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及样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及样卷

ID:567042

大小:181.5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年北京市语文考试说明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 ‎【考试科目、时长和分值】‎ 考试科目 考试时长 考试满分值 语文 ‎150 分钟 ‎150 分 数学(文科)‎ ‎120 分钟 ‎150 分 英语 ‎120 分钟 ‎150 分 文科综合 ‎150 分钟 ‎300 分 ‎【I.试卷结构】‎ 一、各类测试内容的赋分 ‎(一)现代文阅读、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约 48 分 ‎(二)古诗文阅读 约 42 分 ‎(三)写作 60 分 ‎1. 微写作(三选一) 10 分 ‎2. 作文(二选一) 50 分 二、试题类型 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写作(包括微写作、作文)等。‎ ‎【II.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能力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考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所形成的能力进行考查。‎ 语文高考,是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限内以笔答方式独立完成相关考查内容的一种选拔性考试,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 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包括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及评价等能力的考查;审美能力的考查,包括对艺术美和科学美的感受、品昧、赏析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创新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通常渗透在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内容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考试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阅读材料特点,灵活运用恰当的阅 读方法,阅读具有一定长度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1. 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2. 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3. 文中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 ‎4. 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5. 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6. 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7. 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 ‎8. 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 ‎9. 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赏析 ‎10.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 ‎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释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并能在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 1. 现代汉语普通话宇音的识记 ‎2. 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美观 ‎3. 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4. 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5. 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6. 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7. 标点符号的使用 ‎8. 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 ‎9. 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 ‎(三)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1. 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 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3. 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 ‎4. 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5. 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6. 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7. 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8. 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 ‎9. 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篇目见附录)‎ ‎10.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四)写作 ‎1. 微写作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能写简短的应 用性语段。‎ ‎2. 作文 能写不少于 700 字的论述类、实用类的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 ‎(I )符合题目要求 ‎(2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3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 )结构完整,表达顺畅 ‎(5 )标点正确,书写规范 ‎(6 )提倡写思想深刻、想象力丰富、有文采的文章 ‎(7 )鼓励有个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参考样题 为使考生对高考试题和语文学科能力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我们编制了以下参考样题。参考样题与高考语文试题没有对应关系。‎ ‎【试题 1-4] (2014 年第 1 4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 甲 (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 乙 (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 丙 (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试题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秋稔(rěn)冬祥 意蕴 B.楹(yíng)联 齿颊留香 C.言简意赅(gāi) 撰写 D.镌(jùn)刻 锒锒上口 ‎[答案] D ‎【说明]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词语宁音、宁形的能力。‎ ‎【试题2】.‎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万户栖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 ‎【试题3】.‎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题写 内涵 吟咏 B.题签 内涵 涵泳 C.题写 蕴涵 涵泳 D.