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及样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及样卷

ID:567041

大小:147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北京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一) ‎ ‎ ‎ Ⅰ.试卷结构 一、各类测试内容的赋分 ‎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约15分 ‎  (二)阅读 ‎  1.古诗文阅读约36分 ‎  2.现代文阅读约27分 ‎  3.阅读延伸约12分 ‎  (三)写作 ‎  1.微写作10分 ‎  2.作文50分 二、试题类型 ‎  试题类型包括选择翅、填空题、简答题(含阅读延伸题卜微写作、作文。‎ ‎  阅读延伸题设置在古诗文阅读或者现代文学类作品阅读部分。‎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能力要求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考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而所形成的能力进行考查。‎ ‎  语文高考,是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限内以笔答方式独立完成相关考查内容的一种选拔性考试,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 ‎  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包括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及评价等能力的考查;审美能力的考查,包括对文本艺术美和科学美的感受、品味、赏析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对提出间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发现创新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通常渗透在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考查中。‎ ‎  二、考试内容 ‎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考试内容。‎ ‎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 ‎  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  2.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  3.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  4.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  5.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  6.标点符号的使用 ‎  7.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 ‎  8.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  (二)阅读 ‎  1.古诗文阅读 ‎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l)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3)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 ‎  (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  (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  (6)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  (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  (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  (9)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篇目见附录)‎ ‎  2.现代文阅读 ‎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  (l)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  (4)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  (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6)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7)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 ‎  (8)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鉴赏 ‎  (9)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 ‎  3.阅读延伸 ‎(l)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愈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三)写作 ‎  1.微写作 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 ‎2.作文 能写不少于700字的论述类、实用类的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 ‎(l)符合题目要求 ‎  (2)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  (4)表达顺畅,结构完整 ‎  (5)标点正确,书写规范 ‎(6)提倡写思想深刻、选材新颖、想象力丰富、有文采的文章 ‎(7)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Ⅲ.参考样题 ‎  为使考生对高考试题和语文学科能力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编制了以下参考样题,参考样题与高考语文试题没有对应关系。‎ ‎  【试题1】(试测题)‎ ‎  某百货商店开业,老板的朋友送来四副贺联,但其中只有合百货商店。这副是 ‎  A.茅店月明鸡唱早,板桥霜滑马行迟。‎ ‎  B.五夜早朝声人梦,一江春水鸭先知。‎ ‎  C.生意可人存潮涌,财源似水秋果香。‎ ‎  D.一楼风月当歌饮,万里澳山带醉看。‎ ‎  【答案】 C ‎  【说明】 考查考生修辞手法运用、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  【试题2】 (试测题)‎ 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 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俗语和成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知:“打开窗户说亮话”和“开诚布会”, “ ① ”和“弄巧成拙”, “检了芝麻,丢了西瓜”和“ ”, “ ③ ”和“分道扬镳”等。不过,俗语多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则多用作书面语,趋向典稚。‎ A.①鸡蛋里挑骨头 ②因小失大③重打锣鼓另开张 B.①偷鸡不成蚀把米 ②因小失大 ③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C.①鸡蛋里挑骨头 ② 舍本逐末③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D.①偷鸡不成蚀把米 ②舍本逐末③重打锣鼓另开张 ‎  【答案】B ‎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试题3】( 2013 年第5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下句的一项是 A.微风习习,远处孩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答案】 A ‎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词语、鉴赏现代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  【试题4】 (试测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赵老师发现11月的话费突然增至350 元,就向居所附近的营业厅查询。负责人小辛核查后发现多收了赵老200元,他向办公室程主任汇报后,登门道歉,把多收200元钱退给了赵老师。‎ 下面是小辛登门退款时向赵老师致歉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赵老师,实在抱歉,多收了您200元钱,请收好,感谢您监督我们的工作。‎ ‎  B.由于我公司工作疏漏,导致多收了您的话费,现如数退还,我们深表遗憾。‎ ‎  C.赵老师,您反映的话费问题经程主任批示,已经弄清。现退还200元钱,并请谅解。‎ D.您反映的多收话费之事,经查属实,这是退给您200元钱,谨请收好。【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  【试题5、6】 (试测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  登高远眺,俯瞰京城:一边是,红堵内皇宫内院,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一边是,一望无际、大大小小的民居院落,掩应在绿树荫里。若在雨中观看,就更有意境,诚是“云里帝城双凤阙, ”。‎ ‎  5.文中划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远眺 B.金碧辉煌 C.气势恢宏 D.