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课件制作:广东番禺中学 蔡灵丹
▲
辛弃疾
,
字
幼安
,号
稼轩
,历城人(山东济南人),
南宋
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
辛弃疾是坚定的
主战派
▲
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
抱憾而终。
生平经历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
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
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
。
著有词集
《
稼轩长短句
》
。
王国维
>
东坡之词旷
稼轩之词豪
成就
▲
辛弃疾
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
宋词的集大成者
。
▲
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
620
多首,
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
▲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
豪放风格
,把
爱国词
的创作推向顶峰。
成就
成就
▲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何处望神州
,
满眼风光北固楼
.
千古兴亡多少事
,
悠悠
,
不尽长江滚滚流
.
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
.
把吴钩看了
,
栏干拍遍
,
无人会
,
登临意
.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辛弃疾名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
,
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得愁滋味
,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我见青山多妩媚
,
料青山
,
见我应如是
.
闲愁最苦
,
休去倚危栏
,
斜阳正在
,
烟柳断肠处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宝马雕车香满路。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思考
花灯闪亮
烟花怒放
舞鱼舞龙、表演狂欢
美女云集摇曳多姿
手法?
热闹、喜庆
铺 陈
手法?
手法?
暗喻
“
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句用了
借代
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
体香
来指代
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
那人
”形成鲜明的
对比
,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品味
服饰、神情、香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的形象?
身处僻静的角落
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环境)
(理想人格)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
“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
”
(
《
艺衡馆词选
》
),如何解释?
思考
怜其“幽独”
“别有怀抱”
思考
自甘孤独寂寞
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1
、主旨
:
寄托
了词人的
理想人格
(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
、手法
:
托寓手法、
铺陈、对比
3
、风格
:
豪放、婉约兼具。
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总结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
人间词话
》
)请你结合具体的
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
拓展延伸
(
晏殊 蝶恋花
)
(
柳永 蝶恋花
)
(
辛弃疾 青玉案
)
近代学者
王国维
在
《
人间词话
》
中,精妙地以三句宋词描述了
治学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①
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②
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
③
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故
迷惘、执着、顿悟
。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
比较李清照的
《
永遇乐
》
和辛弃疾的
《
青玉案
》
在
内容、立意
和
表现手法
上的异同。
拓展延伸
12分
不同之处
:
①
内容:
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
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
相同之处:
①
内容
——
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
②
立意
——
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
③
手法
——
对比
③
表现手法:
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
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②
立意:
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
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
写作背景简介
小序中,已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
“戏作”,是
自谦
,也是
自嘲
,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
悲愤
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上片:
下片:
追忆少年的英雄壮举
感慨老年闲散的处境
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
“夜”、“朝”
互文
见义,
说明日日夜夜的
战斗
都非常
激烈频繁
。
格调
雄壮
沉郁
修辞?
对 比
追
往事,
叹
今吾。
“拥”字“飞”字表
动作
,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义军
军容之盛
和南奔时的
紧急战斗
情况,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
“拥”字和“飞”字的作用?
壮岁旌旗
拥
万夫
……
汉箭朝
飞
金仆姑
思考
“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
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
▲
“
却”表达作者壮志未酬却被闲置的
幽愤
和
憾恨
。
思考
主 旨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
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
的喟叹。
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
鉴赏要点
①
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
。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毕其终身,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追求。在此词下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人格在闪亮。
②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词的上片和下片,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
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使作者的
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
写作背景简介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
40
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
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
(
今江西南昌
)
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40
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1
、中间
多少
行人泪
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
多
,
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
深
,
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
强烈
。
“多少”如何理解?
思考
2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思考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
“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
无限的忠诚
,
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
3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思考
驱逐外敌,光复山河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乐观
时局严峻,令人担心
惊悸
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
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
总 结
1
、艺术手法:比兴
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
2
、主旨: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
不满
和无限
悲愤
,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的
爱
和
壮志难酬
的情怀。
辛弃疾词的总结
1.辛弃疾首先是一个民族英雄、爱国斗士,他的词是充溢着勇于承担济世责任与历史使命的英雄之词、爱国之词,因而抒写
爱国主义精神
、
展示英雄自我形象
就成为贯穿于他全部词作的
主旋律
,并以此为中心,进行了多角度的抒写。
一.词作内容
(
1
)
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抒发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代表作品有
《
破阵子
》
(醉里挑灯看剑)、
《
鹧鸪天
》
(壮岁旌旗拥万夫)。
(
2
)
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无限焦虑。
代表作品有
《
水龙吟
》
(楚天千里清秋)、
《
永遇乐
》
(千古江山)。
(
3
)
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
代表作品有
《
摸鱼儿
》
(更能消)。
2.
描绘
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
,表现
闲适
心境和
隐逸情趣
的作品,也是辛弃疾对词境的一大开拓。代表作品有
《
清平乐
》
(茅檐低小)、
《
西江月
》
(明月别枝惊鹊)。
二.辛词的艺术成就:
1.
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
辛词中的形象,气势飞动,意境阔大,带有力度美和崇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
2.
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辛词多采用直抒胸臆的赋笔,有时也用比兴手法,善于叙事,也善于议论。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诸种手段,讲究章法收纵、开阖、起伏的多变,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3.
创新并丰富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度的语言技巧。
辛弃疾以文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
4.
辛词以豪放为基调,悲慨雄放、沉郁苍凉是其主导风格,
同时兼容闲适平淡的清新之调、妩媚缠绵的婉约之作、寓庄于谐的谐谑之体,词风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