题签 蕴涵 吟咏 ‎[试题4]‎ 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 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答案】 D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试题5-9 ] (试测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当学生们乱七八糟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以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①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坦直地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神秘莫测的面容。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②的腔调,念着:“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的,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③。”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惮其烦地向注册科交涉把上午的功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有时,讲到意兴阑珊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他的新南院住宅。‎ ‎【试题5】‎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嫣然迂缓B.蔼然迂缓C.蔼然和缓D.嫣然和缓 ‎[答案] B ‎[说明]考查考生辨析、运用词语的能力 ‎【试题6】‎ 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是 A.乱七八糟B.慢条斯理C.神秘莫测D.意兴阑珊 ‎【答案】 D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运用熟语的能力。‎ ‎【试题7】‎ 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③处,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A.与尔同消万古愁B.烟波江上使人愁 C.举杯消愁愁更愁D.西出阳关无故人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修辞手法运用、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试题8】‎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也是坚定的民主战士,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等。‎ B.《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合集,屈原的《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C.“劝君更尽一杯酒”出自《送元二使安西》,其下句是“西出阳关无故人”。‎ D.“月出皎兮”的四字句是《诗经》中的典型句式,其中“兮”字为语助词。‎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了解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基本常识的能力。‎ ‎[试题 9]‎ 下列关于闻一多的形象,作者最认同的一项是 A.道士 B.绅士 C.名士 D.烈士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试题 10-20】(试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6 题。‎ ‎【材料一]‎ 天坛之美 ‎①北京的天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清帝王祭天的祭坛。它的意境独出机抒,给人的感受像读一首哲理诗,也像欣赏一幅写意画。天坛的意境魅力,在于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②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③“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圄丘高 5. ‎18 米,皇穹宁高 ‎19.2米,手斤年殿上升到 ‎38 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 ‎3 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④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间,祈年殿和国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涵着敬天的思想。‎ ‎⑤祈年殿内部的空间设计也是突出纵向的高。祈年殿内部的面积很狭窄,殿内直径仅 ‎23.4 米,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又集中了 24 根柱子,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形成空间的拥挤。聪明的设计者把三层柱子密集于殿内的外沿,中心部位留出空间,由内层的 4 根通天柱(高‎19.2 米,直径 ‎1.2 米)围合成一个纵向的空间,逐层向殿顶的藻井 收缩,使人一进入祈年殿,便不由自主地仰视。‎ ‎⑥“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使” 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⑦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宁、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⑧祈年殿的三层檐也是同心圆,从不同距离看,祈年殿的三层檐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远距离看三层檐近似平行线,有安稳感;中距离看檐边呈环转的弧线,出现螺旋上升的触感;近距离看这种环转运动更为显着,升腾感更为强烈。‎ ‎⑨“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 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纷丽的景致。‎ ‎⑩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⑩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 深远而著称;故宫以 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 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 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试题10】‎ 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D ‎ ‎【说明】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试题 11]‎ 下列词语中的“天”与“天坛”之“天”意义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苍天 B.天窗 C.春天 D.天价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解释文中词语的能力。‎ ‎[试题 12]‎ 下列词语依次填人文中第⑩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幽静开放式 封闭式 幽寂 B.宁静 开放式 封闭式 幽静 C.幽静 封闭式 开放式 幽寂 D.宁静 封闭式开放式 幽静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中词语的能力。‎ ‎【试题 13]‎ 从“材料一”看,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 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 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 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试题 14]‎ 第③④段写天坛建筑的“高”与第⑤段不同,对此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第③④两段侧重写天坛建筑群的布局和外部形态特点,通过不同建筑的高度升降搭配,在开阔中呈现出渐次上升的动态感。‎ 第⑤段着重写祈年殿这一处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突出局部(狭窄空间)中形成的纵向高度。‎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 15]‎ 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节词概括故宫的建筑意境。‎ ‎【参考答案】‎ 雄伟(雄壮、雄浑……),威严(庄严、森严……),厚重(凝重…•••)‎ ‎【说明]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16】‎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 “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与“清”关系最大。