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8届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华裔物理学家王中林和其博士生宋金会成功地在纳米(十亿分之一米)尺度下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纳米发电机。这一最新成果开启了纳米科学和技术的新篇章。
近十年来,纳米科学界对纳米材料合成和应用的研究方兴未艾。尺寸微小、功耗低、反应灵敏的纳米器件和纳米机器人,一直是纳米学术界的前沿,因为它们可以完成微观医疗以及遥感等普通人力难以启及的使命。但对于全球众多的研究者而言,最大的问题是:不管纳米器械做到多小,仍然不得不依赖庞大的外接电源。如果真正让这些微小器件工作起来,保持纳米系统微小而且体内可植入等特性,小型化的供电系统必不可少。只有实现了自带电源的纳米器件才可视为真正的纳米系统,也才能在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王中林和宋金会巧妙地利用竖直结构的氧化锌纳米线的独特性质,在原子力显微镜的帮助下,研制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世界上最小的发电装置——纳米发电机。他们充分利用了氧化锌纳米线的半导体性能和压电效应:通过外界环境震动,无论是超声波,还是人的行走、潮汐的运动,甚至心脏跳动(如果被植入人体内部的话),使得纳米线因机械运动所产生的动能传导,而产生微小的共振、摆动、变形,从而在表面积累起电荷,再由纳米线所附着的电极板输出电流,从而完美地实现纳米尺度的发电功能。据测算,当时这一纳米发电机竟然能达到17%~30%的发电效率,为自发电的纳米器件奠定了物理基础。
王中林教授早在七年前就敏锐地认识到氧化锌具有独特的半导体、光学和生物特性等其他纳米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带领科研小组,一直致力于以氧化锌为基础的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01年,他们首次合成氧化锌半导体纳米带,这一重大科研成果震动了整个纳米学界。
王中林团队的科研成果表明,纳米发电机的发明势必是纳米科技界的重大科研里程碑,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取材于《纳米发电机问世》)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兴未艾:艾,读作“yì”,为“停止”之意。
B. “难以启及”“潮汐”“附着”三词书写都正确。
C. 电荷:“荷”字与“荷枪实弹”中的“荷”同音。
D. 震动:意为“使人心不平静”,可与“振动”替换。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纳米发电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次实现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
B. 具有功耗低、反应灵敏等特点。
C. 能为纳米器械工作提供电源保障。
D. 在科技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3. 根据“材料一”,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纳米发电机实现发电所需条件的一项是
A. 机械运动 B. 氧化锌纳米线
C. 原子力显微镜 D. 电极板
【答案】1. C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该题将字音和字形合二为一,考查形声字里的易错读音,字形多为同音异形字或同音形近字,需平时分类识记,辅以练习。建议大家做好笔记整理,将自己记错,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出错的字音字形分类整理下来。A项“艾”读作“ài”;B项应为“难以企及”;D项“震动”不能与“振动”替换。
2.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确定内容表述用词有无不同,是否正确。A项原文为“首次”“相互转换”表述错误;B项“具有功耗低、反应灵敏等特点”的是纳米器件而非纳米发电机;D项应为“在纳米科技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如本题,A项,曲解文意。“首次实现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原文“研制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世界上最小的发电装置---纳米发电机。”没有“首次”的意思,也没有“相互转化”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原子力显微镜”是实验所需条件,而非“纳米发电机实现发电所需条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摩擦运动产生的微小能量收集起来能不能发电?王中林教授的回答是“能”。2011年,王中林教授发现表面上修饰着纳米结构的塑料薄膜,互相摩擦就有静电产生,而且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压电流是过去用压电产生的几十倍。基于这样的发现,王中林团队研制出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并在2014年将其输出功率提高了五个数量级。
从2006年开始,王中林团队先后发明了压电式纳米发电机、热势纳米发电机、混合型纳米发电机、摩擦纳米发电机,用单根氧化锌纳米线实现了从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化。此外,美国另一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联合开发一种能从汽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中收获能量的纳米发电机,将车辆的燃油效率提高10%。而中科院纳米能源所2014年也成功研制出旋转型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实现了恒定电源的输出。
纳米发电机可以收集机械能,如人体运动、肌肉收缩等所产生的能量;还可收集震动能和流体能量,如声波和超声波产生的能量;体液流动、血液流动和动脉收缩产生的能量。然后将这些能量转化为电能,提供给纳米器件。
