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
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第I卷
一.(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 抵御 诋毁 中流砥柱 底气十足
B. 契合 修葺 迄今为止 锲而不舍
C. 窗棂 聆听 高屋见瓴 棱角分明
D. 囹圄 揶揄 向隅而泣 生杀予夺
2. 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隔阂 两全齐美 休戚相关 深邃
B. 黯淡 荒芜人烟 悴不及防 晦涩
C. 气韵 朋比为奸 仗义直言 端详
D. 耗费 供认不讳 投笔从戎 商榷
3. 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国庆节期间,前往中华恐龙园游览的人 ,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② 在专家学者的呼吁和媒体的关注下, 在历史风尘中的古镇近年来已掀起了神秘的盖头。
③ 近年来,吉林省白城市加强了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丹顶鹤又在那里繁衍了。
A. 接踵而至 淹没 进而
B. 络绎不绝 湮没 从而
C. 接踵而至 湮没 进而
D. 络绎不绝 淹没 从而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需要。
B. 如今的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因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贴身伴侣,用来尽情表现个人的品位。
C. 在商品经济的时代,在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进的诗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D. 第三届中国国际果蔬展览会目前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将展示全球水果、蔬菜新品种及相关高新技术的演示。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拯救滨海湿地
滨海湿地系指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河口、滩涂、盐沼、海湾、海峡、红树林与珊瑚礁等等,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拥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种类。中国滨海湿地的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中国海岸线曲折绵长,有1.8万多公里,仅潮间带滩涂面积就有217万公顷,沿海水域是为数众多的水生生物、鸟类和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及一些洄游鱼类的繁殖地。在中国的海域沿岸约有1500条大小河流入海,形成了浅海滩涂、河口湾、海岸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海岛等6大生态系统30多个种类,其中不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湿地。
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入海泥沙急剧减少,如近几年黄河由于来水减少和断流,河口来沙仅及50年代的1/60,导致黄河三角洲遭受海水侵蚀;二是入海污染物显著增加,全国河流长度的70.6%受到污染,农田化肥施用量近20年增加4倍多,大量工业与城市污水排放,造成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发,每年仅此一项损失就以10亿元计。
被誉为“海上森林”和“海洋生物伊甸园”的红树林,处于海洋与陆地的生态交界面,是一种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重要的海岸防护功能,而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知全球红树林有23科30属81种,中国有16科20属29种,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区的沿海。由于围海造地和砍伐,使以上省区的天然红树林仅存2.3万公顷,不及历史上的十分之一!
中国沿海地区占陆域国土13%的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0%的国民经济产值。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使滨海湿地承受着沉重的环境压力。在滨海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建造港口码头、飞机场、游乐场、度假村、酒店和工业园区,修建海堤、高速公路和垃圾填埋场等以及直接填海造陆和进行围垦,造成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永久性破坏和丧失。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滨海湿地219万公顷,竟占去了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
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脱节,正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的症结所在。要使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则必须在开发之前将环境保护规划引入和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去。要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5. 对“滨海湿地”的理解,准确完整的一项是( )
A. 是介于海洋和陆地之间、拥有多种多样生态种类的特殊生态系统。
B. 是指沿海区域和湿地范围内的岛屿,以及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C. 具体指河口、滩涂、沼泽、湖泊、海湾、海峡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
D. 一种拥有约8200个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特殊生态系统。
6. 对“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影响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关键因素是环境保护问题。
B. 无法协调统一滨海湿地的保护是环境保护问题的症结所在。
C. 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是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D. 经济发展与经济利益是影响环境问题的关键性因素。
7.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滨海湿地视为有待开发利用的“荒地”的观点,不利于滨海湿地的保护,应在实践中加以调整,纠正。
B. 为某些短期的经济利溢滥加砍伐,必会造成天然红树林的大量消失,并破坏生态系统,因此必须禁止。
C. 要保护好滨海湿地,就必须减少对滨海湿地的开发,并加大对河口海岸的污染治理力度。
D. 与其先发展经济后保护湿地,不如先保护湿地后发展经济,否则,可能要付出更大代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只因为北京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因为上海是商埠首开之地,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的,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等词语,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乌呼哀哉——!”的时代。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不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
此次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了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这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幸事。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外来语”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正苗红”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
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8. 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一句话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
B.“外来语”更多的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
C. 作为“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的“港台腔”时常受到不平等的责难,有时甚至引来尖锐的批评。
D. 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
9.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中发展变化的。
B. 从语言演变的历史看,登上大雅之堂的“官话”“普通话”全都来自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
C. 随着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大陆和台湾的语言相互渗透影响,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
