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元夕、鹧鸪天、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元夕、鹧鸪天、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ID:567182

大小:4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    过程与方法: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鹧鸪天》词中抒 ‎ ‎                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青玉案·元夕 ‎【导入语】‎ 请同学们看一副对联,说说这副对联描述的是南宋时哪个词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明确,描述的是辛弃疾,因为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豪放派词人,同时他曾经向皇帝进献《美芹十论》的奏章,要求南宋统治者要做好长期抗金战争的准备,而不要像鸿雁一样飞到南方就心安理得了。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词人,但他也有一些风格妩媚清丽,接近于婉约词的词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风格妩媚清丽的词《青玉案·元夕》。‎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在宋代词坛上,和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晚年曾任镇江知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做准备,反对轻举冒进,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1207年病逝,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居两宋之冠,留存六百余首。题材广泛,其中抒写抗金复土、倾诉壮志未酬的愤慨作品,是其精华部分。‎ ‎【译文】‎ 夜晚,东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吹落焰火如星雨闪耀。华丽的车马来来往往,芳香溢满在路上。动听的箫声飞动飘扬,精美的彩灯光华流转,整个夜晚舞鱼舞龙的节目表演个不停。美人头上都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亮丽的饰品,欢声笑语,带着淡淡的香气从我面前离去。我在众人里千百次地寻找她,(都没有找到),猛然一回头,那个人却站在灯火零落的地方。‎ ‎【词作赏析】‎ ‎1、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答案见下页)‎ ‎3、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花千树(花灯之多)‎ 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铺陈)‎ ‎   星如雨(烟花之盛) ‎ ‎   香满路(贵族之众)‎ ‎   动转舞(舞灯之欢)‎ ‎2、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贵族女子 ‎           服饰“蛾儿、雪柳、黄金缕”(高贵华丽) ‎ 对比 ‎           神情“笑语盈盈”(节日之欢)             繁华、热闹 ‎ ‎           香气“暗香去”‎ 那人       环境“灯火阑珊处”(身处僻静角落)——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艺术手法】‎ ‎1、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贵族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2、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课后练习】‎ 比较项目 内容 立意 表现手法 相同 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 不在于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和渲染欢乐的气氛,而是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 对比 不同 辛词 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 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 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李词 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 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 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 鹧鸪天 ‎【背景介绍】‎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独一无二、值得赞叹的。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译文】‎ 有客人慷慨谈起事业功名,我因而回想起少年时的事情,戏作此篇。‎ 我年青时被多达一万的士兵簇拥着参加领导抗金义军,各种战旗迎风飘扬,率领着精锐的锦衣骑兵初次渡江南下。金兵在夜里提着银色箭袋追赶,汉人的军队在早晨用箭飞射敌人。追忆往事,感叹今天的自己。春风不能把白胡子染黑。还是将洋洋万字的平戎策略书,拿去换取邻家的种树书吧。‎ ‎【词作赏析】‎ ‎1、上下阙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追忆年青时的英雄壮举;下阕感慨老年时闲散的处境。‎ ‎2、“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说明当时的战争情况怎样?‎ 明确:“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说明了当时的战争既紧张又惨烈。‎ ‎3、“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 ‎4、上阕与下阕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上阕格调雄壮,下阕格调沉郁悲凉。‎ ‎5、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阙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阙写老而坐废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暮年之叹。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6、分析本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课后练习二)。‎ 明确:本首词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他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 经过激烈战斗,率领队伍渡江南下,打算与朝廷配合作战,并且写了上万字的抗戎策略书。但由于统治者偏安一隅,软弱无能,使得他的报负不能实现,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落下个“英雄种树”的结局。他的悲剧让人感慨,也让人同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译文】‎ 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向西北眺望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遮不住江水,江水最终会向东流去。江边的傍晚正使我悲愁,这时又听到了从深山里传来的阵阵鹧鸪叫声。‎ ‎【词作欣赏】‎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的逃难民众,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明确:词人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通过写难民泪水之多来描写难民的痛苦。  ‎ ‎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用“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的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 明确: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结合课后注释9)  ‎ 明确: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 ‎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 明确:“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 ‎【小结】‎ 眼前的无数山,挡得住的是词人的视线,但挡不住词人爱国、报国的心!尽管词人被千锤百炼,尽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但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