纳米发电机在生物医学、军事、无线通信、无线传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例如:每个人的衣服、鞋子里放置这样的电源,肢体运动时就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身上携带的电子设备(包括MP3、手机等)提供能量。还可用来植入皮下,利用肌肉活动来供电,不需要更换电池,就可以检测血脂、血糖和心脏活动。甚至可应用到安保方面,将传感器安装到门把手上、地面上、屋子里,有人触碰上就可产生信号,实觋报警或启动监视状态。
目前,纳米发电机可以预想的主要有三大应用领域:第一大领域是移动通讯、移动能源,也就是逐渐流行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第二个应用是自驱动的传感,包括健康监测、物联网、环境监测方面等等。第三大领域则较为长远,利用大能源发电。比如现有的风力发电机,体积庞大,风力太小带动不起来。而利用纳米发电技术,在一堵墙上做出蜂窝状的小洞,只要有风就可以发电,也就是说,纳米发电机具有大规模收集和转化自然界中机械能的潜力,有望成为绿色能源供给的全新途径。
和传统的电磁发电机相比,纳米发电机具有诸多优势。例如,摩擦发电机由薄膜高分子材料和薄膜电极材料制成,具有极轻的重量和极小的体积,特别适合于为小型电器提供电能;摩擦发电机的制作材料均为大规模工业化原料,其结构简单,制作成型简便,制作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发电技术,为其广泛应用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取材于《可收集摩擦发电的纳米发电机》)
4. 根据“材料二”,下面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2011年,王中林团队发明摩擦纳米发电机,并将其输出功率提高五个数量级。
B. 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收集摩擦运动中产生的能量,来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
C. 纳米发电机可收集机械能、震动能、流体能等一切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D. 纳米发电机一旦装上电池后,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为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
5.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纳米发电机应用性”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广泛 B. 永久 C. 便捷 D. 绿色
6. 根据“材料二”,与传统电磁发电机相比,不属于纳米发电机优势的一项是
A. 摩擦发电 B. 体积小、重量轻
C. 适合为电器提供电能 D. 制作成型简便,成本低
【答案】4. B 5. B 6. C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A项“将其输出功率提高五个数量级”是在2014年;C项可收集“一切能量”,表述错误;D项“纳米发电机一旦装上电池后”,表述错误。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文中没有“永久”这一信息。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本题B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永久”这一信息。
6.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C项文中表述为“适合为小型电器提供电能”。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如今,纳米技术几乎涉及到现有的一切基础性科学技术领域,并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等发生革命性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人们憧憬着纳米技术将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前景时,也应该冷静地考虑纳米技术将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负责任的发展纳米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发展纳米技术的重要理念。日本于1990年就开展了工程纳米材料毒理方面的研究。美国自2000年提出纳米技术开发计划的同时,就提出考虑纳米技术的负面影响。中国自2005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始资助研究纳米科技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的项目。
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在其生产、运输、使用、储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环境中,从而对生态和人体都可能造成影响。首先,纳米粒子通过肺呼吸、皮肤渗透、肠道系统以及医疗过程中被有意的注入(或由植入体释放)进入人体,可能对肺部产生炎症,可能会穿过血脑屏障向脑组织、血液或者其他组织迁移,并对机体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其次,人工纳米材料由于其尺寸较小,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因此人工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之后,还可能与环境中的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对环境中的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产生生态毒性效应,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稳,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刚刚开展,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此之外,纳米技术可能会完成许多超乎想象的工作,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社会伦理道德存在潜在的威胁。如果利用纳米技术改变基因和细胞结构,那么人类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去生育后代,从而改变传统的生育方式和人类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方式,到时传统的父母双亲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如果结合转基因技术等新技术,也许未来人类的寿命将得到不断的延长。如果每个人都可长生不老,那么必将导致地球有限的空间人满为患,而且再也没有人去珍惜时光,追求生命的价值,这样的社会也必将衰落。这对人类的伦理道德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取材于《纳米技术的潜在风险研究进展》)
