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悬崖边的树
学习目标
1
体会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2
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思考作者借悬崖边的树
的生活态度讴歌了怎样的人生
3
注意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作者及写作背景
曾卓
14
岁开始写作,
17
岁正式发表作品,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
诗人一生境遇坎坷
,
1955
年诗人被卷入所谓的“反党集团”,
整整做了
25
年的囚犯
。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迫害,
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在这种境遇中,他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本诗创作于
1970
年,
那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悬崖边的树
朗读要求
一、
给读不准的字注音。
二、
注意老师范读时句子的节奏
并标出重音
。
三、
感知本诗所描绘的内容。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
/
是什么
/
奇异
的
/
风
将一棵
树
/
吹到了
/
那边
——
平原的
/
尽头
临近
/
深谷
的
/
悬崖
上
悬崖边的树
1.树植根于大地,除非是连根拔起,否则是不会被风吹走的。然而在诗中,树却被风吹到了悬崖边,而且站在那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印证第一节诗中的哪个词?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你想到了什么?
2.本诗写树其实是写人,第二节描绘了树的神态、处境,请你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树代表了哪一类人?
3.结尾两句,作者以
“
倾跌进深谷
”
和
“
展翅飞翔
”
展望了树的两种可能的结局。你如何理解这两种结局?
合作探究
1.树植根于大地,除非是连根拔起,否则是不会被风吹走的。然而在诗中,树却被风吹到了悬崖边,而且站在那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印证第一节诗中的哪个词?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你想到了什么?
2.本诗写树其实是写人,第二节描绘了树的神态、处境,请你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树代表了哪一类人?
3.结尾两句,作者以
“
倾跌进深谷
”
和
“
展翅飞翔
”
展望了树的两种可能的结局。你如何理解这两种结局?
探究、赏析
文学作品创作中,作者经常借某物来喻义,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能更好地体现文学作品的含蓄美,更有力于表达作者的情感。
托物言志
作者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用这独特的比喻告诉人们:生命象一棵树,注定要孤独地承受许多风雨,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关键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去拼搏!
诗意联想
现代生活节奏日渐加快,人们在忙碌中似乎少了一份关怀
,
在你身处逆境或遭受挫折时,总觉得被世人遗忘在孤独的角落里,这大概就是人们常常感叹的世事艰难。然而我们绝不应就此沉沦,是强者,就应该身处逆境不示弱,拼搏再拼搏,终有一天,我们会成功,尽管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拓展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