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写景诗
1
、 山居秋暝
【
唐
】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鉴赏品味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
、绝句二首(其二)
【
唐
】
杜甫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3
、沁园春
·
雪
(节选) 毛泽东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4
、江雪
【
唐
】
柳宗元
诗歌鉴赏小结(一)
写景方式
知识梳理(一)
写
景
技
巧
顺序
:空间角度(
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
内容
:
所见、所闻、所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方法:
正侧、虚实、动静、点面、
白描、工笔、细节、色彩映衬等
常用修辞: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针对训练
安肃道中
【
清
】
严遂成
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
高柳乱蝉风不住,
残声曳过浣衣塘。
本诗前三句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景物的?(
6
分)
水粼粼渌菜畦香
——
嗅觉
塔影如龙卧夕阳
——
视觉
高柳乱蝉风不住
——
听觉
双调
·
落梅风
·
春晚
【
元
】
张可久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这首元曲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4
分)
①
动静结合。
“湿冥冥柳烟花雾”是静景,“黄茑乱啼蝴蝶舞”是动景。
②
视觉听觉结合。
“湿冥冥柳烟花雾”“蝴蝶舞”是视觉,“黄茑乱啼”是听觉。
处士卢岵山居
【
唐
】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请赏析
颔联
与
颈联
在写山居
景色上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
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泉底沙子显露。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雨暗千峰,幽暗空濛,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
送人到松江
俞桂
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
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
(内容)
②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
(内容)
③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
(情感上的作用)
④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情
(情感上的作用)
⑤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结构上的作用)
西风萧瑟入船窗,
思考:本题考的是什么?
回顾:
学过的诗词中有没有类似的句子?
诗歌鉴赏小结(二)
写景作用
内容
+
情景关系
+
结构
+
情感
1
、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2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3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
、营造氛围,烘托心境。
5
、含蓄蕴藉,意味无穷(多指以景结情)
6
、先言他物,领起下文。(比兴)
7
、前后照应,铺垫过渡。
8
、诗人感情
知识梳理(二)
景
物
描
写
的
作
用
综合训练
1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山间
【
宋
]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
2
)
《
暮春山间
》
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4
分
)
①
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②烘托。借涧水之香烘托桃花之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释: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
2
)阅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
4
分)
①
以动衬静,
“空”是空寂,“山空”属无声静景;“落”松子落地是有声动景。
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
既写出了友人居住环境的清幽,暗点友人的身份是隐者,又引出下一句
。(
2
分,“以动衬静”
1
分,作用
1
分)
②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
从朋友的角度写起,
形象地写出了友人之间相互思念、夜不能寐的孤寂
。(
2
分,“想象(虚写)”
1
分,作用
1
分)
3
、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本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雪之大的?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是从触觉,写被子、枕头的冷,表明雪之大;二是从视觉写窗户明亮如昼,来烘托雪之大;三是写“折竹声”,是听觉。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
篆烟
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
注
】
篆烟:盘香的烟缕。
8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
分)
全联
视听结合
,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
5
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
2
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
1
分。答出光影变化,给
1
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秋斋独宿
[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
,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
《
秋斋独宿
》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
,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
注
】①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晕,月晕。
9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
分)
韦诗:
比喻
,
以烛喻月
。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
借代
,
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