀告,却在羞辱中堂大人见识浅薄,反而激起中堂大人的愤怒
自诩名吃,更加激怒中堂大人
装可怜求饶,但自认茶汤有脏东西,中堂大人仍不会轻饶。
( 杨巴)
“中堂大人息怒!
小人
不知道
中堂大人
不爱吃
压碎的芝麻粒
,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情势紧急,要
敢说
;
左右为难,要
巧说
;
时间紧迫,要
快说
。
此时说话难度?
杨巴说话的艺术?
一是“不知道”:
前面明明说“猜到”, 这儿却说“不知道”
二是“不爱吃”:
让中堂大人明白怎么回事,又留足面子。
杨巴说了这话的效果?
他人
:转危为安
自己
:赏银百两 威名大震
杨巴的“奇”在什么地方?
杨巴的“奇”在于
:
随机应变,处乱不惊 。
品味语言
1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句式整齐,每句押韵,且短句的字数逐步增多,在意思表达上有推进的效果。
2
、京城豪门
,
山珍海味不新鲜
,
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
,
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
:
熬小鱼刺多
,
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
,
弄不好硌牙。(
府县道台们对招待吃食的计较,体现了他们什么心理
)
府县道台们 着意揣摩李鸿章的心理,希望能投其所好,博得欢心;但天津小吃的地方特色在于其平民性和大众性,未必合乎上司的胃口,因此陷入了两难。
当时手艺人处在社会底层,地位低下,恶势力横行霸道,官吏们仗势欺人,常常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他们一言不慎就会招来祸端。在那个社会要生存,他们只能扭曲人格,只能顺时应变。
杨巴的这种嘴上功夫和应对的机敏,是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时局中能够存身立足的需要
。所以,冯骥才给杨巴立传,不是忽略真正有绝活的杨七,也不是鼓励学习见风使舵,而是
肯定在这种世俗中身份低微的手工艺人所必需的生存技巧。
这样的一个逢场作戏、丧失人格尊严的杨巴,冯骥才为什么要为他立传?
杨巴的好嘴让他化解危机并得名得利,那他有没有牺牲了什么?
现今社会中,我们已然不需要用杨巴这样的好嘴来求得生存,但是有这样的
随机应变、处变不惊能力
,在生活中一定是可以化解很多困难的。我们试着来挑战一下自己,看我们能不能快速有效解决危机
。
最后再想一想
在
《
泥人张
》
中说:“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 但在
《
好嘴杨巴
》
中却称赞了一个手上没有绝活只是巧于辞令的杨巴,而忽略了真正有绝活的杨巴,作者的观点前后是否矛盾?
旧时代的手艺人
除了面对同行之间的技术竞争和商业竞争之外,时常还要面对来自旧时代官方的压力。他们
要生存下去
,
就必须发展出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
好嘴杨巴
》
一篇在表达上忽略了真正有绝活的杨七,但并没有否定杨七的价值。或许在作者看来,杨七和杨巴各自的特长都是茶汤生意能够维持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杨七的“奇”主要是构思的奇妙和技术的纯熟。杨巴的
“
奇”则超越了单纯的手艺人的技巧,这种
嘴上的功夫和应对的机敏,也是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时局中能够存身立足的需要。
全文梳理
俗世奇人
天津民俗
泥人张
好嘴杨巴
手艺
嘴艺
泥人高手
遇海张五
智斗传千古
生意红火
遇李中堂
巧答美名扬
相传某布政使请按察使喝酒。席间,布政使因自己儿子太多而表示忧虑。布政司的一个随从就在旁边说:“
子好不须多。”
按察使只有一个儿子,正为儿子太少而发愁。听了这话就说:“我儿子多,你又怎么说呢
?”
那位随从回答说:
“
。”说得二人皆大欢喜,大加赞赏,一起举杯痛饮。
挑战好嘴
魏文帝
(
曹丕
)
听说钟毓、钟会人漂亮,才学也出众,下令召见他们。召见时,钟毓十分紧张,脸上出汗,文帝问他:“你的脸上为什么出汗呢
?”
钟毓不失机智,应道:“天子威严,心中紧张,所以汗如水出。”而钟会镇定自若,脸上一点汗也没有。文帝问他:“你为什么没有流汗呢
?”
钟会的回答更巧妙,说
:
“
。”
天子威严,心中紧张,汗流不出来。”
子好不愁多
Bās
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听京剧,也就常赏赐那些唱念坐打俱佳的艺人一点东西。有一次,慈禧太后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
“
这些都赐给你,带回去吧!
”
走南闯北、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小楼看到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不错,于是心里面想,早就听说太后老佛爷写的
“
福
”
字不错,何不趁机讨要一幅字呢?杨小楼心里面是这么想的,于是乎他一边叩头谢恩,一边壮着胆子说:
“
叩谢老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
……
另外恩赐点
……” “
要什么?
”
看来,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真是不错,居然没有发怒。 这个时候的杨小楼又叩头说:
“
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
‘
福
’
字给奴才。
”
慈禧太后老佛爷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
,
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
“
福
”
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看太后老佛爷写的字,悄悄地说:
“
福字是
‘
示
’
字旁,不是
‘
衣
’
字旁!
”
杨小楼一看,心想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走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连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
“
"
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
“
!
"
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
"
好吧,隔天再赐你吧。
"
就这样,李连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
'
点
'
呀!
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
作业
:
挑战好嘴
拓展训练
1
.说说你周围有什么
"
俗世奇人
"?
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
.推荐课外阅读冯骥才
《
俗世奇人
》
一书中的其他篇目,如
《
苏七块
》《
冯五爷
》《
蓝眼
》《
蔡二少爷
》>
等等。
3
、
去看《俗世奇人》,看看
哪
些奇人和杨七类似(靠手艺吃饭),
哪
些奇人和杨巴类似(当时社会造就了独特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