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海南省高考语文压轴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6年海南省高考语文压轴卷

ID:566815

大小:80.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海南省高考压轴卷 语文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耻与慎独 徐建委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孟子·公孙丑上》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记·哀公问》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由此可知,知耻,往往是善念的发源,是事物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 知耻,是一个内化的活动,不需要外在表现的张扬外露,更多是良知的进退取舍。从这个角度说,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 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慎独”的理念,就是独处时,君子该如何表现。慎独大约是孔子讲学时特别提到的概念,历来为人所传诵的是《中庸》中的那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论及“慎独”,根据朱熹的解释,日常事有着一以贯之的正道存在,因此即使自己处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世间的正义也是弥漫于此的,君子更要常怀知耻之心,尤加谨慎于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他人的不知而放纵自己的私欲。这其实就是自我道德和行为的约束,故而是修身的功夫,属于孔子以来所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剥除其时代的因素,就其核心主旨来看,个人的慎独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具体来说,敬畏之心、独知与细微之事是我们今天仍然推重慎独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所谓敬畏之心,是对公平与正义,或者说天道的敬畏,现实层面还有法律。在他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约束力并不会削弱,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自己独知之地,可以是他人不了解的地方,因此若从公共的意义上来解释它,常常处于这种位置的人多是在位之人。在位之人相对于他者,自然有对权力、资源及其他事项的优先乃至独占之利。那么,对于在位之人,特别是今日的领导干部而言,面对自己权责之内的己所独知之事时,是否怀有对理、法的敬畏之心,是否遏制了私欲而秉以公心,便是事关一方或多方的大事了。细微之事,存于日用起居之间,虽然不足道,但日日与之相伴,更应有所警醒,因为离道触法的败落往往萌芽于其中。‎ ‎《大学》中有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诚心、正意,就是明乎所耻,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处。儒家倡导自修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鼓励士人去向外的治国、平天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这是儒家一个很值得今天珍视的遗产,就是倡导士人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进而致力于天下公事。个人的道德水准对于其所从事的公事来说,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便法律、制度再健全,强调个人修养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 ‎《吕氏春秋·自知》篇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这是战国时代的论述,如果我们把“人主”替换成上级领导,这句话的意义便当代化了。这会是慎独的重要补充之义:即除了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戒惧之心、知耻之心外,对于公事也当保持戒惧,一切以公益福祉为要,敢于直谏,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因此,所谓慎独之道,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义追求,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为一个直士,一个有道义、敢担当的人,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 0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耻是一个良知进退取舍的内化活动,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美丑标准、树立荣辱观念的自我砥砺活动,是善念的源泉。‎ B.耻感是一种注重廉耻的心态,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作“四端”之一端。‎ C.朱熹从道德和行为方面解释“慎独”,强调人们在独自居处时,要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D.无论是他人已知之地,还是自己独知之地、日常细微之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慎重的警戒和敬畏的态度,避免离道触法而败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自孔子以来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主张,带有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相鲜明的时代因素。但其核心主旨,对今天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C.所谓慎独之道,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修养,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为公益福祉的正义追求、有担当的责任意识。‎ D.要达到“慎独”境界,必须常怀知耻之心,谨慎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不依靠别人的监督,自觉地控制私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勾践被俘后,“知耻而后勇”。他以耻为鉴,一方面富国强兵,一方面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内省自律,最终一举灭吴,成就霸业。勾践的“卧薪尝胆”明证了知耻的积极意义。‎ B.中央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儒家倡导“知耻”一脉相承。新加坡等国至今保留的鞭刑,不仅通过刑罚惩戒罪犯,更是对罪犯进行耻感教育,令其知耻内省,慎独改过。‎ C.领导干部要做到清正廉洁,不仅需要上级监督、同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他律,更需要内省自律,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慎独,抵制诱惑,情趣高雅,以公益福祉为要。‎ D.人处于世容易陷入矛盾斗争的漩涡,因此需要自我保护。“慎独”为领导干部保全自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对下不摆架子,亲近和善;对上揣摩领导意图,强干有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教诲开导成王,使谕于道,而能掩迹于文武。