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芙蓉花,是大江南北常见的花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识。这种花一日三变,晨白午红夕紫,朝开暮落,故又名“三变花”。其花晚秋始开,虽饱经霜侵露凌,却依然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故又有“拒霜花”之美誉。在古代,凡美艳之花,诗人必咏之,画家必绘之,文人必赋予多种内涵。芙蓉花之美艳及风骨,自然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故自唐代以来,描绘赞美芙蓉花的文艺作品曾出不穷。但须注意的是,古人所说的芙蓉,并不一定是指现在人们熟知的芙蓉花,因芙蓉本是荷花的别名,宋以前以芙蓉为名的作品,多指荷花,如,南宋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图》,画中的花并非芙蓉花,而是荷花。
花的名称,相同者甚多,如,牡丹花,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芙蓉花的得名,是因其花皎若芙蓉(这里指荷花)出水,艳似菡萏展瓣,与荷花相似,便以荷花的别名为名。为了防止名称上的混淆,人们根据其生长习性,在“芙蓉”二字之前加“水”字或“木”字,以示区别。荷花是水生植物,生于水上,故称“水芙蓉”;芙蓉花是木本植物,生于地上,故称“木芙蓉”或“地芙蓉”。而早在唐代,人们便称芙蓉花为“木芙蓉”。
菊花能傲霜,芙蓉花亦能拒霜。对芙蓉花不畏霜侵露凌的品格,历代文人赞不绝口。文人骚客从精神层面欣赏芙蓉花,百姓则更喜欢它的吉祥寓意。“芙蓉”与“夫荣”谐音,这种花与七簇桂花的组合,就有了“夫荣妻贵”的寓意。牡丹代表富贵,芙蓉与牡丹的组合,便成为“荣华富贵”的象征。而芙蓉花与白鹭的组合,便意味着“一路荣华”。这些组合,在各种古代艺术品和工艺品上都是常见的题材。加上芙蓉花天生丽质,美艳绝纶,一日花色三变,所以古人常以芙蓉花比喻仪态万方的美女。如,古人有诗曰: 。
以芙蓉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始见于宋代,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北宋画家赵昌的《花卉四段图卷》,分别画了折枝海棠、栀子、芙蓉、梅花。不过,有学者从其画风、字迹分析,怀疑是当时高手所仿。但可以肯定的是,赵昌曾画过芙蓉花,因苏轼曾写诗提及此事,但赵昌画的是水边芙蓉,而不是折枝芙蓉。
元、明、清时期,擅画芙蓉花的画家不是太多。近代以来,以张大千和齐白石的作品水平最高,他们对芙蓉花的傲霜精神尤为欣赏。
材料二:
明代初期,因太祖朱元璋对南宋院体画风青睐有加,花鸟画大致延续了宋代院体工笔画风格,没有新突破。明宣宗朱瞻基同宋徽宗一样,雅好诗文书画,尤好花鸟画。他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有延续南宋院体花鸟画艳丽典雅风格的工笔重彩画家边文进,有出自北宋徐熙野逸风格的没骨画家孙隆,有笔墨洗练奔放、造型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家林良,还有精丽粗健并存、工笔写意兼具的画家吕纪。不过,他们的作品的风格面貌大多沿袭宋代花鸟画,并无根本突破。从意境与格调方面看,这时期的花鸟画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事实上,明代花鸟画的大突破直到中期以后才出现。
明代中期,文人越来越多地参与花鸟画创作,他们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院体画大相径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门画派。吴门画派的成就主要在山水画方面,代表人物有兼擅人物、山水、花鸟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周与文徵明主要延续宋、元文人画传统,疏简而不放逸;唐寅与仇英主要吸收南宋院体画风,并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他们的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
严格地说,吴门画派的花鸟画是对前代的延续,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然而,到吴门画派的弟子一代,花鸟画在陈淳、陆治、周之冕那里结出了硕果。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如果说陈淳的大写意花鸟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那么徐渭的作品则充分发挥了大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功能,洗胸中块垒,抒澎湃激情。在绘画语言风格方面,他吸收宋、元文人画及林良、沈周、陈淳的长处,兼融民间画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他是第一个使用生宣作画的花鸟画家,利用生宣良好的吸水性来控制画面水墨渗化效果,表达特殊韵味。他还以泼墨法作花鸟,用笔墨的纵横捭阖表达自身的愤懑情绪。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齐白石都曾受其影响。他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后世将二人并称为“青藤白阳”。
材料三: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中国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举个例说,李璨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所以,“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从宋代的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追求——文人气。文人们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青睐(lài) 曾出不穷 B. 菡萏(dàn) 皎若芙蓉
C. 混淆(hǔn) 文人骚客 D. 谐音(xié) 美艳绝纶
2. 如果将下列诗句填到材料一第三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B.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C. 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莲池尽,独伴霜菊槁。
D.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3.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所说的芙蓉一直都是指荷花。
