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自贡市初三语文中考第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9年自贡市初三语文中考第三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ID:566466

大小:169.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自贡市初三语文中考第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注:第Ⅰ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憩(qì)息:休息。 狼藉(jì):乱七八糟的样子。‎ B、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 秀颀(qí):美而高。‎ C、浣(huàn)妆:洗去打扮的脂粉。 浣,洗,洗涤。 ‎ 惬(qiè)意:称心如意。‎ D、坦荡如砥(dǐ):平坦得像磨刀石。 嗤(zhī)笑:讥笑。‎ ‎2、下列句中的空白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设计者和匠师们 ,自出 ,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 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 完美的图画。‎ A、因地制宜 心裁 研究 一幅 ‎ B、分工合作 心裁 追求 一张 C、因地制宜 心计 追求 一幅 ‎ D、因地制宜 心裁 追求 一幅 ‎3、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②“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③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⑤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⑥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A、③⑤⑥④①②    B、⑥⑤④②③①‎ C、③⑥⑤④②①    D、①②③⑥⑤④‎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学们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B、下午三点钟,荣州广场已经占满了打腰鼓几百名打腰鼓的人群。‎ C、通过老师的教育,使刘一枢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D、每一个有志青年都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对祖国建设有贡献的人。‎ ‎5、根据所给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认真分析,填写上下联空缺的文字,要求做到各联均七字,使上下句对偶工整,正确的是( )‎ 白天登上山去远看烽火是否燃起,黄昏时分顺着洨河走给马喝水。‎ A、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洨河。‎ B、白日登山去看火;黄昏傍洨河饮马。‎ C、白天上山看烽火;黄昏饮马洨河旁。‎ D、白天山上看烽火;黄昏饮马洨河边。‎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三峡》选自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 B、人们常常引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品质。‎ C、《过零丁洋》的作者为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其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代爱国志士为国捐躯、取义成仁。‎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故乡》、《孔乙己》、《背影》都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文学的审美泛化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而走向了泛化。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视为畏途,犹豫徘徊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因为旧的文学样式因其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滞后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开拓,从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 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其为文学。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有人说,当前文学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漠视和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还有那些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有时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悬念丰富引人入胜,但它们是不能称之为文学的。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之为文学泛化之列的。相反,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2006年第3期《文艺评论》)‎ ‎7、下列有关“文学泛化”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泛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越来越现代化,比如有摄影、网络、手机短信等。‎ B、文学泛化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已经失去生命活力,并将最终消失。‎ C、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有人视之为畏途,这会严重滞后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 D、当前许多文学作品审美属性弱化,甚至去审美属性化,这与文学走向泛化不无关系。‎ ‎8、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文学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关注趋于漠视和淡化的作品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 B、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 C、摄影文学、网络文学和短 信文学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D、广告文学是不能称之为文学的,但其中的优秀作品除外,因为他们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摄影、网络、手机短信等一向被视为非审美领域,这里是不会产生文学的。‎ B、文学中的审美具有无功利性,如果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一直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那么他的作品自然就会失去审美属性。‎ C、旧的文学样式因其成熟而相对僵化,势必被新的文学样式、类型所取代,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D、无论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怎样变, 文学总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它的审美内核不会变。拥抱了审美,那才是真正拥抱了文学。‎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0~12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不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而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目光短浅)‎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案件)‎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丝织品等)‎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11、对文中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为什么要打战?)‎ B、又何间焉? (你又何必参与呢?)‎ C、公将鼓之。 (鲁庄公想击鼓进军)‎ D、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是勇气)‎ ‎12、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B、文中两次以“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和善于掌握战机的卓越军事才干。‎ C、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掌握追击时机。‎ D、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取信于民的行动,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第Ⅱ卷(共84分)‎ 四、(12分)‎ ‎13、按要求默写填空。①②小题任选一题,③④⑤题必做。(4分)‎ ‎①现在人们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常常引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的名句是: , 。‎ ‎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出普天下离人心愿的句子是 , 。‎ ‎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诗经·关睢》)‎ ‎④ ,天涯若比邻。‎ ‎⑤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凉州词》)‎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破 阵 了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 弃 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对词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八百里:词中并非实数,指军队扎营的范围广。‎ B、塞外声:指塞外边境悲壮粗犷的战歌曲调。‎ C、沙场秋点兵:秋天,在战场上大阅兵。沙场,战场。点兵,检阅部队。‎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词中“弓如霹雳弦惊”的意思是: ‎ ‎ 。(2分)‎ ‎③判断下面对这首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破阵子”是这首词的题目,表达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 ( )‎ B、“壮词”即激昂奋发、豪迈壮烈的言词语句。 ( )‎ C、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的壮志。末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 )‎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喝醉了还要看剑,做梦还听到各个军营接连吹响号角,这体现了作者渴望为国尽忠效力的思想感情。 ( )‎ 五、(19分)‎ 认识父亲 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①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间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地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一次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 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正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认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有个中学生因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他聋了!‎ 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②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嚅动的嘴唇。‎ 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 ‎15、文中画线①句的含义是: 。(2分)‎ ‎16、为什么世界上父爱更崇高更伟大?(摘引原文语句回答)(2分)‎ ‎ ‎ ‎17、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式有:(4分)‎ ‎① ② ‎ ‎③ ④ ‎ ‎18、“父亲的欢乐”指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 ‎ ‎19、根据画线②句的意思,你能联想到朱自清的哪篇文章?《 》(2分)‎ ‎20、“读不懂父亲”指的是: ‎ ‎“认识父亲”指的是: ‎ ‎(4分)‎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 ‎ 六、(53分)‎ ‎2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①时下不少人很舍得花时间、花钱物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极力为之,却忘了透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 请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 ‎②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挂在嘴上/不如记在心上/记在心上/不如扛在肩上/它不一定能使你的前程灯火般辉煌/但一定会/给你一分厚厚的人生礼物(《责任》)‎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文中的人名、地点、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要多角度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⑤不得抄袭。⑥作文题目居中,上下各空一行。⑦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200‎ ‎ 400‎ ‎ 500‎ ‎ 600‎ ‎ 700‎ 参考答案 一、1、B(A、jí,C、梳洗打扮,D、chī) 2、D 3、C 4、D 5、A 6、D 二、7、A(B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说到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会消失;C严重滞后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表达的是旧的文学样式;D文学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不是一个概念,文学泛化与它们间不构成因果关系)‎ ‎8、B(A那些文学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关注趋于漠视和淡化的作品本质上是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而非去审美属性化;C偷换概念,摄影文学、网络文学和短信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会呈现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会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D广告文学在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不能称之为文学,无论优劣与否)‎ ‎9、C(由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可知,文学样式、类型的产生是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开拓的结果;因而不能说新的文学样式必然代替旧的文学样式)‎ 三、10、C 11、A 12、B 四、13、①春蚕……始干。 ②但愿……共婵娟。 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④海内存知己 ⑤欲饮琵琶马上催。 14、①A ②见课本注解 ③A×  B√   C√   D√‎ 五、15、儿女不能全部回报父母的恩情或父母给予的多,儿女回报的少。 ‎ ‎16、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间罪,宁愿献出仅有一次的生命。 ‎ ‎17、①完整地保留着儿子的房间;②保留着打招呼的习惯;③保留着吃饭时的位置;④伫立在街头等待儿子。 18、他用点点的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辟出成功之路。 19、背影 ‎ ‎ 20、不理解父亲或不体谅父亲 理解父亲或体谅父亲 21、①赞美父爱;②唤起,儿女们的责任感。‎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