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成王冠,成人,周公归周,反籍焉,明不灭主之义也。周公无天下矣;乡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也;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变势次序节然也。夫是之谓大儒之效。‎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 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①;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②,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 ‎“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踰境而徙,鲁之粥③牛马者不豫贾④,修正以待之也。居于阙党⑤,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 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若义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⑥。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 昭王曰:“善!”(节选自《荀子·儒效》)‎ 注释:①悫:诚实。②穷阎漏屋:阎:里巷。漏:通“陋”,狭小,简陋。③粥:通“鬻”,卖。④豫贾:虚定高价。⑤阙党:地名。⑥讙:喧哗,形容齐声回答。‎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 B.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 C.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 D.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是仅对古代帝王死后的委婉称谓。崩、薨、卒、死、没五字都是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它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B.冠,即弱冠,又叫及冠、加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C.孙卿子,即荀卿,卿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后来为了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子。‎ D.《诗》是《诗经》的简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武王死后,由于成王年纪尚小,周公担心天下有人会背叛周朝,于是自己登上了王位,后来,周公又把王位还给了成王。‎ B.孙卿子认为,作为儒者,做臣子则能效法先王,尊崇礼义,做百姓则能诚实顺服,安分守己。‎ C.仲尼做司寇时,用孝悌之道教育人们,结果使得商沈氏、公慎氏、慎溃氏等人都改掉了自己的不良行为,这就是大儒的作用。‎ D.儒者一旦为官,他们会用礼义制度修治朝廷,并用他们尊贵的名声显赫招引四方人士前来归服。‎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 译文:                                                                   。‎ ‎(2)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②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苗傅、刘正彦在杭州胁迫高宗让位。②阑干: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 ‎8.请赏析本诗写景的艺术手法。(5分)‎ ‎                                                                            ‎ ‎9.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将本诗编入了“忠愤”门。请结合全诗分析其缘由。(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杜牧《阿房宫赋》善用铺排,不吝笔墨,但也有的句子惜墨如金,极为精当,比如“               ,‎ ‎               ”两句,寥寥数字,写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就相当生动传神,极富动态感和气势。‎ ‎(3)《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理想。‎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个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树下 铁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 ‎(1)下列对小说中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 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D.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E.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2)作品的第五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6分)‎ ‎                                                                            ‎ ‎(3)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                                                                             ‎ ‎(4)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8分)‎ ‎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叶圣陶:教育为人生 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2岁考进留日学者举办的“洋学堂”——草桥中学。学校开设的修身、博物、历史、算学、英文、旅行等课程,让叶圣陶感到新奇不已,也让他开始关心国运,思考救国之路。‎ 他从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教师职业,以期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1917年,他受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小任教。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甪直的这段经历,使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 ‎1923年,叶圣陶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叶圣陶认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早预备。”他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是希望把教材作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与武器。当时很多国文教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适合儿童特点的读物极其缺乏。