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说明]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内容进行体察、阐发的能力。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二”,完成第 17-20题。‎ ‎[试题 17]‎ 根据文意,选出斋宫在文内地图中的准确位置。‎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 B ‎【说明】考查考生筛选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试题 18]‎ ‎“祈年殿”的名称出现于何时?‎ A. 1387 B. ‎1530 C. 1588 D. 1751‎ ‎[答案] D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试题 19]‎ 最适合这段文字的标题是 A. 天坛的轴线 C. 天坛的历史 B. 祈年殿的由来 D.《永乐图》解读 ‎【答案】A ‎【说明】考查考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选项差别赋分,考生选 C ,亦可酌情给分。选B 或 D ,不得分。‎ ‎[试题 20]‎ 下列各项有关文本主要特点的概括,与“材料一”紧密相关的有(),与“材料二”紧密相关的有( )‎ A. 阐释天坛意境之美 B. 古今对比,解说详实 C. 语言平实,以说明为主 D. 描述简沽,意蕴丰富 ‎[答案]与材料一相关的有: A 、D 与材料二相关的有: B 、C ‎【说明】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 天坛北为祈年殿一组,南为圄丘一组,中间隔以横墙,有成贞门相通。成贞门北有一条南北大道,直抵祈年门,形成天坛南北一条轴线。天坛是现存明清皇家祭祀建筑中最富特色的一组,以布局严整、形体庄重简洁、色彩瑰丽雅正、颇富神秘性著称于世。中国古代宫殿坛庙一贯采取中轴线对称布直,紫禁城宫殿和太庙都是明证。然而,作为祭天场所的天坛,其南北轴线却偏在东侧,实是非常奇特之事。‎ 天坛始建时原本称天地坛,是按明洪武十一年( 1378 年)建的南京大祀殿的规制建造的,实行天地合祀。据记载,天地坛当初只有一圈南方北圆的坛墙,四面各开一门。南方为正门,自此有吊道向北,直才民主建筑群大祀殿前,形成全坛区的南北中轴线。大祀殿建筑群总平面为矩形,有内外两重围墙,外重围墙四面各开一门,北门北有天库。南门以内又有一重门,名大祀门,门内北面殿庭正中即主殿大丰巳殿。它下有高台,上建面间十一间的大殿,这高台即坛,殿前东西侧有东西廊屋。自大祀门两侧有内重围墙,与大祀殿相连,围成南方北圆的殿庭,与坛区的轮廓相呼应。坛区西南角建有斋宫,正门东向,面对大祀殿至南门之间的南道(如下《永乐团》)。‎ 如果将《永乐团》与现在的天坛比较,可以发现今祈年殿的大殿由大祀殿的矩形变为今天的圆形,且下增三层圆坛。不过,附属建筑及布直基本未变。由此可以推知,现在祈年殿一组建筑下面的矩形大台子和南北南道是永乐时就有的。现在的斋官位于祈年殿西南方,倚西、南两面坛墙,也和《永乐团》一致,因知斋宫西的内坛西墙就是永乐时的西坛墙。‎ 在《永乐团》上,坛区中轴对称。现在祈年殿至丹睦桥、成贞门一线即当时的中轴线,故东坛墙应在中轴线东侧与西墙对称处。现在丹睦桥的东面有内外两重东坛墙,其外坛墙距中轴线的距离与西坛墙很接近,所以可以确认它是永乐时的东坛墙。坛的正南门成贞门即《永乐图》图上的南门,南墙即在这一线。现在弧形南才斤的南墙是明后期扩建斋宫时南移的。《永乐团》在东西坛墙上画有东西门,西门之南为斋宫,可知现在内坛西门即永乐坛的西门,东门应在今外坛墙相对应处。‎ 明嘉靖九年( 1530 年)决定天地分祀后,天地坛南创建替天的圜丘坛,其主体为国丘坛和二重围墙。圄丘为三层圆坛,在原天地坛中轴线之正南方。其外的围墙是圆、方两重矮围墙。在圈丘坛区之外,天地坛的东西墙(又称大坛墙)南延,南端新建东西向横墙与之相连,形成第二重坛墙,以使皇帝圄丘祭天时不致暴露于郊野。‎ 圄丘建成后即拟拆去大祀殿,在其地建祈谷坛。该坛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 年)建成,下部为三层石台,即祈谷坛,上建圆形三重檐,圆锥顶的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 1751 年)改称祈年殿。祈年殿建成后,天坛的总范围包括北部的祈年殿区和南部圈丘区,以现在的内坛西墙和外坛北、东、南墙为界。天坛的正门由南面的成贞门改为西门,又称西天门。‎ 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 年)北京建南外城,包天坛于域内。南外城正门永定门至内城正门正阳门间的大道成为北京全域中轴线的前奏。当时天坛以今内坛西门为正门,故还需临大道再建外门和墙,使与大道西侧的先农坛夹街对峙,以壮观瞻。此时天坛南墙在国丘以南部分也已建成,向西延长与新建的临街西墙相接,形成围合。这样在坛区南、西两面就出现了内外两重坛墙。与之相应,在东、北两面也应建墙,从而形成完整的内外两重坛墙。但原有坛区已很大,坛墙北有池沼,东面已临崇文门外大道,不使外拓。所以在北、东两面只能把原坛墙用为外墙,在其内重建一重墙,与原西、南两面的内坛墙相接,形成一圈内坛墙。现在的内外二重坛墙相套和全坛的主轴线偏向东侧就是这样形成的。‎ 时至万历十六年( 1588 年)拓建斋宫完成后,天坛、圄丘之间的东西横墙不得不再次南移,而不能南移的成贞门,则只能把其东西侧各段墙改建成弧形,以与东西两端南移的墙相接,形成现状。天坛内外坛墙建成后,天坛就由原来的严格中轴线对称布局,改变成主轴线偏东、内外坛区都不居中的现状。‎ ‎【试题 21-23】 (2013年第 14-16 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1-23 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虫子畴。‎ 虫子螃这种生物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繁殖时,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女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虫子螃们再次落回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虫子螃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略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 蜻蜒一般为每秒 200 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 秒 1 000 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羊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 3 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 8 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 2 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 1 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 10% 。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儿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 “燃料”,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的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 150 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 000 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而行》)‎ ‎[试题 2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 的一项是 A. 薄薄的翅由几 质构成 B. 不需要骨髓肌肉的支撑 c. 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 D. 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句子、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试题 2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化到在空中飞行。‎ B.蚌畴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的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E 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答案】 B、D ‎【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试题 23】‎ 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的相翔有哪些不同点。