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张宗明上传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根据课文默写。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
(2)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
(3)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5)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6)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 ? ”的铮铮誓言,体现了他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赛评委们一致认为,这件获奖作品没有mò 守成规,在jí 取各家之长的同时,浸透着创作者chì 热的情感,展现出新一代紫砂匠人的创新精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到节假日,朝阳市场顾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一派热闹景象。
B.我们要身临其境地为他人着想,在公共场合自觉地佩戴好口罩。
C.我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它矗立在蓝天下,晶莹夺目。
D.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
4.下面的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一个宁静的黄昏,郁闷无处发泄的他孑然登上了幽州台。
②他们得以一展抱负,大显身手,建立不世奇功,流传千古英名。
③报国无门,兼遭羞辱,被贬军曹的陈子昂满腔热血降到冰点,情绪悲愤到极致。
④昔日,燕昭王筑起此台,其上放置黄金,招得郭隗、乐毅等贤才来奔。
⑤他极目望远,忆古思今,不平之气在心中酝酿发酵,化作几行不朽文字喷薄而出。
A.①④⑤②③ B.①⑤③④② C.③①④②⑤ D.③④①⑤②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子衿》都是古老的恋歌,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折柳”是汉代乐府曲名,用以表达离别之情。
C.小说《藤野先生》和《变色龙》分别塑造了藤野和奥楚蔑洛夫这两个典型形象。
D.古代平民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称作“布衣”,《出师表》中用以指未做官的读书人。
6.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弟,我们在这里贪图富贵,谁却去西天取经?”这是唐三藏在乌鸡国国王想要招他为婿时,对孙悟空说的话,以示自己的取经决心。
B.经历了一场暴风雨后,祥子“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这不仅表现了他生计不易,生活举步维艰,也暗示了祥子命运的悲惨。
C.保尔战胜了伤寒,在即将去他所向往的城市前来到烈士公墓,悼念战友,思考人生的意义,立下“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的宏大志向。
D.“鹦鹉螺号”紧挨着亚特兰蒂斯大陆行驶,来到了一个被四面峭壁围着的浅泻湖,这里暗藏着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煤矿。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萧让却才读罢,宋江以下皆有怒色,只见A从梁上跳将下来,就萧让手里夺过诏书,扯得粉碎,便来揪住陈太尉,拽拳便打。此时宋江、卢俊义大横身抱住,那里肯放他下手?恰才解拆得开,李虞候喝道:“这厮是什么人?敢如此大胆!”A正没寻人打处,劈头揪住李虞候便打,喝道:“写来的诏书是谁说的话?”张干办道:“这是皇帝圣旨。”A道:“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
(1)选文中A是《水浒传》中哪位人物?选文刻画出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2)下列出自《陈涉世家》的语句,与选文中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苟富贵,无相忘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等死,死国可乎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阅读与赏析(4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郭义官曰和者,有田在会昌、瑞金之间。翁一日之田所,经山中,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虎辄随翁,驯扰不去。翁留妾守田舍,率一岁中数至。翁还城,虎送之江上,入山而去。比将至,虎复来。家人呼为“小豹”。每见虎来,其妾喜曰:“小豹来,主且至。速为具饭!”语未毕,翁已在门矣。至则随翁帖帖寝处,冬寒,卧翁足上以覆暖之。竟翁去,复入山。如是以为常。翁初以肉饲之,稍稍与米饭。故会昌人言郭义官饭虎。镇守官闻,欲见之。虎至庭咆哮,庭中人尽仆,翁亟将虎去。后数十年,虎暴死,翁亦寻卒。嘉靖癸丑,翁孙惠为昆山主簿,为予言此。又言岁大早,祷雨不应,众强翁书表焚之。有神凭童子怒曰:“今岁不应有雨,奈何令郭义官来?今则不得不雨。”顷之,澍雨大降。然翁平日为人诚朴,无异术也。
(选自归有光《书郭义官事》)
8.下列句中的“之”与“翁一日之田所”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
B.何陋之有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顷之,澍雨大降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郭义官留妾看守他在会昌、瑞金间的田产,他到那里去需要跋山涉水。
B.郭义官遇到的虎很有灵性;他回城,虎就回山;他来之前,虎已先到田舍。
C.郭义官的妾知道他喜欢这头虎,一看到虎来,她就吩咐家人为虎准备吃食。
D.郭义官应众人要求写表求雨,神灵虽怒却不得不违背天意,降下澍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比将至
②郭义官饭虎
③庭中人尽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
②后数十年,虎暴死,翁亦寻卒。
(二)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宿武阳即事
[唐]孟浩然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①。
[注释]①秦馀:源自《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句。
(1)本诗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为,请简要概括。
(2)颔联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引发了后两联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
“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夏天,蚊子再次进入大家视野,有人大开脑洞:“让台风刮跑所有的蚊子吧!”
