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ID:566759

大小:137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一、‎ ‎1. 【题目】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舌苔(tāi)坎坷(kē)勾(ɡōu)当脉(mó)脉含情 B.绮(qǐ)丽俳(pái)句嬗(shàn)变角(jué)力中原 C.牌坊(fānɡ)偈(jié)语夹(jiā)被压轴(zhóu)出场 D.傀(kuí)儡叨(dāo)扰作(zuō)揖骨鲠(ɡěnɡ)在喉 ‎【解析】A“坎坷”的“坷”应读作“kě”;“勾当”的“勾”应读作“ɡóu”;C“偈语”的“偈”应读作“jì”;“夹被”的“夹”应读作“jiá”;D“傀儡”的“傀”应读作“kuǐ”;“叨扰”的“叨”应读作“tāo”。‎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傀儡”的“傀”和“叨扰”的“叨”的读音的错误记忆。“傀”字习惯性误读为二声;“叨”是多音字,“叨扰”这样的组词应该读作“tāo”才对。‎ ‎【答案】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题点】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 ‎【难度】基础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题 ‎【视频】‎ ‎2.【题目】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鸷鸟 姣美 罚角球 按耐不住 B.滥殇 觐见 尽人世 五味陈杂 C.形迹 訾议 收官战 攻城略地 D.踅摸 蚕蚀 豁免权 瓦斧雷鸣 ‎【解析】A“按耐不住”应写作“按捺不住”;B“滥殇”应写作“滥觞”;“尽人世”应写作“尽人事”;D“蚕蚀”应写作“蚕食”;“瓦斧雷鸣”应写作“瓦釜雷鸣”。‎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滥殇”“尽人世”的判断上。要区别“殇”和“觞”,得注意偏旁部首的区别。“殇”是早亡的人;“觞”是酒杯。学生不了解“滥殇”的含义,所以无法做出判断。“人世”是人间;“人事”人世间的事。“尽人事”是做好人世间的事。还是要了解词意来记忆字形才行。‎ ‎【答案】C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题点】形近字熟语(成语)字形 ‎【难度】基础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2题 ‎【视频】‎ ‎3.【题目】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治理环境污染,要依靠科技进步,也需要制度创新,唯有 不和时宜的环保制度,出台新制度,狠抓落实,才能根治污染。‎ ‎(2)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 了曹雪芹对封建社会走向的深度认识。‎ ‎(3)在《伤逝》中,鲁迅先生不但 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旧社会中国妇女的残害,同时也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探讨。‎ ‎(4)广州等地以“违法私车营运”之名查封优步、滴滴,引发争论。有人说,当“规则”滞后于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时,要改变旧规则,而不是 。‎ A.摒弃表现入骨三分抱残守缺 B.摈弃体现入木三分抱残守缺 C.摒弃体现入骨三分墨守成规 D.摈弃表现入木三分墨守成规 ‎【解析】“表现”,显示出来;“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通过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入骨三分”,只用于形容对反面事物的揭露深刻尖锐;“入木三分”,既用于反面揭露,又用于对正面事物的议论深刻。“抱残守缺”,比喻思想保守,不求上进,不肯接受新事物;“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摈弃”“摒弃”这组词语的辨析上。从字面含义上看,“摈弃”“摒弃”没有根本的区别,都是舍弃、抛弃之意。使用的过程中,“摈弃”多与具体的事物或者人搭配,比如:摈弃旧的规章制度;而“摒弃”多与理念观念搭配,如摒弃旧唯物主义观的不科学成分。‎ ‎【答案】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题点】形似义近词语辨析 ‎【难度】中档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3题 ‎【视频】‎ ‎4.【题目】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在发布会上介绍,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妇幼健康和优生优育服务任务更加艰巨,我国高龄孕产妇家庭将明显增多。‎ B.根据2015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本市公民具有公民科学素质的人数比例达到12%,位居全国第三。‎ C.永暑礁机场具备保障民航大型客机安全运行的能力,将为岛礁物资运输、人员往来、医疗救护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同时为南海地区的跨洋飞行提供新的备降机场选择和更为灵活的航线选择。‎ D.国际足联金球奖于2010年由国际足联原世界足球先生和原金球奖合并产生的全球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个人奖项,每年颁发一次,授予上一年度表现最杰出的足球运动员。‎ ‎【解析】A“任务更加艰巨”“家庭将明显增多”语序不当,先增多,后艰巨;B“根据……数据”和“数据显示”杂糅;D缺谓语,“国际足联金球奖”后加“是”。‎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D项的判断上。由于句子较长,修饰成分较多,学生如果没有对句子进行主干分析,就不能判断出句子中缺少谓语动词“是”。‎ ‎【答案】C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题点】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成分残缺 ‎【难度】中档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4题 ‎【视频】‎ ‎5.【题目】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施耐庵,元末明初文学家,代表作品《水浒传》。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即选自其中。作品塑造的林冲这个人物,形象真实鲜明,性格极具丰富性和复杂性。‎ B.《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巴金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他对历史的反思、对亲人的追忆,对自我的拷问,质朴而直白地讲述了出来。