‎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朝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朝翔时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 ‎[参考答案]‎ ‎①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朝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 ‎②苍蝇飞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的升力,鹏鸟朝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 ‎③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栩翔时元法做到。‎ ‎【说明】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试题 24】 (2013 年第 5 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 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 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 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答案] A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词语、鉴赏现代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试题 25】 (2014 年第 5 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起了瓢。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昧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 B. 河北省的领导在签约会上表示,为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河北将全力建好永清服装城,确保北京的服装商场如期迁人。‎ C.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 ‎4G 时代,抢占市场的 “搏杀”己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D. “今天请各位老同学来,为咱们县的发展献计献策,我只备下清茶一杯,君子之交淡如水嘛!”县长话音一落,老同学们报以一片笑声和掌声。‎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熟语的能力。‎ ‎【试题 26】‎ ‎(试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赵老师发现他 11 月的话费突然增至 350 元,就去居所附近的营业厅查询。负责人小辛核查后发现多收了赵老师 200 元,他向办公室 程主任汇报后,登门道歉,把多收的 200 元钱退给了赵老师。下面是小辛登门退款时向赵老师致歉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赵老师,实在抱歉,多收了您 200 元钱,请收好,感谢您监督我们的工作。‎ B.由于我公司工作疏漏,导致多收了您的话费,现如数退还,我们深表遗憾。‎ C.赵老师,您反映的话费问题经程主任批示,已经弄清。现退还 200 元钱,并请谅解。‎ D. 您反映的多收话费之事,经查属实,这是退给您的 200 元钱,谨请收好。‎ ‎【答案】 A ‎[说明]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试题 27】 (2014 年第 6 题)‎ 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下文是一份请束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 ‎(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 18 日晚7 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在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 A. (甲) B.(乙) C. (丙) D.(丁)‎ ‎【答案】 c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 ‎②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 A. 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 B. 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C. 不喝,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 D. 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 ‎【答案】 D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 ‎【试题 28】 (2014 年第 7 题)‎ ‎“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 暮云收尽隘i青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 自告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答案】 B ‎[说明]综合考查语言运用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烟笼寒水月笼沙 C. 一夜飞度镜湖月 B. 明月楼高休独倚 D. 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 A ‎【说明】综合考查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 “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 A. 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答案] B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对古典名著的了解。‎ ‎【试题 29--33】 (2013年第 6-10 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9-33 题。‎ ‎①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走且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记即还。私卖见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②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于页,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恭内职,靖恭守住,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煌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煌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煌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煌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煌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煌之君臣,卒赖保全。‎ ‎③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侠克李煌,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误,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投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这话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 O 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④成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注释:①规( di):相见。(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试题 29】‎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受而籍之衣柜 籍:登记造册 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又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试题3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B.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C.