一、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
台风是一个强大的气旋性旋涡,假如把蚊子放到台风中心,随着旋涡快速旋转,那风力足以把蚊子吹到“九霄云外”。
但台风登陆后,风力明显减弱,对蚊子产生的作用力也减弱。而且蚊子非常“鸡贼”,大风天它们会躲起来,风小了才出来。即使刮台风,它被吹跑的概率也大大降低。蚊子体重很轻,常随风而动。蚊子虽飞翔能力不强,但20多层的高楼也有它的身影,除了“坐电梯”,更多是被风吹上去的。
二、________
蚊子体重极轻,大约是几毫克。当它穿梭于雨滴之间,被重量远远超过自己的雨滴砸中,一滴毛毛雨,可能就是从天而降的一块巨石,蚊子一不小心就呜呼哀哉。真的是这样吗?
然而,蚊子除了继续发挥“鸡贼”特点外,它还有保命“秘诀”--极轻的体重和疏水性细毛。飞翔中的蚊子与雨水碰撞时,采取不抵抗策略,或顺势而下,或“侧身翻滚”让雨滴从身侧滑落,或与雨滴融为一体,“以柔克刚”。此外,疏水性细毛使得它们能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落地前逃出。从理论上说,暴雨台风能让蚊子毙命;但若要被彻底“消灭”,是不大可能的。
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
闷热潮湿的天气为蚊虫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蚊子更猖狂。成蚊在气温20~30°C.相对湿度80%左右时最为活跃,有积水的地方容易成为蚊子的滋生地。风雨过后,地面上的积水和潮湿环境为蚊子生长、繁殖提供
了绝好的温床。
蚊子繁殖力很强,从卵、幼虫、蛹到成蚊,最快只需几天。强风雨无法对蚊子产生大规模的“消灭”效果,不少地方大雨过后蚊虫反而会“报复性”增长。
13.结合全文,分析开头“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一句的妙处。
14.依照第一、三两部分小标题的样式,为第二部分拟一则小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顶线思维
①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正被某种强大的力量冲撞,这种力量便是顶线。所谓顶线,这里指人类欲望的顶线,即某种期望达到的目的。[甲]
②只有控制住顶线,才能守得住底线。
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缺乏顶线思维的人往往放任顶线,被顶线牢牢控制,变成顶线的奴隶,最终上演了一个个人间悲剧。
④有顶线思维的人,知足常乐。他们深知自己真正所需,洞察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因而能够从容控制顶线,进而牢牢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
⑤东晋名将陶侃曾做过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位下属送了一坛腌鱼给他,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贫穷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腌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已增吾忧矣。”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腌鱼和回信,愧疚万分。他从此坚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乙]
⑥欲望的顶线,既是每个人前进的不绝动力,也是人类生产、发展、活动的根本力量。当然,欲望的顶线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
⑦渴望高处的阳光,祈求奇迹与辉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美好的顶线。[丙]倘若在追求顶线的过程中,需要突破底线方能成功之时,你是选择洁身自好,坚守底线?还是选择降低,甚至放弃自己的顶线?
⑧[丁]有顶线思维的人,知止不殆。他们面对顶线的情感,始终心怀底线,坚守底线,克服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从而能够牢牢把握顶线。他们立于天地之间,上有顶线,下有底线,既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社会。
14.“严控顶线,从而坚守底线,始终廉洁为官。”这句在原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5.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在说理中的作用。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行
薛培政
①“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
②1938年的秋天,为了抗日,八路军来到了鲁中南地区,我就担任了地下交通员。
③那天刚擦黑,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我就知道,有任务了。他摸出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交代我,务必在天亮前送到部队首长手中。我抽了袋烟,琢磨一下行程,向婆娘交代几句,就出发了。
④按说六十多里路,天亮前赶到不算啥,但自从鬼子来了之后,就在路上修了很多据点,国民党的部队也陆续进驻城西和南边的山区。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就难了。
⑤出村后,大路不敢走,便疾步钻进了村南的野猫沟。
⑥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还好,一路上,除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
⑦
从沟里出来,要过一个三岔路口,这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各路武装经常出没的地方。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
⑧站在明处的我,躲是躲不过去了。定了定神,小声朝那边喊道:“兄弟,都是过路人,出来吧!”
⑨不一会儿,那人站到我面前,庄稼人打扮。对方先开口了:“这位大哥,半夜三更,要去哪儿啊?”
