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市杨浦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ID:566780

大小:72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2)饭疏食,饮水 ,              ,乐亦在其中矣。(《七则》)‎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两种旋律、音色交错出现的诗句是“       ,      ”。‎ ‎2.按要求选择。(5分)‎ ‎(1)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同学们在家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对联社的同学引名联以共勉,其中最恰当的一联是(    )。(2分)‎ A.  虽有此不乐,既来之则安。‎ B.  厚性情,薄嗜欲;直心思,曲文章。‎ C.  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 ‎    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 D. 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进化人类学家认为,因为我们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了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行动指南,所以我们被包裹在文化里。人类进化的目的          ,          ,          ,         。不过,环境既包含文化层面,也包含物理层面。文化的快速变化正在对人类的进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 ‎1是将其应用于生活环境相同情景中 ‎2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解决问题 ‎3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积累知识 ‎    4不是通过集体合作快速解决问题 A.  ②④③①‎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④②‎ ‎ ‎ ‎ ‎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变通的艺术 余光中 ‎1“东是东,西是西,东西永古不相期!”诗人吉卜林早就说过。但做翻译工作的人,不相信东方和西方不能在翻译里相遇。调侃翻译的妙语很多。有人说:“翻译即叛逆。”有人说:“翻译是出卖原诗。”有人说:“翻译文字忠者不美,美者不忠。”‎ ‎2我则认为,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至于妥协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神而明之,变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译者自己的修养了。‎ ‎3翻译既然是移花接木的事情,翻译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难与作家相提并论。主要的原因,是译者笼罩在原作者的阴影之中,译好了,光荣归于原作,译坏了,罪在译者。除了有能力也有时间去参照原文逐一研读的少数专家之外,一般读者是无由欣赏的。‎ ‎4因此,翻译界一直有一个久持不下的争端。一派译者认为译文应该像创作一样自然,另一派译者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应该像翻译。‎ ‎5第二派译者认为,既然是外国作品,就应该有点外国风味,而且所谓翻译,不但要保存原作的思想,也应该保存原作的形式,何况在精练如诗的作品之中,思想根本不能遗形式而独立。如果要朱丽叶谈吐像林黛玉,何不干脆去读《红楼梦》?有人把弥尔顿的诗译成小调,也有人把萨克雷的小说译成京片子。这种译文读起来固然“流畅”,可是原味尽失,“雅”而不信,等于未译。‎ ‎6第一派译者则认为,“精确”固然是翻译的一大美德,但是竟要牺牲“通顺”去追求,代价就太大了。译者追求“精确”‎ ‎,原意是要译文更接近原文,可是不“通顺”的译文令人根本读不下去,怎能接近原文呢?不“通顺”的“精确”,在文法和修辞上已经是一种病态。要用病态的译文来表达常态的原文,是不可能的。‎ ‎7理论上说来,好的译文给译文读者的感觉,应该像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如果原文是清畅的,则不够清畅的译文,无论译得多么“精确”,对原文说来仍是“不忠”,而“不忠”与“精确”恰恰相反。‎ ‎8为了“精确”不惜牺牲其他美德,这种译者,在潜意识里认为外文优于中文,因为外文比中文“精确”。这种译者面对“优越”而“精确”的外文,诚惶诚恐,亦步亦趋,深恐译漏了一个冠词、代名词、复数、被动的语气,或是调换了名词和动词的位置。比起英文来,中文似乎不够“精确”,不是这里漏掉“一个”,便是那里漏掉“他的”。  ‎ ‎9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些幸福的家庭全都一样,每一个不幸的家庭却有它自己的不幸。”