B. 唐代的人们称芙蓉花为“木芙蓉”。
C. 百姓只是喜欢芙蓉的吉祥寓意。
D. 赵昌所画的芙蓉花是水边芙蓉,其诗可为证。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的意境与格调没有超过宋代的院体花鸟画。
B. 明代中期,文人花鸟画的创作风格一开始就与宋代的院体画大不相同。
C. “吴门四家”花鸟画先借鉴了前代大师的成果,后发展出了鲜明的个性。
D. 画家们借梅兰竹石等表现自己狂怪奇崛的姿态和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5.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并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B. 文人创作的花鸟画作品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并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
C. 徐渭的花鸟画成就最高,尤其在大写意托物言志方面的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
D. 画家们或选择借鉴山水画的笔法、书法的笔法,或大胆尝试使用新材料。
6. 根据材料三,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中国画中的“意境”带给人美感体验的一项是
A. 万籁无声 B. 赏心悦目 C. 超凡脱俗 D. 美不胜收
7.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意在让欣赏者既领略画作的外部形象之美又满足其精神追求。
B. 王国维读“菡萏香销翠叶残”后而生感慨,是因为该词句非常华美。
C. 中国画中的“古意”重在用超现实的意象和美感来营造“意境”。
D. 中国画无论画什么一定有人的诗意情怀、气韵格调蕴含在其中。
8. 简要罗列出上述三则材料中所谈到的中国文人和画家的格调或情怀。
【答案】1. B 2. A 3. B 4. D 5. C 6. C 7. B
8. ①不畏霜侵露凌的品格(不畏严寒,坚强不屈)。②关注现实,关心百姓的情怀(注重时代精神和市民趣味)。③高傲、清高的品格(张扬,傲视万物)。④超自然的、超现实的、出俗的情怀(离尘绝俗、超尘,安宁、超然)。⑤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情怀。⑥高古清幽的品格(高古的气韵格调)。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曾出不穷”应为“层出不穷”,意思是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C项,“混淆(hǔn)”应为“混淆(hùn)”,指迷惑,将一样东西误认为另一样东西。D项,“美艳绝纶”应为“美艳绝伦”,意思是容貌美好豔丽,超越群伦,无可相比。
点睛: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从历年高考来看,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字形复习要明确考查范围、学会归类辨析,特别注意音同形异字、音同形近字、音同义近字等,然后再对比理解,加强记忆。复习时注意要明确范围,把握重点,注重积累,学会归类辨析记同音字,对比理解记形近字。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材料一的横线在第三段的结尾,所选诗句是上文“古人常以芙蓉花比喻仪态万方的美女”的例子,从所给的四个选项看,A项写一个女子的要与芙蓉花争美,显然是把花当作了美女来写,符合要求。其他三项都是托物言志,借芙蓉赞美高洁品质,其中B项写芙蓉不畏严寒,C项赞美芙蓉的高洁,D项赞美芙蓉花的纯洁净。
3. 试题分析:A项,“古人所说的”扩大范围,原文有“宋以前以芙蓉为名的作品,多指荷花”。C项,“只是喜欢”缩小范围,原文说的是“百姓则更喜欢它的吉祥寓意”。D项,“其诗可为证”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赵昌曾画过芙蓉花,因苏轼曾写诗提及此事”,是苏轼的诗证明赵昌画的是水边芙蓉。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画家们”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徐渭“将自己擅长的狂草笔法融入绘画,在其笔下,梅兰竹石被赋予了他强烈的个性,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而不是所有画家。
5. 试题分析:从高考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已然、未然有意混淆,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因果颠倒,误划类别,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C项无中生有,“徐渭的花鸟画成就最高”文中没有依据。
6. 试题分析:“万籁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赏心悦目”指因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欢畅。“超凡脱俗”意为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由“材料三”中“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格调出俗”“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等内容,可知本题答案应为C项。
7. 试题分析:B项,“是因为该词句非常华美”分析错误。材料三中说“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这里有“所以”一词,意味着上文是王国维感慨的原因,那就是“这么多珍贵、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三则材料,按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分点概括。本题的相关信息有:材料一“对芙蓉花不畏霜侵露凌的品格,历代文人赞不绝口”,材料二“融入了时代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当时的市民趣味”“以狂怪奇崛的姿态傲视万物”,材料三“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格调出俗”“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等。考生对这些信息分条归纳即可得到本题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①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③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取材于《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注释: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③锥刀:喻微末的小利。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道未笃 笃:坚定