⑩“唉,老娘病了,要去水泉村抓药哩!”我看了对方一眼,“这位兄弟是--”
⑪“俺是沟北刘家坡的,驴跑了,出来找驴哩。您从东边来,有没有看见大灰驴啊?”
⑫“没有啊,要不您再找找?”我想尽快甩掉对方,离开此地。
⑬“哦,那我再往前找找。”说罢,便朝南边那条小路上走去。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也是我要走的路啊,怎么办?改道已经来不及了:“正好,我也走这边,咱俩就做个伴吧!”
⑭“那好,大哥请!”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就对他不敢小觑了。
⑮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青纱帐边的小路上,虫子忽近忽远地叫着。不明身份的结伴同行,非但没觉得壮胆,反让人心里发毛。每走一段路,他或说脚心被石头硌了一下,装作磕鞋;我或埋怨裤子被露水打湿,要拧裤腿。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
⑯突然,“扑棱棱”一响,几只野鸡腾空而起!霎时,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虽虚惊一场,彼此已多少猜出了对方的身份,相互对视一眼,继续赶路。
⑰走出青纱帐,停下脚步,趴在草丛中,仔细观察周围动静。南边村口新建的炮楼上,探照灯照来照去;东边大路上,摩托车“突突”地来回穿梭。只有西边一片寂静,只能从西边绕过去了。我朝他使个眼色,他会意地与我同时起身,悄然向西摸了过去。
⑱原来,西边不远处是一条深沟,站在沟边朝下看,深不见底,只见他紧紧身上的衣服,沿着沟边滚了下去。我正惊讶,就听见他在下面小声喊道:“下来吧。”我也照他的姿势,下到沟里。
⑲穿过那条深沟,又前行十几里山路,在一个岔路口,他向我抱拳拱手告别。我沿路向东去,他朝西进山了。
⑳月亮偏西,天快亮时,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便加快脚步朝前奔去。
(选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开头设置悬念。
B.第④段交代了当地复杂的斗争形势,敌我难辨。
C.不期而遇的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合理的借口。
D.小说大量使用长句,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
17,。夜行路上惊心动魄,“我”的心理反应也多有变化。请根据所列情节,将表格填写完整。(每空不超过4个字)
情节
“我”的心理反应
想快速通过三岔路口时,忽见有人影一晃
①
想甩掉对方,却发现对方与“我”同路
迟疑
两人结伴同行,心照不宣地变换位置
②
野鸡腾空而起,两人同时朝腰间摸去
警觉
赶到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
③
18.小说多处描写“月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19.请依据小说中的相关信息推断“同行人”的身份,并概括出三点理由。
三、作文(60分,含书写分3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风传递着讯息,春风一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风显示着力量,大鹏乘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风是一种潮流,一种情味,一种启示……
请以“风从这边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江苏省无锡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根据课文默写。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
(2)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孟子>三章》)
(3)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5)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6)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 ? ”的铮铮誓言,体现了他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贫贱不能移(重点字:贱)
(3)大漠孤烟直
(4)一览众山小
(5)似曾相识燕归来(重点字:燕)
(6)但愿人长久
(7)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重点字:汗)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赛评委们一致认为,这件获奖作品没有mò 守成规,在jí 取各家之长的同时,浸透着创作者chì 热的情感,展现出新一代紫砂匠人的创新精神。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拼音写汉字需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解答】答案:
墨 汲 炽
【点评】解有关汉字的考题时,一要注意正确识记和理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二要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多义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到节假日,朝阳市场顾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一派热闹景象。
B.我们要身临其境地为他人着想,在公共场合自觉地佩戴好口罩。
C.我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它矗立在蓝天下,晶莹夺目。
D.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此处应该使用“设身处地”。
故选:B。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4.下面的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一个宁静的黄昏,郁闷无处发泄的他孑然登上了幽州台。
②他们得以一展抱负,大显身手,建立不世奇功,流传千古英名。
③报国无门,兼遭羞辱,被贬军曹的陈子昂满腔热血降到冰点,情绪悲愤到极致。
④昔日,燕昭王筑起此台,其上放置黄金,招得郭隗、乐毅等贤才来奔。
⑤他极目望远,忆古思今,不平之气在心中酝酿发酵,化作几行不朽文字喷薄而出。