叶圣陶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此外,当时的教材偏重于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这与叶圣陶“为人生”的理念背道而驰。他将儿童文学编入国文课本,使儿童乐于阅读,以此唤起其自我意识的觉醒。此后,叶圣陶又陆续与夏丐尊、吕叔湘、朱自清等人共同编写出版了多套国文教材,对我国国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拟就了新中国中小学生所学语文课本的总纲目。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至今的语文教学体系,便由叶圣陶主持设计。‎ 建国后,叶圣陶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肩负全国教育改革的重任,同时领导着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编写教材之余,叶圣陶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论述。1978年《教育研究》杂志连载了叶圣陶给语文教师的36封书信,总题为《语文教育书简》,凝聚了其语文教育经验,推动了新时期的教学改革。‎ 尽管事务繁多,但叶圣陶始终没有停止对“教育为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丰子恺画过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画面上有个做泥人的师傅,正在认真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叶圣陶对此极为赞赏,说:“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失败是肯定无疑的。”在他看来,应该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千万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学生。‎ 关于教育,叶圣陶思考最多的,就是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在他看来,现代教育要培养出一个个自由的人,不能再以圣经贤传为教,把受教育者赶上利禄之途,即“中学教育的目标不外乎教给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养成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能够做一个健全的公民”。‎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应试教育刺痛了叶圣陶。1979年,高考刚恢复,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知道逼学生做功课。叶圣陶又听到文理分科消息,他对此很不赞同。‎ 不久之后,重点学校也在全国流行起来。对于许多文件和通讯报道都在鼓吹“必须把重点学校办好”,叶圣陶说,这似乎含有这样一层意思——对非重点学校可以要求从宽,办好办不好都无所谓。对此,叶圣陶指出:“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要,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 让叶圣陶遗憾的是,他于青年时期提出的“教育为人生”的理想,在他步入老年后,仍然如此遥远。                                     (摘编自俞水《叶圣陶:教育为人生》)‎ 相关链接:‎ ‎①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先生,在教育上虽然没有大部头的著作,不追求理论体系的构建,但他提出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等,以及他对怎样做教师的论述、对语文教育的思考,紧贴教育教学实践,平实而深刻,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自《对话:他提醒我们回到原点》)‎ ‎②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摘自彦火《与读者交心的叶圣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草桥中学开设的各种课程,极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甪直镇的工作经历也为他一生都为之努力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基础。‎ B.叶圣陶的一生都与教育事业密切相关。他在从事出版行业时,编辑出版了很多国文教材;任职于教育部时,推动了全国的教育改革。‎ C.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对待出版的各种书籍都不允许出现错别字,以免“误人子弟”,他对待工作的严谨认真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D.叶圣陶十分重视教材编写工作。他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并且倾尽全力打造了今天仍被人热捧的《开明国语课本》。‎ E.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更注重在实践中的运用。他认为,既要教给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叶圣陶为什么要编写《开明国语课本》?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6分)‎ ‎(3)叶圣陶对中国教育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4)叶圣陶所倡导的“教育为人生”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理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上海申鑫队在源深体育中心迎战北京国安,尽管保级前景几近令人绝望,但是,申鑫队没有        ,仍以饱满的精神迎战北京国安队。‎ ‎②中国政府处理南海问题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同时也表明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既没理由      ,也没理由妄自尊大。‎ ‎③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心理困境:        ,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是非常有害的。‎ A.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    B.妄自菲薄  自暴自弃  自惭形秽 C.自暴自弃 妄自菲薄  自惭形秽    D. 自暴自弃自惭形秽   妄自菲薄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在“保护优先”价值取向下制定游戏规则的创新性工作,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发展、改革与继承。‎ B.精准扶贫,是为了脱贫。要完善贫困对象,建立电子档案,按照“脱贫即出,返贫纳入”原则实行动态管理。‎ C.中国互联网协会6日发布《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2016发展趋势报告》指出,截止2015年11月,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已超过9.05亿,再创新高,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突破366.5兆。‎ D.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将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全国平均每千瓦时降低3分钱,打出去产能、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结构性优化的“实招”。