7. 根据“材料三”,下面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纳米技术可以触及到基础性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并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B. 研究纳米科技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表明了中国在发展纳米技术时具有负责任的态度。
C. 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之后,就会与环境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生态毒性效应。
D. 如果利用纳米技术改变人类基因和细胞结构,那么传统的父母双亲的概念就会消失。
8. 纳米技术将会在哪些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7. B 8. ①开启了纳米科学和技术的新篇章。
②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军事、无线通信、无线传感等方面,给科研、生活等带来便捷。
③可能对生态和人体造成影响。
④能够完成超乎想象的工作,改变人们的生活。
⑤对社会伦理道德存在潜在的威胁。
【解析】
7. 试题分析:A项“触及到基础性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表述绝对;C项原文为“人工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之后,还可能与环境中的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对环境中的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产生生态毒性效应”。D项逻辑错误。原文中说,如果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去生育后代,从而改变传统的生育方式和人类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方式”,传统的父母双亲的概念就会就消失。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审题时要注意,题干里的“将会”一词,意味着文中写纳米技术已经对生活产生的影响相关内容不在答题范围里。先通读全文,找到纳米技术可能会对人类生活带来影响的相关内容,然后加以提炼概括。材料一,“这一最新成果开启了纳米科学和技术的新篇章。”材料二,“纳米发电机在生物医学、军事、无线通信、无线传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纳米发电机具有大规模收集和转化自然界中机械能的潜力,有望成为绿色能源供给的全新途径。”材料三,“应该冷静地考虑纳米技术将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中可以概括出上述答案要点。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洪武八年,皇上以太子暨诸王久处宫掖,无以发抒精神,命西幸中都,沿道校猎,以讲武事。濂时奉诏扈从。十有二月戊午,次滁州驿,濂请游琅琊山,皇太子欢然可之,即约四长史同行。
②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亭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而西可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③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④是日天阴,雪花翩翩飘,伯靖亟倡曰:“雪作矣,不还将何为?”濂游兴方浓,掉头去弗顾。历石径一里所,至回马岭。伯友追而至,伯清继之。伯友曰:“二客足力弱,不能从矣。”二客,伯贤,伯恭也。
⑤蛇行磬折黄茅白苇间,莽不知所之,幸有宋熙宁舍利塔遗址累累,径行无疑。其路若穷,又复轩豁,峰回路转,盖九锁而至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最深处,惜乎山皆童,而无蔚然深秀之处。
⑥寺僧绍宁为具饭。饭已,引观庶子泉。泉出山罅中,乃唐李幼卿所发,李阳冰所篆铭。铭已亡,张亿书三字碑亦断裂,卧泉下。石崖上多诸儒题名,自皇祐、淳熙以来皆有之。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自幼卿博求胜迹,凿石引泉以为溪,作禅室、琴台,后人颇继其风,山中之亭几二十所。今荆榛弥望,虽遗迹亦无从求之,可叹哉!
⑦夫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奚足慨?所可慨者,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第
以处于偏州下邑,无名胜士若幼卿者黼黻之,故潜伏而无闻焉尔。且幼卿固能使琅琊闻于一方,自非欧阳公之文,安足以达于天下?或谓文辞无关于世,果定论耶?念元季绎骚,窜伏荒土,朝不能谋夕,今得以厕迹朝班,出陪帝子巡幸,而琅琊之胜遂获穷探,岂非圣德广被,廓清海寓之所致邪!是宜播之声歌,以侈上赐游观云乎哉。
(取材于明代宋濂《游琅琊山记》,有删节)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次滁州驿 次:临时驻扎
B. 可鉴毛发 鉴:照
C. 其路若穷 穷:荒僻
D. 寺僧绍宁为具饭 具:准备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沿道校猎,以讲武事 ②第以处于偏州下邑
B. ①濂闻其语 ②后人颇继其风
C. ①过平皋约三里所 ②莽不知所之
D. ①为怅然者久之 ②兵后焚炼为垩殆尽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欧阳公修所发 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
B. 惜乎山皆童 可惜,山都太小
C. 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 世间像琅琊山这样奇丽的山川哪能限量