A.①④⑤②③ B.①⑤③④② C.③①④②⑤ D.③④①⑤②
【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解答此地,要在对文段意思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排序,首先确定首尾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解答】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五个句子,可知③是中心句,书写了陈子昂报国无门,接着写他登上幽州台想起了燕昭王①④②,最后写出了作品的问世。所以顺序为③①④②⑤,据此可知答案为C。
故选:C。
【点评】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
1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
2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把握关联词的搭配。
4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子衿》都是古老的恋歌,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折柳”是汉代乐府曲名,用以表达离别之情。
C.小说《藤野先生》和《变色龙》分别塑造了藤野和奥楚蔑洛夫这两个典型形象。
D.古代平民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称作“布衣”,《出师表》中用以指未做官的读书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藤野先生》是散文,不是小说。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6.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弟,我们在这里贪图富贵,谁却去西天取经?”这是唐三藏在乌鸡国国王想要招他为婿时,对孙悟空说的话,以示自己的取经决心。
B.经历了一场暴风雨后,祥子“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这不仅表现了他生计不易,生活举步维艰,也暗示了祥子命运的悲惨。
C.保尔战胜了伤寒,在即将去他所向往的城市前来到烈士公墓,悼念战友,思考人生的意义,立下“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的宏大志向。
D.“鹦鹉螺号”紧挨着亚特兰蒂斯大陆行驶,来到了一个被四面峭壁围着的浅泻湖,这里暗藏着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煤矿。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A.有误,唐三藏在西梁女国国王想要招他为婿时,对孙悟空说的话,以示自己的取经决心;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对重点的人物及其情节进行重点记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萧让却才读罢,宋江以下皆有怒色,只见A从梁上跳将下来,就萧让手里夺过诏书,扯得粉碎,便来揪住陈太尉,拽拳便打。此时宋江、卢俊义大横身抱住,那里肯放他下手?恰才解拆得开,李虞候喝道:“这厮是什么人?敢如此大胆!”A正没寻人打处,劈头揪住李虞候便打,喝道:“写来的诏书是谁说的话?”张干办道:“这是皇帝圣旨。”A道:“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
(1)选文中A是《水浒传》中哪位人物?选文刻画出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2)下列出自《陈涉世家》的语句,与选文中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苟富贵,无相忘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等死,死国可乎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把握能力。选文写的是李逵扯碎诏书,殴打钦差。所以,A是李逵。从“只见A从梁上跳将下来,就萧让手里夺过诏书,扯得粉碎,便来揪住陈太尉,拽拳便打”“A正没寻人打处,劈头揪住李虞候便打”可以看出,李逵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暴、头脑简单、率真无心计。从李逵所说“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可以看出,他蔑视权贵,具有反抗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划线句最能体现李逵的反抗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是: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这句话也是最能体现陈涉反抗精神的句子。故选:D。
答案:
(1)李逵;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暴、头脑简单、率真无心计、滑稽可爱、蔑视权贵,具有反抗精神。
(2)D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对重点的人物及其情节进行重点记忆。
二、阅读与赏析(4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郭义官曰和者,有田在会昌、瑞金之间。翁一日之田所,经山中,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虎辄随翁,驯扰不去。翁留妾守田舍,率一岁中数至。翁还城,虎送之江上,入山而去。比将至,虎复来。家人呼为“小豹”。每见虎来,其妾喜曰:“小豹来,主且至。速为具饭!”语未毕,翁已在门矣。至则随翁帖帖寝处,冬寒,卧翁足上以覆暖之。竟翁去,复入山。如是以为常。翁初以肉饲之,稍稍与米饭。故会昌人言郭义官饭虎。镇守官闻,欲见之。虎至庭咆哮,庭中人尽仆,翁亟将虎去。后数十年,虎暴死,翁亦寻卒。嘉靖癸丑,翁孙惠为昆山主簿,为予言此。又言岁大早,祷雨不应,众强翁书表焚之。有神凭童子怒曰:“今岁不应有雨,奈何令郭义官来?今则不得不雨。”顷之,澍雨大降。然翁平日为人诚朴,无异术也。
(选自归有光《书郭义官事》)
8.下列句中的“之”与“翁一日之田所”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