恍惚一看,译文好像比统计报告还要“精确”,但我认为如果改译成“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则更好,                                。‎ ‎10无条件的精确主义是可怕的。许多译者平时早就养成了英文至上的心理。一旦面对英文,立即就忘了中文。就用family member这个词做例子吧,时至今日,我敢说十个译者之中至少有七个会不假思索,译成“家庭的一员”或“家庭的一分子”,竟忘了“家人”本是现成的中文。许多准作家就从这样生硬的译文里,去亲炙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爱默生和王尔德。有这样的译文壮胆,许多准作家怎不油然而生“当如是也”之感?‎ ‎11翻译既是语文表达的一种方式,牵此一发自然不能不动全身。“畸形欧化”是目前中译最严重的问题,究其病源,竟是中文不济,而不是英文不解。事实上,欧化者的英文往往很好,只是对于英文过分崇拜以至于泥不能出,加上中文程度有限,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所以为欧化者修改疵译,十之七八实际上是在改中文作文。这是我在大学里教翻译多年的结论。‎ ‎12翻译家思果先生给译者最中肯的忠告是: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句是活的,字是死的,字必须用在句中,有了上下文,才具生命。欧化者的毛病是:第一,见字而不见句;第二,以为英文的任何字都可以在中文里找到同义词;第三,以为把英文句子的每一部分都译过来后,就等于把那句子译过来了。‎ ‎13事实上,英文里有很多字都没有现成的中文可以对译,而一句英文在译成中文时,往往需要删去徒乱文意的虚字冗词,填满文法或语气上的漏洞,甚至需要大动“手术”,调整文词的次序。所谓“勿增,勿删,勿改”的戒条,应该是指文意,而不是指文词。文词上的直译、硬译、死译,是假精确,不是真精确。‎ ‎14如果这种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译文体不能及时遏止,总有一天会喧宾夺主,到那时,中国的文坛恐怕就没有一寸净土了。‎ ‎(有删改)‎ ‎3.文中第3段的加点词语“移花接木”是否恰当?请说说理由。(3分)‎ ‎4.翻译是一种变通的艺术,对本文“变通之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根据翻译者自身的修养,自定翻译原则。‎ B.  根据原文逐字翻译精确,可以牺牲通畅。‎ C.  根据中文语言特点,追求文意上的精确。‎ D.  根据英文语言特点,避免无条件的精确。‎ ‎5.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翻译家处于作家的阴影之下,译文永远比不上原文。‎ B.  翻译者最重要的功底无非是对外国语言的深入把握。‎ C.  优秀的译文从不为英文在中文中寻找对应的同义词。‎ D.  优秀的译文培养未来作家的品位,影响他们的创作。‎ ‎6.在第9段后替作者补写一段话,阐释“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翻译得更好的理由。(3分)‎ ‎7.作者在文末对中国文坛提出预警,结合全文概括支撑这一预警的理由。(5分)‎ ‎ ‎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戏神 刘建超 ‎1常河在老街唱戏,常河唱的戏是地方戏,叫曲子。曲子戏源于清末年间,从老街民间踩高跷曲演变而来,不过百十年的光景。老街是曲子戏的发源地,因老街人爱听曲子戏,被称为曲子窝。曲子戏的调门也都是几代曲子艺人从老街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读书声、吵骂声、哭诉声中提炼出来的。曲子一响,忘了爹娘。可见老街人对曲子的痴迷。‎ ‎2常河最擅长的是哭戏,在曲子代表戏《卷席筒》里,常河饰演小仓娃,小仓娃在大堂上诉冤那一大段八十五句的“哭诗调”,最让老街戏迷魂魄出窍——‎ 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你稳坐在察院 我把这前前后后 左左右右曲曲弯弯 星星点点一点不留一齐往外端……‎ ‎3常河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就是戏园子里没有扩音设备,常河照样能让剧场里坐在每个角落里的戏迷听得清清亮亮,舒舒坦坦。尤其是最后一句的甩高腔:我的大老爷呀,你看我浑身上下,上下浑身都是冤哪——更是伴着叫好声、掌声和泪水飞舞。‎ ‎4有人说常河唱得好是因为常河敬拜戏神。有人看见常河在唱戏前总是要恭恭敬敬地对着戏神的画像作揖敬拜,十分虔敬。常河拜的戏神是谁?有人说是汤显祖,有人说是曲子戏的创始人朱天水。现如今的老街人谁也没有见过。‎ ‎5老街有个传说:老街有个富商的女儿貌美如仙,却患上忧郁症,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闭门不出,家人多方求医不见好转。有人建议富商带着女儿去听常河的戏。富商虽然不情愿,无奈之下也只好试试,便让家人硬把女儿带到了老街戏园子。谁知,常河的戏一开场,女儿就随着常河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如醉如痴。戏散场,女儿竟然在老街小店里喝了两碗“不翻汤”,到家里一觉睡到天亮。富商的女儿相中了常河,非要以身相许。