B. 今夫乾没氏之属 属:下属
C. 鬻书以为食 鬻:卖
D. 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料想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舍于娄公所 小隐于山林
B. 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 强为之名耳
C. 古之人隐于农 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D. 故以山林为小隐 以诗酒游诸公间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这样以后才算是隐者
B. 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
缩敛着肩膀(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
C. 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清廉和清高,一定是古人隐居所坚决追求的,你何必怀疑呢
D. 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
(2)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1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娄先生的小书斋叫做“市隐斋”,娄先生想得到李生为他写的记。
B. 某些心存侥幸、谋取利益的人言行不一,竟自我标榜为隐士。
C. 李生认为娄先生的行为不妨碍他的廉正和清高,娄先生是真隐士。
D. 作者认为娄先生的这种行为是为了扬名,与韩伯休是不一样的。
14. 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对“隐”的认识。
【答案】9. B 10. D 11. C
12. ①我原本是为了不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名字而卖药,今天竟然被一女子知道了我的名字。②言辞是人们用来装扮自身的,身将隐居,哪里用得着装扮自己呢?这样做是为了要炫耀(显扬)自己啊,娄先生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 13. A
14. ①“隐”有“小隐”、“大隐”之别。“小隐”者定力不够,为避免因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而扰乱内心,便隐于山林;“大隐”者定力很强,不被外物所诱,隐于朝市。②“隐”有“真隐”、“假隐”之分。“真隐”者不侥幸取利,不求扬名;“假隐”者牟取利益,故意扬名。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今夫乾没氏之属”意思是“现在那些侥幸取利的人”,“属”可译为“一类人”。
10. 试题分析:D项,前一个“以”,介词,把;后一个“以”,介词,凭借。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B项,两个“为”,都 是介词,替。C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可根据语境大致翻译选项所给句子,然后一一对比选项中给出的相应翻译,找出答案。C项,“廉”是“廉洁”的意思;“高”是“清高”的意思;“固”是“本来”的意思;“所以隐”是“隐居所追求的”的意思;“何”,疑问代词,“什么”,由此可知C项的正确翻译应是“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①“逃名”,逃避名声,本文是指为了不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名字而卖药;“乃”,竟然;“为……所”表被动。②“言,身之文也”判断句,言辞是人们用来装扮自身的;“文”,装饰、装扮;“是”,这样做;“显”,炫耀;“奚以……为”,为什么……呢。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娄先生想得到李生为他写的记”不当,由原文“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可知,是李先生对作者说,“他想请你也为娄先生写一篇,你就看我的面子写一篇吧”,娄先生想得到作者的记,而不是想得到李先生的记。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先通读全文,筛选出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作者认为“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用自己的话总结就是“隐”有大小之别,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市朝。作者还认为“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今夫乾没氏之属”“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身将隐,焉用文之”,用自己话总结就是“隐”有真假之分,真隐士不求名利,假隐士则求名求利。
参考译文:
我一个姓李的朋友对我说过:“我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市区三十年了。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他想请你也写一篇,你就看我的面子写一篇吧。”