B.何陋之有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顷之,澍雨大降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郭义官留妾看守他在会昌、瑞金间的田产,他到那里去需要跋山涉水。
B.郭义官遇到的虎很有灵性;他回城,虎就回山;他来之前,虎已先到田舍。
C.郭义官的妾知道他喜欢这头虎,一看到虎来,她就吩咐家人为虎准备吃食。
D.郭义官应众人要求写表求雨,神灵虽怒却不得不违背天意,降下澍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比将至
②郭义官饭虎
③庭中人尽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
②后数十年,虎暴死,翁亦寻卒。
【分析】译文:
郭义官名和,他有田地在会昌、瑞金之间。有天,郭翁到自己的田里去,经过山中,见到一只老虎挡在路上,他非常惊骇,于是驾马回避,从其他路绕行。但老虎一直跟着郭翁,训斥驱赶它也不离去。后来郭翁让自己的小妾留守农舍,一年中大概来个几回。郭翁每次回城,老虎会把他送到江上,再回山里去。等郭翁要来时,老虎就会又出现。郭家的人都称呼老虎为“小豹”。每次见到老虎来,郭义官的小妾就说:“小豹来了,那主人就要到了,赶快为他准备饭食。”话还没说完,郭翁己经到门口了。老虎来的时候,就服贴地跟着郭翁坐卧。冬天冷时,老虎就躺在郭翁脚上,为他取暖。等郭翁离开了,它就又回山了。像这样,习以为常。郭翁一开始拿肉喂它,后来渐渐给它米饭吃,所以会昌人都说:“郭义官喂老虎。”镇守当地的官员听说了,想要看看,就跟着郭翁到了田舍。老虎见到外人就咆哮,院中的人吓得人都趴在地上不敢动。郭义官急忙把老虎带走。几十年后,老虎突然死了,郭翁不久也去世了。嘉靖癸丑年,郭翁的孙子郭惠正做昆山主簿,给我讲了这些事。他又说:当年大旱,祷雨不见效,大家就强要郭翁写表文,烧化了祈雨。就有个神灵附身到小孩子身上,生气地说:“今年本不应该下雨的,没办法你们把郭义官叫来了,现在不得不下雨了。”不一会,大雨滂沱。但郭翁平日为人诚朴,也不会异术。
【解答】(1)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动词,到。
A.动词,到。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代词,这件事。
D.音节助词,不译。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出选择。
ABD.正确;
C.有误,郭义官的妾一看到虎来,知道郭义官要回来,就吩咐家人为郭义官准备吃食。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等郭翁要来时。比,等到;
②句意为:郭义官喂老虎。饭,喂养;
③句意为:院中的人吓得人都趴在地上不敢动。仆,倒下。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策,驱赶。径,小路。句意为:看见一只老虎挡道,就驱赶着马避开它,从其他小路走了。
②句中重点词:暴,突然。寻,不久。句意为:过了几十年,老虎突然死了,郭义官不久也死了。
答案:
(1)A
(2)C
(3)①等到;②喂养;③倒下。
(4)①看见一只老虎挡道,就驱赶着马避开它,从其他小路走了。
②过了几十年,老虎突然死了,郭义官不久也死了。
【点评】“之”的用法。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④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
⑤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等。
⑥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
⑦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二)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宿武阳即事
[唐]孟浩然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①。
[注释]①秦馀:源自《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句。
(1)本诗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为,请简要概括。
(2)颔联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引发了后两联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这首诗歌描写夜泊武陵的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武陵的神奇色彩和超然世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川暗夕阳”“孤舟泊岸”“岭猿叫啸”“潭影”“就枕灭烛”“扣舷夜渔”“鸡鸣”。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似空虚”写出了潭水和山川的空灵,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
答案:
(1)日落川暗、孤舟泊岸、猿啸潭空、就枕灭烛、渔歌夜传、鸡鸣报晓。
(2)幽深冷寂。后两联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的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桃花源的神奇色彩和超然世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
译文:
夕阳落山山川变暗了,一条小船刚刚停在岸边。山上的猿猴相互鸣叫,深潭和山中似乎很是空旷。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鸡鸣报晓处是哪里,人是秦朝人的后代。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
“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夏天,蚊子再次进入大家视野,有人大开脑洞:“让台风刮跑所有的蚊子吧!”
一、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
台风是一个强大的气旋性旋涡,假如把蚊子放到台风中心,随着旋涡快速旋转,那风力足以把蚊子吹到“九霄云外”。
但台风登陆后,风力明显减弱,对蚊子产生的作用力也减弱。而且蚊子非常“鸡贼”,大风天它们会躲起来,风小了才出来。即使刮台风,它被吹跑的概率也大大降低。蚊子体重很轻,常随风而动。蚊子虽飞翔能力不强,但20多层的高楼也有它的身影,除了“坐电梯”,更多是被风吹上去的。
二、________
蚊子体重极轻,大约是几毫克。当它穿梭于雨滴之间,被重量远远超过自己的雨滴砸中,一滴毛毛雨,可能就是从天而降的一块巨石,蚊子一不小心就呜呼哀哉。真的是这样吗?