这个传说没有经过考证,不过富商连包了十场戏却是真的。‎ ‎6常河唱曲子是卖了命的,每次唱完“哭诗调”,汗水都会溻透戏服。管理服装的云袖姑娘,不管戏啥时候散场,都要把常河换下的戏服洗过晾干熨烫,收拾停当。一来二去,常河和云袖有了交往,几年后两人成亲。‎ ‎7常河和云袖的儿子常小河八岁那年,老街的剧团散了,剧团的人各找门路。常河和云袖在老街开了间馄饨铺,生意不好不坏,勉强维持生计。‎ ‎8有人建议常河在铺子里唱戏以招徕客户。常河说,曲子是艺术,我又不是个卖唱的。日子清贫,常河两口子却很踏实。有闲暇,常河就教儿子常小河唱曲子。儿子极聪颖,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参加省电视台的戏曲大奖赛,获得了少年组的第一名。‎ ‎9常小河考入京城的一所戏剧学院;常河的媳妇云袖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家里的负担一下子沉重起来。‎ ‎10一天傍晚,常河当年的同门师弟登门拜访,言语支吾,心不在焉。常河说,师弟,有话直说吧。‎ ‎11师弟磕磕巴巴地说,汝州有个老板的父亲去世了,正办丧事。去世的老人是个曲子迷,当年听过常河的戏。老板想请常河去唱一场,给两万报酬。‎ ‎12搁在往日,常河非摔了杯子和师弟翻脸不成。看着重病在床的妻子,常河应允了:只要不在老街唱,我去。‎ ‎13灵棚搭在街口人来人往的热闹地界,排场很大。‎ ‎14戏台子搭建在灵棚的对面。看热闹的人不少,乱哄哄的。‎ ‎15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16常河一亮腔,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有懂戏的人立马就认出了常河,消息传开,街里的男女老少都跑出来看热闹。‎ ‎17常河的“哭诗调”唱得看热闹的人泪流满面,让出丧的人愈加悲痛。办丧事的老板长足了面子,多给常河塞了一万元。‎ ‎18常河回到家里,把钱拿给妻子看,咱有钱看病,有钱供儿子读书。你安心养病,咱这个家塌不了。‎ ‎19常河洗漱过后,对着戏神的画像默默不语,泪水直流。‎ ‎20有了开头就收不住了,来请常河去唱红白喜事的人越来越多,价码也越给越高。常河来者不拒,只是有一条,绝不在老街唱。‎ ‎21常小河在京城举起全国的戏剧梅花奖①奖杯的时刻,他的父亲常河在老街訇然倒下。‎ ‎22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23常小河在父亲的葬礼上,唱起了催人泪下的“哭诗调”。‎ ‎24送走了父亲,常小河在父亲常常敬拜的戏神像前深深地鞠躬,那戏神的位置摆着父亲常河的照片。‎ 注:①梅花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 ‎8. “哎嗨——我的大老爷呀”在小说中出现三次,请分析其作用。(4分)‎ ‎9.  本文从第9段开始以频繁分段的方式叙述情节,请分析作者的意图。(4分)‎ ‎10.本文第21段“訇然”一词很有艺术感染力,请结合全段加以赏析。(3分)‎ ‎11.常河父子敬拜的戏神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 ‎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                 题             卷 ‎                                  (明)唐寅 ‎                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 ‎                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 ‎                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 ‎                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 ‎ ‎ ‎12.如果为本诗题名,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溪山叠翠  B. 春意寻踪    C. 寻隐不遇   D.归隐春山 ‎13.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 缠绵委婉  B. 清新淡雅    C. 绚丽飘逸   D. 庄重典雅 ‎14.本作品作为题画诗,哪一联最能突破画面的视觉限制,将无尽的诗意传达出来。请选择一联加以赏析。(5分)‎ ‎ ‎ ‎ ‎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何蕃传 ‎(唐)韩愈 ‎1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2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3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4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 ‎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 (1)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   (     )   ‎ ‎(2)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           (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 (1)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             (     )‎ A. 