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我自己》教学反思
杨守凯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四课《介绍我自己》,主要是通过利用“记事本”来完成“自我介绍”这一学习任务,学习智能ABC输入法的使用、特殊符号的输入等内容,旨在避免因输入法的学习枯燥而不愿学,同时增加学习的情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教学目标有一定难度,于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首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学习任务要有针对性,能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激励和指导,并在最后阶段进行分组合作,互相交流,互相提高,使全体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都能有所收获。在课后自己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
反思一: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导课的环节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我是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自己我介绍的欲望,和学习使用用智能ABC输入法的巨大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反思二: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落实本课教学目标。
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动力,动力来自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当学生已经有巨大的学习兴趣时,就要通过课堂中一个个紧扣教学目标的任务,去完成教学目的。那么教学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环扣着一环,而且在设计任务上考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差异。基本的任务,让全班的学生基本上能完成,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成就感;而中等的任务,让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努力才能完成,更形象地说,就是让大部分同学“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而最难的任务,是对班级中计算机的尖子生设计的。通过这样全面的任务设计,使全部的学生能完成本课教学目的,同时让一部分的学生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反思三:“任务驱动”式教学关键在于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把“双刃剑”,面对全体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要求,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因原来基础不好而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另一部分学生因基础较好,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获取成功。这样,长期下去就严重造成了学生的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为终极目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合理地分层次地制订相应目标,不可能达到100%目标,要有心理准备,努力使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感觉到成功的喜悦,要让学生学有乐趣。“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同学生都有自己满意的作品。
反思四:“分组合作”应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一个内容。
“分组合作”式教学使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学生之间可以扬长避短,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本人认为,“分组合作”应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一个部分,并不是独立的,它必须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分组合作。没有任务驱动,分组合作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单纯的分组合作会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部分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特别是学生在完成一个较大型的学习任务时,就需要分组合作,但组内每个成员都应有相应的明确任务,大家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其实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时,都应该有分组合作的过程,最后都互相交流,互相提高,互相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