然而,蚊子除了继续发挥“鸡贼”特点外,它还有保命“秘诀”--极轻的体重和疏水性细毛。飞翔中的蚊子与雨水碰撞时,采取不抵抗策略,或顺势而下,或“侧身翻滚”让雨滴从身侧滑落,或与雨滴融为一体,“以柔克刚”。此外,疏水性细毛使得它们能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落地前逃出。从理论上说,暴雨台风能让蚊子毙命;但若要被彻底“消灭”,是不大可能的。
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
闷热潮湿的天气为蚊虫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蚊子更猖狂。成蚊在气温20~30°C.相对湿度80%左右时最为活跃,有积水的地方容易成为蚊子的滋生地。风雨过后,地面上的积水和潮湿环境为蚊子生长、繁殖提供
了绝好的温床。
蚊子繁殖力很强,从卵、幼虫、蛹到成蚊,最快只需几天。强风雨无法对蚊子产生大规模的“消灭”效果,不少地方大雨过后蚊虫反而会“报复性”增长。
13.结合全文,分析开头“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一句的妙处。
14.依照第一、三两部分小标题的样式,为第二部分拟一则小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分析】这篇说明文开头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分别从“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一滴雨就能让蚊子呜呼哀哉吗”“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介绍了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的知识。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文章开头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知道利用台风暴雨能否消灭蚊子。
(2)本题考查拟题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本文共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介绍的说明对象都是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第二小节介绍了暴雨台风能让蚊子毙命吗;第三小节介绍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根据第一、三两部分小标题的样式,可以拟写标题为:一滴雨就能让蚊子呜呼哀哉吗?
答案:
(1)①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②突出蚊子之多,让人们对利用台风暴雨消灭蚊子的办法抱有期待。③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示例:一滴雨就能让蚊子呜呼哀哉吗?
【点评】说明文第一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上考虑。1.引出说明对象;2.引出下文说明内容;3.概括本文中心内容;4.如果第一段引用传说、故事、民间习俗、诗歌等,要答增加文章色彩;5.如果第一段有疑问句,要答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6.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顶线思维
①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正被某种强大的力量冲撞,这种力量便是顶线。所谓顶线,这里指人类欲望的顶线,即某种期望达到的目的。[甲]
②只有控制住顶线,才能守得住底线。
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缺乏顶线思维的人往往放任顶线,被顶线牢牢控制,变成顶线的奴隶,最终上演了一个个人间悲剧。
④有顶线思维的人,知足常乐。他们深知自己真正所需,洞察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因而能够从容控制顶线,进而牢牢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
⑤东晋名将陶侃曾做过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位下属送了一坛腌鱼给他,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贫穷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腌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已增吾忧矣。”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腌鱼和回信,愧疚万分。他从此坚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乙]
⑥欲望的顶线,既是每个人前进的不绝动力,也是人类生产、发展、活动的根本力量。当然,欲望的顶线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
⑦渴望高处的阳光,祈求奇迹与辉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美好的顶线。[丙]倘若在追求顶线的过程中,需要突破底线方能成功之时,你是选择洁身自好,坚守底线?还是选择降低,甚至放弃自己的顶线?
⑧[丁]有顶线思维的人,知止不殆。他们面对顶线的情感,始终心怀底线,坚守底线,克服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从而能够牢牢把握顶线。他们立于天地之间,上有顶线,下有底线,既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社会。
14.“严控顶线,从而坚守底线,始终廉洁为官。”这句在原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5.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在说理中的作用。
【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议论人类欲望的顶线。作者认为只有控制住顶线,才能守得住底线。有顶线思维的人,知止不殆。他们面对顶线的情感,始终心怀底线,坚守底线,克服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从而能够牢牢把握顶线。他们立于天地之间,上有顶线,下有底线,既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社会。
【解答】(1)本题考查语句的位置。第⑤段举陶侃母亲退回他送的腌鱼,告诉他做官要清廉的例子,和“严控顶线,从而坚守底线,始终廉洁为官。”相照应。
故选:B。
(2)“欲望的顶线,既是每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人类生产、发展、活动的根本力量。”阐述了“欲望的顶线”的正面作用,它可以促使人前进。“欲望的顶线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阐述了“欲望的顶线”的正面,指出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句话通过对“欲望的顶线”的辩证认识,引出下文对如何进行“理智的调控与节制”的讨论。
答案:
(1)B
(2)这句话阐述了“欲望的顶线”的正反面,一方面它可以促使人前进,另一方面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句话通过对“欲望的顶线”的辩证认识,引出下文对如何进行“理智的调控与节制”的讨论。
【点评】分析文中画线句作用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中心。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夜行
薛培政
①“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
②1938年的秋天,为了抗日,八路军来到了鲁中南地区,我就担任了地下交通员。
③那天刚擦黑,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我就知道,有任务了。他摸出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交代我,务必在天亮前送到部队首长手中。我抽了袋烟,琢磨一下行程,向婆娘交代几句,就出发了。
④按说六十多里路,天亮前赶到不算啥,但自从鬼子来了之后,就在路上修了很多据点,国民党的部队也陆续进驻城西和南边的山区。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就难了。
⑤出村后,大路不敢走,便疾步钻进了村南的野猫沟。
⑥
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还好,一路上,除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
⑦从沟里出来,要过一个三岔路口,这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各路武装经常出没的地方。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
⑧站在明处的我,躲是躲不过去了。定了定神,小声朝那边喊道:“兄弟,都是过路人,出来吧!”