‎ C.面对父亲离世、母亲改嫁、叔父篡位,哈姆莱特发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感慨,这反映了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也从侧面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绝望。‎ D.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后人认为杜甫律诗是唐律之最,《登高》和《秋兴八首》都是能够代表他律诗创作成就的作品。‎ ‎【解析】C“作者对人文主义的绝望”的说法错误。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点在于学生对莎士比亚的相关介绍掌握不足,因此不能对C项的表述做出准确判断。莎士比亚是英国资产阶级现实主义文学中最具有世界声誉的大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学生还应该对外国文学家的常识进行特殊记忆。‎ ‎【答案】C ‎【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题点】识记文学常识 ‎【难度】中档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5题 ‎【视频】‎ 二、‎ ‎【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以意境论重塑当代艺术实践 彭峰 中国美学认为,“意境”‎ 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现在,让我们从中西美学比较的角度,来检视一下意境的特征。法国汉学家朱利安近来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认识中西美学之间的不同。朱利安强调,它们之间的不同不是我们用二元对立思维构想出来的,而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和历史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它们之间只是不同,不是必然对立。在朱利安看来,中国美学追求的是生动的气韵和虚待的平淡。这里的虚灵生动和淡远超越,其实就是意境的特征。这与西方美学追求的美的形式非常不同。西方美学所谓的形式,源于古希腊哲学中的理念,相当于今天工业生产中的模具,它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美就是这种凝固的、具有标本或规范作用的形式或样式。朱利安发现,中国美学从来就不追求这种凝固的样式,甚至将它贬低为低级的形,认为对它的追求有碍于对高级的神或者道的把握。‎ 由西方美学中的美与中国美学中的生动之间的不同出发,我们不难理解美与意境之间的不同。通过由实入虚,由技入道,由明确的个体对象进入弥漫的氤氲气氛,我们就进入了意境的领域。朱利安强调,恢复使用诸如气韵、意境、风骨等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可以极大地改善当代艺术批评话语的贫乏现状。我想进一步强调,通过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审美特质,创造不同的艺术作品,乃至实践不同的生活方式。‎ 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虑:传统农耕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美学理论,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依然有效吗?事实证明,当代艺术理论的研究者和当代艺术实践的从业者,在许多方面都受益于意境理论的启示。2011年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以弥漫为主题,选择以白酒、绿茶、中药、焚香、荷花的气味为题材创作作品,在威尼斯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世外桃源般的东方境界,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强烈反响。其实,这次展览就是以今天的方式营造传统的意境,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理论是它直接的理论支持。‎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自身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能对周围环境和社会产生辐射作用,形成一个更大的弥漫着艺术气息的艺术圈。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也不如日常汉语中的气场那么直接。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05月12日)‎ ‎6.【题目】下列对法国汉学家朱利安观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 生动的气韵和虚待的平淡是中国美学的追求,这种追求所蕴含的虚灵生动和淡远超越,就是意境的特征。‎ B.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不同不是我们用二元对立思维构想出来的,而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和历史进程中自然形成的。‎ C.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之间只是不同,不是必然对立。‎ D.中国美学从来就不追求凝固的、具有标本或规范作用的形式或样式,甚至将它贬低为低级的形,并认为西方美学的追求有碍于对高级的神或者道的把握。‎ ‎【解析】偷换概念,文中的“它”不是“西方美学”,应该是指“凝固的样式”。如果认为,对凝固样式的追求就是西方美学的追求的话,那么这句话的主语是“中国美学”,中国美学是没有认为西方美学的追有碍于对高级的神或者道的把握,只是认为对“凝固的样式”的追求有碍于对高级的神或者道的把握。‎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没有明确代词“它”的准确指代意义。是追求“凝固的样式”,还是“西方美学”的追求,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但因为对文意的把握不准,就容易混淆。‎ ‎【答案】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点】偷换概念 ‎【难度】中档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6题 ‎【视频】‎ ‎7.【题目】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只要通过由实入虚,由技入道,由明确的个体对象进入弥漫的氤氲气氛,我们就进入了意境的领域。‎ B.传统农耕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美学理论,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依然有效。