‎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发展家庭农场,            。很多家庭农场由于面积太大,人力、管理跟不上,导致土地产出率下降。因此,各地必须综合考虑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农地资源禀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规模,切不可贪大求全、盲目扩张。‎ A.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因为实践证明,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B.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但实践也证明,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C.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但实践也证明,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 D.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效益,家庭农场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实践证明,适度规模经营是“底线”‎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小学生分别进行了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逾五成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成为母亲的“独角戏”,三成家庭中___①_____,而父亲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明显说明__②___。在亲子沟通中,当子女发脾气时,男孩家长选择“训斥”和“忍不住动手”的比例高于女孩家长,而选择“冷处理”和“耐心咨询”的比例低于女孩家长。可见,家长对待男孩的方式更加严厉。由于__③___,男孩在家庭教育中面临困境。‎ ‎17.下面是康明斯中国四十周年徽标,请你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                                                                                                           ‎ 六、写作(60分)‎ ‎1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答案】‎ 一、1.答案:B(“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与原文“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不符。耻感有内在表现和外在表现之分,内在表现是内省自律的心理,外在表现是知错就改、择善从之的言行,耻感并非来源于外力的强制)‎ ‎2.答案:B(选项表述在原文中无依据。“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鲜明的时代因素”与原文表述不符,原文表述为“剥除其时代因素”)‎ ‎3.答案:D(文本末强调“慎独之道……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 ”,选项表述为“对上揣摩领导意图办事,强干有为”有误)‎ 二、4.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各句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也者”“也”“归之”的标志性词语进一步判断,也可采用排除法进行判断。‎ 本题答案是C。‎ ‎5.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题干中的“仅对古代帝王死后的委婉称谓”错,古代王后死了亦称“崩”。‎ 本题答案是A。‎ ‎6.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用孝悌之道教育人们”错,那是孔子在“阙党”时所为。‎ 本题答案是C。‎ ‎7.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在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重点词语“虚”“称戾”“焉”等的意思,语言要通顺。‎ 在翻译第(2)句时要注意重点词语“虽”“穷困冻馁”“置”“持”等的意思,语言要通顺。‎ 答案示例:(1)周公杀了管叔,把殷国都城变成了废墟,可是天下的人并不认为他残暴。(2)即使处境艰难,受冻挨饿,也不会用歪门邪道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使贫穷得没有安身之处,也能深明维护国家的大义。‎ ‎【参考译文】周武王死后,由于成王年纪尚小,周公担心天下有人会背叛周朝,就撇开成王,继承武王的事业而统治天。周公登王位,处理天下大事,心安理得,好像这他本来就应该拥有这些权力一样,但是天下的人并不认为周公贪图王位。周公杀了管叔,把殷国都城变成了废墟,可是天下的人并不认为他残暴。‎ 周公控制天下,分封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的占了五十三个,但天下的人并不认为他偏私。周公教导成王,使他明白礼仪之道,使他能继承先辈的事业。周公把王位归还给成王,可是天下诸侯继续臣服于周,周公也回到臣位,朝拜成王。天子这个职位,不能由年幼的人来承担,也不能由他人代理去做。能胜任这一职位的人,天下人就会归顺他,反之,天下人就会背离他。所以,周公撇开成王,继承武王的事业而统治天下,这是深恐天下的人会背离周朝。成王到二十岁了,已经长大成年了,周公就把王位归还给成王,以表明他不灭掉嫡长子的礼义法度。于是,周公就没有统治天下的权力了,过去拥有天下,现在没有了,这不是禅让;成王以前不能掌握天下,现在可以了,这不是篡夺;这是由于地位次序的变化的缘故啊。这就是大儒的作用。‎ 秦昭王问孙卿子道:“儒者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吧?”‎ 孙卿子答道:“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如果君主任用他,他们在朝廷内会做一个称职的臣子;如果不任用他们,他们就会退居民间,在编入的户籍册中,做一个诚实、顺服的老百姓。即使处境艰难,受冻挨饿,也不会用歪门邪道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使贫穷得没有安身之处,也能深明维护国家的大义。虽然他的呼声没有谁响应,但是他通晓管理万物、养育百姓的纲纪。如果地位在人之上,他们可以成为天子、诸侯;地位在人之下,他们也是国家的栋梁。即使隐居在穷巷陋屋,也没有人会不尊重他,因为他们确实身怀道术啊。‎ 孔子就要担任鲁国司寇了,奸商沈氏知道了,卖羊时,他就不敢在早晨把羊喂饱饮足以欺骗买主,公慎氏也休掉了淫乱的妻子,平时奢侈浪费、胡作非为的慎溃氏也离开鲁国,甚至在鲁国出售牛马的商人,也不敢再漫天要价了,这是因为孔子以正道对待他们的缘故。孔子住在阙党的时候,阙党子弟将捕获的鱼兽进行分配,其中有父母的人就分得多一些。这是因为孔子用孝悌教化了他们。儒者在朝廷中担任官职,就能美化朝政,作为老百姓,就能使风俗优良。儒者位居人下时就是这样啊。‎ 秦昭王问:“那么,儒者地位在人之上的时候,又怎样呢?”‎ 孙卿答道:“儒者在人之上,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他们内心意志坚定,用礼义制度修治朝廷,用各种规章制度整顿官府,百姓之中,忠诚、信实、仁爱、利他的美德蔚然成风。为了获得天下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错杀无罪的人,这样的事情,他们是一件也不会做的。这种做君主的道义被人民接受,传遍四海,那么天下的人就会齐声响应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他尊贵的名声显赫,天下的人都很仰慕。所以,君主周围的人就会歌颂他、欢迎他;而远方的人,也会不辞辛劳去投奔他。这样,四海之内,如同一家一样,交通方便的地方,没有不服从的,这就是为人楷模。