⑨不一会儿,那人站到我面前,庄稼人打扮。对方先开口了:“这位大哥,半夜三更,要去哪儿啊?”
⑩“唉,老娘病了,要去水泉村抓药哩!”我看了对方一眼,“这位兄弟是--”
⑪“俺是沟北刘家坡的,驴跑了,出来找驴哩。您从东边来,有没有看见大灰驴啊?”
⑫“没有啊,要不您再找找?”我想尽快甩掉对方,离开此地。
⑬“哦,那我再往前找找。”说罢,便朝南边那条小路上走去。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也是我要走的路啊,怎么办?改道已经来不及了:“正好,我也走这边,咱俩就做个伴吧!”
⑭“那好,大哥请!”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就对他不敢小觑了。
⑮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青纱帐边的小路上,虫子忽近忽远地叫着。不明身份的结伴同行,非但没觉得壮胆,反让人心里发毛。每走一段路,他或说脚心被石头硌了一下,装作磕鞋;我或埋怨裤子被露水打湿,要拧裤腿。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
⑯突然,“扑棱棱”一响,几只野鸡腾空而起!霎时,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虽虚惊一场,彼此已多少猜出了对方的身份,相互对视一眼,继续赶路。
⑰走出青纱帐,停下脚步,趴在草丛中,仔细观察周围动静。南边村口新建的炮楼上,探照灯照来照去;东边大路上,摩托车“突突”地来回穿梭。只有西边一片寂静,只能从西边绕过去了。我朝他使个眼色,他会意地与我同时起身,悄然向西摸了过去。
⑱原来,西边不远处是一条深沟,站在沟边朝下看,深不见底,只见他紧紧身上的衣服,沿着沟边滚了下去。我正惊讶,就听见他在下面小声喊道:“下来吧。”我也照他的姿势,下到沟里。
⑲穿过那条深沟,又前行十几里山路,在一个岔路口,他向我抱拳拱手告别。我沿路向东去,他朝西进山了。
⑳月亮偏西,天快亮时,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便加快脚步朝前奔去。
(选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开头设置悬念。
B.第④段交代了当地复杂的斗争形势,敌我难辨。
C.不期而遇的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合理的借口。
D.小说大量使用长句,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
17,。夜行路上惊心动魄,“我”的心理反应也多有变化。请根据所列情节,将表格填写完整。(每空不超过4个字)
情节
“我”的心理反应
想快速通过三岔路口时,忽见有人影一晃
①
想甩掉对方,却发现对方与“我”同路
迟疑
两人结伴同行,心照不宣地变换位置
②
野鸡腾空而起,两人同时朝腰间摸去
警觉
赶到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
③
18.小说多处描写“月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19.请依据小说中的相关信息推断“同行人”的身份,并概括出三点理由。
【分析】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式的小说。小说中的凤山爷,在抗日战争中当了地下交通员。一天夜里,要步行六十里去送情报。结果出村后在路上不久遇到另一夜行人。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个理由,结果一路同行,互相提防,直到快到终点时,才相互心照不宣地分了手。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小说极少使用长句,大量使用短句,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大量使用长句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与概括。通读全文,找到相关情节,提取或概括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即可。第①空,在第七段,“我”想快速通过三岔路口时,忽见有人影一晃,“惊得头皮一麻”,可见心理反应是“吃惊”。第②空,在第15段,“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可知“我”的心理反应是“提防”。第③空,小说结尾,“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心理反应是“放松”。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第①段中,“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交代故事背景,引出下文对故事的回忆。第⑥段中,“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交代天气,“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和不明身份的人同行做铺垫。第⑮段中“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第⑳段中“月亮偏西,天快亮时”,通过月亮的位置变化,交代了时间的流逝。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的“同行人”,从文中第16段中可以看出他和“我”一样高度警觉,第17、18段中,“同行人”表现得身手不凡,经验丰富,因此可以判断他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地下交通员。答题时,要结合这三个段落中的具体描述来回答。