D. 只要能使我们的语言更生动、新鲜、丰富、精确,不管是西方来的外来语,还是其它地域的方言,我们都应以宽舒的心态认同、接受。
10. 下列推论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功利性”是客观规律,我们只能接受它、利用它,而不能人为地去改变它。
B. 对语言的演变现象不妨持豁达的态度,不必动辄大惊小怪、批评指责,过分地强调“正统”是有害且不识时务的。
C. 作者提倡并鼓励用字、用语自由化,因此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相悖。
D. 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国际政治地位,才有可能使汉语在与外来语的交流过程中处于更有利地位。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薜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
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黠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欲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及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臣病不俭节 病:短处,缺点
B.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重:重视,看重
C. 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 归:归所,住宅
D. 虽详与善 详:通“佯”,假装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征以贤良为博士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
B. 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侈拟于君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 士亦以此贤之 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
13. 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 为人恢奇多闻
②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而折庭争
③ 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④ 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 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②④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60岁还仕途不顺,属大器晚成之人。
B. 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下层人民却很大方,将自己的奉禄全都供给他们,家里没什么余财。
C. 公孙弘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背弃与大臣们的约定而遭到汲黯的指责。
D. 公孙弘认为人臣应讲究节俭,而他实际上也确实做到了官高戒奢,躬行节俭,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第II卷
四.(18分)
15.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3分)
译文:
② 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廷诘弘,诚中弘之病。(3分)
译文:
③ 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2分)
译文:
16.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5分)
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 诗人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偏远的峰州,该诗是他在流放途中写的。
(1)杜甫在《春望》中有两句诗与“今春花鸟作边愁”异曲同工,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这就是:
(2)全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手法,试举例说明。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两组中只选一组)。(5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杜甫在《 》中写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2)苏询在《六国论》中写道:“苟以天下之大, , 。”
陶潜在《 》中写道:“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
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② 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苍白。
③ 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 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寞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 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 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悲怆》、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前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 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殊,是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⑧ 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炫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红尘?
⑨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哀愁啊,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18. 多数现代人怎样对待“哀愁”的?没了“哀愁”人们会陷入怎样的境地?(4分)
19. 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子,为什么说“拥有伟大哀愁的民族(俄罗斯)是不死”的?(6分)
20. ⑦—⑧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绘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描绘产生了怎样的效果?(4分)
21. 对下列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作者认为现代生活使我们丧失了哀愁的土壤,人们疲于应付新事物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了精神追求,缺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提醒人们找回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
B. 哀愁生长的土壤是指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
C. ④—⑥段的内容围绕着“哀愁的生长需要土壤”展开,通过描写“我”的体验和俄罗斯伟大艺术作品产生的环境,说明这“土壤”的重要。
D. 第⑤段作者选取人亡、物毁、景失三种情景,象征人生的种种缺失,这些情景悄然飘入“我”的心灵,成为蕴孕“哀愁”的土壤。
E. 在结尾段,作者把描写、抒情和说明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深刻的思想寓于优美、深沉的笔调中,令人回味无穷。
六.(12分)
22. 2008年元旦期间,某校高中的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深入医院进行调查,请根据调查情况,写一个调查结论。(不超过40字)(4分)
一组是在妇产科病房进行的,调查一个人刚来到世间,他的成长最需要什么。他们把随机选出的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天抱起来抚摸三遍,每次10分钟;第二组完全不抚摸。结果第一组体重增加的速度是第二组的两倍。
另一组是在临危病房进行的,调查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时,他感到最遗憾的是什么。结果没有人说“要是我多赚10万块就好了”,“要是我多升一级官就好了”,几乎所有人都说“没能好好照顾我的妈妈”,“没能好好照顾我的孩子”。
两组调查说明:□□□□□□□□□□□□□□□□□□□□□□□□□□□□□□□□□□□□□□□□
23.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老师们说过这样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 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得超过20个字)(4分)
□□□□□□□□□□□□□□□□□□□□
24. 下面是一则短信,内容有些混乱,语句不够连贯,请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之文意畅通,结构一致,音韵和谐。(不得增减字数)(4分)
大事难事,逆境顺境,看涵养,看胸襟;是成是败,看坚持,是喜是怒,看智慧;有舍有得,看担当。愿你拥有一切,成就精彩人生!