登上     B. 上报     C. 提拔    D. 进奉 ‎ (2)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             (     )‎ A. 推荐     B. 攻占     C. 发动   D. 任用 ‎17.把第3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18.用“/”为第4段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3分)‎ 天 将雨 水 气 上 无 择 于 川 泽 涧 溪 之 高 下 然 则 泽 之 道 其 亦 有 施 乎 ‎19.本文叙写何蕃事迹,在选材方面有何特点?请举一例分析。(3分)‎ ‎20.本文第4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 ‎ ‎ ‎ ‎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就亭记 ‎(清) 施闰章 ‎       1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临江地故硗啬①,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阁皂②也。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一日,积雪初霁,得轩侧高阜,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遂治其芜秽,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视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曰就亭,为就其地而不劳也。‎ ‎2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然或逼处都会,讼狱烦嚣,舟车旁午,内外酬应不给。虽仆仆于陂台亭观之间,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何者?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3临之为郡,越在江曲,阒③焉若穷山荒野。余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盘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顷岁军兴,征求络绎,去阁皂四十里,未能舍职事一往游。聊试登斯亭焉,悠然户庭,凭陵雉堞,厥位东南,日月先至,碧嶂清流,江帆汀鸟,烟雨之出没,橘柚之青葱④,莫不变气象、穷妍巧,戛⑤胸拂睫,辐辏⑥于栏槛之内,盖若江山云物有悦我而昵就者。‎ ‎4夫君子居则有宴息之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将以宣气节情,进于广大疏通之域,非独游观云尔也。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注:①硗啬:土地坚硬贫瘠。②阁皂:山名。③阒:寂静。④青葱:鲜绿。⑤戛:触击;拂:掠过。⑥辐辏:聚集。‎ ‎21.可填入第1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 乎  B.焉  C.然  D. 矣 ‎22.对第2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士大夫疲于应付官务,无暇引山水自娱。‎ B.  古代士大夫疲于应付官务,审美意趣已尽失。‎ C.  叙写为官常态呼应首段游观、人力二者难兼。‎ D.  与后段作者胸藏意趣登亭饱览山水形成对比。‎ ‎23. 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3段画线句。(4分)‎ ‎24. 评析本文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意义。(4分)‎ ‎                                                    ‎ 三 写作 (70分)‎ ‎25.作文。‎ 人类有一支已经灭绝的表亲,叫尼安德特人,他们和我们“智人”这一支有什么区别呢?比如尼安德特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抓兔子吃”,而智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找仙女。”‎ ‎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 ‎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       楼船夜雪瓜洲渡   陆游 ‎(2)       曲肱而枕之 ‎(3)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按要求选择。