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D.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答案】 D ‎【说明】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试题31】‎ 对下列稳重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若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是煜入宫治谈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答案] B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32】‎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答案] D ‎[说明]考查考生归纳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33】‎ 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 ‎【参考答案】‎ ‎①“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 ‎②“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 34—39】 (2014年第8-13 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34-39 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试题34】‎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参考答案]‎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元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 ‎//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 3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虞 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 D.常显用之 常:曾经 ‎[答案] B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试题 36】‎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 ‎【试题 3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试题 38】‎ ‎《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在方格里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3分)‎ ‎【答案】滕子京滴守巳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试题 39】‎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12分)‎ ‎【参考答案]‎ 感情角度:‎ ‎(I )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3 )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 ‎[说明]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与阐发文本内容的能力,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的能力。‎ ‎【试题 40】 (2010 年第 11 题)‎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鸪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休,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鸪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答案】‎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鹊/于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鹊/十发十中矣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 41】 (2004 年第 12 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史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答案】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答案】 A ‎【说明】考查考生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 42】 (2004 年第 13 题)‎ 阅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回答问题。‎ 林边《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自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与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对梅花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 3 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元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元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 “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 43 、44】 (2012 年 10、11 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43 、44 题。‎ 柳 堤 明•金宴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才斤,年年还自生。‎ ‎【试题 43】‎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 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 “密树”,状柳茂。‎ c.兰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②雨本元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 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 日》)‎ B. 莱茵影里和烟卧,茵茵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脑脂画不成。(宋•刘子荤《海棠花》)‎ D. 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祯《燕子 辞》)‎ E. 映日暖云流似水,邑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潘《都城春日》)‎ ‎[答案] D、E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 44】‎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 150 宇)‎ ‎[评分参考]如果景、理内容表述完整,景、理关系阐发正确,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即可得满分。‎ ‎【说明】考查考生体察与阐发文本内容的能力,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的能力。‎ ‎【试题 45】 (2014 年第 14 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驷马韦曲【 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搏须尽日,白发好禁[ 2 ]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 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受。‎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兰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元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缸氧。