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ppt课件4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辛弃疾词三首》ppt课件4

ID:567173

大小:1.4 MB

页数:5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辛弃疾词三首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中学刘佳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回顾旧知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 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得愁滋味 ,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作者简介 王国维 >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辛弃疾 ,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著有词集 《 稼轩长短句 》 。 辛弃疾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 美芹十论 》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生平经历 绍兴三十一年( 1161 ),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 1162 )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 《 稼轩记 》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生平经历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 《 美芹十论 》 、 《 九议 》 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生平经历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 论盗贼札子 》 ),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 1181 )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生平经历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生平经历 宁宗嘉泰三年( 1203 ),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 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 1205 )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生平经历 生平经历 在 辛弃疾 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所谓“ 和战之争 ”。 辛弃疾 是坚定的主战派 ,他有将人相之才,智勇兼备。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之志,始终如一。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 辛弃疾 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都不敢放手使用,使他 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 。 辛弃疾 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有 《 稼轩长短句 》 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 620 多首, 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 豪放风格 ,把 爱国词 的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成就 同时 辛弃疾 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 成就 青玉案 元夕 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繁华 热闹 狂欢 “ 元宵盛况”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 , 实际上 , 作者对人们的狂欢 , 含有贬斥之意 , 词中的 ” 那人”才是作者褒扬的对象 .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 "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 ( 《 艺衡馆词选 》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 “ 那人 ” ------ 自甘淡泊 不同流俗 “ 那人 ” 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 , 实际上就是作者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 . 《 青玉案 》 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 寄托 了词人的理想人格 —— 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主旨 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 暗喻 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 “ 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 借代 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 对比 ,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鹧鸪天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衤詹]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女足]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写作背景简介 小序中,已将写作的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上片是对少年时一段最能体现其英雄本色的壮举的追忆。 词人在 2l 岁的时候,就为了推翻金侵略者的统治而发动了农民起义,并带领 2000 多义军投奔到耿京所领导的义军中,当了掌书记。这是当时北方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已有 20 多万人。他建议起义军和南宋王朝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带领十余人到南宋见宋高宗。高宗得到消息,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封辛为承务郎。在他返回途经海州时,知道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了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了 50 名勇敢义兵,直趋敌营,活捉了张安国,带领上万的义军,直奔南宋,把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正法。 上片写的就是这段光辉的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参加领导抗金义军,下句写擒获张安国带义军南下。“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夜”、“朝”互文见义,说明日日夜夜的战斗都非常激烈频繁。 下片写作者当前投闲置散的处境。 “春风不染白髭须”,年纪老大,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理想成空,壮志未酬,满腹经纶而无所施用。 “万字平戎策”,指 《 美芹十论 》 、 《 九议 》 等关于抵抗金兵、收复中原的论著。这些说明作者不仅有雄心壮志,而且有经邦治国的才能,有把握时代的宏图大略。可是这样卓越的人才,竟然长期闲置不用,何等憾恨! 主 旨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鉴赏要点 ① 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毕其终身,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追求。在此词下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人格在闪亮。 ②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词的上片和下片,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写作背景简介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 40 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 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 ( 今江西南昌 ) 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40 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 行人泪 ”,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的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 望 ”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 ! 