‎ C.恢复使用诸如气韵、意境、风骨等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可以极大地改善当代艺术批评话语的贫乏现状。‎ D.我们基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发现了不同的审美特质,所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乃至实践不同的生活方式。‎ ‎【解析】A“只要……就”表述绝对;C张冠李戴,本项表述不是作者的观点,是朱利安的观点;D“发现了不同的审美特质”“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一词把两者强加了因果。‎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D项的判断失误上。如果没有强加因果的的意识,原文中“通过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审美特质,创造不同的艺术作品,乃至实践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表述和选项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还是要熟悉阅读中常出现的错误。‎ ‎【答案】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题点】表述绝对张冠李戴强加因果 ‎【难度】中档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7题 ‎【视频】‎ ‎8.【题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理论成为了2011年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以弥漫为主题,选择以白酒、绿茶、中药、焚香、荷花的气味为题材创作作品的直接的理论支持。‎ B.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理论不仅可以使当代艺术理论的研究者和当代艺术实践的从业者在许多方面受益,而且可以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 C.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就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D.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这说明中国传统美学已经对西方美学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解析】C项“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把文中的“将然”表述为“已然”。原文表述是“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少,出错率较低。学生如果把选项C的表述放回原文中进行比对,就不难发现问题的关键,两种表述中的差别。‎ ‎【答案】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题点】混淆条件 ‎【难度】中档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8题 ‎【视频】‎ ‎【结束】‎ 三、‎ ‎【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青莲阁记 汤显祖 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良是。“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心神如在。按其本末,窥峨嵋,张洞庭,卧浔阳,醉青山,孤纵掩映,止此长江一带耳。风流遂远,八百年而后,乃始有广陵李季宣①焉。‎ 季宣之尊人乐翁先生,有道之士也。处嬉而神清,休然穆然,《五经》师其讲授,六德②宗其仪表。达人有后,爰发其祥。梦若有持清都广乐,徘徊江庭以柷将之,曰:“以为汝子。”觉而生季宣,因以名。生有奇质,就傅之龄,《骚》《雅》千篇,殆欲上口。弱冠,能为文章。云霞风霆,藻神逸气,遂拜贤书,名在河岳。公车数上,尊人惜之,曰:“古昔闻人雅好鸣琴之理,子无意乎。”‎ 季宣奉命筮仕,授以山东济阳长。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文字只招残之檄矣。君慨然出神武门,登泰山吴观而啸曰:“使吾一饮扬子中泠水,亦何必三周华不注耶!且亲在,终致吾臣而为子矣。”则归而从太公。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 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江南诸山,翠微浥晔几席,欣言外之。夷堂发凶,层楼其上。望远可以赋诗,居清可以读书。书非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皆所不取。然季宣为人伟朗横绝,喜宾客。而芜城真州,故天下之轴也,四方游人,车盖帆影无绝,通江不见季宣,即色沮而神懊。以是季宣日与天下游士通从,相与浮拍跳踉,淋漓顿挫,以极其致。时时挟金、焦而临北固,为褰裳蹈海之谈。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相与颜其阁曰“青莲”。‎ 季宣叹曰:“未敢然也。吾有友,江以西清远道人,试尝问之。”道人闻而嘻曰:“有是哉!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嬉广寒。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海风江月,千古如斯。吾以为《青莲阁记》。(选自季国平《汤若士小品》)‎ 注释:①李季宣,名柷,仪征人。曾任山东济阳令,后辞官归里。②六德:六项道德标准,即“知、仁、圣、义、忠、和”。‎ ‎9. 【题目】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觉而生季宣   觉:省悟 B. 处嬉而神清     嬉:喧哗 C. 为贾患之媒     贾:招致 D. 终致吾臣而为子矣致:致仕 ‎【解析】A.“觉而生季宣”的大意理解是“梦醒之后,等生下了季宣”,所以“觉”应该是“梦醒”的意思。‎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贾”“致”的理解判断上。“贾”“致”在本题中的含义比较特殊,因此判断比较困难。学生还可以进行知识迁移,依据学过的内容进行推断。如“觉”的含义,可以从“云鬓半偏新睡觉”进行推断。‎ ‎【答案】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题点】一词多义 ‎【难度】中档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9题 ‎【视频】‎ ‎10.【题目】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始有广陵李季宣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觉而生季宣,因以名项庄拔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处世同于海鸟燕王欲结于君 D.