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
广东省阳西县第一中学 涂坤林 制作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回顾旧知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
爱上层楼
,
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得愁滋味
,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何处望神州
,
满眼风光北固楼
.
千古兴亡多少事
,
悠悠
,
不尽长江滚滚流
.
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
.
把吴钩看了
,
栏干拍遍
,
无人会
,
登临意
.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王国维
>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铁板铜琶
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
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作者简介
辛弃疾
,
字
幼安
,号
稼轩
,历城人(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主张
抗金
,
渴望恢复中原
。在词人中,他是个
英雄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
《
稼轩长短句
》
。
生平经历
辛弃疾
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
女真人
之手。他的祖父
辛赞
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
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
《
美芹十论
》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
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
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
1161
),
金主完颜亮
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压榨,奋起反抗。
22
岁的辛弃疾
也聚集了
二千人
,参加由
耿京
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
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
1162
)
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
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
,
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
,把叛徒擒拿带回
建康
,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
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
《
稼轩记
》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
才
23
岁
。
辛弃疾
初来南方
,对朝廷的
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
,加上
宋高宗赵构
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
宋孝宗
也
一度
表现出想要
恢复失地、报仇雪耻
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前一时期中,
曾热情洋溢
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
《
美芹十论
》
、
《
九议
》
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
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
,但已经
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
,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
江西、湖北、湖南
等地担任
转运使、安抚使
一类重要地方官职,去
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这显然与辛弃疾的
理想大相径庭
,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
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
,内心却越来越感到
压抑和痛苦
。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
他虽
有出色的才干
,他的
豪迈倔强
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
难以
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
论盗贼札子
》
),
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
,并在
江西上饶
的带湖畔修建了
园榭
,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
1181
)冬,辛弃疾
42
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
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
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
,
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
;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
热血男儿
、一个
风云人物
,在正是
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
一面尽情赏玩
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
恬静之趣
,
一面心灵深处
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宁宗嘉泰三年(
1203
),
主张北伐的韩侂胄
起用主战派人士,已
64
岁
的辛弃疾被任为
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年迈的词人
精神为之一振
。第二年,他晋见
宋宁宗
,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
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
,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
被迫离职
,于开禧元年(
1205
)
重回故宅闲居
。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
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
南宋朝廷
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所谓“
和战之争
”。辛弃疾是
坚定的主战派,他有将人相之才,智勇兼备。
他一生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抗金复国之志,始终如一
。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
主和派把持朝政
。对主战派
多般排挤打击
,对辛弃疾这样的
爱国志士
,
始终都不敢放手使用
,使他怀抱利器,
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
辛弃疾是
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
,是
两宋豪放词派
的代表,是
宋词的集大成者
。有
《
稼轩长短句
》
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
620
多首
,数量居
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
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
,把
爱国词
的创作
推向顶峰。
他的词唱出了那个
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成就
同时辛弃疾也
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
,
兼容众体
,吸取各家之长。在以
豪雄英伟之气
为主调的同时,
也不乏妩媚、清丽、委婉之作
,兼有
俚俗幽默
之调,形成
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
“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成就
青玉案
·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夕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 、星如雨。
宝
马 雕车 香 满
路
凤
箫
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
这两句都用了
暗喻
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
比作
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
比作似
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
渲染
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
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
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
这两句用了
借代
的手法,“
香
”“
暗香
”均是借体香
来指代
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
含蓄而又生动
,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
那人
”形成
鲜明的
对比
,突出了后者的
可贵
。
问题: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
怎样的场面?
主要从
哪些方面
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
什么方法?
描写了元宵佳节的
热闹场面
。
“花千树”
夸张手法
写花灯之多
;“
星如雨”用
比喻手法
写烟花之盛
;“
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
动、转、舞
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
铺陈
(
排
)
手法
,
渲染
元宵节的
热闹气氛
。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
哪两种人?
从
哪些方面
来写?表现了她们
各自怎样的特点?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写贵族女子
,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她的服饰
,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从,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
,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
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
繁华热闹。
写“那人”着墨不多
,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
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
。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
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
意中人
,还是作者
理想人格的化身?
作者要借此表达
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作者在
《
青玉案
》
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
贵族女子讽刺
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
南宋朝廷
,
借“那人”
表明自己
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
1
、托寓手法。
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
、善于铺陈。
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3
、对比手法。
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4
、豪放、婉约兼具。
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比较李清照的
《
永遇乐
》
和辛弃疾的
《
青玉案
》
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都以
元宵灯节
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都运用了
对比手法
。
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
,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
李词
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
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
,因为二者
立意不同,
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
表现手法上
,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
青玉案
》
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
——
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
《
人間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