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适用于2020年)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适用于2020年)

ID:567011

大小:184.5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年北京市语文学科考试说明 Ⅰ.试卷结构 一、各类测试内容的赋分 ‎(一)现代文阅读、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约48分 ‎(二)古诗文阅读 约42分 ‎(三)写作约60分 ‎1.微写作(三选一)约10分 ‎2.作文(二选一)50分 二、试题类型 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写作(包括微写作、作文)等。‎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能力要求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考生在积累整合、感受嚓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所形成的能力进行考查。‎ 语文高考,是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限内以笔答方式独立完成相关考査内容的一种选拔性考式,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 ‎    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包括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及评价等能力的考查;审美能力的考查,包括对艺术美和科学美的感受品味赏析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创新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通常渗透在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考试中。‎ 二、考试内容  ‎ ‎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北京市实施高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考试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 ‎    阅读具有一定长度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类型的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综合灵活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 ‎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 ‎4.对多个信息的比较、辨析 ‎5.文中信息的分析、运用 ‎6.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7.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8.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9.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 ‎10.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 ‎11、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赏析 ‎1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13.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 ‎14.中外文学经典(篇目见附录2)‎ ‎   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并能在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 ‎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2.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美观 ‎3.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4.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5.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6.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7.标点符号的使用 ‎8.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 ‎9.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 ‎(三)古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3.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 ‎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6.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 ‎9.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篇目见附录1)‎ ‎10.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ll.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 ‎12.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经典(篇目见附录2)‎ ‎   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或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文化价值、时代意义的感悟和评价。对古代文化经典中名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 ‎(四)写作 ‎1.微写作 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能写简短的应用性语段。‎ ‎2.作文 能写不少于700字的论述类、实用类的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 ‎(1)符合题目要求 ‎(2)中心明确 ‎(3)思想健康 ‎(4)表达顺畅 ‎(5)书写规范 ‎(6)提倡写思想深刻、想象力丰富、有文采的文章 ‎(7)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Ⅲ.参考样题 之一:长文本阅读样题 ‎【试题1~8】(2017年第1—8题)‎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试题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概括和理解能力。‎ ‎【试题2】‎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一开始:“甫”读作p“              意思是“刚刚”‎ B.告罄:     “罄”读作qŒn^       意思是“尽”‎ C.乏人问津:“津”读作j‰n             意思是“路”‎ D.憨态可掬:“掬”读作j                意思是“令人喜爱”‎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试题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增强文物观赏的趣味性      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依据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 ‎ ‎【试题4】‎ 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3分)‎ A.身不由己    B.感同身受 C.设身处地D.身临其境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 ‎ ‎【试题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试题6】‎ 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依据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 ‎ ‎【试题7】‎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分析和理解能力。‎ ‎ ‎ ‎【试题8】‎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分)‎ ‎【答案要点】‎ 含义:‎ 要点一: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 要点二:把文物拿出来,在展厅或线上展示出来,有些可以用起来D 要点三: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D 作用:‎ 要点一:发挥文物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要点二:使更多文物得以展示,使文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理解。‎ 要点三:有利于一些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说明】考查考生综合多个文本材料,对文本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对文本重要段落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 ‎ ‎【试题9~11】(2013年第14~16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词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是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几十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是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开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冲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                                                          (取材于王冬《御风飞行》)‎ ‎【试题9】‎ ‎    根据文意,下列说话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3分)‎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脊髓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句子、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 ‎ ‎【试题10】‎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 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昆虫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滤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E.