D. 念元季绎骚 想到元朝末年战乱连绵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交代出游原因及时间,作者随皇上、太子及诸王外出,路过滁州游琅琊山。
B. 作者看到山下的紫微泉、丰乐亭、醒心亭、天宁寺等景点现在都已成为废墟。
C. 六一泉在醉翁亭旁边,流出的泉水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一样“水尤清冽”。
D. 作者感慨琅琊山因李幼卿、欧阳修得以闻达天下,结尾感念并宣扬皇上的圣德。
13. 将文中划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
14. 宋濂笔下的琅琊之景与《阿房宫赋》中曾经“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可怜焦土”的景象相同,面对同样的景象,两位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9. C 10. B 11. B 12. D
13. 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是隶书有的是楷书,有的可以辨识有的不可辨识,东西两边的山上,到处都是这样,不仅这一处泉水是这样。
14. 同点:面对古今兴衰变化的惆怅、叹息。
不同点:宋文
①认为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不值得感慨。
②感慨琅琊山际遇奇特。
杜文
①批判秦王纷奢极欲导致亡国。
②讽谏当朝统治者。
【解析】【《游琅琊山记》】 作者:宋濂 朝代:明代
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属于课本内容中的人物传记阅读,难度不大,其中几个试题考查到了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对文段的理解与翻译,只要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并理解运用即可。
9. 试题分析:C项“穷”应是“穷尽”的意思。
10. 试题分析:B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A项“以”①连词,来②介词,因为;C项“所”①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左右②介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D项“为”①介词,替、为②动词,成为。
11. 试题分析:B项“山都太小”错误,应译为:可惜山都光秃秃的。
12. 试题分析:A项错误,出游的没有皇上; B项“作者看到山下”错误,应是听人说的。C项 “水尤清冽”错误,六一泉的水是温的。
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本题中的关键字为“或”“在在”“然”“特”等。
点睛:文言文翻译关键字的判断尤为重要,主要抓住其中的重点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方面考虑,还要注意与所学课文内容联系,做到知识迁移。
14. 试题分析: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阿房宫赋》是用来借古讽今的文章,因此二者所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本文可以抓住“为怅然者久之”“夫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奚足慨?所可慨者,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等内容分析;《阿房宫赋》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分析。最后分点概括,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大明洪武八年(1375年),皇上(朱元璋)认为太子和诸位王子长时间呆在宫中,没有激发精神成长的方法(精力无法发泄),就命令他们向西到中都(凤阳)去,沿着道路围猎,来练习武术兵法。我当时奉命随行。十二月戊午日,仪伏队伍临时在滁州驿驻扎,我请求游览琅琊山,皇太子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就约了四位长史一同前往。
从滁州驿向西南出发,经过平皋后大约三里左右,远远望见丰山连绵雄伟,超出琅琊诸峰。当地人指着说:山下有深幽的山谷,地形低洼,四面都是山,中间有一处紫微泉,是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紫微泉往上十多步就是丰乐亭,丰乐亭往东几百步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就可以进入天宁寺。现在全都废弃了,只有苍凉的烟雾荒草罢了。我听了他的话,为此惆怅了许久。
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做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做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温的。
那一天天阴沉沉的,当雪花翩翩飘起的时候,伯靖急切地对我们说:“雪下起来了,不回去还要干什么呢?”我游赏的兴致正浓,掉头离开,根本不在乎(飘飞的雪花)。又在石头小路上走了一里左右,就到了回马岭。这时,伯友追上来了,伯清跟着他(也追上来了)。伯友说:“那两个人脚力弱,没有能力跟上来了啊!”那两个人,是伯贤和伯恭。
我们在黄色的茅草堆和白色的芦苇丛中曲曲折折地走着,四野苍茫不知去往何处,幸好还有宋朝熙宁年间修建的舍利塔的遗迹不时出现,让我们沿着路走,不再疑惑。那路一时好像到了尽头,一时又开阔起来,峰回路转,经历了许多次这样无路可走,才到达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的最深处,可惜,山都光秃秃的,没有“蔚然深秀”的地方。
开化禅寺的和尚绍宁为我们准备了一顿饭。吃完饭,他又带着我们游览了庶子泉。庶子泉从山缝中流出,是唐朝李幼卿挖掘的,李阳冰题写过篆铭的。李阳冰题写的篆铭已经不见了,张亿所写的三字碑也断裂了,倒卧在泉水下面。石崖上有许多儒生的题名,从皇祐、淳熙以来各个年号都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是隶书有的是楷书,有的可以辨识有的不可辨识,东西两边的山上,到处都是,不仅这一处泉水这里是这样。自从李幼卿广泛地寻求美景,凿开石头引来泉水形成溪流,修建禅室、琴台,后人很好地继承了这种风气,山中的亭子大概有二十处左右。现在满眼都是野生的荆棘榛树,即便是遗迹也没有地方去寻找了,可叹啊!