其才气凌厉一世吾其还也 ‎【解析】C项两句“于”都是介词,理解为跟,同,和;A项前句是副词,才;后句是副词,竟然,却;B项前句是连词,于是,就;后句是动词,趁机;D项前句是代词,他的;后句是副词,表婉商语气。‎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虚词“因”的错误判断上。“因”的词性相对复杂,包括了动词、名词、介词、连词等。“因击沛公于坐”的“因”理解为“趁机”是为学生熟知的。“因以名”如果不联系文意,理解为“趁机用祝为他命名”也可以理解的通,所以学生误选失分。‎ ‎【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题点】乃因于其 ‎【难度】中档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0题 ‎【视频】‎ ‎11.【题目】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季宣年少聪慧,刚满学龄基本上就可以背诵《骚》《雅》中的很多诗篇,15岁的时候就可以写文章了。‎ B.李季宣雄心侠气的风度品格不为官场所容,最终辞官跟随父亲一起生活。‎ C.李季宣为人光明磊落,喜欢接待宾客,大家如果看不他会沮丧懊恼。‎ D.李季宣喜欢谈论方外神仙之事,经常和他一起交往的朋友们都对此感到惊讶。‎ ‎【解析】A项中“15岁的时候就可以写文章了”是对原文“弱冠”文学常识的错误理解。“弱冠”应该是20岁。‎ 失分点提醒:本题相对简单,学生已经有比较多的文化常识积累,“弱冠”为男子20岁,这样的常识是较容易掌握的。‎ ‎【答案】A ‎【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题点】识记文化常识 ‎【难度】中档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1题 ‎【视频】‎ ‎12. 【题目】下列对文本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言说李白是金粟如来的后世,在给文章增添一层神秘色彩的同时,更是为后文写李季宣的卓尔不群做铺垫。  ‎ B. 李季宣出生前,他的父母梦到一位神仙手持柷来演奏仙乐,于是待李季宣出生后为他取名为“李柷”。  ‎ C. 作者认为,李季宣之所以抑郁不伸,是因为当时社会“灭才情尊吏法”,如果李白生在李季宣所处的时代,其才情也是无处施展。‎ D. 本文内容上,虽以“青莲阁记”为题,却是写李季宣为主,李白为辅。结构上首尾呼应。‎ ‎【解析】D“写李季宣为主,李白为辅”理解错误。文章只是写李季宣,所涉及的李白,跟李季宣不是主次关系。写李白就是为了引出主人公。‎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作者写作思路的正确理解上。文章开头结尾都提到了李白,所以学生自然认为文中李白的出现是辅助成分。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以李白引出主人公里季宣。‎ ‎【答案】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题点】曲解文意 ‎【难度】中档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2题 ‎【视频】‎ ‎13.【题目】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经》师其讲授,六德宗其仪表。‎ ‎(2)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 ‎(3)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嬉广寒。‎ ‎【解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涉及的考点有“师”动词,学习;“仪表”标准;“故常与游者”省略句,“与”之后补充“之”;“殆”大概、几乎;“后身”,转世;“游幸”游览观光;“率”都;“自胜”自我约束;“嬉”,游玩。‎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多,主要是对句子实词的理解不准。“仪表”“自胜”“嬉”都是理解的难点。“仪表”理解成为“表率、标准”,“自胜”的“胜”理解成为“克制、约束”,都不是常见的解释,所以学生难以翻译准确。‎ ‎【答案】1)(乐翁先生)学习《五经》中讲解传授的知识,尊奉“六德”里的(言行)标准。‎ ‎(2)所以经常和他交往的人,没有人不惊讶地互相看,并感叹道:“李季宣大概是李白的转世。”‎ ‎(3)皇帝和臣子们可以一起游览观光,都能用才情来约束自己,所以能够共浴华清池,梦游广寒宫。‎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题点】文言实词特殊句式 ‎【难度】中档题 ‎【题型】文言文阅读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3题 ‎【视频】‎ 文言翻译:李白是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是维摩诘大士转世,确实是这样的啊。“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他的心神好像还存在一样。察看他一生的经历,游览峨眉山和洞庭湖,醉卧于浔阳青山之中,孤高放纵的情怀和长江一带山水景物彼此掩映衬托,只是在长江一带啊。其流风馀韵渐渐远了,八百年之后,才有了广陵的李季宣。‎ 季宣的父亲乐翁先生,是一个得道之人。身处喧哗之中,其神情清肃,歇息的时候也是肃穆的样子。(乐翁先生)学习《五经》中讲解传授的知识,尊奉“六德”里的(言行)标准。品行高尚的人会有后人,是源于他美好的德行。乐翁先生梦里好像是有神仙手持祝来演奏仙乐,并且说:“将要成为你的儿子。”梦醒后等生下了季宣,于是就用“祝”来为他命名。季宣天生有奇异的资质,到了上学的时候,《离骚》和《诗经》的《大雅》《小雅》等千篇文章,他几乎都能背诵下来了。二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好的文章。其文章有云霞之资,风雨之态,神气轩逸,于是拜圣贤之人读书,在河岳一带很有名气。公车多次征召,他的父亲怜惜他,说:“听说古人喜好做简政清刑,无为而治的地方官,你难道没有这个意向吗?”‎ 季宣于是奉命出仕,朝廷任命他为山东济阳的长吏。他用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国君,也可以说是用侍奉国君的态度来侍奉父亲。三年,在这里获得了很好的声誉,简政清刑,百姓安乐。然而他的雄心还没有被遮蔽,侠气还很高涨,处世如同海鸟一般穿梭其间,世俗之人都惊叹他的风采。于是他的风度品格成为了招致祸患的媒介,在朝廷上招来了攻击自己的檄文。于是他愤然走出神武门,登上泰山的吴观峰长啸说:“如果当初我只喝扬子江中泠泉的泉水(即不做官),又怎么会有被人追逐,如同围绕华不注山逃跑的样子啊。况且父亲还健在,我一定要辞官,好好去尽为人子的责任。”于是回到家里侍奉父亲。人们议论纷纷,他平静的就如同听到江水之声一样,听任自己田间饮酒,说的都是世外田园之事,恭顺的像这样一般。‎ 观察他的住处,有最美的景致。江南的山,满山翠绿,烟雨迷蒙,光明灿烂,让人欣喜如同世外桃源。季宣于是夷平堂屋,开发贫瘠的土地,在其上建造楼阁。在楼阁之上远眺,可以赋诗吟咏,平时可以在这里读书。