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答案】B D ‎【说明】哲査考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 ‎ ‎【试题11】‎ ‎   根据本文和下列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有哪些不同(5分)‎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 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是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 ‎【参考答案】‎ ‎①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 ‎②苍蝇飞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的升力,鹏飞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 ‎③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 ‎【说明】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 ‎ 之二:语言基础样题 ‎【试题12~15】(2014年第1~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 甲  (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  乙  (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  丙 (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试题12】‎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秋稔(rěn)冬祥                  意蕴[来源:学#科#网]‎ B.楹(yíng)联                    齿颊留香 C.言简意赅(gāi)                  撰写 D.镌(jùn)刻                      锒锒上口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 ‎ ‎ ‎【试题13】‎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答案】‎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 ‎ ‎ ‎【试题14】‎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题写    内涵    吟咏            B.题签    内涵    涵泳 C.题写    蕴涵    涵泳            D.题签    蕴涵    吟咏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运用现代汉语词语的能力。‎ ‎ ‎ ‎【试题15】‎ 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 ‎ ‎【试题16】(2013年第5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词语、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 ‎ ‎ ‎【试题17】(2014年第5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起了瓢。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味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 B.河北省的领导在签约会上表示,为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河北将全力建好永清服装城,确保北京的服装商场如期迁入。‎ C.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D.“今天请各位老同学来,为咱们县的发展献计献策,我只备下清茶一杯,君子之交淡如水嘛!”县长话音一落,老同学们报以一片笑声和掌声。‎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熟语的能力 ‎【试题18】(2014年第6题)‎ 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 ‎ ‎ ‎②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2分)‎ 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答案】D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 ‎ ‎ ‎【试题19】(2014年第7题)‎ ‎“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③题。‎ ‎① 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答案】B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运用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 ‎ ‎②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A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 ‎ ‎③ 《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吟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答案】B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经典的了解。‎ ‎ ‎ 之三:文言文阅读样题 ‎ ‎ ‎【试题20~25】(2014年8~13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5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试题20】‎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参考答案】‎ ‎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来往者/皆欲为腾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 ‎ ‎【试题2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虞        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    D.常显用之    常:曾经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 ‎ ‎【试题2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予发书按图[来源:Z&xx&k.Com]‎ ‎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来源:Z.Com]‎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 ‎ ‎ ‎【试题2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 ‎ ‎【试题24】‎ ‎    《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在方格里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3分)‎ ‎【答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名句名篇的能力 ‎ ‎ ‎【试题25】‎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12分)‎ ‎【参考答案】‎ 感悟角度 ‎(1)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 ‎【说明】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与阐发文本内容的能力,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的能力。‎ ‎ ‎ ‎【试题26~31】(2015年第9~14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31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䵍(tūn),均为人名。‎ ‎【试题2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答案】①B②C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 ‎ ‎【试题2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其谁可而为之                              B.午非子之子邪  ‎ 君知其难也                                     今者有小人之言 C.而遂杀之                                  D.