亭台的修建与废弃都是正常的事物发展规律,哪里值得感慨?值得感慨的是:世间像琅琊山这样奇丽的山川哪能限量?只是因为处于偏僻卑下的州邑,没有像李幼卿这样著名的人士来修整它,所以名声才被隐匿,没有人知道罢了。况且李幼卿固然能够让琅琊山闻名一方,如果没有欧阳修的文章,哪里能够让琅琊山全天下闻名?有人说文章辞令和世事没有关系,果真是定论吗?想到元朝末年战乱连绵,我每天都在荒凉的土地上逃窜躲藏,朝不虑夕,现在能够在朝堂上容身,陪皇子出巡,从而得到彻底探访琅琊胜景的机会,难道不是圣主恩德广施,廓清了世界才实现的吗?这应该用歌曲文章来传播,从而宣扬皇上赐给我们旅游观赏美景的圣德啊!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亭落桑榆④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⑤。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⑥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①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出使期间。②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③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④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⑤作者在当时所作绝句《燕宾馆》自注中说可“至是适以重阳,伴使把菊酌酒相劝。”⑥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15. 根据阅读经历判断,本词词牌是
A. 永遇乐 B. 念奴娇 C. 苏幕遮 D. 水调歌头
16. 题目中“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下列与该节日没有关联的两项是
A. 但将酩酊秋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B. 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栽。
C.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D. 细笔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E.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17.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开篇即写出使金国的大背景,作者走遍当年的都城汴梁,胸中透露出不平的意绪。
B. “桑榆”“太行”“卢沟”三句点明行踪,也写出了孤身一人、客居他乡的深深感伤与落寞。
C. 虽然两鬓斑白,作者还是畅饮赏菊以度佳节,且以拟人手法写出菊花绽放带来的喜悦。
D. 本词以北国秋日风光入诗,情感慷慨激昂,悲壮又不失豪放,风格与苏轼、陆游相近。
18. 上世纪30年代末,学者夏承焘因中日战起,“惧亡国之无日,援取宋人词足以鼓舞人心、砥砺节概者”编著了《宋词系》,其中即有范成大此词。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词何以能够“鼓舞人心、砥砺节概”。
【答案】15. D 16. CD 17. B
18. 本词上阕“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两句,写出使时作者途经故都汴梁,于城中徘徊不已,凭吊故国;夜不成寐,内心呼唤着曾在此治水开疆、奠定华夏版图的大禹,取精神力量;暗含着抗击外侮、收复失地的爱国豪情,与抗击日寇的历史背景契合,故能“鼓舞人心、砥砺节概”。
其他可选要点:
①上阕“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写自己出使金国,虽身处险境,仍旧心系故国山河,决心不辱使命,表现了作者不畏强敌的慷慨、视死如归的豪迈、为国献身死而无憾的气概。
②园上阗“无限太行紫翠”等句,写出途中所见群山连绵,气势雄伟,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爱国情怀浓厚。
③结合全词分析:上阕写清秋出使所见,叹故国山河寥落;下阕写重阳佳节抛开愁绪、赏花饮酒之时,仍心系使命。表现了词人身处险境仍坚定忠贞的报国决心。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考核词牌,简单的方法就是结合所学的词进行对照,各句的字数相同即可,如此题可以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苏幕遮·燎沉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照。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习俗一般为“登高”“插茱萸”等,AE项中有“登高”,B项中有“插茱萸”,C项写的是“端午”,D项显得是“中秋”,因此CD项错误。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AB两项考核诗歌的情感和内容,C项考核化用的手法,D项考核诗歌的风格,其中B项,应为“写出途出所见之景,表现作者对祖山河的深情,爱国情怀浓厚。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题目文编著《宋词系》,其中即有范成大此词 “鼓舞人心、砥砺节概”的原因,注意分析当时是抗日战争,此诗根据开头写“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写出使时作者途经故都汴梁,于城中徘徊不已,凭吊故国;
夜不成寐,内心呼唤着曾在此治水开疆、奠定华夏版图的大禹,这种精神整合当时的抗战形式相合,故能“鼓舞人心、砥砺节概”,还可从不畏强敌的慷慨、视死如归;对祖国山河的深情;身处险境仍坚定忠贞的报国决心等角度分析。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从诗歌情感和当时形势的关系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①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②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秋天虽早一些,但也得到七点半才见暮色。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有一瞬间简直觉得会有胖嘟嘟的小天使从云朵背后探出脑袋来。
③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如李商隐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或者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殷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个天真的念头,只要一路向西,或许我能永远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线。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
⑦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其随笔《阴翳礼赞》中说,他装修房子的时候很苦闷,他讨厌玻璃,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门和窗棂上的纸。可出于安全和应用方便的考虑,他还是在里层糊纸之余,于外层安装了玻璃,结果大煞风景。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门窗上糊上纸,既 甲 ,又 乙 。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源于一个“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