不是那些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的书,都不拿来阅读。然而季宣为人伟岸俊朗,横绝当世,喜好宾客。而且芜城真州,本来就是天下的重镇,来自四方的游学之人,其马车和船帆络绎不绝,如果在江上见不到季宣,就会神色沮丧神情懊恼。因此季宣就每天都和这些游学之人来往,一起诗酒相娱,尽兴吟咏,每每达到极致。在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之间穿梭,谈论方外神仙之事。所以经常和他交往的人,没有人不惊讶地互相看,并感叹道:“李季宣大概是李白的转世。”一起称他的楼阁为“青莲”。‎ 季宣感叹说:“不敢这样啊。我有一个朋友,在长江西边,称为清远道人,我曾经向他就教。“道人听到之后嬉笑着说:”有这样的事。古人和今人不能相提并论,也是他们的时运不同罢了。世事有有情的天下,有法治的天下。唐人受陈和隋的风流遗风,皇帝和臣子们可以一起游览观光,都能用才情来约束自己,所以能够共浴华清池,梦游广寒宫。如果让李白生于今世,以他的放荡的性格,一定会零落潦倒,连一个中等县都不能够治理,他实在是遇到了一个有情的天下啊。如今天下人大都熄灭了才情而尊崇法令,因此季宣屈居于此。如果让季宣生于李白的朝代,他的才情会一世显现,倒骑毛驴,龙巾试面之事,又哪里值得说起呢。‎ 海风江月,千年来就是这样的啊。我写成了这篇《青莲阁记》。‎ ‎【结束】‎ ‎14.【组题】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道间即事 宋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声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①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②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释:①邮,驿站、旅舍。②方寸,指心。‎ ‎(1)【题目】本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解析】概括时节要先关注诗人选取的意象。诗中作者用到了“花”,写“花枝已尽”,可见花期已过。“莺声”,用“老”形容,可见黄莺已经长成,属于暮春时节。“桑叶”已经稀少,春“蚕”将要进入眠期。可见已经是暮春初夏。“梅雨”提示了这是江南初夏的景色;“麦秋天”进一步引证了这是初夏时节。‎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时节判断不准。学生没有关注到诗人选取的诸多意象的提示作用,简单概括为这是江南梅雨时节。‎ ‎【答案】江南初夏的景色。莺声老,说明莺声短促稀疏;桑叶稀,说明桑叶已被采食殆尽;梅雨一词更加说明了江南初夏的季节特点。‎ ‎【考点】鉴赏古诗的形象 ‎【题点】意象(含物、景类形象)‎ ‎【难度】中档题 ‎【题型】诗歌鉴赏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4(1)题 ‎【视频】‎ ‎(2)【题目】请自主赏析颈联。‎ ‎【解析】赏析诗句,包括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的分析。“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旅人皆然,己亦如是。“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多,学生对本句诗中蕴含的诗人的多种情感分析不准。因为缺乏对诗人写作风格和诗人生活经历的了解,学生只能通过诗句本身,分析出诗人随遇而安的情感,对于其中隐含的艰辛和失意,理解不准。‎ ‎【答案】“沽酒”和“题诗”这两个动作描写的结果是“谁能择”和“尽偶然”,表现了奔波赶路的艰辛;蹭蹬失意的情怀;随遇而安的心境。‎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题点】艺术手法情感 ‎【难度】中档题 ‎【题型】诗歌鉴赏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4(2)题 ‎【视频】‎ ‎(3)【题目】尾联如何抒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解析】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准确判断上。因为对“方寸怡怡”的理解不准,直接导致学生误以为是借用典故抒情。实际上,“方寸怡怡”是内心怡然的意思,用在这里是直接抒发情感。‎ ‎【答案】直抒胸臆。以地行仙自比,说明自己虽然粗裘粝食,但是内心依旧和悦顺从,怡然自得。‎ ‎【考点】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题点】评价作者情感直抒胸臆 ‎【难度】中档题 ‎【题型】诗歌鉴赏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4(3)题 ‎【视频】‎ 这是一首记行述怀之作。诗人以鲜明的笔触,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诗的前四句准确地写出了诗人行旅生活的时令及行经的地区特色。首联写的是初夏江南农村的情景。“花枝已尽”表示繁花凋谢,春光消逝。“莺将老”说明作为报春鸟的莺、雏莺渐大,春天已经归去。“桑叶渐稀”说明桑已被采摘得差不多了,蚕已养大,准备做茧。颔联写“梅雨"又是江南初夏特有的气候。“麦秋天”正是农历四月的麦收季节。上两联写景,突出了时令特征,还将养蚕、麦收等农事纳入诗中,丰富了季节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下两联叙事抒怀,寄托了作者仕宦不达,有志未酬的感慨,也表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 ‎【结束】‎ ‎15.【题目】补写出下列的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3)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本题中涉及的如“飞湍瀑流争喧豗、谁何、仓皇”都是要特别注意的。‎ 失分点提醒:本题的失分点是学生写容易错别字。“喧豗”的“豗”字在诗文中出现的频率很低,属于繁难字,学生经常写错。“仓皇”容易错误的写作“仓惶”。“仓皇”是仓促,慌张。“惶”是恐惧。本句写宋文帝元嘉兵败的场面,自然应该是仓促而慌张的。‎ ‎【答案】(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3)飞湍瀑流争喧豗(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5)赢得仓皇北顾。‎ ‎【考点】默写中国古诗文名句名篇 ‎【题点】填空型默写 ‎【难度】基础题 ‎【题型】默写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5题 ‎【视频】‎ 五、‎ ‎【组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野风岚气醉花香 查干 花香会醉人,也会醉野风岚气。何谓野风岚气?大山大野之生命象征也。没有了野风岚气,大山大野就不精神,犹如丢了魂的躯壳。没有野风岚气的山野,花自然不会开,更何谈花香?‎ 野风岚气与花香的存在,是大地和天空的福分,也是人与万千生灵的福分。它说明,大自然母亲还很健朗,仍可以养育她咿呀待哺的万千儿女。