掩应 ‎【答案】D ‎【说明】 考查考生识记词语的能力。‎ ‎6.下列各句填入文中横线处,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A.雨中丛树万人家 B.雨中绿树隐千家 C.坊间丛树千万家 D.坊间绿树有人家 ‎【答案】A ‎【说明】 考查考生修辞手法运用的能力。‎ ‎  【试题7~11】(试测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11 题。‎ ‎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当学生们乱七八糟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以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 ① 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坦直地接受这份Centleman风味的礼让。于是,闻先生自已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神秘莫测的面容: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摇着极其 ② 的腔调,念着:“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的,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③ ”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掸其烦地向注册科交涉把上午的功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有时,讲到意兴阑珊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他的新南院住宅。‎ ‎7.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粲然 迂缓 B.蔼然 迂缓C.蔼然 和缓 D.粲然 和缓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辨析、运用词语的能力。‎ ‎8.文中黑体字熟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慢条斯理 B.神秘莫测 C.不惮其烦 D.意兴阑珊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运用熟语的能力。‎ ‎9.将下列诗句填人文中横线③处,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 B.烟波江上使人愁 C.举杯消愁愁更愁 D.同向春风各自愁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修辞手法运用、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闻一多是现代著名作家,也是坚定的民主战士,代表作有小说《红烛》 等。‎ B.《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合集,屈原的《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C.“劝君更尽一杯洒”出自《送元二使安西》,其下句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D.“月出皎兮”的四字句是《诗经》中的典型句式,其中“兮”字为语助词。‎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了解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基本常识的程度和能力。‎ ‎11.下列关于闻一多的形象,作者最认同的一项是 A.道士 B.绅士 C.名士 D.烈士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  【试题12 ~16】 ( 2010年第6~10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 题。‎ ‎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 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 ‎【试题12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间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终不复言 复:问答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试题1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 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清不以怠遇其人 C.清其有道者欤 执其道不废 D.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答案】‎ ‎【说明】考查考生在其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试题14】‎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拍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乎 ‎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向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   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1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上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16 】‎ ‎  文言文《宋清传》 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  【参考答案】‎ ‎  第一问:‎ ‎  举例一:宋清只收购高质量的药材,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得到了医生和病人的信任,因此他的顾客多,生意好。‎ ‎  举例二:对付不起药款的人,宋清也给与优质的药材,并且从不追讨欠款,甚至焚毁借据。受过宋清照顾的人在发迹以后加倍回报宋清。‎ ‎  第二问:‎ 结合社会生活谈领悟,要求言之成理,观点鲜明,语言顺畅。‎ ‎【说明】阅读延伸题。考查考生体察与阐发文本内容的能力,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的能力。‎ ‎  【试题17 一21】( 2011年第6一9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一21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①誳: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试题17】‎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 易:平坦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略:简略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试题18 】‎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  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  C.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       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实词的能力。‎ ‎【试题19】‎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       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 ‎【答案】 D ‎【说明】 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虚词运用的能力。‎ ‎【试题20】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远处,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21】 (参考样题)‎ ‎  将下列文中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  ①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  ②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参考答案】‎ ‎①个别小节有所亏缺,大的原则必须坚持,君子是这样做的。‎ ‎②曹子不为一时的失败而羞愧.而以至死没能建立功勋为耻辱。‎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  【试题22~26】 ( 20 13年第6~10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6题。‎ ‎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释:①觌(dí):相见 ‎  【试题2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 ‎【答案】C ‎【说明】 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试题2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B.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C.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D.