伤人者刑    ‎ ‎   后遂无问津者                                  同予者何人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 ‎ ‎【试题2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与其子而授舜   ‎ ‎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 ‎ ‎ ‎【试题29】‎ 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答案示例】‎ 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 ‎ ‎ ‎【试题30】‎ 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䵍 ‎【答案示例】‎ 晋平公:从谏如流  择善而从  祁黄羊:出以公心  不念旧恶   腹䵍:大义灭亲  铁面无私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积累、运用熟语的能力 ‎ ‎ ‎【试题31】‎ 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 ‎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 ‎【答案】‎ ‎①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 ‎②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 ‎③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说明】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 ‎ ‎【试题32】(2015年第15题)‎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答案】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 ‎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不同之处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 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 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说明】考查考生基于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体察与阐发文本内容、领悟与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 ‎ ‎ ‎【试题33】(2018年第13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 三次回答:①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          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          ②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          ③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    ‎ 他谨慎些 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 【说明】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经典主要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 ‎ 之四:诗歌鉴赏样题 ‎ ‎ ‎【试题34、35】(2011年第12、13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35题。‎ 示秬秸【1】‎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租秸:张耒二子张柜、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 常寺少卿。‎ ‎【试题34】‎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来源:学*科*网]‎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 ‎ ‎【试题35】‎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要点】‎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 ‎ ‎【试题35】‎ 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 教育内容  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    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  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 ‎【说明】考查考生归纳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 ‎ ‎【试题36—39】(2015年第16—19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6〜3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试题36】‎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年_的一项是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 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 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 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 然得以留存人间。‎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 ‎ ‎【试题3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蹙 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 郑协律》)‎ C.讎野花吟细韵,娜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 胡琴妓》)‎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运用能力。‎ ‎ ‎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内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说明】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和运用名句名篇的能力。‎ ‎【试题38】‎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也曾 写道:“           ,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惟翁醉中知其天”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寄情山水的名句。‎ ‎【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或: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说明】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和运用名句名篇的能力。‎ ‎ ‎ ‎【试题39】‎ 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 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 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 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 “思翁无岁 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 (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 “思翁无岁年”之“悲”)‎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 ‎ ‎ ‎【试题40~42】(2018年第14~16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0~42题。‎ 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试题40】‎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41】‎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 ‎【试题41】‎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醍陌上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 ‎ ‎【试题43】(2018年第17题)‎ ‎①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_______, ________ ;祖母无臣________,_________。”‎ ‎③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的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谈,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答案】‎ ‎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 ‎③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④示例: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说明】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和运用名句名篇的能力。‎ ‎ ‎ 之五:作品阅读样题 ‎ ‎ ‎【试题44~47】(2014年第18~21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4~47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试题4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语词的错误理解。‎ B.中国的长城废墟中凝聚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一种“悟性的陶醉”。‎ 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D.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 E.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 ‎【答案】 A D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章局部观点,具体论证细节的理解和辨析,对文章整体思路的全面观照,尤其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准确把握能力。‎ ‎ ‎ ‎【试题45】‎ 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3分)‎ ‎【答案示例】‎ 指含有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 ‎【说明】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试题46】‎ 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6分)‎ ‎【参考答案】‎ ‎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知。