可是,能望见汴京吗 ? 望不见。它被无数的青山遮挡住了。这处的“ 可怜 ”,作“可惜”解,这“无数山”,喻指什么,这是一个泛概念,不易明确落实,应是包括各种造成中原未能收复的因素。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又是一个设喻。清江的这一段的流向,不是向东,而是向北。但是词人知道,这江水终究是要东流人海的,这“无数山”只能在此暂时改变它的流向。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当前是困难重重。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 但是,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毕竟是严峻的,所以这乐观的情绪立刻又跌进深沉的喟叹:“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鹧鸪”的鸣声,古人有各种不一的模拟比附,因而后人对结拍一句理解,有所不同。看来还是“行不得也哥哥”这个意思更接近作品的意脉实际。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爱国词,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国破家亡表示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从而表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的爱和壮志难酬的情怀。 主旨    象征手法的运用 ,是此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词以眼前景道心中事。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中事则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感、壮志难酬之叹,等等。    以清江之水起兴,用江水比喻“行人泪”,既形象,又语带夸张。这是明确的。而那可怜的使得“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无数山”,喻意就比较笼统,不是指某个单一的具体事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构成一个意象,托意是一种理念。结拍的两句,通过创造一种氛围来进行比兴,也是有一定的朦胧性。 鉴赏要点   1.辛弃疾首先是一个民族英雄、爱国斗士,他的词是充溢着勇于承担济世责任与历史使命的英雄之词、爱国之词,因而抒写爱国主义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就成为贯穿于他全部词作的主旋律,并以此为中心,进行了多角度的抒写。 小结 一.词作内容 ( 1 ) 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抒发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代表作品有 《 破阵子 》 (醉里挑灯看剑)、 《 鹧鸪天 》 (壮岁旌旗拥万夫)。 ( 2 ) 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无限焦虑。 代表作品有 《 水龙吟 》 (楚天千里清秋)、 《 永遇乐 》 (千古江山)。 ( 3 ) 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 代表作品有 《 摸鱼儿 》 (更能消)。    2. 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的作品,也是辛弃疾对词境的一大开拓。代表作品有 《 清平乐 》 (茅檐低小)、 《 西江月 》 (明月别枝惊鹊)。 二.辛词的艺术成就: 1. 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 辛词中的形象,气势飞动,意境阔大,带有力度美和崇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 2. 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辛词多采用直抒胸臆的赋笔,有时也用比兴手法,善于叙事,也善于议论。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诸种手段,讲究章法收纵、开阖、起伏的多变,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3. 创新并丰富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度的语言技巧。 辛弃疾以文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 4. 辛词以豪放为基调,悲慨雄放、沉郁苍凉是其主导风格, 同时兼容闲适平淡的清新之调、妩媚缠绵的婉约之作、寓庄于谐的谐谑之体,词风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拓展 [ 鉴赏 - 探究 · 练习 ] 讲解 1 、第一题 命题意图:提高从比较的角度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参考答案:这两首词的 共同之处 是: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都不是为了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气氛,而是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 其 不同之处 是:辛词只直接描写当前的元宵盛况,对过去的元宵没有牵涉,而李词对今年的元宵的用笔方式与辛词不同,并没有真正突出其繁华场面,而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 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立意不同。李词所抒发的是家国之慨和身世之感,而辛词则是表现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从政治层面来说,是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政治现实的不满,从而表现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在对比手法上,二者也有所不同,李词除了今昔对比外,还从人与我、乐与悲等多方面进行对比,辛词主要是将世俗与“那人”进行对比。 2 .第二题 命题意图:提高分析评价抒情诗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特征的能力。     参考答案: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的自我艺术再现。这是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他从小就怀有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而且在早年就创建了卓著的英雄业绩。但是南渡以来,由于朝政长期被投降派把持着,作为坚定的主战派的他,长期遭到排挤打击,使他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直至投闲置散。作品中所表现的这种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今天仍然要大力发扬这种传统。 4 .第四题命题意图:领悟相关的文学语言的表意功能 参考答案: “香满路”:   “香满路”有很强的表现力。“香”字给读者很多的联想空间。香,是什么样的香 ? 不是花香,不是酒肉香或别的什么香,而是脂粉香。香从何来 ? 从“宝马雕车”来,固然可以想象车马的本身也会有香气散发,但最主要的是从车上的“人”的身上散发的。从“香”字可以推知这“人”,是女性,是贵族阶层的女性。香味是由人的嗅觉感知的,这里说它“满路”,视觉触觉都可感知了。把抽象的香,具象化了。这当中,隐含着比喻,也运用了艺术通感。“香满路”,还隐含夸张意味。联系全篇的词意,回头品味,读者可以从夸张中感受到作者的贬意。 “骄满路” :这句的意思是,骄横的意气塞满整条道路。但作者在语序上作了这样的调整,不仅使得句子更加和谐优美,更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了“骄”字。意气骄,“骄味”满路。原诗中,这两句是倒叙法,跟着的两句点明了,这“意气”是属于“内臣”的。“骄满路”,把“内臣”的不可一世、骄横跋扈的丑恶面目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 暗香去 ”:这“暗香”是从“笑语盈盈”的女性人群中散发出来的。暗香,通常用来描写花香,在此用来描写人身上的香,固然也可通。但读者如果联想到用花比喻她们的容貌,也未尝不可。 “ 暗香盈袖 ”:这句的“暗香”是传统的用法,多用以指梅花,所以此二字,在很多场合中成为梅的代称。此指菊花之香,当然也是非常恰当的。“盈袖”二字提炼得很精工。“东篱”二字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而联想到菊花。而“盈袖”又落实了“采”字。至于“盈”字之妙,有如上文议及的“满”字,可参阅。但要注意到,此是褒义。    综上所议,这四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当作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来写,使所要描写的抽象事物形象化,具体化。这是文学语言中很常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再者,科学语言越精确越好,不要求有联想,切忌含糊;而文学语言在准确的同时,要有联想,给读者联想的余地越多越好。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