我说:“你知道什么是隐吗?隐,就是自我封闭的意思。古代的人隐于农、隐于工、隐于商、隐于医生、算命、隐于屠户、钓鱼,至于赌徒、卖粥的、看门的、酒保,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的,才叫做隐居。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对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很彻底,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隐居到山林,这是小隐;能够心平气静,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到哪里都一样,言行一致,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隐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隐。以我来看,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廷市肆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自隐居的人索要自己作品高价之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治假隐士)多了,更何况隐居在朝廷市肆的呢?如今侥幸取利的人,缩敛肩膀(形容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利嘴、长爪,争相买卖,和奴仆、贩夫拿着刀子血战,挂羊头,卖狗肉,嘴里说伯夷(商周时期的贤人)的话去干盗跖(春秋末期的大盗)一样的行为,说‘我是隐士’,能行吗?敢问娄先生为什么隐居,你知道吗?”
朋友说:“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碍他的清廉;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一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清高。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明白了,我替你写篇记。就算如此,我依然有点不相信,请让我用东汉末年韩康(字伯休)的事情来作为结尾。韩伯休在都市卖药,绝不让人还价,一个女子来买药,韩康依然坚持不还价。女子大怒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啊,竟然不让还价?’韩康于是叹息说:‘我本来就是为了躲避名利,今天竟然连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扔掉了草药径直走了,终身都没有回来。娄先生固然是个隐士,但是自闭的本意,不是和韩康不同了吗?言辞是人们用来修饰外表行动举止的文饰之物,身将隐居,而求文以显耀自身,这种相抵牾的作法又是为了什么呢?我认为官人们喜欢和他交往,是强加给他了名声,并不是娄先生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替我问问娄先生。”
贞佑丙子(金宣宗贞佑四年)十二月某日,河东(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作者故乡忻州在河东,故自称河东元某)元某题写此篇。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范成大
一(夏日田园杂兴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二(夏日田园杂兴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三(冬日田园杂兴十二)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四(夏日田园杂兴九)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五(秋日田园杂兴十二)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15. 下列对所选诗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兴”意为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组诗所选五首都是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
B. 选诗一意境宁静明丽,“日长篱落”描写了中午篱笆影随着太阳的升高越来越短的景象。
C. 选诗四以农村儿童的口吻来写,第二句写儿童招呼客人留宿并递上香甜清凉的井水。
D. 这五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在一、二、四句上押韵,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16. 选诗五中的“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生态文明”,下列诗句也体现了这一点的一项是
A.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B.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王建《寄旧山僧》)
C.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D.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
17. 请从下面①、②两题中选定一道题作答。
①简要赏析选诗一中“惟有蜻蜓蛱蝶飞”及选诗二中“村庄儿女各当家”在各自诗作中的作用。
②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选诗二、三、四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美”。
【答案】15. C 16. B
17. ①“惟有蜻蜓蛱蝶飞”的作用是以动衬静,以只有蜻蜓和蛱蝶飞来飞去的动态,衬托午时田园的宁静,并借之展现田园生活的温馨与祥和。“村庄儿女各当家”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过渡),承首句男耕女织,日夜辛劳,各担其责,启第三、四句儿童也力所能及地在桑树阴下学习种瓜,赞颂了农民勤劳(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②选诗二体现了家庭和谐美,诗中,家庭成员各自承担家务劳动,男耕女织,儿童则学习种瓜,家庭内部关系和谐。选诗三体现了邻里和谐美,诗中写农村小巷里的风俗人情,访邻居、拉家常,呈现一片邻里和睦的景象。选诗四体现了社会和谐美,诗中描述一个农家孩子在家门口招待过路行人的情景,表现了对他人的关怀与热情,体现了社会和谐。
【解析】
15. 试题分析:C项,“第二句写儿童招呼客人留宿”不当,“少住”意思是稍稍停一会儿。“少住侬家漱井香”,不是招呼客人留宿,而是招呼路过的客人稍稍停一会,用清凉的进水漱漱口。