‎ 花,当然也是大自然之子,但确切地说,唯山野里生长的花,才算做真正的花。因为它们生得逍遥,活得自然,没有回眸顾盼的娇嗔,也没有被迫招蜂惹蝶的困惑,更用不着去看园丁的脸色行事。想开就开,想谢就谢。即使则天皇帝在世,也奈何不了她们。也用不着去取悦王公贵族、才子佳人的高傲一瞥。她们倒是喜欢,以自身纯粹的花香,去熏染满山遍野的野风和岚气,因为都是芳邻。‎ 山野里的千草百花,都姓—野。她们打小就不懂得什么叫做矫揉造作和扭捏作态。扭捏作态,那是人强加于她们的伪饰和假媚,不是她们的本性。无论洛阳牡丹,抑或荷兰郁金香,大概都患有思乡症。她们在人为环境中的盛开,不是情愿的,并非源自内心的激情。对于宁静无邪的山之野、水之滨,她们的思念是漫长的,刻骨铭心的。因为,那里才是她们的母土与摇篮。‎ 基于此,对于盆栽之花,愚历来抱有怜悯之心。在我家,是不养盆栽之花的。就是对曾经红极一时,价格不菲的东北君子兰,也没有动过心,转手便送了人。抬高虚拟的身价,追求浮于青云的虚荣,绝非花们的本意,那是人强加于她们的虚伪光环。‎ 尤其对盆栽兰花,我更是心怀痛惜。她们在人的摆弄下,野性全无,变得羸弱,经不起风风雨雨。只是勉强开一些小小花朵,以示自己的存在。然在漫长寂寞的岁月里,野风岚气一定是她们的梦乡所在,绵长而无望的梦乡所在。‎ 记得童年时,我家有半野性的菜园子一处,在房舍周围。母亲年年种植很多花卉,譬如:向日葵、东北步步高、矢车菊、三色堇、雪绒花,以及波斯菊、四季海棠之类。园子周围,是红柳编制的栅栏,而非土墙。所以,山风野气便自由出入。如斯,花们是自在的、幸福的。因为,没被与大自然硬性隔绝的缘故。‎ 记得有一年,年幼的姐姐,将一株三色堇花挖将出来,栽在土盆里,放在她身边的窗台上,觉得很美。不料,母亲为之震怒,训斥姐姐缺少同情心,使那枝三色堇变得孤苦,无精打采,何忍如斯?姐姐赶忙把花栽回原处,并浇了水,培了一些新土。好在三色堇生命力顽强,没几天功夫,重又精神起来,芬芳如初。于是,姐姐大大出了一口气,脸上也有了笑容。‎ 现在想来,母亲那颗水晶般的慈爱之心,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指引是无意的,但是永远的。从此,在我们幼小的心中,花们变得神圣而又可亲起来。后来,连我们家那条大黄狗尼斯嘎,也学得见野花便跳跃过去,不去踩踏,也是花痴一个。母亲亲昵地摸着它的头说,真是好孩子,还懂得爱护花草,像我们家人(不说我们家狗)。‎ 在花们盛开的时节,时有野花偷偷溜进园子里来,将步步高和四季海棠们缠之绕之,亲亲又密密,像一群好姐妹。母亲曾对我们说,无论家花或野花,都是有情有义的孩子(她爱用孩子这一称谓),都有一副温馨的心肠,只是说不出而已。‎ 有时,野花籽随风飘落园子里,混杂开在菜畦里边。母亲不忍铲除它们,而小心翼翼地连土带根挖出来,栽于栅栏边的花丛之中。那种疼爱之情,让我们发笑,也让我们动容。‎ 母亲不是植物学家,也不懂生命科学。但她坚信,花草树木都有生命,也富有情感。而令我惊奇的是,近年来植物学家们果真发现,一切植物,确乎都有生命,并懂得感情。母亲的心灵感应,是灵敏的准确的,这让我不得其解。‎ 假如说,野风岚气像是护花之神,那么,我们的母亲,何尝不是呢?这证明,野风岚气不仅存在于大野长天,也存在于人们柔软的心中。也证明,凡爱花护花之人,都有野风岚气的天然秉性。细察,的确有些与众不同。譬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乌衣巷》里,开句就是“朱雀桥边野草花”,而后才是夕阳、堂前燕和百姓家。可见他对野花的钟爱之心,何等厚重?又譬如: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里,把个西湖荷花描摹得出神入化,有声有色:“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为之,名声大振。‎ 西湖,处于杭城腹地。但它,决然没有失掉它的野性之美和天然本性。你看,“接天莲叶无穷碧”句,就说明它的浩荡磅礴之气和迷人的原始绿意。而映日荷花,又红得如斯动人心魄,造一番诗情画意,留于天地间。‎ 何况,在辽阔的湖空上,又不鲜见,野风和岚气、水鸟与蝶群,追逐嬉戏的优雅倩影。这是上天的无意勾勒,却美妙无比。台湾诗魔洛夫在他的《西湖二堤》中赞美说“……且把鸟语/长长短短/挂满了四季的柳枝/啁啾了千多年才把我/从梦中吵醒……”。是啊,西湖之美,美在它的野性,美在它的自然,也美在它的野风岚气、美在它的醉人花香。‎ 假若细察就会发现,无论汉唐抑或宋明,在我们古代诗家浩繁的诗词格律中,对于大山大水、野风流岚以及杂木花草的赞美之情,处处有得闪亮。他们不仅懂得,大自然与一切生灵的血肉关系,更明晰生命需求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原始性。‎ 他们向往大山大野,甚或隐身于大山大野。意,不为风雅,只为清新;不为逃离,只为自在。不像我们现代人,走一些明山秀水,只为炫耀,而非真正意义上与之融为一体。这是我们的迷失与缺憾,也是我们在人文追求层面上的肤浅和断码。‎ 假如我们的同胞,放弃一些过度娱乐和喧嚣的现代生活习惯,像唐代大诗人岑参那样,去亲近去消闲“绝顶小兰若,四时岚气凝”的那一种幽然疏朗的宁静时光,或许更有意外的收益吧?(选自《中国艺术报》2013年12月9日)‎ ‎16.【题目】概括山野里生长的花具有的特点。作者主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这些特点的?‎ ‎【解析】作者写山野里生长的花,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想开就开,想谢就谢。”“生得逍遥,活得自然。”“倒是喜欢”“取悦王公贵族”“去看园丁的脸色行事”等等描写,都是作者把这些花当成人来写的。作者写它们的自然逍遥;“想开就开,想谢就谢”的率性;“以自身纯粹的花香,去熏染满山遍野的野风和岚气”的野性。作者还通过患有思乡症的洛阳牡丹,抑或荷兰郁金香,反衬野花的盛开是源于内心的激情。‎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要点概括不全,学生能在文段第二段找到野花的自然逍遥和野性,但没有关注第三段的内容。第三段表面写的是牡丹和郁金香,实际突出的仍然是野花的特点。‎ ‎【答案】自然天真,有野性,有激情。拟人手法。‎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作品的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题点】物形象特点概括或分析拟人 ‎【难度】中档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6题 ‎【视频】‎ ‎17.【题目】文中说“野风岚气一定是她们的梦乡所在,绵长而无望的梦乡所在”,又说“野风岚气不仅存在于大野长天,也存在于人们柔软的心中”。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 ‎【解析】第一句中首先了解“她们”的指代意义。阅读文段,不难发现,作者用“她们”指代的是“盆栽之花”。这些花,本应该自由生活在大野长天,感受野风岚气,但人们人为的从自然中把她们移入室内,让她们一生都在梦想着能够回归自然。第二句,作者由“野风岚气”代表的自然,引申到一种人的精神气质,是心怀自然的一种悲悯情怀。‎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后句的理解中。后句的解读中,学生不能从“野风岚气也存在于人们柔软的心中”理解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野风岚气”也是人的精神气质。