‎ ‎【说明】考查考生归纳和概括文章重要段落的能力、分析和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 ‎ ‎【试题47】‎ ‎ 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5分)‎ ‎【答案示例】‎ 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同意”示例 ‎(1)已成废的圆明园,更能体现历史沧桑感,更具有文物价值。‎ ‎(2)与一般的废墟不同,它是中华民族曾经蒙受耻辱的见证,作为废墟,更有助于增强国人的忧患意识。‎ ‎“不同意”示例 ‎(1)重修圆明园,能吸引更多的人参观游览,有利于培养国人的历史忧患感和爱国情怀。‎ ‎(2)重修圆明园,可以再现昔日的皇家园林之美,有助于加强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章观点进行理解、阐发、推断和探究的能力。‎ ‎ ‎ ‎【试题48~54】(2015年第20~25题、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8~54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试题48】‎ 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游说           B.说和             C.话说           D.学说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 ‎ ‎【试题49】‎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对作品具体细节、局部观点的理解和感知,也考查考生对作品整体思路的观照,对核心线索的把握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主题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本题选项差别赋分,考生选A,可得部分分数,选B、C不得分。‎ ‎ ‎ ‎【试题50】‎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对作品中涉及到的语文知识、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 ‎【试题51】‎ ‎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答案示例】‎ 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要线索来谋篇布局,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丰富与深入,凸显了梅花独异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说明】考查考生对作品篇章结构与立意的理解、分析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考生对作品写作艺术的鉴赏能力。‎ ‎ ‎ ‎【试题52】‎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答案要点】‎ 要点一:万木萧瑟,大雪压境    ‎ ‎        凌霜傲雪的风骨 要点二:千年老梅,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  ‎ ‎        绝处逢生的生命力 要点三:淡云晓日,薄寒细雨;小桥清溪,明窗疏篱;诗酒横琴,林间吹笛  ‎ ‎         超凡脱俗的品格 ‎【说明】考查考生对作品重要段落的分析与概括、对作品重要信息的归纳和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能力 ‎ ‎ ‎【试题53】‎ ‎     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示例】‎ ‎“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在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说明】考查考生对作品核心语句以及作品主题的理解能力。‎ ‎ ‎ ‎【试题54】(试测题)‎ ‎     本文所提曹雪芹咏梅诗句,出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诗社。下列对大观园诗社的理解,你认为有错误的是哪一项,它错在哪里?‎ A.结社写诗,是大观园众多姐妹和贾宝玉诗意生活的集中写照。‎ B.诗社中,姐妹们和宝玉常以花为对象赋诗,相互应和,以诗写心。‎ C.诗社的活动曾异彩纷呈,后来由盛及衰,这与贾府的兴衰息息相关。‎ D.黛玉是诗社中的佼佼者,“温柔敦厚”是姐妹们对其诗风的赞誉。‎ ‎【参考答案】有错误的一项是D.结合林黛玉或薛宝钗的形象特点,分析本项错误即可。‎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对文学经典的整体把握和对主要内容、人物特点的了解。‎ ‎ ‎ ‎【试题55~59】(2018年第18~22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同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取材于苏儿的同名散文)‎ ‎【试题5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的情感                            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能力。‎ ‎ ‎ ‎【试题56】‎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对作品中具体细节、重要段落的分析力与理解,对段落中所涉及的修辞作用的理解,对作品主题、作者写作思路的感知和认识能力。‎ ‎【试题57】‎ 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要点】‎ 不同:‎ ‎①在细节的描述上更加具体,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 ②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的喜好有直接关系。 ③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家里的八仙桌,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 作用:‎ ‎①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 ②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章重要段落的比较、分析能力,并在此基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理解、赏析能力。‎ ‎ ‎ ‎【试题58】‎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要点】 寓意:‎ ‎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 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世界的象征。 效果:‎ ‎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章核心语句及作品主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考查考生对作者整体构思的赏析能力。‎ ‎ ‎ ‎【试题59】‎ 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6分)‎ ‎【答案】略 ‎【说明】考察考生对作品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基于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能力。‎ 之六:微写作 ‎ ‎ ‎【试题60】(试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小区里不少人遛狗时不牵狗,以致有人被咬伤。请你写一段文字,从狗咬人说起,倡议大家文明豢养宠物。‎ 要求:1.语言精练得体。2.理由充分,有号召力。3.150字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 ‎ ‎【试题61】(试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    吴起,战国军事家、政治家,与孙武齐名。《吴子》一书反映了吴起的军事思想。书中道,简募良才,以备不虞;还曰,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又云,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在这寥寥数语里,他指出了在军事中人才的重要作用;认为将领带军需要文武兼备、刚柔相济;强调“慎战”,反对穷兵黩武。这些思想观点都是很宝贵的,对于现代人仍有重要启示。‎ ‎     读后,请就吴起思想观点中你最有体会的一点,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认识感悟,150字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 ‎ ‎【试题62】(试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    某校学生会要成立几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小组。研究的内容分别是李白、鲁迅、史铁生、《三国演义》等作家或作品。‎ ‎    请为其中一个研究小组(任选),写一则征招小组成员的启事。‎ 要求1.内容应包含对作家(或作品)及研究重点,研究意义的简要说明,对应征者的要求和报名办法。2.语言有个性,具有鼓动意味。3.150字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的能力。‎ ‎ ‎ ‎【试题63】(试测题)‎ ‎    张耒在《示秬秸》中说“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请用这两句做开头,给下面三部文学名著中的某一个人物写一段赠言,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敬佩(鼓励或劝诫)之意。‎ 三部文学名著:《呐喊》《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要求:赠言要结合人物的经历或特点,不要泛泛而谈;150字左右。‎ ‎【说明】结合古诗阅读,着重考查考生对文学经典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评价,用简明、得体的语言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 ‎ ‎ ‎【试题64】(2014年第22题)‎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 ‎ ‎ ‎【试题65】(2017年第25题)‎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1.《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2.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3.