答案:
(1)D
(2)①吃惊 ②提防 ③放松
(3)第①段交代故事背景,引出下文对故事的回忆。第⑥段交代天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和不明身份的人同行做铺垫。第⑮⑳段交代了时间的流逝。
(4)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地下交通员。理由:从第16段中“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可以看出他和“我”一样高度警觉;第17段中他和“我”都放弃了探照灯照来照去的南边和摩托车来回穿梭的东边,而是往寂静的西边走;第18段中他先沿着深沟滚了下去,并小声喊“我”下去,从中可以看出“同行人”身手不凡,经验丰富,应该是和“我”一样的地下交通员。
【点评】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某种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社会环境的作用是交代社会时代大背景,通过整个时代和社会背景去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书写其无法改变的命运。
三、作文(60分,含书写分3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风传递着讯息,春风一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风显示着力量,大鹏乘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风是一种潮流,一种情味,一种启示……
请以“风从这边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分析】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审题时要抓住两个关键词:“风”“这里”。第一个关键词“风”指代我们生活中一些为人处世的习惯准则,一些口口相传的品质,或是一些充满时代特色的事物,而后不断扩大,形成风气。第二个关键词“这里”可以引发疑问,“这里”指的是哪里?“这里”应该是这个风气传播开来的载体。结合社会现状,可以是具有传播作用的手机、电脑,电视、广播等。先确定好中心内容,再由感情基调引入素材,最后在升华主题时紧扣“风”的指代内涵,突出文章主旨,做到首尾呼应。
【解答】风从这边来
是谁?吹起阵阵暖风。让人们孤寂,悲凉的心河漾起阵阵涟漪……
风从这边来。
风儿伴着朵朵花瓣,带着缕缕清香来到了我的跟前。
我翻开了那本带着花瓣,带着清香的书。
打开它,扑面而来的是那一个个优雅的文句和跳着“芭蕾舞”的文字,还有那阵风儿,这风吹去了工作劳累一天后人们身上的疲倦,吹去了夏日带给人们的浮躁,带来的是那如母爱般的轻抚,轻抚着人们内心最深处的“伤疤”。
走进它,仿佛进入了一个人间天堂,在它的世界里有令人恋慕的爱情、可贵的友情……在这样一个仙境,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人间最珍贵的情,听到的是人间最动听的乐,嗅到的是世间最难寻的爱。
跟着风儿,我来到了一个杂家小院跟前,院子的周围被韵味醇美的豫剧缓缓包围。只见一对白了头发的老夫妻躺在竹椅上,一人一个竹椅,中间放着一壶刚刚泡好的茶叶茶,香气正浓,还冒着热气呢!中间还摆放了一台80年代的老旧收音机,里面放的正是刚刚听到的豫剧,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老奶奶闭着眼睛挥动着蒲扇悠然自得的享受着。老爷爷呢?也是闭着眼睛,双手不停挥舞着伴着旋律的高低起伏时不时的还哼唱着,一旁的奶奶露出了幸福的笑意。
继续往前走,我来到了一条宽大的而又繁忙的马路旁。只见一位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外卖小哥”吃力地推动着他那笨重高大的电瓶车。烈曰下汗水顺着他的发稍滴入眉间,由于长时间的奔波使此刻的他许久喘不过气来,他用左手用力扯了扯帽带试图获得一丝新鲜的空气。
他太累了,左右腿像拉伤了般。手中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此刻精疲力竭的他仍用极为温和的语气向客户道歉。
一阵微风吹过,吹散了“外卖小哥”的愁绪。一个身着西装的年轻人摇看车窗,“兄弟,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外卖小哥的眼中露出了一丝惊喜,那个年轻人督了一眼车立马明白了。
他下了车,打开后备箱取出了大大小小的工具,脱掉了西服和领带只剩一件白色衬衫,他蹲下检查了车子发现轮胎出现了问题。他立刻撸起袖子拿起各色的工具。一阵功夫就修好了。
年轻人的白衬衫上沾满了泥土和黑油,但他丝毫不在意,搬起工具回到了车上,外卖员忙向他道谢,年轻人从车上取了瓶矿泉水给了外卖员,只是对外卖员说了句:“加油!”
此刻的你,是否感受到了呢?那风究竟从何处来的呢?哦,风从这边来,就在这本名叫人间的书中缓缓走来,让我们看尽人间冷暖。
【点评】本文以“风儿伴着朵朵花瓣,带着缕缕清香来到了我的跟前”为线索,记叙了两件暖心的事。主要歌颂了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人间最珍贵的情,听到的是人间最动听的乐,嗅到的是世间最难寻的爱。结尾点明“风从这边来,就在这本名叫人间的书中缓缓走来”,深化文章的中心,点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