‎ ‎【答案】前者主要是针对盆栽之花而言,“野风岚气”是她们向往的大自然;后者主要针对“母亲”而言,“野风岚气”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人的精神气质。‎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 ‎【题点】概括主旨 ‎【难度】中档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7题 ‎【视频】‎ ‎18.【题目】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赏析句子要注意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艺术技巧。还要理解作者在句子中寄寓的深厚情感。本句“母亲那颗水晶般的慈爱之心”,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母亲对花的喜爱之心。作者用这样的比喻,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慈爱之心的赞美。“给予我们的启迪和指引是无意的,但是永远的。”则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是母亲对花草的爱给予了我们一颗热爱自然的心,是母亲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少,学生基本能把答题要点,如比喻的修辞,对母亲的赞美和母亲对我们产生的深远影响等概括出来。‎ ‎【答案】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母亲对花们的疼爱之情,表现了对母亲的赞美。同时也写出了母亲的慈爱之心对我们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题点】品味重要句子含意 ‎【难度】中档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8题 ‎【视频】‎ ‎19.【题目】请仔细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80字。‎ ‎【解析】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古人着意于自然,“不为风雅,只为清新;不为逃离,只为自在。”写现代人,“走一些明山秀水,只为炫耀。”对比之下,突出了对现代人迷失在过度娱乐和喧嚣中,缺少了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对人文追求层面太过于肤浅的反思。学生在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之后,依据这样的思路表达自己的感悟,提倡人们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等。‎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于学生答案缺少和实际的联系,感悟肤浅,达不到题干要求的字数限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或是生活中的见闻进行分析倡导。‎ ‎【答案】示例:作者用古人和现代人对比,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人文追求提出反思。现代人迷失在了浮躁喧嚣的物质主义风气之中,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回归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人文追求。‎ ‎【考点】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题点】主旨探究(含思想和情感意蕴)‎ ‎【难度】较难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19题 ‎【视频】‎ ‎20.【题目】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标题赋予“野风岚气”和“花”以生命,营造了一种颇具诗意的氛围。‎ B.文中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叙写,既表现了一家人对花的喜爱,也表现了他对母亲和姐姐的赞美。‎ C.文中作者对盆栽之花的怜悯和痛惜,暗含了他对钟爱养盆栽之花的人的不满。‎ D.文本引用的诗文,和作者优美华丽的语言、朴实深挚的情感相得益彰,增添了文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E.全文既蕴含着作者的自然感兴,也渗透了作者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解析】B项“也表现了他对母亲和姐姐的赞美”说法有误,应为“对母亲的赞美”。D项“优美华丽的语言”说法有误。‎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干扰项C项的分析上。C项“暗含了他对钟爱养盆栽之花的人的不满”的说法在文本中没有直接的表述,所以学生认为属于无中生有而错误选择。实际上,作者一直对盆栽之花表示怜悯,就间接表达了对钟爱养盆栽之花的人的不满。‎ ‎【答案】BD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题点】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难度】中档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20题 ‎【视频】‎ ‎【结束】‎ 六、‎ ‎21.【题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对全国报纸和期刊出版情况作出统计,见右图。另据统计:46 家报刊出版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降低 1.0% 与16.0%,报业集团中有17家营业利润出现亏损,较2013年增加2家。请结合统计表,简要说明统计结果及这一结果造成的影响。‎ ‎【解析】回答本题要仔细观察图表,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变化发现其中的规律。本图是对全国报纸和期刊出版情况作出的统计图,结合题干的解读,不难从中发现统计的结果是报刊出版行业企业收入下滑,利润亏损增加。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倒闭,报刊业面临的情况非常严峻。‎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于学生不会观察柱状图,对图中出现的数据变化不能用语言概括。相对于表文和点状图,这种柱状图的解读是要困难一些,学生要明确各组数据的比较,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统计结果:报刊出版下滑。‎ 影响:报刊业经营困难加剧,面临严峻挑战。‎ ‎【考点】图文转换 ‎【题点】表文转换 ‎【难度】中档题 ‎【题型】语言表达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21题 ‎【视频】‎ ‎22.