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说明】结合阅读,着重考查考生对文学经典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的概括、理解和评价,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的能力。‎ ‎ ‎ 之七:大作文 ‎ ‎ ‎【试题66】(2005年第25题)‎ ‎    以“说安”为题作文。‎ ‎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 ‎    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    从内容上看,“安”是个常用字,所含的意义相当广泛。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题目贴近考生生活,写作空间与选择性都很大,写议论文是高中阶段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按规定文体写作也是高考写作考查的一种形式。‎ ‎ ‎ ‎【试题67】(2007年第25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     题目引用的古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历来被誉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的写景名句,但其内涵却早已超出对景色的描写。为了启发考生多角度地拓展对诗句的理解,命题者列举了对这两句诗的不同体会或联想,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试题的开放性较强,力求激发考生的创新思维,彰显个性。‎ ‎ ‎ ‎【试题68】(2010年第20题)‎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    “仰望星空”的内涵丰富深刻,可以引发考生的多重想象与联想。“脚踏实地”的意义相对固定,指做事扎扎实实,踏实认真。两个短语,一个含义丰富,一个意义固定,两者结合,就有了多种变化,文章的立意和阐释,可以丰富多彩。对题目的辩证多元的理解,给了考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再加上不限制文体,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做到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 ‎ ‎【试题69】(2013年第21题)‎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60分)‎ 科学家:加入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    科学家和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    题目以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莫言关于“文学与科学”的对话为基础加工而成,要求考生从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的思考或想象写一篇文章。试题借助对手机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思考高科技工具及其普遍应用给人 们观念意识、思想感情、生活方式等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使生活化的手机,体现出时代意义、历史高度和思辨空间 ‎ ‎ ‎【试题70】(2014年第23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    题目要求考生对“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题目中罗列的“老规矩”有的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有的则不太符合时代精神;“老规矩”被重新提起与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这就要求考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传统文化,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或影响,思考当下的社会生活。题目贴近考生,具有历史内涵和时代气息,有足够的思辨空间,有利于考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 ‎ ‎【试题71】(2015年第27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一位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 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   第①题。“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   本题为想象作文,要求考生调动对中华英雄的记忆,借助想象,写出自己与英雄在一起的故事。题目旨在引导考生关注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题目中“一天”的限制,考查了考生的剪裁水平,也使写作内容更加集中;明确规定写记叙文,要求考生叙写故事要有情节和细节,描摹人物要能绘形传神。题目有利于考生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理解和认识,展示构思、叙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第②题。“深入灵魂的热爱”‎ ‎    题目是从试卷中的阅读文本《说起梅花》中生发的,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一种尝试。本题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作文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不限文体。题目出自阅读文本,阅读文本的内容和写法都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参照。‎ ‎“自选一物(梅花除外)”的要求,规定不能再写阅读文本已经写过的梅花,意在考查考生的生活积淀、思想认识和真实的写作水平。‎ ‎ ‎ 之八:名篇名句默写与名著阅读 ‎ ‎ 附录1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古文( 23 篇)‎ ‎1. 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3. 劝学《荀子》‎ ‎4. 曹岁论战《左传》‎ ‎5. 烛之武退秦师(“夜缝而出……乃还”)《左传》‎ ‎6.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7. 逍遥游(“北冥有鱼……之二虫又何知”)《庄子》‎ ‎8. 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庄不得击”)《史记》‎ ‎9. 出师表 诸葛亮 ‎10. 陈情表(“伏惟圣朝……不能废远”)李密 ‎1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2. 归去来兮辞(不包括“序”)   陶渊明 ‎13. 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岂不痛哉”) 王羲之 ‎14. 滕王阁序(“豫章故郡……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15. 师说(“睦乎……其可怪也驮”) 韩愈 ‎16. 陋室铭        刘禹锡 ‎17. 小石潭记      柳宗元 ‎18. 阿房宫赋(“一人之心……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19. 岳阳楼记 范仲淹 ‎20. 醉翁亭记 欧阳修 ‎21. 前赤壁赋(“圭戌之秋……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 ‎22. 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 ‎23. 爱莲说 周敦颐 ‎(二)诗词曲( 22 首)‎ ‎1. 氓                                《诗经》‎ ‎2. 国殇                               屈原 ‎3.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4.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6.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8. 春夜喜雨                           杜甫 ‎9. 蜀相                               杜甫 ‎10.登高                               杜甫 ‎11.琵琶行(不包括“序”)               白居易 ‎12.泊秦淮                             杜牧 ‎13.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14.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15.定风波(莫昕穿林打叶声)             苏轼 ‎16.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17.书愤                               陆游 ‎18.钗头凤(红酥于)                     陆游 ‎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20.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 ‎21.窦娥冤([滚绣球])                   关汉卿 ‎22.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说明:文言文凡未注起记的,即要求全文背诵。‎ 附录2经典阅读篇目例举 ‎1.《论语》‎ ‎*2.《三国演义》                      罗贯中 ‎3.《红楼梦》                         曹雪芹 ‎4.《呐喊》                           鲁迅 ‎5.《边城》                         沈从文 ‎*6.《四世同堂》                     老舍 ‎7.《红岩》                         罗广斌  杨益言 ‎8.《平凡的世界》                   路遥 ‎*9.《雷雨》                         曹禺 ‎*10.《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 ‎*11.《巴黎圣母院》                 雨果 ‎12.《老人与海》                    海明威 说明:①经典阅读篇目主要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鼓励考生在例举篇目基础上更广泛地阅读。‎ ‎②*暂不列入2019年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