(5分) ‎ ‎(1)D   (2分)‎ ‎(2)A   (3分)‎ ‎ ‎ 二 阅读 (70分)‎ ‎(一)16分 ‎3.答案示例1:不恰当。移花接木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含贬义。翻译不是嫁接或拼接,从文中看也不含贬义。(3分)‎ ‎  答案示例2:不恰当。移花接木是指将两段不相干的事物嫁接在一起,文中所提到的翻译应该是翻译家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寻找平衡点,并非毫无关联,所以不恰当。‎ 答案示例3:恰当。移花接木的本义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在文中指翻译者并不是原创,而是将文本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从而致使翻译者的地位比不上原作者。‎ 答案示例4:恰当。移花接木将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比作花木的移植接种,生动形象第写出翻译的特点和难度,为后文进一步阐释翻译家地位低的原因张本。‎ 答案示例5:恰当。移花接木的本义就是将看似无关的东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便是指东方和西方这两种看似不能调和的东西在翻译时就是一种结合的过程,总结了1、2两段对翻译是“两相妥协”的艺术的论证,也引出了下文进一步的论证。‎ 答案示例6:恰当。移花接木在此趣指翻译家的工作是将中文与其他西文接壤,未用另一种方式翻译原文,用调侃的语气表现翻译家的地位难以与作家相提并论,毕竟只是移花接木的工作,也有此引出下文的两个争端,风趣幽默。‎ 评分标准:释意1分(如嫁接、移植);翻译的特点1分;二者的关联性1分。‎ ‎ ‎ ‎4.C (2分)‎ ‎5.D (3分)‎ ‎6.答案示例:第一种翻译虽然精确,但有逻辑错误,也有词语重复,如“每一个”和“它自己”。第二种翻译既避免了以上错误,格式上又对偶,有格言警句的意味,令人过目不忘。(3分)‎ 评分标准:例子1分,分析2分(差1好1)‎ 评分示例:‎ 如“一些”和“全都”冲突(1分)‎ 省去了每一个/他自己(1分)使文章更流畅/简洁(1分),原文拘泥于英语的表述方式(1分)或过于啰嗦/不符合中文的表述习惯(1分)。‎ 格言、对偶或更加朗朗上口(1分),更符合中国的文化语境或更易于中国人接受(1分)。‎ ‎ ‎ ‎7.答案示例:支撑理由:①现在翻译者在心理上过分崇拜英文,无法辨识英文的弱点;②现在翻译者在翻译功底上,中文程度有限;③现在翻译者追求假精确,不求文意已成通病。④翻译作品作为阅读物还会影响中国作家的未来创作,从而深远地影响整个文坛。⑤翻译者缺乏对文学的整体感知能力。(5分)‎ 评分标准:1、崇拜英文2、失去本国特色3、盲目追求精确4、影响阅读品位和创作5、缺乏对文学的整体感知能力。‎ ‎ ‎ ‎(二)15分 ‎8.答案示例:第一次出现是让读者对常河的“哭诗调”的内容有感性认识;第二次出现是常河因家庭窘况,被迫打破“曲子是艺术,不卖唱”的原则,为了钱登台,满腔的悲戚与羞耻由哭诗调传达出来;第三次是常河已逝,常小河在获得中国戏曲最高奖后,用父亲的哭诗调纪念父亲,安慰父亲负重的灵魂,传承父亲对戏曲艺术的虔诚之心、脱离物质的纯粹之心。哭诗调出现三次是常河生命重要时刻,结构上也将小说情节有机串联,浑然一体。(4分)‎ 评分标准:第一次,投入、水平高、技艺高超;第二次,无奈、苦楚、悲愤、羞耻;第三次,告慰、纪念。推动情节发展。‎ ‎ ‎ ‎9. 答案示例:小说从第9段开始,常河的生活发生重大转折,被迫卖唱营生。频繁的分段将每一段的内容突出呈现在读者面前,将常河无奈、羞耻、煎熬的复杂心理凸显出来。强调或强化了每一次的变化,使得情节扣人心弦。(3分)‎ 评分标准:‎ 概括:家庭变故,被迫卖唱营生(1分)‎ 复杂情感:无奈、羞耻、煎熬。(2分)‎ 效果:强调或强化了每一次的变化/体现了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使得叙述节奏更快/使得故事扣人心弦/言简意深。(1分)‎ ‎ ‎ ‎10.答案示例:“訇然”‎ 一词拟声,描写出常河倒下时声音响,身体沉重。这将常小河举起奖杯与常河的訇然倒下形成对比,常小河之喜与常河之悲,常小河成为戏曲界翘楚,而常河终其一生都是丧礼上卖唱的小人物。但对比并没有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将两者的联系强调出来。正是常河的培养和牺牲才造就了常小河,正是常河心中对戏曲艺术的无限虔诚与热爱才是常小河登上最高奖的真正支柱。作为小人物,常河的倒下和最高奖杯同样沉重。(3分)‎ 评分标准:‎ 强调常河去世的突然/仓促,或悲壮感/给人以冲击感/化无形为有形(1分)与得奖形成对比/反差(1分),两者的联系:传承、造就、了却心愿(1分,言之成理即可)‎ ‎ ‎ ‎11.答案示例:常河拜的是汤显祖、朱天水,汤显祖代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统,朱天水代表以曲子为代表的民间戏曲艺术生命,常小河拜的是常河,常河代表的是对艺术的精深准求和民间戏曲艺人对戏曲的无限虔诚与纯粹的热爱。