点睛: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的体裁,B贡鉴赏诗歌的意境,C项鉴赏诗歌的内容,D项鉴赏诗歌的语言。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6. 试题分析:A项诗句的意思是,路人想问路,小儿忙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表现出垂钓小儿的专注。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诗句的意思是从猎人的箭下救出受伤的大雁,从垂钓者的鱼竿下救出活鱼,有关爱生命的意思,符合题干中表现“生态文明”的要求。C项,诗句写的是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描绘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与题干中的例句不一致。D项,诗句描写的水绿天青气候和暖的自然风光。不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应为B项。
17.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个小题,要求考生任选一题做答,考生可选择自己擅长的题来做,以便提高得分率。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句的作用,解答时可从诗句的内容、诗句的手法、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来分析。如“惟有蜻蜓蛱蝶飞”是动景,在诗中以动衬静;“村庄儿女各当家”是诗歌的第二句,连接了第一句和第三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等。第二题要求答出诗中体现的“和谐美”,考查的是诗歌思想情感。解答时可分别分析选诗二、三、四的主题,然后从“和谐美”的角度组织答案。如选诗二写的是家庭成员各自承担家务劳动的和睦生活,可概括为家庭和谐美;选诗三写的是邻里之间的和睦,可概括为邻里和谐美;选诗四写的则是对陌生人的帮助,可概括为社会和谐美。
名篇名句默写。
18.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大自然的美有的是柔美,譬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到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____,____”。
②大自然的美有的是壮美,譬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的“看____,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③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在一定程度上则体现了社会的“和谐美”,譬如,“便要还家,____。村中闻有此人,____。”
【答案】 (1). 俶尔远逝 (2). 往来翕忽 (3). 万山红遍 (4). 层林尽染 (5). 设酒杀鸡作食 (6). 咸来问讯
四、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春
丰子恺
①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②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③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注:此处说的是华氏温度,华氏温度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相当于摄氏温度2.22°—16.67°)。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原本干燥的鞋子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④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⑤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
⑥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气候)温和的]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⑦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副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
⑧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取材于丰子恺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9.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铿锵:“春”这个字的音读起来响亮、明快。
B. 妒忌:住在都会里的朋友对我在美丽的乡村偎傍着春感到忿恨。
C. 憔悴:山野中枯草遍地、荒凉萧条的景象。
D. 萌动:花柳一点点地发芽。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这个字的形状齐整妥帖而有对称的美,但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
B. 引用“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说明春虽将半了,但并没有给人舒服感。
C. 第⑤段有过渡作用,“可知……”道结论,总结上文;“实际……”转话锋,引出下文。
D. 作者虽然喜欢满眼是青山绿野的暮春,但不大认同画家对春红、秋艳的轻描淡写。
21. 第①段中作者说“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2. 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
23. 文章最后两段叙写了“东西洋文化的判别”,请分别概括东洋人和西洋人对春的不同看法。作者在这里写西洋人对春的看法有何匠心?
24. 本文中,暮春的草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下列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好似暮春的草一样生命力顽强,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B. 《边城》中的翠翠
C. 《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 D.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
【答案】19. B 20. D
21. ①初春时节,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无异,人们在这样的冷春中瑟缩着、战栗着,生活上很不愉快。②惊蛰已过,春已过半,乍暖乍寒,忽晴忽雨,这样时冷时暖的春直叫人不舒服、叫人愁。③暮春之前,春的美景隐约、模糊、难寻,不易见、不易识;早春山野枯草遍地,令人不快。
22.