(明•胡应麟《奇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翼《游曲江》)‎ ‎【答案】 B E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缅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说明]综合考查考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 46】(试测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①、②题。‎ 调露①年中,有人行于巴峡。夜泊舟,忽闻有人朗咏诗曰:“秋径填黄叶,寒摧露草根。猿声一叫断,客泪数重痕。”其声甚厉,激昂而悲,如是通霄,凡吟数十遍。初闻,以为舟行者未之寝也。晓访之,而更无舟船,但空山石泉,溪谷幽绝,咏诗处有人骨一具。‎ ‎(取材于唐•牛肃《纪闻•巳峡人》)注释:①调露:唐高宗李治年号( 679-680)。‎ ‎①下面对本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朗咏诗”的“人”,是一个漂泊异地、客死他乡的游魂。‎ B.“其声甚厉,激昂而悲”是说吟诗者的声音雄浑高昂而充满悲痛之情。‎ C.文中“忽闻”“初闻”“晓访之”,三个动作的施动者,是“行于巳峡”的那人。‎ D.这则故事营造了幽冷的意境,也弥漫着浓浓的哀伤,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答案] B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②下列诗句中,与本段文字引诗中的“猿声”所传达的情绪不同的两项是 A.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唐•张九龄《来阳溪夜行》)‎ B.猿声近庐霍,水色胜潇湘。(唐•刘长卿《送康判官往新安》)‎ C.青牛眠树影,自犬吠猿声。(唐•于鹊《宿王尊师隐居》)‎ D.山色临湖尽,猿声入梦愁。(唐•皇甫冉《寄江东李判官》)‎ ‎【答案】 B,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试题47] (2003 年第 18 题)‎ 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赋的句子。‎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萧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答案】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呜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说明]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名句名篇的能力。‎ ‎[试题 48-54】 (试测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48 54 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 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 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不过我也在想,假如 8848 米不再是不 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 8848 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峦叠幢,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朝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 ① ,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琦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远没有珠穆朗玛峰高,主峰卡瓦格博海拔 6740 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巨大的冰川从山顶倾泻而下,直达山脚。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自卡瓦格博从海底隆起,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卡瓦格博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我们很少能想起那些在冰川上攀援的人,也许这是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亲人和朋友没有从事这项冒险的竞技运动的。一些人对登山者的死也许有点冷漠,甚至还会为他们冒着严寒去探险感到不解。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还有缺氧 极度缺氧的窒息。哦,有时会几天几夜没有吃的,更没有热水喝,他们常常处在人生的绝境。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丝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无声地熄灭了……‎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一座或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没有痛苦的挣扎,有的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来了……还有一些被皑皑白雪重重叠叠覆盖的雕像,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们。也许在多少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得暖了,冰川呀塌,雪山融化,他们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冻伤的脸颊不再是紫红的,由于海拔高度的沉降,紫外线的照射也不再那么强烈了,他们不用怕被灼伤,眼睛的雪盲症也好多了。他们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芜的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当地的时间: 3000 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宁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宁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一一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我有一个好朋友,也是作家,他不是探险家,却总是做一些探险的事。他当然不像汤姆•索亚,他是成熟的、理智的人。我一直存有一张他在一个神秘的大峡谷的照片,那天当我拆开他从遥远的地方寄来的信,看到他的照片时,吓了一跳,手也猛地哆嗦了一下,我觉得他的照片实在吓人。这是我的朋友吗?满脸长而浓密的胡须,他无助地盯视着远方,两 H!l露出一片可怕的茫然。这张照片的后面写道:这是与队伍失去联系的第七天,身边只有两位藏民,别的一无所有了;我们已经筋疲力尽,只有等待那一时刻的到来。‎ 不过,他还是悬崖勒马了。没过多久他来信说,六月他还要再一次去攀登去探险,那里还有很多谜。‎ 人类一次次向巅峰攀登意味着什么?这种原始的,夹杂着使命感的冲动,促使他们总是不断地告别亲人,义无反顾地奔向不可预知的地带。欲望是一种令人愉悦的需求,正是凭着这种欲望,人们才总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 ......‎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珞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其实我是清楚的一一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边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改动)注:张海迪,当代作家。 1955 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试题 48】‎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人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搅扰 掩盖 C. 搅扰 掩埋 B. 叨扰 掩埋 D. 叨扰 掩盖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辨析、运用词语的能力。‎ ‎【试题 49】‎ 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 重峦叠幢 B. 瞬息万变 C. 悬崖勒马 D. 义元反顾 ‎[答案] c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运用成语的能力。‎ ‎【试题 50】‎ 下列词语中最能突显作者对梅里雪山的感受的是 A.绢丽 B.空旷 C.复杂 D.神秘 ‎[答案] D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意的能力。‎ ‎【试题 5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B. 时至 3000 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C. 