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答案】‎ ‎【说明】 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试题24】‎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  我若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 ‎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25】‎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26】‎ 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 ‎【参考答案】‎ ‎  ① “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27 】( 2005年第11 题)‎ ‎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 庐 奇 秀 甲 天 下 山山 北 峰 曰 香 炉 峰 北 寺 曰 遗 爱 寺 介峰 寺 间 其 境 胜 绝 又 甲 庐 山 元 和 十 一 年 秋 太 原人 白 乐 天 见 而 爱 之 若 远 行 客 过 故乡 恋 恋 不 能 去 因 面 峰 腋 寺 作 为 草 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答案】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说明】 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28】(2010 年第11题)‎ 用斜线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 学 射 矣 始 也 心 志 于 中 目 存 乎 鸽 手 往 从 之 十 发 而 九 失 其 一 中 者 幸 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 不 修 一 病 随 之 病 尽 而 法 完 则 心 不 期 中 目 不 存 鹄 十 发 十 中 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答案】‎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说明】 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29】( 2004年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           红梅 ‎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存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答案】C ‎【说明】 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休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 A ‎【说明】考查考生赏析古代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30 】( 20 0年第13题)‎ 阅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回答问题:‎ ‎  林通《梅花》诗云,“疏影横奸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香”,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云,“认桃无绿叶,辫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 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与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 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对梅花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31 、32】 ( 2012年10、11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1、32题 ‎                    柳堤 ‎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试题31】‎ ‎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其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答案】C ‎【说明】 考查考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答案】 D 、E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32】‎ ‎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 字)‎ ‎【评分参考】如果景、理内容表述完整,景、理关系阐发正确,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即可得满分。‎ ‎【说明】阅读延伸题考查考生体察与阐发文本内容的能力,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领悟与阐释文本意组的能力。‎ ‎【试题33】(试测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①、②题。‎ 调露①年中,有人行于巴峡。夜泊舟,忽闻有人朗咏诗曰:“秋径填黄叶,寒摧落草根。猿声一叫断,客泪数重痕。”其声甚厉,激昂而悲,如是通宵,凡吟数十遍。初闻,以为舟行者未之寝也。晓访之,而更无舟船,但空山石泉,溪谷幽绝,咏诗处有人骨一具。‎ ‎(取材于唐·牛肃《纪闻·巴峡人》))‎ 注释:①调露:唐高宗李治年号(679 一680)。‎ ‎① 下面对本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朗咏诗”的“人”,是一个漂泊异地、客死他乡的游魂。‎ B.“其声甚厉,激昂而悲”是说吟诗者的声音雄浑高昂而充满悲痛之情。‎ C.文中“忽闻”“初闻”“晓访之”,二个动作的施动者,是“行于巴峡”的那人。‎ D.这则故事营造了幽冷的意境,也弥漫着浓浓的哀伤,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答案】B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②下列诗句中,与本段文字引诗中的“猿声”所传达的情绪不同的两项是 A.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唐·张九龄《耒阳溪夜行》)‎ B.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唐·刘长卿《送康判官往新安》)‎ C.青牛眠树影,自犬吠猿声。(唐·于鹤《宿王尊师隐居》)‎ D.山色临湖尽,猿声入人梦愁。(唐·皇甫冉《寄江东李判官》)‎ ‎【答案】B、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34】( 2003年第18题)‎ 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斌的句子。‎ 白居易《琵琶行》 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 ‎【答案】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说明】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名句名篇的能力。‎ ‎【试题35】( 2004年第14 题)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斌》:“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答案】 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说明】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名句名篇的能力。‎ ‎【试题36~38】 (2006年第14、15、17 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6 ~38题。‎ ‎                                                 天坛之美 ‎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教练的艺术形成式表现了埔大深遂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圈丘高 5.18米,皇穹宇高19.2米,诉外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扩年殿比大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外低楼,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圈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  “圈”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科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阅代表着生命光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圆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以气热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徒刑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取材于杨辛《天坛》) ‎ ‎【试题36】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试题37】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  D.