该句子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形象可感地写出了私人庭园里的花木是不自由的,是要献媚于人的,以此在对比中突出草是自由自主地生长的,是能普遍地受到大众的欣赏的,并印证了作者“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的说法。
23. 第一问,东洋人的看法:新春时,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春是精神的、艺术的。西洋人的看法:May(五月,实为暮春)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 May是物质的、实利的。第二问,作者写西洋人对春的看法,一是用典型事例来印证自己对春的看法——现实中,暮春的景象最令人快乐。二是借之点明(突出)本文主旨——绿草满地、生机勃勃的暮春能给人以实实在在的快乐,而早春与半春则是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24. A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B项“感到忿恨”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这里的“妒忌”用的并不是本意,而是说都市里的朋友认为“我”已经感受到了春天,希望读到“我”写春天的随笔,表现出人们对春的渴望。
点睛: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语的深刻含意;从文中看,某词语指的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词语,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
20.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理清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不大认同画家对春红、秋艳的轻描淡写”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轻描淡写”,而不是“画家”。
21. 试题分析:“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在第①段的结尾处,有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本题的答案要在第②段及下文寻找,从文中来看,作者说暮春之前的天气“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一日之内,乍暖乍寒”,“天气又忽晴忽雨”,“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春“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枯草遍地”“全然说不到乐”,把这些信息分条归纳,就可以得出本题答案了。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可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分析。从内容上看,画线句子写的是私人庭园里的花木和草,花木需要“献媚”,“草”则自生自长,表达出对草的赞美,印证上文“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从手法上看,花木与草形成对比,而花木“受刑”“献媚”则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3.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可在仔细阅读文章第七、八两段的基础上,找出关键句,归纳出答案。本文第七段写了西洋人的看法,他们认为“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第八段写了东洋人的看法,他们认为“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第二问可联系本文的主旨来答,西洋人对暮春的看法与作者的观点是一致的,作者写西洋人的看法也就是在证明自己的观点,点明文章的主旨。
24.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到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林黛玉是《红楼梦》
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执著地迫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可惜红颜薄命,情路坎坷,她的自尊叛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终以悲剧收场。因此她的命运与题干所说的“好似暮春的草一样生命力顽强”不一致,故答案是A项。
五、作文
25. 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请从《红楼梦》、《边城》、《呐喊》、《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等几部名著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为其写一简介。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突出人物特征。
②《论语》中有许多名言,这些名言在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带给了我们很多教益,请谈谈你从《论语》的某一条名言中所获的教益。
要求:有切实的感受或认识或思考,条理清楚。
③请从“梅”、“兰”、“竹”、“菊”中选取一物,借之写一段抒情性文字。
要求:情感真挚充沛,语言具有感染力。
【答案】③示例:竹子既没有花儿娇艳,也没有柳树婀娜,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它浑身流动着生命的绿色,一年四季总是给予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绿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它身姿细长而又英挺,高贵而又典雅。即使是严寒,那饱经风霜而又瘦弱的身躯依然本色不改,临风傲雪,宁折不弯、不屈不挠。郑板桥诗人曾用诗句称赞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形容竹子像岩石般坚强。我喜欢竹子,喜欢它朴实;无私品质;坚强不屈的精神。我希望在生活中,人人都能有竹子般的性灵,竹子般的品质,竹子般的精神。