⑨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
⑩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现艾玛的美,也用了相仿的方式:
⑾“在一个解冻的日子,院子里的树皮渗水了,房顶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门槛上,把阳伞拿来,并且撑开。阳伞是闪色绸子的,阳光可以透过,闪烁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净的皮肤。天气乍暖,她在伞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艾玛明净的肤色是需要通过透过绸伞的阳光来确认的。
⑿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
⒀“(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的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
⒁再有,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蒲松龄在《婴宁》中写王子服在上元灯会时看婴宁出了神,换来后者一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瞥中捕捉到一个点滴,但一个点滴就已足够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了。
⒂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
(取材于钱佳楠的同名散文)
19. 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红:“殷”读作“yān”。
B. 大煞风景:“煞”不可以写作“杀”。
C. 桎梏: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D. 一瞥:“瞥”是形声字,上为声旁下为形旁。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的中国经验无法适用于爱荷华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
B. 作者认为在美国的文化中,日落和“温暖、希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C. 作者对玻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重大影响深表遗憾。
D. 作者对人与人交流时应目视对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礼仪持有否定态度。
21. 作者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22. 为第⑦段横线处甲、乙处各补写一个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
23. 文章以“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24. 第⒀段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体现着一种“东方的情致”,请结合其内涵,对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做简要分析。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答案】19. B 20. B
21. ①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这与作者传统的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作者深感疑惑。
②用联想的方法勾连上文议论“在西方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完全不一样”,同时为下文作者在美国实际观赏日落时感受到的“温暖、希望、光芒”的全新体验作铺垫。
22. 既可以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又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
23. ①以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为题,整齐、简洁,具有高度概括性。
②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
③光与影是作者感受生活感悟哲思的载体。
④以光与影分别代指西方与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观与审美观,将深奥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24. ①“东方的情致”,即东方文化或文艺作品呈现的独特美感。文中作者提到东方的文艺作品往往借助“遮掩”的方式呈现女性形象的美,让读者充分展开想象,寄托情感,这种方式往往会带来独特的审美效果。
②《红楼梦》中对黛玉的描写,避开直接外貌描绘,只抓住有代表性的“眉”“目”特征并借助“娇花”“弱柳”的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黛玉的多情、美貌与柔弱。“西子”“比干”的典故运用,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及文化认同感,使其进一步感知黛玉的美貌与聪慧。
③这种有意“遮掩”、避形重神的艺术手法,符合东方人的文化观与审美观,也使读者对这一独特的形象寄予了期待与深情,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核字音、字形、词语的能力,其中选项B“杀”和“煞”在这个词语中通用。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内容判断正误,此题四个选项均考核内容的概括,其中A项“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错误,文中“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应该是和中国落日的景致不同;C
项,“深表遗憾”文中无据,无中生有;D项,原文是“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不是“目视对方”。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要求分析“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的用意”,首先明确引述《飘》的内容是“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和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作者深感疑惑,然会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上文写“日落”中心方内涵的不同,下文写归于“日落”的含义的不同都是写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此内容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为下文做铺垫。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填空的题目,注意要求填写的是中国喜欢“糊纸”的原因,结合上文的内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可以答出“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