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D.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答案】D ‎【说明】考查考生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 ‎【试题 52】‎ 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启发了作者为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凸显了小说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有助于理解小说名字的由来。(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说明】考查考生基于对文本核心要素所起作用的理解,把握作者写作过程,进而领悟文章思想内容与主旨的能力。‎ ‎【试题 53】‎ 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答案要点】‎ 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 人类所追求的精神巅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意思对即可)‎ ‎【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关键词,归纳与概括文本核心内容,以及把握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试题 54】‎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 80 字)‎ ‎【评分参考】要求观点明确,紧扣夸父与登山者的关联性(如挑战自然、悲剧命运、英雄壮举、精神永存等)展开论述。如果联系现实得当,有理有据,分析到位,语言通)帜,条理清楚,即可得满分。如果考生的看法与题干的判断不同,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说明]考查考生体察与阐发文本内容的能力,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的能力。‎ ‎【试题 55-58】 (2014年第 18-21 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55 58 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 15‎ ‎ 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沧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反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回国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 1820 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式,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 “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瑞河畔,就像看到了 600 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焚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茸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搏点,吸引搏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试题 5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语词的错误解释。‎ B.中国的长城废墟凝聚着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以一种“悟性的陶醉”。‎ 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D.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 E. 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 ‎【答案】 A D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章局部观点,具体论证细节的理解和辨析,也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全面观照,尤其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准确把握能力。‎ ‎【试题 56】‎ 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参考答案]‎ 指含有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 ‎[说明]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试题 57】‎ 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参考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造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的认知。‎ ‎【说明】考查考生归纳和概括文章重要段落的能力、分析和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并进而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试题 58】‎ 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同意”示例:‎ ‎(I )已成废墟的圆明园,更能体现历史沧桑感,更具有文物价值。‎ ‎(2 )与一般的废墟不同,它是中华民族曾经蒙受耻辱的见证,作为废墟,更有助于增强国人的忧患意识。‎ ‎“不同意”示例:‎ ‎(I)重修圆明园,能吸引更多的人参观游览,有利于培养国人的历史忧患感和爱国情怀。‎ ‎(2 )重修圆明园,可以再现昔日的皇家园林之美,有助于加强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说明]考查考生对文章观点进行理解、阐发、推断和评价的能力。‎ 小区里不少人遛狗时不牵狗,以致有人被咬伤。请你写一段文字,从狗咬人说起,倡议大家文明拳养各种宠物。‎ 要求: 1. 语言精练得体。 2. 理由充分,有号召力。 3. 150 字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试题 60】 (试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清晨, 36 名身着戎装的国旗护卫队员和60名武警军乐团队员护卫着国旗从天安门拱形门洞走出,跨过金水桥和长安街,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伴随着国旗升起,现场演奏三遍国歌。国旗升起时,在四周观看的各族同胞,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其他人应立正行注目礼。‎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开始升起到杆顶需 2 分零 7 秒,而这个时间正好是升旗时奏三遍国歌的时间。‎ 参照上述材料,写一段 150 宁左右的描写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场景的文字。(要注意描写的对象和特定的氛围,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抒发情感的能力。‎ ‎【试题 61】(试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吴起,战国军事家、政治家,与孙武齐名。《吴子》一书反映了吴起的军事思想。书中道,简募良才,以备不虞;还曰,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又云,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在这寥寥数语里,他指出在军事中人才的重要作用;讲求将领带军需要文武兼备、刚柔相济;强调“慎战”,反对穷兵黯武。这些思想观点都是很宝贵的,对于现代人仍有重要启示。‎ 读后,请就吴起思想观点中你最有体会的一点,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认识领悟, 150宇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试题 62】(试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学校为高一新生设计了一款技服,男式帅气,女式俏丽,学生们很喜欢。但有家长提出,这样的技服穿上后容易使学生分心,甚至会助长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心。校方对此很为难。