突出祟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答案】D ‎【说明】 考查考生分析文中信息、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38】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 ‎【参考答案】与“清”关系最大。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说明】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体察、阐发的能力。‎ ‎【试题39~41】 ( 2013年第14~16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9 ~41 题。‎ ‎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是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 ‎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繁殖时,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几十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 ‎: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而行》)  ‎ ‎【试题3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  A.薄簿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  B.不需要骨俄肌肉的支撑 ‎  C.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 ‎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句子、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试题4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 ‎  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  C.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  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    E.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 ‎【答案】B、D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试题41 】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扁鸟的翱翔有哪些不同点。‎ ‎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是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 ‎【参考答案】①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②苍蝇飞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的升力,鹏鸟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③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 ‎【说明】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以及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试题43 】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 启发了作者为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 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 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 有助于理解小说名字的由来。(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说明】考查考生基于自己对文本核心要素所起作用的理解,把握作者写作过程,并进而领悟文章思想内容与主旨的能力。‎ ‎【试题44】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答案要点】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 人类所追求的精神巅峰 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意思对即可)‎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关键词,归纳与概括文本核心内容,以及把握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试题45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 字)‎ ‎【评分参考】 要求观点明确,紧扣夸父与登山者的关联性(如挑战自然、悲剧命运、英雄壮举、精神永存等)展开论述。如果联系现实得当,有理有据,分析到位,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即可得满分。如果考生的看法与题下的判断不同,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说明】 阅读延伸题。考查考生体察与阐发文本内容的能力,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的能力。‎ ‎【试题46~49】 ( 2013年第17~20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49 题。‎ ‎                                  浙江的感兴 ‎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年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有时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  这次虽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是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列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描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那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于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试题4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性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  E.文章勾勒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 ‎【答案】 A、D ‎【说明】考查考生整体理解作品,以及准确把握作品局部和细节的能力。‎ ‎【试题47 】  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 ‎【参考答案】①色彩鲜明、谨严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②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和段落的能力。‎ ‎【试题48】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 要点二: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要点三: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 ‎【说明】 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文本重要信息和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试题49】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字)‎ ‎【评分参考】‎ 如果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准确,阐释具体、准确、深入,思路清晰,语言通顺、流畅,表达清楚、得体,即可得满分。‎ ‎【说明】阅读延仲题:侧重考查考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体察、阐发与评价文本内容与形式的能力,同时也兼及考查考生基于知识积累思考、领悟与闸释文本意组的能力。‎ ‎【试题50 】(试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  小区里不少人遛狗时不牵,以至有人被咬伤。请你写一段文字,从狗咬人说起,倡议大家文明豢养各种宠物。‎ 要求:1.语言精练得体。2.理由充分,有号召力。3.150字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试题51】(试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    清晨,36名身着戎装的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武警军乐团队员护卫着国旗从天安门拱形门洞走出,跨过金水桥和长安街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现场演奏三遍国歌,国旗升起时,在四周观看的各族同胞,凡是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其他人也应立正行注目礼。‎ ‎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地面开到杆顶需2分零7 秒,而这个时间正好是升旗时奏三遍国歌的时间。