23.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标题的作用,可和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此题从结构的角度“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从内容的角度作者借助“光与影”写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光与影”是文章的主要描述对象,将深奥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对象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体现的东方情致,通过13段的内容看东方的情致是“遮掩”和“联想”,由此分析林黛玉的描写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红楼梦》中采用的“遮掩”的手法是:对黛玉的描写,避开直接外貌描绘,只抓住有代表性的“眉”“目”特征并借助“娇花”“弱柳”的比喻修辞,同时运用“西子”“比干”的典故运用,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及文化认同感,使其进一步感知黛玉的美貌与聪慧。形象生动地写出黛玉的多情、美貌与柔弱。然后分析效果:这种有意“遮掩”、避形重神的艺术手法,符合东方人的文化观与审美观,也使读者对这一独特的形象寄予了期待与深情,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诗文名句默写
25. 补写下面的空缺处
(1)《兰亭集序》中作者认为俯仰之间所观所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令人快乐满足。
(2)《滕王阁序》中描写南昌是风水宝地,人才辈出的句子是:“物华天宝,________;人杰地灵,________。”
(3)《师说》中作者认为对于“句读”和“疑惑”,人们的态度是:“句读之不知,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而作者的态度是:“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
(4)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她的态度是:“___________,一曲红绡不知数。”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__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答案】 (1). 仰观宇宙之大 (2). 俯察品类之盛 (3). 龙光射牛斗之墟 (4). 徐孺下陈蕃之榻 (5). 惑之不解 (6). 吾未见其明也 (7). 五陵年少争缠头 (8). 门前冷落鞍马稀
26.作文
26.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文章。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平淡无奇的辞职信曾在网上迅速走红。原因就是它说出了人们的一种梦想——向往大世界。然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却安于蜗居之小,在“室仅方丈”的项脊轩里自信地说:“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这两种人生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大与小”为内容范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答案】 大非大 小非小
一个非常大却非常酸涩的橘子,和一个很小但很甜的橘子,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那个小的橘子。
东西总是越大越好,这就是大多数现代人的固定思维,我不能完全说这是贪婪的表现,但是我要说的是任何东西不一定是越大越好,小的东西只要它能发挥它自身存在的作用,那它就是最好的。
有许多人为了住进大房子,而去贷款,可是最后因为还不起贷款,而天天苦闷还不如原来一家人挤在那个温馨的小窝幸福。
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吧。一日,孔融的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也就成了他父亲最喜爱的一个儿子。
我非常崇拜孔融,因为他有一种世人少有的意识和精神,那就是大的留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这种伟大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大与小是可以转化的,我正是要证明这样一种思想。对于国家来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现在我们要说: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作人有同样的道理,作人要懂得奉献,奉献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得。
有时候小的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大的反而无用。大小应该从它发挥的作用来恒定。
一位书记一位局长官很大,但有的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却很小,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是政治局委员,官够大了,但却是一名贪官。一位科学家一位工程师官很小,但有的却对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位研究员,官不大,但却解决了上亿人的吃饭问题。所以说,人不能看其官的大小,职位的高低,而要看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只有更大的东西,没有最大的东西。大与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为人民服务的人官再小,也是伟大的,为一已私利的人,官再大,也是渺小的。还是那句老话,大小应该从它发挥的作用来恒定。
所以我们要改变那种固定思维,大的不一定作用大,所以大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让我们一起来选择小的甜的橘子,鄙弃又大又酸的橘子吧!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反的两个方面,注意辩证的分析。
27.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按照中国传统,人们多喜欢为自己的居所、书房取一个名字,用以表现自己的志趣或对自己的期待。同时,居室取名颇有讲究,人们往往从传世经典中寻得启示。例如梁启超的书斋名为“饮冰室”,“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一句,意喻自己忧国忧民之“热”,饮冰方能“消暑”。梁启超临危受命,变法维新,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内心焦灼可想而知。
假如你也有一间居室,请以《论语》为出处,为它(居室)取一个名字。
要求:(1)写出居室名;(2)写出所选的《论语》中的句子,说明以其为出处的理由;(3)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三戒居
《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微写作题目,写作是注意要求,取名,名字出自《论语》,要写出《论语》中的原句,然后解释这句话的内容,再分析为什么要用这句话作文居室的名字,也就是通过这个名字寄托什么情感或志向,一定注意不要脱离《论语》中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