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高考后综合症是指高考前后考生因为压力过大或者过于放松而“崩溃”,出现抑郁、自闭、肠胃不适、空虚等一系列不正常症状。每年高考结束后,相当一部分考生要么尽情玩乐,彻底放松;要么情绪暴躁,无所适从。其实,这些都是高考后综合症的表现。高考后的两周是心理问题高发期。高考前,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都在为高考的两天做准备,虽然紧张,但是有序。反而到了高考结束后,在等待出成绩、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段时间,倍感“煎熬”,这些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有条理地说明如何应对“高考后综合症”,不少于150字。‎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谈应对“高考后综合症”的方法,学生先要了解材料中介绍的各种症状,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高考后综合症”的表现是“抑郁、自闭、肠胃不适、空虚等一系列不正常症状”;“要么尽情玩乐,彻底放松;要么情绪暴躁,无所适从”。是考生由高考之前的紧张而有序的生活状态突然转为松弛而空虚的状态之后的反映。了解了这些,学生就可以针对空虚、自闭、抑郁等情况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了。‎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学生没有充分了解“高考后综合症”的表现,无法做到有针对性、有条理的提出应对措施。学生忽略了题干提供材料的作用,自己想当然的对“高考后综合症”进行了分析,导致失分。‎ ‎【答案】(1)高考之后的饮食要保持节制,另外聚会时要注意饮食卫生,生活依然力求规律。‎ ‎(2)不给自己独处机会,加强自我调理,是战胜高考后自闭的关键。多参加小团体活动,一起逛逛街、打打球、听听音乐、唱唱歌等等,但是一定要保证作息规律。‎ ‎(3)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上大学之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都需要花时间去储备。‎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题点】简明准确 ‎【难度】中档题 ‎【题型】语言表达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22题 ‎【视频】‎ 七、‎ ‎23.【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咬文嚼字》杂志颁布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榜单,“颜值”一词位列第三。“颜值”本表示男女颜容英俊或靓丽的程度,后来“值”的数值意义淡化,在词义上“颜值”就相当于“颜”,只表示面容和姿色,由此,“当今是一个‘拼颜值’‘看脸’的时代”的说法甚嚣尘上。‎ 在《论语》中也有关于“颜值”的说法。《论语•学而》中指出“贤贤易色”。对此,有一种解释是,对待周围的人,要尊重并重视他们的良好的品德,而不要因为外貌而改变自己“尊贤”的态度。‎ 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这则材料涉及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关于“颜值”的说法。当今社会,人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为了“拼颜值”,不惜以整容为手段。这是一种浮躁的功利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而《论语》中关于“颜值”的说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那就是不要因为外貌而改变自己“尊贤”的态度。引领我们认识到,人们应该重视的应该是良好的品德,是内在的修养。这样就有了正确的立意,那就是提倡内涵,反对单纯的注重外貌的肤浅行为。‎ ‎【答案】内涵是永恒的美丽 爱因斯坦没有成名时,生活很艰苦,在衣着上十分随便。有人提醒他,应该有一件像样的大衣,才能进入社交界。回答说:“默默无闻,即使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认识我。” ‎ 爱因斯坦之所以名留千古,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是因为他的内涵,与外表无关。可见,内涵是永恒的美丽。 ‎ 试想,一个注重外表而缺乏内涵的人,一生中又有几个是有所作为的。缺乏了内涵,他们的一生也等于没有了色彩。或许他们也会因为外在的美丽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但这也只是一瞬间而已。如小说一样,经过了短短的高潮就到了尾声,从此生活毫无生机。要想保留永恒的美丽,永久的受人尊重,就需要具有重要的一点——内涵。内涵散发出来的美丽永远是长久的。这也就是名人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 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只是简单地追求着用自己的笔尖去走好每一步。他从没有打扮过。有一次他在街上散步的时候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迎面走来了个路人,看到安徒生就指着他头上一顶破旧不堪的帽子说:“你脑袋上的是帽子吗?”安徒生也指着他的脑袋说:“你帽子下的是脑袋吗?”然后头也不回,扬长而去。抛下了呆住的路人。这虽然是一则充满睿智的笑话,但也不难看出不善打扮的安徒生能名留千古的原因,是因为他有才华,有内涵。 ‎ 无独有偶,受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见重客人时,穿了一件补了又补的衣服,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他该穿一件好看的衣服,周总理却说:“这样太奢侈了,不是我的作风,衣服只要整洁大方就好了。”结果在会见客人时,客人在与周总理的接触之中,一点也不介意周总理的穿着,反而被周总理深深感动了。 ‎ 这些例子,都深深表现了内涵的可贵、永恒、美丽。但现在有不少的青少年,把外表看得最重,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打扮上,而忽略了提高自己的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结果一生就变了“似水流年”。 ‎ 内涵是永恒的美丽。我们要记住爱因斯坦的话“默默无闻,即使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认识我。”做一个有内涵的人,一个有所作为、受人关注的人。 ‎ ‎【考点】新材料作文 ‎【题点】文字式材料作文 ‎【难度】中档题 ‎【题型】作文 ‎【来源】天津市红桥区2016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第23题 ‎【视频】‎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