《经》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归服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处在人之下是那个样子,处在人之上是这个样子,怎么能说他们对于治理国家没有好处呢!”昭王说:“讲得好!”‎ ‎(二)8.①动静结合:“乱”,风起云涌;“浪卷”,波浪滔天,为动景。明月朗照、北斗横斜为静景。②视听结合: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明月北斗,俯瞰波浪汹涌,又听闻岳阳楼凄凉的角声。本诗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描写空旷凄凉、动荡不宁之景,烘托诗人忧伤不安的心情。(答“高低结合”亦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写景的艺术手法”,所谓“写景的艺术手法”即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按此思路分析,不难分析“乱”和“浪卷”等属于动态之景,而明月、北斗横斜和洞庭野等属于静态之景。当然,也可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分析。‎ ‎9.①忠: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却还“欲问行朝旧消息”,心系朝廷,表现其对国家之忠。②愤:愤时局动荡,兵荒马乱,使自己被迫成为“逋逃病客”,欲归而不得。愤“盗贼尚纵横”,内有贼臣当道,外有金兵入侵,导致政权不稳、国家不安,消息虽欲问而无由。【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诗句中的“愁”、“惊”、“盗贼纵横”等关键词和注释中的相关信息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与题干中的“忠愤”一词不谋而合。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按照诗句如何体现“忠”和“愤”的思路来作答,且要注意要点清晰,层次分明。‎ ‎(三)10.(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蜀山兀/阿房出(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三、11.(1) AC(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2)(6分)答案:文章第五段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老于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①一方面,他要维护自尊,在项珠珠同学面前大谈文学,以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②另一方面,他向项市长提出请求的欲望在潜滋暗长,于是才会“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才会有“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的感觉。(总说2分,分析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3)(6分)答案:①老于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心灵受到损伤。②老于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为了供儿子念大学,老于连烟都戒了。想到今年是女儿高考的关键一年,他还是打算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项市长请求解决两间有暖气的房子,以此来支持女儿。③做事犹豫不决。自认为难以向项市长开口,为了家人还是决定去求项市长;打电话给项市长,但又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见了面又只谈文学,始终没说出房子的事情。(每点2分)‎ ‎(4)(8分)答案:①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在这棵树下,有着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②树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老于面对“龙盘槐树”发泄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③树是老于“请求”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树不仅能遮蔽物质世界的伤害,还能满足精神上的自尊。④树象征“权力阶层”。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造就一棵浓荫的“大树”,使这些普通知识分子在“树下”生活得更好。(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四、12.(1)BE(A项不合原文,他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在草桥中学读书时就已树立。C项扩大范围,“各种书籍”不合原文。D项时间倒置,编写《开明国语课本》是在开明出版社。)‎ ‎(2)①他希望把教材作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与武器。②他决心改变没有适合儿童特点的读物的现状。③他想用国文课本唤起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 ‎(3)①编写了多部国文教材,对我国的国文教育有深远影响。②主持设计了新中国的语文教学体系,沿用至今。③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论述,推动了新时期的教学改革。④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分析略)‎ ‎(4)①从教育标准看,应该承认受教育者的差异,而绝对不能强求一律。②从教育目标看,应该使受教育者能够做一个健全的公民,而不是追求功利。③从教育内容看,应该着眼于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应付考试。④从教育对象看,教育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只针对少数人。‎ 五、13.‎ ‎ C(自暴自弃:自己糟蹋自己;自己鄙弃自己。形容不知自爱;甘于落后。妄白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自惭形秽: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根据语境,①句,由后面的“饱满的精神迎战”可知,意为“不甘于落后”,因此选“白暴自弃”最恰当;②句,由后面的“妄自尊大”可知前面应填相反的内容,因此选“妄白菲薄”最恰当;③句,根据句中的“感觉白己处处不如别人”可知,选“自惭形秽”最恰当)14. 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继承、改革与发展”。B项,成分残缺,应在“对象”后加“信息系统”。C项,结构混乱,删掉“指出”或“发布”后加“的”。)‎ ‎15. B(语段的中心词是“适度规模”,“但实践也证明”转折后强调的应是“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16. ①能够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②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现状③父亲的缺位,以及亲子沟通、教育方式等采取的不适宜的应对方式  (第16题①1分,②③各2分;)‎ ‎17. 答案示例:整个徽标全由数字组成,大大的“4”的右边,既像一个龙形的“0”,寓示康明斯中国四十周年,又像一个正在飞速旋转的“中国龙”,暗合康明斯动力制造的企业特点,寓示康明斯在中国的腾飞,“0”的下方用标有小小的“1975—2015”字样,表明了康明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整个徽标呈大红颜色,寓示康明斯事业红红火火。‎ 六、作文。略。‎ ‎ ‎ ‎ ‎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