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导学案
编制:张锦玉审核:谭宇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把握全诗意思,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2、合作学习: 互动、合作、探究。学会鉴赏咏物诗。
二、文本助读
(一)内容: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二)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以某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也可以称为咏物言志诗。
(三)咏物诗的常见意象
【植物】
岁寒三友:松竹梅(高洁)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兰花(高洁、君子之德)
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
【动物】
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蝉(悲凉、高洁)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四)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知人论诗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及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可以通过知人论世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1、顾况: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况性诙谐,诗名较著,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葡萄》是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此诗为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3、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刘禹锡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4、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
预习题(一)
(一)根据咏物诗的鉴赏步骤自学:《子规》(顾况)。
范 例1: 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垂绥饮清露”,“绥”(su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绥”。
(1)诵读解意: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作者处境:虞世南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4)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5)手法:托物言志
范例2: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 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就算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 ,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
牛刀小试:《子规》(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诵读解意: 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
2、形象分析: A环境特点:社会黑暗
B自身特点:积冤、啼血、不平
3、作者处境:因作诗 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马。
4、所言之志:对历代遭受苦难、冤屈而死之人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5、手法分析:托物言志
(二)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一)
白云泉(白居易 )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 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预习题(二)
(一) 根据咏物诗的鉴赏步骤自学:《葡萄》(韩愈)、《赏牡丹》(刘禹锡)。
(1)葡萄(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1、诵读解意: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如果想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
2、形象分析: 半犹枯,柔弱,需要照顾
3、作者处境:写给好友张署,当时张署被贬临武,作者被贬阳山县,元和二年二人同遭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4、所言之志:通过描绘葡萄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自己。
5、手法分析:托物言志
(2)赏牡丹 (刘禹锡 )
庭前 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诵读解意: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2、形象分析: 真国色、高贵富丽
3、作者处境:刘禹锡,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 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4、所言之志:赞美了牡丹的高贵富丽。
5、手法分析:托物言志 侧面烘托 比喻拟人
(二)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二)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预习题(三)
(一)根据咏物诗的鉴赏步骤自学:《小松 》(杜荀鹤)。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 凌云始道高。
1、诵读解意: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2、形象分析: 生命力旺盛,坚强不屈,小时被忽视,等到高耸入云时才被赞叹
3、作者处境: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4、所言之志: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
5、手法分析:托物言志 侧面烘托 比喻拟人
(二)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三)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答: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答: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咏物诗 课堂检测(一)
班级 学号 姓名
阅读《子规》(顾况),回答问题。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寓诗人怎样的情志?
【参考答案】《子规》运用了托物言志 / 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咏物诗 当堂训练(一)
《子规》“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一联,俗中见奇,翻出新意,说说此句“新”在何处?
【参考答案】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这一联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意,显得新奇感人,寓意深刻。
咏物诗 课堂检测(二)
班级 学号 姓名
阅读《葡萄》(韩愈),回答问题。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1、本诗中“物”与“志”的契合点是哪几句诗?
【参考答案】“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要想结出丰硕的果实,就要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多扶持。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2、《赏牡丹》中,“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牡丹?
【参考答案】拟人、对比。作者先评芍药和荷花,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芍药的艳丽、妩媚之态,以及荷花的洁净。但通过芍药妖艳而格调不高,荷花洁而寡情、孤芳自赏,对比烘托出牡丹的高贵。
咏物诗 当堂训练(二)
※ 对比阅读:同是咏牡丹,这两首诗的寓意有什么不同?
赏牡丹(刘禹锡 )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唐 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咏物诗的欣赏过程要注意: 同一事物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会有不同的寓意。两诗立意恰相反)
咏物诗 课堂检测(三)
班级 学号 姓名
阅读小松 (杜荀鹤),回答问题。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本诗对小松的描写可谓精炼传神,请结合前两句中“刺”与“出”字,简要分析小松的特点。
【参考答案】“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致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2)后两句所写“时人”又有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眼光短浅。
咏物诗 当堂训练(三)
(1)小松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说明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2)阅读曾巩的《咏柳》,回答问题。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参考答案】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3)创作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
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无论是虞世南想表达高洁也好,骆宾王想表达怨情也好,李商隐想表达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说,都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够让人有生动的想象。
写诗,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只有这样,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也不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