‎ 请你给校长写一段话,陈说自己的看法,帮助校方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表达得体, 150字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试题 63】 (试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某校学生会要成立几个研究性学习专题小组。研究的内容分别是:李白、鲁迅、史铁生、《三国演义》等作家或作品。‎ 请为其中一个研究小组(任选),写一则征招小组成员的启事。‎ 要求:‎ ‎1. 内容应包含:对作家(或作品)及研究重点、研究意义的简要说明;对应征者的要求;报名办法。‎ ‎2. 语言有个性,具有鼓动意味。‎ ‎3. 150 字左右。‎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的能力。‎ ‎【试题 64】 (2014 年第 22 题)‎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 18 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说明】着重考查考生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 ‎【试题 65】 (2002 年第 26 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 同学乙:对!没规则不成。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 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合适,就得改。现在许多“游戏”规则不都修改了吗?‎ 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恨。‎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题目以当时的“世界杯”为背景,虚拟了一段学生的对话,为考生提供了三个具有启发性的思考角度。试题背景材料新鲜,与考生现实生活贴近,而“规则”这一概念也在考生的已知范畴内。为了进一步提示考生作文不要仅仅局限在“规则”的本身,题干上还标明了“(含‘规则与……’)”的宇样,以拓宽作文内容的领域,深化对“规则”的思考。‎ ‎【试题 66】 (2005 年第 25 题)‎ 以“说‘安’”为题作文。‎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 800 字。‎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从内容上看,“安”是个常用宁,所含的意义相当广泛。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题目贴近考生生活,写作空间与选择性都很大。写议论文是高中阶段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按规定文体写作也是高考写作考查的一种形式。‎ ‎【试题 67】 (2007年第 25 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 800 字。‎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题目引用的古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昕无声”,历来被誉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的写景名句,但其内涵却早已超出对景色的描写。为了启发考生多角度地拓展对诗句的理解,命题者列举了对这两句诗的不同体会或联想,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自己读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试题的开放性较强,力求激发考生的创新思维,彰显个性。‎ ‎【试题 68】 (2010 年第 20 题)‎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仰望星空”的内涵丰富深刻,可以引发考生的多重想象与联想;“脚踏实地”的意义相对固定,指做事扎扎实实、踏实认真。两个短语,一个含义丰富,一个意义固定,两者结合,就有了多种变化,文章的立意和阐释,可以丰富多彩。对题目的辩证多元的理解,给了考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再加上不限制文体,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达到“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试题 69】 (2013 年第 21 题)‎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 21 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 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于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800 宁的文章。‎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题目以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莫言关于“文学与科学”的对话为基础加工而成,要求考生从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于机的看法引发的思考或想象写一篇文章。试题借助对于机的讨论,引导考生进一步思考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思考高科技工具及其普遍应用对人们观念意识、思想感情、生活方式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使生活化的于机,体现出时代意义、历史高度和思辨空间。‎ ‎【试题 70】 (2014 年第 23 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道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 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700 字。‎ ‎[说明]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题目要求考生对“‘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所罗列的“老规矩”有的在今天还有积极的意义,有的则不太符合今天的时代精神;而且,“老规矩”被重新提起与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这就要求考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传统文化,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或影响,思考当下的社会生活。题目贴近考生,具有历史内涵和时代气息,有足够的思辨空间,有利于考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 附录古诗文篇目 ‎(一)古文( 23 篇)‎ ‎1. 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3. 劝学 ‎4. 曹岁论战 ‎5. 烛之武退秦师(“夜缝而出……乃还”)‎ ‎6. 邹忌讽齐王纳谏 ‎7. 逍遥游(“北冥有鱼……之二虫又何知”)‎ ‎8. 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庄不得击”)‎ ‎9. 出师表 ‎10. 陈情表(“伏惟圣朝……不能废远”)‎ ‎11. 桃花源记 ‎12. 归去来兮辞(不包括“序”)‎ ‎13. 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岂不痛哉”)‎ ‎14. 滕王阁序(“豫章故郡……声断衡阳之浦”)‎ ‎15. 师说(“睦乎……其可怪也驮”)‎ ‎16. 陋室铭 ‎17. 小石潭记 柳宗元 ‎18. 阿房宫赋(“一人之心……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 ‎19. 岳阳楼记 范仲淹 ‎20. 醉翁亭记 欧阳修 ‎21. 前赤壁赋(“圭戌之秋……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 ‎22. 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 ‎23. 爱莲说周敦颐 ‎(二)诗词曲( 22 首)‎ ‎1. 氓 ‎2. 国殇 ‎3. 归园田居(其一)‎ ‎4.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 梦游天姥吟留别 ‎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 春夜喜雨 ‎9. 蜀相 ‎10.登高 ‎11.琵琶行(不包括“序”)‎ ‎12.泊秦淮 ‎13.苏幕遮(碧云天)‎ ‎14.念奴娇•赤壁怀古 ‎15.定风波(莫昕穿林打叶声)‎ ‎16.声声慢(寻寻觅觅)‎ ‎17.书愤 ‎18.钗头凤(红酥于)‎ ‎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0.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21.窦娥冤([滚绣球])‎ ‎22.沁园春•长沙 说明:文言文凡未注起记的,即要求全文背诵。‎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