‎ 参照上述材料,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写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场景的文字。(要注意描写的对象和特定的氛围,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力式。 )‎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抒发情感的能力。‎ ‎【试题52】(试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    ‎ ‎ 吴起,战国军事家、政治家,与孙武齐名。《吴子》一书反映了吴起的军事思想。书中道,简募良才,以备不虞;还曰,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又云,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在这寥寥数语里,他指出在军事中人才的重要作用;讲求将领带军需要文武兼备、刚柔相济;强调“慎战”,反对穷兵黩武。这些思想观点都是很宝贵的,对于现代人仍有重要启示。‎ 读后,请就吴起思想观点中你最有体会的一点,写一小段文字,谈谈你的认识领悟,200字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试题53】(试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  学校为高一新生设计了一款校服,男式帅气,女式俏丽,学生们很喜欢。但有家长提出,这样的校服穿上后容易使学生分心,甚至会助长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心。校方对此很为难。‎ ‎  请你给校长写一段话,陈说自己的看法,帮助校方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试题54 】(试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    某校学生会要成立几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小组。研究的内容分别是:李白、鲁迅、史铁生、《三国演义》等作家或作品。‎ ‎    请为其中一个研究小组(任选),写一则征招小组成员的启事。‎ ‎    要求:1.内容应包含:对作家(或作品)及研究重点、研究意义的简要说明;对应征者的要求;报名办法。2.语言有个性,具有鼓动意味。3 . 200字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的能力。‎ ‎【试题55 】( 2002年第26 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 同学乙:对!没规则不成、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 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合适,就得改。现在许多“游戏”规则不都修改了吗?‎ 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  题目以当时的“世界杯”为背景,虚拟了一段学生的对话,为考生提供了三个具有启发性的思考角度。试题背景材料新鲜,与考生现实生活贴近,而“规则”这一概念也在考生的已知范畴内。为了进一步提示考生作文不要仅仅局限在“规则”的本身.题干上还标明了“(含“规则与……”)”的字样,以拓宽作文内容的领域,深化对“规则”的思考。‎ ‎【试题56 】 ( 2005年第25题)以“说‘安’”为题作文。‎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  从内容上看,“安”是个常用字,所含的意义相当广泛。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题目贴近考生生活,写作空间与选择性都很大。写议沦文是高中阶段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按规定文休写作也是高考写作考查的一种形式。‎ ‎【试题57】 (2007 年第25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说明】 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  题目引用的古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历来被誉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的写景名句,但其内涵却早已超出对景色的描写。为了启发考生多角度地拓展对诗句的理解,命题者列举了对这两句诗的不同体会或联想,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试题的开放性较强,力求激发考生的创新思维,彰显个性。.‎ ‎【试题58 】( 2010年第20题)‎ ‎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说明】 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  “仰望星空”的内涵是丰富深刻的,可以引发多重想象与联想;“脚踏实地”的意义相对固定,指做事情扎扎实实、踏实认真。两个短语,一个含义丰富,一个意义固定,两者结合,就有了多种变化,文章的立意和阐释,可以丰富多彩。对文章题目的辩证多元的理解,给了考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再加上不限制文体,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达到“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试题59 】( 2013 年第21题)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 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说明】 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  题目以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莫言关于“文学与科学”的对话为基础加工而成,要求考生从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的思考或想象,写一篇文章。试题借助对手机的讨论,引导考生进一步思考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思考高科技工具及其普遍应用对人们观念意识、思想感情、生活方式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使生活化的手机,体现出时代意义、历史高度和思辩空间。‎ 附录识记与理解的篇目 ‎                                 (一)古文(23 篇)‎ ‎1.子路、种誓、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2.生于优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3.劝学 《荀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烛之武退秦师(“夜縋而出……乃还”) 《左传》‎ ‎6.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7.逍遥游(“北冥有鱼· 一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 ‎★8.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庄不得击”) 《史记》‎ ‎9.出师表 诸葛亮 ‎10.陈情表(“伏惟圣朝……不能废远”) 李密 ‎★11.桃花源记 陶潜 ‎12.归去来兮辞(不包括“序”) 陶潜 ‎13.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岂不痛哉”) 王羲之 ‎14.滕王阁序(“豫章故郡……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15.师说(“嗟乎……其可怪也欤”) 韩愈 ‎16.陋室铭 刘禹锡 ‎★17.小石潭记 柳宗元 ‎18.阿房宫赋(“一人之心……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19.岳阳楼记 范仲淹 ‎20.醉翁亭记 欧阳修 ‎21.前赤壁贼(“壬戌之秋……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 ‎22.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 … 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 ‎★23.爱莲说 周敦颐 ‎  (二)诗词曲(22 首)‎ ‎1.氓 《诗经》‎ ‎2.国殇 屈原 ‎3.归园田居(其一) 陶潜 ‎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6.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8.春夜喜雨 杜甫 ‎★9.蜀相 杜甫 ‎10.登高 杜甫 ‎11.琵琶行(不包括“序” ) 白居易 ‎12.泊秦淮 杜牧 ‎13.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14.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1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16.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17.书愤 陆游 ‎18.钗头凤(红酥手) 陆游 ‎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20.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 ‎21.窦娥冤(〔滚绣球〕) 关汉卿 ‎22.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说明:1.加★号的不列入2014年考查范围。‎ ‎2.文言文凡未注起讫的,即要求全文背诵。‎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