(4分)‎ 评分标准:常河拜……,汤显祖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传统文化(1分),朱天水代表了民间/来源于生活的戏曲(1分);常小河拜……,不仅教会他对艺术精益求精(1分),也教会他在任何逆境中都能坚守对艺术的追求、热爱(1分)。如果能写出都表现了对艺术的坚守、一脉相承等也可得分(1分)。‎ ‎(三)(8分)‎ ‎12. D (1分)‎ ‎13. B (2分)‎ ‎14.  答案示例:‎ ‎(1)第1联。0分 ‎     (2)第2联,对画面无法展示的细节的描绘,如鹤迹;展现视觉无法描摹的声音,如泉声,刻画出春山的幽静与生机。(最多4分)‎ ‎(3)第3联,对宿雨的想象。(最多3分)‎ ‎(4)虚写/想象隐者采药,突破白云下柴门紧闭的实景。使寂静的春山有人的踪迹,有人的声响,静中有动,视角也由眼前拓展到整个春山,表现出作者对自然、隐逸的由衷喜爱与向往。(最多5分)‎ 评分标准:‎ 首联:0分 颔联:手法1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想象),翻译1分,凸显山间的生机/幽静(1分),表达了作者对山间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颈联:手法1分(想象),翻译1分,山中的生机,作者的喜爱。(满分3分)‎ 尾联:手法1分(虚写、想象、化用、用典),翻译1分,引发读者对隐者行踪的想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与向往(1分),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 ‎ ‎ ‎(四)(19分)‎ ‎15.(1)按次序/依次/依次编辑   (2)承担/承受(2分)‎ ‎16.(1)B        (2)C   (2分)‎ ‎17. 何蕃在太学读书,太学生们不敢做不仁义的事,埋葬那些死后丧事无人料理的人,怜悯他们的孤儿并养育他们,不管别人恩惠大小,一定要尽力报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仁吧!(5分)(第一个分句不算分,后面每个分句1分)‎ ‎18. 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3分)(断对一个给1分)‎ ‎19. 答案示例1:本文选材的特点是典型,是与作者对何蕃的叹惜、不平之情相对应的典型事迹。如第1段作者不写何蕃在太学琐事,而写何蕃在太学时间之长,太学诸生推崇之盛与礼部官员不合,无缘仕途的对比。或第2段挑选何蕃纯孝,欲回乡归养与太学诸生苦苦挽留,因太学司业出官道州,而错失唯一一次为官机会。或第3段写何蕃仁勇,却挑选有人质疑,太学先生为之辩解的事。(3分)‎ 答案示例2:本文的选材特点是较少选择直接叙写何蕃言行,而大多通过他人反应侧面表现出何蕃品质、性格。如第一段写何蕃学识渊博,声明远播,并没有直接写何蕃如何用功精进,而是写太学诸生推颂之盛、推荐文章之多。或第二段写何蕃纯孝,对他如何归养落墨极少,而是写诸生如何坚决的挽留。或第三段写何蕃仁勇性格,是从欧阳詹生的口中说出或辩驳的。这样选材既典型又能强化了对何蕃品格的塑造。‎ 评分标准:特点1分(典型性、侧面描写、选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性格),事例1分(多角度要有一个以上的例子),人物形象(1分)。‎ ‎20. 答案示例:文章第4‎ 段直接抒发作者对何蕃命运的叹惜之情。作者以泽为喻对何蕃进行评价,何蕃如泽,处于低地,虽个人品行尊崇,但影响仅限于太学,传播不远。这是对前三段何蕃形象的补充。同时,作者还认为像何蕃这类贫贱之士只有等待时机或上位者的发现才能真正发挥才能,因此,将何蕃的个人形象开拓为群体形象,使何蕃的个体形象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意义。(4分)‎ 评分标准:‎ 情感:叹惜慨叹1分,何蕃的状态1分(才高而未得重用),有此引出对天下贫贱之士经历的慨叹1分,外力、时机1分,或表现对当时社会优秀人才不得重用的时风的批判1分,或希望统治者能有慧眼赏识这类人,并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1分。‎ ‎ ‎ ‎(五)(12分)‎ ‎21. A (1分)‎ ‎22. D (3分)‎ ‎23. 答案示例:作者描绘出随时间变化的山水景致,日与月东升西落,青山下溪水长流,江帆随溪水而下,沙洲上鸟类翩翩飞舞,烟雨移动,山色迷蒙,橘柚鲜绿,刚刚长出。变化的景色表明作者经常立于就亭,眺望风景,可见作者对江山风物的亲近与痴迷,满心的欢喜跃然纸上。(4分)‎ 评分标准:‎ 角度1分:视觉角度,动静、角度、远近、俯仰、意向叠加、白描;翻译描写1分;景物特点开阔、清丽、优美、清新、壮阔、生机等1分;感情喜爱、沉醉、享受等1分。‎ ‎24.答案示例:本文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山水,不管官务简散还是繁忙,都会融于山水,怡情养性,再而进入广阔天地之志,提倡人生要留下一片精神畅游之地。作品主旨独辟蹊径,不是借亭台抒发怀才不遇或思乡之情,也不是议论某种道理,而是提倡以山水滋养生命、性情。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工作繁忙、唯物质名利追求的人们有积极的启示作用。(4分)‎ 评分标准:分析思想感情2分:在繁忙的公务之余(1分),融入山水、怡情养性(1分)。社会现状(1分),启示(1分):超越物化等。‎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