点睛:“微写作”是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的一道亮点,顾名思义,微写作也就是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其文体包括“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微写作,主要考生组织句子的能力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条理性的能力。“微写作”的字数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平时复习时,作文要注重思维训练,备考时要打破格式套路,从能力提升入手。根据命题方向,微作文写作文体多样,可以是议论性、说明性或描写性文章,也可以是应用文。考生在写作中注意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
26.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青山绿水是自然的本色,风清气正是社会的本色,不忘初心是开拓进取者的本色,砥砺前行是拼搏向上者的本色……
请以“说本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时下,人工智能已经像一缕春风吹向了人们的生活,例如,深圳智能公交的试行;将来,人工智能将会如满目春光去普照人们的生活,例如,智能生活助手、智能心理医师、智能设计大师等等将会面世……可以说,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智能勃发的春天。
请以“在智能勃发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叙述清晰,描写具体,想象合理。
【答案】说本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本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本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是于谦的本色;“任尔东南西风”是竹的本色。
本色,便是最经得起历史与社会考验的本质精神。何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因为只有在沧海横流的考验下,人所体现的方是最经得起锤炼的本质——本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驻足于这个充斥着金钱、物质的世界,智者常会感到悲哀——本色啊?你在哪里?五光十色的虚伪的外衣,与过于和平的生活让万物之间产生了一层一层并不透明的膜。本色,已是凤毛麟角。但我们的国家并没有亡,社会还在进步。为什么?因为总有人坚持本色,扛起大梁!牛玉儒,为官一任,为国为民,将自己的生命奉献于自己的岗位。
任长霞,刚正不阿,泪为民流,情为民生,命为民捐。
还有那山洪到来时,置妻儿于不顾只为民众的乡村干部,车祸发生时,最后出车的导游,
瘟疫来袭时,冲向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中,有的身居要职,不辱使命,有的地位平凡,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当这些人站在你面前时,你能否发现其共同点?当然,这就是本色。正是有了这些本色,我们才能感到希望,才能体会到安全感。
反观那些落马的高官,为一已私欲而置国民于不顾,最终身败名裂,当党员失去了党员的本色,而被世俗的污浊所腐蚀时,政党的末日便会到来。当国家的支柱们失去本色时,国家的末日也会到来,因为,他们失掉的,是唯一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的东西。诚然,坚持本色并不代表刚愎自用,固执已见。我们所需的坚持是在鉴别力的坚持。博采众长不会失掉本色,相反,这正是使国家发展的本色。客观的说,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晚年正是失去了党的本色——民主,才会导致晚节不保,可见本色才是最能经得起考验的。
金钱、名利、权利,终会灰飞烟灭,万古长存的,只有历史认同的精神——本色。当躯体化为尘土,却能留下一份本色在人间,又何憾之有呢?
【解析】试题分析:这两道作文题都是命题作文,审题时,要根据材料内容及题干要求,抓住所给“题目”的关键词构思立意。第一题,“本色”表面的含义就是“本来面貌”,再从所给材料来看,“本色”可以是一种品质,可以是一种精神,可以是一处状态,但无论是品质还是精神还是状态,都应是积极向上的。考生可以写“本色”是什么,揭示“本色”的内涵;也可以写为什么要坚持本色,阐述“本色”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本题要求写议论文,考生要注意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第二题,“在智能勃发的春天里”是一个介词结构,给考生限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智能勃发”指的是现实社会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那么“在智能勃发的春天里”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考生只要选择与智能设备有关的人和事来写都是符合要求的。本题限定是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要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另外,本题要求二选一,考生注意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和储备材料丰富的文题来写。
参考立意:
第一题“说本色”:坚持本色,不忘初心;谈环保,如,青山绿水是自然的本色;失去本色也就失去了未来;等。
第二题“在智能勃发的春天里”:冷静对待智能设备,智能设备是双刃剑,充分发挥智能设备的作用,等等。
点睛:命题作文具体立意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是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的内涵是什么。例如文题“说本色”,写作时可以先明确观点,“本色”的内涵是什么,然后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2)“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内容的合理性,例如“说本色”就可以从“本色”为什么重要来写;“在智能勃发的春天里”就可以从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角度来写。(3)“怎么办”的角度,例如“说本色”就可以从“如何坚持本色”“怎么样对待本色”等角度来写;“在智能勃发的春天里”就可以从“我们怎么办”“我们如何对待智能设备”等角度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