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及样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及样卷

ID:567040

大小:8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3高考考试说明 Ⅰ.试卷结构 一、各类测试内容的试题数量和赋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约5题,约15分 (二)阅读                           约15题,约75分 ‎    1、古诗文阅读                       约8题,约36分     2、现代文阅读                       约6题,约27分 ‎    3、阅读延伸                    1题,12分 ‎(三)写作                         1题,60分 二、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含阅读延伸题)、写作题等。‎ ‎    阅读延伸题设置在古诗文阅读或者现代文学类作品阅读部分。‎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能力要求:‎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考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所形成的能力进行考查。‎ 语文高考,是要求考生在 规定时限内以笔答方式独立完成 相关考查内容的一种选拔性考试,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     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包括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及评价等能力的考查;审美能力的考查,包括对文本艺术美和科学美的感受、品味、赏析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发现、创新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通常渗透在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内容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考试内容。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 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2.词语(包括成语和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3.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5.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6.标点符号的使用 7.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 8.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二)阅读 ‎1.古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 (3)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 (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6)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9)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篇目见附录) 2.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4)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6)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7)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 (8)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鉴赏 (9)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 ‎3.阅读延伸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三)写作 能写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实用类的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 1.符合题目要求 2.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表达顺畅,结构完整 5.标点正确,书写规范 6.提倡写思想深刻,选材新颖,想象力丰富,有文采的文章。 7.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Ⅲ 参考样题     为使考生对高考试题和语文学科能力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我们以近年来高考语文(北京卷)卷中的部分试题为基础编制成以下参考样题。参考样题与高考语文试题没有对应关系。‎ ‎ ‎ 附录   背诵与 默写篇目【没有变化】‎ ‎(一)古文(23篇)‎ ‎    1.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    3.劝学               《荀子》‎ ‎    4.曹刿论战           《左传》‎ ‎ ★ 5.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乃还)            《左传》‎ ‎    6.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    7.逍遥游(“北溟有鱼……之二虫又何知”)      《庄  子》‎ ‎ ★ 8.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庄不得击”)      《史  记》‎ ‎    9.出师表                诸葛亮 ‎   10.陈情表(“伏惟圣朝……不能废远”)   李  密 ‎ ★ 11.桃花源记              陶  潜 ‎   12.归去来兮辞   (不包括“序”)            陶  潜 ‎  13.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岂不痛哉”)         王羲之 ‎  14.滕王阁序(“豫章故郡……声断衡阳之浦”)         王  勃 ‎  15.师说(“嗟乎……其可怪也欤”)         韩  愈 ‎  16.陋室铭                 刘禹锡 ‎★17.小石潭记               柳宗元 ‎   18.阿房宫赋(“一人之心……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  牧 ‎   19.岳阳楼记                   范仲淹 ‎   20.醉翁亭记                    欧阳修 ‎   21.前赤壁赋(“壬戌之秋……托遗响于悲风”)      苏  轼 ‎    22.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 ‎★23.爱莲说                     周敦颐 ‎ ‎ ‎(二)诗词曲(22首)‎ ‎    1.氓                        《诗  经》‎ ‎    2.国殇                              屈  原 ‎    3.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   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 ‎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    6.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    8.春夜喜雨                          杜  甫 ‎   ★9.蜀相                  杜  甫 ‎   10.登高                   杜  甫 ‎   11.琵琶行(不包括“序”)         白居易 ‎   12.泊秦淮                        杜  牧 ‎13.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    14.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   1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   16.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   17.书愤                          陆  游 ‎   18.钗头凤(红酥手)               陆  游 ‎   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    20.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 ‎    21.窦娥冤(节选:[滚绣球])       关汉卿 ‎    22.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语文:七篇古文不考查   语文的背诵与默写篇目中,明确指出七篇古文不在高考考查之列。包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而死于安乐也);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乃还);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庄不得击);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爱莲说;蜀相。 2013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 第一部分:试卷结构 一、各类测试内容的试题数量和赋分 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约5题,约15分 ‎  古诗文阅读                    约8题,约36分 ‎  现代文阅读                    约6题,约27分 ‎      小阅读                       3题  12分 ‎      大阅读                        3题  15分 ‎  阅读延伸                      1题,12分 ‎  写作                          1题,60分 二、试题类型 ‎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含阅读延伸题)、写作题。‎ 在文言文阅读或者古代诗歌阅读或者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部分设置一道阅读延伸题。‎ ‎ ‎ 第三部分:参考样题(部分样题)‎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  论训》)‎ 注释:①   :弯曲。② 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 涔:积水。‎ ‎ ‎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          易:平坦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 ‎【答案】D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 ‎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 ‎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 ‎ ‎ ‎ 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 ‎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 ‎ ‎ ‎ 使管仲出死捐躯 ‎ ‎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 ‎ ‎ ‎ 今人君论其臣也 ‎ ‎ ‎【答案】C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以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答案】D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答案】B ‎5.将下列文中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②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参考答案】‎ ‎①个别小节有所亏缺,大的原则必须坚持,君子是这样做的。‎ ‎      ②曹子不为一时的失败而羞愧,而以至死没能建立功勋为耻辱。‎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 ‎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遣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答案】B 然独好周人急 ‎ ‎ 人莫舍我 ‎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B.‎ 然其行最著 ‎ ‎ 吾宁舍之而受祸 ‎ ‎ A.‎ ‎                                     ‎ C.‎ D.‎ 恐为他人得 ‎ ‎ 何以报为 ‎ ‎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 ‎ 妻卧草中以号 ‎ ‎ ‎  ‎ ‎ ‎ ‎ ‎ ‎ ‎ ‎【答案】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杖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李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作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答案】D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并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答案】C ‎5.找出文中描写李疑侍奉病中景淳的语段(把该语段开头两字和结尾两字分别写在下面横线上),并用现代汉语写出李疑的行为表现。‎ ‎    ①语段:         ……          ‎ ‎    ②行为表现:‎ ‎【参考答案】‎ ‎①语段:‎ 延就    颜面 ‎②行为表现:‎ 请景淳坐下;为景淳打扫房间;请医生;亲自煮粥熬药;每日问病;每日为景淳换洗沾有大小便的卧具和衣物;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 ‎ ‎1.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 梅  苏轼 ‎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① C    ② A ‎ ‎ ‎2.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 ‎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柳  堤 ‎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 ‎ ‎1.①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参考答案】①C       ②D  E ‎ ‎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评分参考】‎ 景、理内容表述完整,景、理关系阐发正确,语言通顺,条理清楚。‎ ‎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心灵的篝火 ‎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层峦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打算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而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难以超越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丝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少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的希腊神话,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哲学寓言,隐含着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张海迪,当代作家。195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 ‎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第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答案】A  E ‎ ‎ ‎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 启发了作者为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 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 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 有助于理解小说名字的由来。‎ ‎ ‎ ‎3.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答案要点】‎ 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 人类所追求的精神巅峰 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本关键词的理解、对文本中核心内容的归纳与概括,以及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把握的能力。‎ ‎ ‎ ‎4.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评分参考】观点明确,紧扣夸父与登山者的关联性(如挑战自然、悲剧命运、英雄壮举、精神永存等)展开论述,系现实得当,有理有据,分析到位,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如果考生的看法与题干的判断不同,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