七.(60分)
25. 请以“分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http//www.dearedu.com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A 全部读dǐ(B锲qiè,其余读qì;C依次读líng、líng、líng、léng;D依次读yǔ、yú、yú、yǔ)
2. D(A两全其美;B荒无人烟 猝不及防 C仗义执言)
3. B
4. C(A语序有问题,应为“不仅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B强加因果,成为“贴身伴侣”的原因并不是“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D句式杂糅,去掉“演示”二字)
二.(18分,每小题3分)
5. A(B“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前应加“低潮时”。C“沼泽、湖泊”不是滨海湿地。D不完整。)
6. D(A因果关系颠倒,应是经济发展政策影响环境保护。B“无法协调统一滨海湿地的保护”不是“环境问题”。C原文无这样的表述。)
7. D(发展经济与保护湿地应协调统一而不应有先后之别。)
8. C(“责难”批评是人为因素;题干所说的“势利”和“不平等”是语言交流中的客观规律。)
9. B(“全都来自……”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是“往往是”。)
10. C(文中没有此意,本文的观点与提倡现代汉语规范化并无矛盾。)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 B(重:指两种以上。“重肉”意为“两种以上的肉菜”。)
12. C(A:担任,动词;B:第三人称“他”;C:“比”介词/“被”介词;D:“因、由于”介词。)
13. B(从公孙弘顺从皇上的意思及他见风使舵获得皇上认可处归纳。)
14. B(他只对“故人及所善宾客”很大方。)
四.(18分)
15.(共8分)① 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向皇帝谈论问题,到了皇帝面前,他却都违背约定来顺从皇上的意旨。(大意1分,“约议”译为“约定,商量讨论”1分,“倍”通假字,通“背”,译为“违背”1分)
②
九卿中与我关系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大意1分,“善”译为“友好,关系好”1分,“廷”名词做状语,译为“在朝廷上”1分。)
③ 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句意1分,安得:怎么能,1分)
16.(共5分)(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分,写出1句即可得1分)
(2)诗前两句是今与昔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以昔日游园的欢乐反衬今春的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对比,南与北的对比,以“水北流”反衬“人南窜”。(4分)
17.(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登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归园田居》 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
五.(18分)
18. 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认为是禁锢自己的镣铐。(2分)
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没了哀愁”,人们的心,干涩了、萎缩了,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2分)
19. 俄罗斯之所以是不死的,因为她具有真正的哀愁,有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真正的哀愁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2分)。哀愁使俄罗斯人让庸俗的生活呈现出诗意的光泽。(2分)哀愁使他们的文艺作品博大深幽,洞穿人的心灵世界。(2分)
20. 运用了比喻、设问排笔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富有抒情气息地描绘了现代生活(意思对即可)(2分)。
21. C E(C.“象征人生的种种缺失”说法错误。E.“说明”应为“议论”。)(4分)
六.(12分)
22. 人一来到这个世上,最需要的就是爱,可惜许多人在即将告别世界时才意识到这一点。(4分)
23. 教师的冷眼和嘲讽伤害了学生,扼杀了天才。(4分)
24.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4分,错一分句减1分)
七.(60分)
说明:(1)“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结构”、“语言”为重点。
(2)“特征”不求全面,采用“一点评分法”。所谓“一点评分法”就是以下列四项16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主分,也就是说,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到满分20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富,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符号错误,最多扣2分。字数不足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4)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内容”、“表达”在第四等之内评分,“特征”不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人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传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吏。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座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
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事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底毁公孙弘,但后直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取美名。况且我听说管仲当齐的相,有三处住宅,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齐桓公依靠管仲称霸,也是对在上位国君的越礼行为。晏婴为齐景公的相,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丝织的衣服,齐国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便使得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区别,确实如汲黯所说的那样。”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嫉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